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荥阳市旅游
荥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古荥冶铁遗址
古荥冶铁遗址位于郑州西北27公里的汉代荥阳城西墙外,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在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的两次发掘中(1965年、1975年),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还出土有陶制鼓风管、耐火砖和铸造铁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铁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还发现10余件大铁块,最重者达23吨。两座规模较大的炼铁高炉残迹东西并列,相隔14.5米。炉基深3米,炉缸为椭圆形,面积8.5平方米,炉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林寺
洞林寺位于郑州市西南18公里处的荥阳市贾峪镇洞林村内。据《荥阳土地志》记载:“洞林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约200年),金大定三年重建。”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因早期寺内僧人多在窑洞内做佛事,故名洞林寺。与印度早期佛教寺院极为相似。旧殿洞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宝刹,是达摩祖师传教东土时留下的“天中三林”(洞林、少林、竹林)之一。建筑面积在40亩以上,各种建筑巍峨挺拔,规模壮观。前面是气势雄伟的三道山门,往后依次是:天王殿、中祖殿、观音堂、大雄宝殿、后殿、伽蓝殿、大祖宇以及僧众的斋房、禅堂、练武场、经楼塔林等建筑物。寺内碑碣林立,单刻、连刻石碑不计其数。遗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荥阳城
古荥阳城在郑州西北27公里处,最早建于战国时期。城垣略呈长方形,大部尚存。自古荥镇西北隅南伸至纪公庙村以东,临索须河折向东至古城村又北折百米左右。北城墙东到钓鱼台村拐向南与古城村城墙相接。东墙已被济水泛滥冲没,仅存东北、东南两个拐角。故城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周长约7000余米。残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1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西城墙有3处缺口,当为城门遗迹。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为郡治并设敖仓于邙山;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楚汉之争,双方曾屡据荥阳,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龙兴国寺
荥阳市东10公里豫龙镇有个兴国寺,寺边有个村,村以寺定名。据《荥阳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据传,当时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的慧悟禅师到各地云游,来到豫龙镇,见此处北枕檀山,南临须水源,且有五条河汊蜿蜒伸向这里,状似五条巨龙,当地有“五龙朝圣”之说,便决定在这里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兴国”之意,定名“兴国寺”。建寺初期规模宏大,前后三座院落,有天王殿、前佛殿、阎王殿、大佛殿等,整个寺院占地200亩。宋太平兴国年间进行大修,现存有重修石碑一通。寺前原有古槐二株,相传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战于北邙。刘邦率众路过这里时,既无村庄,也无寺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织机洞遗址
织机洞遗址位于河南郑州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行政村北部半山腰上,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1989年~2003年共发掘7次。洞穴呈石厦状,口宽12~15米,进深21米以上,洞内面积达300余平方米。后经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文化堆积24层,用火痕迹17处。发掘出土大角鹿、披毛犀、羚羊、野牛等动物化石2000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器2万余件。1990年开始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达24米以上,可分为五大段24层,第1~4层为全新世堆积,出土有新石器时代仰韶及裴李岗文化遗物;第5~11层为马兰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师姑城址
大师姑城址位于河南省郑州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是一处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大型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城垣距现地表深度不一,一般在1米左右。已发现的部分为南墙西段、南墙东段的部分地段、东墙部分地段、西墙北段和北墙西段,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全部集中在城垣和城壕以内,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在护城壕内侧,还有一条商代早期开挖的环壕。早商环壕位于夯土城垣和护城壕沟之间,和护城壕沟平行分布。其内侧打破叠压城垣外侧的二里头文化层,外侧打破护城壕沟。环壕的形制和二里头文化护城沟不同,断面呈倒喇叭状,沟口宽度在13~15米之间,沟底宽度约1.5米左右,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海寺
荥阳市大海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二十公里,三零一国道(郑洛路)边,荥阳市市标对面三百米处,面对天下最大的象棋盘。它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前期(525年),原名代海寺,传说观音北行渡人,移居荥阳,从此荥阳护城河开始随海水潮汐瑞落,故名代海寺(意思是代替南海)于是代海寺就成为观音菩萨的第二故乡。寺内隋唐时,李渊任荥阳郡太守,李世民目患眼疾,求遍名医无效,后到代海寺求佛,立愈。李世民登基后,命尉迟敬德扩建代海寺,东西长二十里,南北宽十八里,规模如海,故名大海寺,后至明清毁灭。一九九四年九月清定上师来荥阳参加郑氏谒祖,在原大海寺遗址处,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禹锡墓
刘禹锡墓位于荥阳市郑上路与博文路交叉口东南方向的狼窝刘村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冢坐北面南,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0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荥阳行依托刘禹锡墓,荥阳市0修建了一座AAA-人文景观主题文化公园——诗豪园。园内建设纪念场馆4座,建筑面积1600㎡;湖体3处,占地面积约2.5万㎡;广场3处,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纪念亭5座,沿主路及广场建设牌坊13座,以时间为径,穿过荥阳坊、连州坊、和州坊、朗州坊、苏州坊、夔州坊、汝州坊、同州坊等12个牌坊,串起诗人生活的轨迹。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氏旧宅
