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松江区旅游
松江区文物古迹介绍
上海方塔园
方塔园位于松江镇中山东路南侧,是一座80年代初新建的却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园林。设计者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冯纪忠教授。据考证,方塔园正好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唐宋时期华亭县城中心。建方塔园时,在地下约二公尺深处发现了分布较广的大量唐宋遗物和一条东西向的唐代市河部分驳岸等遗迹。从史籍中发现,唐兴圣教寺、明府隍庙、关帝庙等大型庙宇都曾坐落在这里。北宋熙宁年间,这里建造了闻名江南的兴圣教寺塔。明清时,紧靠方塔的北侧东西横向还有奉邑三位享有声誉的松江名人的-街,-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董文敏公,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李忠憨公,清代著名书法家沈文洛公。建筑特点方塔园以北宋古
松江唐经幢
松江唐经幢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位于松江区中山小学内。该石幢建于公元859年(唐大中十三年),材质为石灰岩,1962年大修,现存21级,高9.3米。幢身8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并序,以及建幢铭。其余各级,如托座、束腰、华盖等部分,雕刻精致,有海水纹、宝相莲花、卷云、力士、天王、菩萨、供养人及盘龙、蹲狮等。整个建筑高大美观,雕刻细腻,线条洗练圆熟,人兽以至花卉均有丰满之感,极具大唐艺术风格。第十一级狮首华盖,八角每角上有狮首,口含璎珞。第十二级联珠,双半球,刻莲花和如意纹。第十三级卷云纹托座,仰盘式,镌卷云。第十四
佘山天主教堂
佘山天主堂座落在松江西佘山上。佘山又名西霞山,1863年法国耶酥会传教士在佘山南坡买了一块山地,建造平房五间,并辟出一间自用小堂,在山顶建六角亭供圣母像。1870年6月,天津发生群众火焚教堂事件,消息传到上海,传教士惊恐万状,耶酥会会长谷振声从徐家汇天主堂赶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圣母像前祈祷:如能平安,就在山上建一大堂。天津教案事后没有波及上海,传教士说是圣母保佑,接着发起“还愿”造堂募捐活动,虔诚的教徒们纷纷捐款。1870年1月筹款完成后,建堂工程由耶酥会辅理修士马历耀建筑师负责,历经两年,1873年4月15日落成。大堂建成后,1894年耶酥会又在半山上
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镇缸甏行,又名真教寺。据寺内礼拜殿中保存的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真教寺碑记》: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蒙古氏创建。清真寺大门向北,外有照壁,额题“清真妙元”。入内有内照壁,书“清真寺”。甬道西侧墙下有一小墓,传为元达鲁花赤墓。进内西侧为邦克楼,面东,平面长方形,砖砌,建筑面积12平方米。其形制仿窑殿,外部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皆摹仿木结构;内部为尖拱穹窿顶,拱下辟门洞为出入道。邦克楼西厢对面为礼拜殿,砖木结构,三开间,宽敞雅静,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明代形制。其内部装饰以阿拉伯文字组成丰富的彩绘图案。大殿向后为重
松江福田净寺
福田净寺系继承松江泗泾地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御题“东田禅寺”和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张泾“严家庵”等数家寺院的重建菩提道场。松江水乡佛国,泗泾佛根久远。早在吴越王室正元年(926),陆宝庵由陆宝山三迁至吴淞之曲的盘龙塘横塘口(今泗泾淀浦河归龙桥西首),得吴越王御赐《妙法金字莲华经》,从而成为泗泾地区最早的礼佛道场。40年后,又因水淹,于乾德末年(967)由主持僧信迁至七宝,此后信士张泽舍宅而为七宝教寺。陆宝庵东迁十里后的十年,高僧应瑞筚路蓝缕,募化择地,以启山林。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寺成请真宗皇帝赐额,御题颁额“东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延寿寺
延寿寺位于松江区李塔汇镇李塔街,旁塔而建。明王建塔礼佛,高僧元信自定海卓锡塔中,吴越王裔钱氏结缘舍地助营殿宇,傍塔建寺。祈澄波静涛而名澄庵。礼塔为松江境内佛教发轫之地,塔寺胜迹历时已十三纪半有余。延寿寺系先有李塔而后建寺。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李塔始建于初唐时期,因唐太宗第十三子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为祈横泖舟楫波涛平静,夜舰明灯导航,兼以超度水陆亡灵而筑,已有1300年历史。因塔周内外上下匀布佛龛,精雕佛像及礼佛图,故称“礼塔”,实为松江最早之佛教道场。时人及后人为感念曹王李明约定俗成,称为“李塔”。横泖一湾也称为“李塔汇”。庶吉士仇炳台撰《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塔
李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李塔街130号,据方志记载,又名“礼塔”据《松江县志》:塔七层四面,承袭唐代风格,高30余米,为砖木结构。外形与方塔相似。塔身四周有大小不同的砖雕佛像,约200尊。底层四角石柱上刻有施舍人姓名,塔砖上亦有捐款人名。塔内部楼梯和平座等结构都已毁,外部腰檐栏杆也损坏严重,大风时常有砖瓦朽木落下。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引黄之隽《延寿院记》:“相传唐太宗子曹王明为苏州刺史,故以姓其塔。盖塔先于院云。”宋代曾翻修重建。元、明时期又多次大修。今存塔体基本上为宋代建筑。查(明)《正德松江府志》:延寿院在府西南李塔汇。宋嘉定六年,僧元信自定海来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道者塔
秀道者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森林公园入口处。据《松江区志》:又称“月影塔”。位于西佘山东坡。塔七层八面,高约20米,为砖木结构。塔身细长,外形秀美,远望如杭州保暸塔。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当时,山上有潮音庵,有修道者名“秀”,结庐山麓,亲自参与筑塔,塔成后引火0,故名秀道者塔。后塔檐、平座、围廊等均已毁,塔刹也已歪斜。据(明)正德《松江府志》:秀道者塔,在佘山巅。秀昔庐此建塔,建毕遂积薪0,有碑。小注:许尚百詠题下注,秀道者常有二虎侍之,疑即佘山聪道人也。又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载:佘山普照寺,即山之东庵。宋太平兴国三年,聪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园
颐园位于城秀南桥西有一座始建于明末,原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的宅园。清代原系赵梅住宅的一部份,名“因而园”。道光年间,转卖罗姓,易名“罗氏园”。光绪年间,罗家又把园售给浙江归安县(今吴兴县)知县许威,取名“颐园”。1937年归高君藩所有,当地人称“高家花园”。“颐园”今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颐园”是上海现存最小的迷你园林,但山、池、桥、楼、阁、斋、舫、榭、廊、古树、翠竹一应俱全。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颐园处处残垣断壁、园内杂木丛生、假山岌岌可危,水池变成了垃圾场。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出资并组织了修复工作。梁思成先生的高徒、上海建筑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梁友松亲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资庆寺
资庆寺相传始建于南宋(1127—1279),原名资庆庵。因庵建于松江府蒲溪北岸,又东有小涞,西傍蟠溪(盘龙塘),水陆交通两便,香客商贾与日俱增,为方便行人歇息,即于庵南蒲溪岸口建一凉亭。此亭正好建于七宝至泗泾约十八里地的中点,即九里处,故名九里亭,资庆庵亦名九里庵,从此资庆庵附近形成了集市,最终成为了现在的九亭镇。资庆庵自创建至解放前夕,历尽沧桑,几经兴衰,终毁于战火。2005年10月,为满足松江九亭周边地区广大信众烧香礼佛的需求,经松江区宗教办批准,开始筹建重建资庆庵,并正式更名为资庆寺。由于资庆庵位于九亭镇的中心,原寺址已无,故将资庆寺迁于九亭镇北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松江镇人民南路。清顺治年间,邑绅顾大申在明代一座旧园遗址上改建而成。据《醉白池记》载:宋代“韩魏公慕白居易而筑醉白堂于私第之池上,水部君(指顾大申)又仿韩而以堂名其池”。原醉白池规模较小,1958年在园西扩地60余亩,扩建后,醉白池正门朝西,门内有湖,沿湖筑草亭、长廊,过池上石桥,水杉林尽处为中门——原醉白池大门。门内庭北是雪海堂;雪海堂后院,对称植有百年丹桂两株。顺廊屋可步入园林精华部分——内园。园以黄石堆砌的长方形水池为中心,四周绕以楼阁亭榭和长廊,以及高低错落、迤逦相连的花墙。以横跨于池北的“池上草堂”为中心景物,正中挂着一块“醉白池”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陈公祠
陈公祠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1999年底,因松江中山二路改建,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祠堂按原样迁建于上海方塔园内,2000年6月落成。1985年7月,陈公祠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原任福建水师提督,后任江南提督,驻松江府。陈到任后,亲临前沿督促布防。1842年6月16日拂晓,英炮舰向吴淞炮台发起进攻。陈化成驻守西炮台,率兵英勇抗击。因东炮台守将畏敌,致使炮台失陷。英军水陆夹击西炮台,陈孤军奋战。临终前手指青天,连呼三声:“好男子!”英勇就义。松江府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而立专祠。陈公祠现存祠殿两进,门厅为三间七架梁,檐下设有斗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江明砖雕照壁
砖雕照壁:位于松江区方塔园景区,在方塔的北侧照壁原位于松江府城隍庙前,据(明)正德《松江府志》:城隍庙,在谷市桥西,兴圣塔院后。初在今府治西,宋政和间迁于东南,今盟素道院之侧。元至正二年,知府杨伯野台拓地改建,丙戌毁。邦人孙明绪成之。国(明)朝洪武三年,知府林庆即兴圣寺殿址作今庙。景泰庚午灾,知府黄平重建。弘治巳酉知府刘璟重修。可知照壁建于洪武三年。城隍庙在抗日战争初期毁于日机轰炸,只有照壁仅存。照壁前有一水池,对照壁起了保护作用,至今保存较完整。照壁面阔三间,中间高4.75米,宽6.10米,面积约30平方米,为一巨幅雕刻。以一怪兽为主题,鹿角、狮尾、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兰瑞堂
兰瑞堂位于园内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风格简朴。原位于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座北面南。堂内曾悬一“兰瑞堂”匾额,为清代书法家张祥河手笔,匾已毁。该厅具体建筑年代已无从查考,据传为明代建筑。清初曾为娄县(松江)人朱椿任江西巡抚届满回归故里后购得宅第,1984年迁于方塔园。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架,为扁作厅堂之式。厅有一特色:“一梁四柱”系为十分罕见的上等木材“金丝楠木”,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厅内结构简明、流畅、古雅,梁枋全系素面,前廊柱用八角形截面木料,较为少见,很有气势。摆设实为松江地区典型的明代风格。1984年,兰瑞堂拆迁至方塔园内。1990年,兰瑞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松花江护珠塔
上海松花江护珠塔:位于上海松花江境内。距今已有900年历史,倾斜角度已超过比萨塔1.5倍,侧向东南,斜而不倒。清朝时曾遭火灾,烧去了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等也残缺。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在上海市松江区天马山中峰。因塔身倾斜,故又称斜塔。天马山是“云间九峰”第八峰,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圆智教寺是九峰中较大的一座佛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在华亭县城西南,五代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2年)道水灾坍塌,遂迁到山上。宋代又扩建。寺后有护珠塔,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栱云山的许大全建造。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重修。塔为砖木结构,平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
夏完淳墓:位于松江区石湖荡镇荡湾村夏完淳(1631-1647),是一少年英雄。是我少年时的偶像。幼时读《儿童文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南冠草》,讲述了他在被俘后,如何戏弄洪承畴,讽刺洪承畴投降清朝。最后被杀。这也是他留名后世的主要原因。根据上海文物博物馆志,夏允彝父子墓在荡湾村北农田间,墓前有墓道,道口有清代知县立石,上书-“明夏忠节公允彝墓道”夹有小字“公先世并葬于此”、“子节愍公讳完淳祔”、“永远禁止樵牧侵占”。夏氏祖墓多不存,今为一排五座砖室墓,葬夏允彝三代。墓后为托山,呈半环状。此墓多次被盗掘,1951年盗墓者打洞,盗去夏允彝印章等,将书籍塞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间第一楼
“云间第一楼”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250号,原为松江府署谯楼,现松江第二中学大门口即是此楼楼基残墙。它的建筑风格取我国传统的双重檐歇山顶式,楼面阔五间,全部用柱子撑起。楼阁高耸空中,面阔24.8米,进深10.10米,高约16米,颇为壮观。楼下中间为大门过道,门阔5.1米。古楼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楼阁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国范围内所存两处梁柱式溯楼中的一处。“云间第一楼”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破坏,仅存残架,后又毁于1951年台风,仅剩楼的残砖碎瓦和台基。在20世纪末,重新仿造新楼。1985年,“云间第一楼”被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圣教寺塔
兴圣教寺塔俗称“方塔”,座落于中国东部上海市松江县县城的东南部,是一座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砖木结构古塔。兴圣教寺塔建造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公元1068~1094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塔的形制结构继承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塔的平面呈正方形,通高42.5米,共9层,底层每边宽6米。塔身各面均有砖砌圆形壁柱,柱上装有木制斗拱来承托木构的瓦屋檐。塔外壁四面均开有门壶形的门洞。塔上的木构件多为宋代原物,第七、八、九层则是清代改砌的,形制与下面几层不同。在塔基下还发现有地宫一座,安放有石匣1个,银盒石匣2个,匣内藏有宋代钱币42枚、铜菩萨坐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子龙墓
陈子龙墓为纪念明末抗清义士陈子龙所建,位于方松街道广富林社区管理站(原广富林村)。整个墓地占地两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内建有陈子龙墓碑。石碑四块,上面刻着陈子龙生平事迹及其本人的雕刻画像。内有状红亭,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间。该墓地免费向游人开放,场地较为宽阔,可供入党宣誓、清明扫墓、举行成人仪式、入团(队)仪式等集体活动。1987年,着手进行修复。全部工程于1988年告竣。新修的陈墓,以花岗石为地坪,4级台阶,四周绿化;墓前碑石刻有陈子龙画像及顾廷龙所撰《陈子龙事略》;墓门上刻有李一氓所写的“明陈子龙墓”;并按原貌重建沅江亭,乾隆五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方塔天妃宫
方塔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1978年,因市政建设影响,从上海市河南路桥桥堍迁建于方塔园。它坐落于方塔园中心广场的东北隅,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气势恢宏。面积为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了晚清建筑的特色,殿内悬有当今书法家吴健贤、陈佩秋、周慧珺等书写的匾额、楹联。1993年10月,方塔天妃宫被公布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方塔园茶室。2001年,方塔天妃宫进行了大修。2002年,方塔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28日举行了“浦江妈祖开光典礼”和“上海方塔天妃宫开放仪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