秦氏旧宅位于荥阳高村乡中部的油坊村,村中原有秦氏先人自清代前期起陆续修建的豪宅10余处,楼、房100余所。现存楼、房仍有40多所,较好的大院5处。5处院落中,现存楼、房7所以上者3处,院落基本完整者2处。1号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为前、后两节,俗称前客厅后楼院。由7所主体建筑构成典型的二重四合院式封闭建筑群,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前院由4栋均为一层的房屋和大门楼组成。具体为倒座、左右厢房和正房。后院由3栋三层的楼房和前院客厅构成。主楼通高约13米。3号院:俗称南大宅,位于油坊村西南,北依村中大街,为一处三进式四合院落,也是油坊住宅群中现在院落最多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董天知故居
董天知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行政村南街自然村,坐东向西,初建于明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原有建筑分为前后2个院落,共有房屋7所(均为硬山式),曾经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2005年7月,荥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故居进行复建,初步恢复了故居的原有面貌。复建后的故居,布设了董天知事迹展览,共有3个展室。2009年6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天知(1911-1940),原名大文、旭生,河南荥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娘娘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周娘娘寨遗址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约200米,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古城址,2006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索河环绕而过,隔河与前袁垌、寨河而望,传说为北朝时候的一个村寨。现遗址中心尚保留有一高出周围3米的土台地,近代曾利用为寨,寨平面呈方形,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39米,周长约980米。寨墙基本上保存较好,尤其是其东寨墙,绝大部分高出地面3—5米,其它三面墙体现存高度一般在1—2米之间,厚约2—3米之间。部分墙体经过夯打,夯层明显。在夯层中见到有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断面暴露有灰坑、墓葬。河南荥阳娘娘寨两周城址,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凤楼故居
韩凤楼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城关行政村南关自然村(东临村中大街),建于1918年。该院坐西向东,所存房屋中,后院正楼最有特点,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和安装木护栏,两墙角嵌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的荥阳地方建筑特征。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军事5年。回国后,参加云南反清起义,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务。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返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并拒任伪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阳关帝庙遗址
关帝庙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南300米。遗址的时代为商代,面积约69000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普查时发现。2006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2006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房子为半地穴式,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灰坑、窖穴壁较规则,斜直壁外张,口小底大,呈覆斗形。遗迹有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少量青铜器,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石器代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位于荥阳市豫龙镇瓦屋孙村东南,是一座砖结构墓。墓主人是明太祖的八世孙朱朝埨和夫人张太妃。1953年被雨水冲出,河南省博物院组织进行发掘。墓室距地表7米,坐北朝南,青砖砌成,墓门正面建有仿木结构门楼,门高2.18米,宽1.30米,有石门两扇,可自由开启。墓室长6.30米,宽3米,高3米,平面呈长方型,顶为圆券。墓室北壁有一盗洞。靠近墓室后壁处有停棺的石棺床,供桌棺床周边均刻有连续缠枝纹花卉图案。墓室后壁中央绘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壁画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皋城遗址
成皋城遗址位于荥阳市汜水镇虎牢关行政村,其平面形状呈梯形,西北长,东南窄。西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大体为西北——东南方向,长约700米,城墙最高处10米以上,一般高2~5米,宽一般20米左右,最宽处约40米,用素土夯筑而成。城内发现有灰坑、文化层和大片建筑基址分布,文化层厚约2~5米。出土陶器中,有的戳印有“公”、“左(右)司工(空)”等文字。成皋城因长期控扼古代中原东西方交通要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成为兵家高度重视和必争之地及著名的军事重镇。如《史记》曾有“绝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等记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峪遗址
寨子峪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寨子峪村北。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龙山时代的遗址。遗址地处黄河南岸,上层为白土,下层为红胶泥的三级台地。一级台地的断岸剖面发现有文化层,而且在文化层中采集到有石铲,二、三级台地的断崖上发现有灰坑,灰坑中采集到的陶片纹饰有绳纹、弦纹,可辩器形有罐、鼎、钵等。因平整土地和建盖民房对遗址破坏严重,地表极难发现遗物。遗迹主要为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包含物较丰富,有较多的陶片、兽骨等。陶器分泥质和夹砂灰陶两种。器形有罐、盆、钵、小罐、杯、甑等,器物以素面为主,少量上饰有弦纹、方格纹和篮纹等。尤其是出土的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石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沟遗址
陈沟遗址于荥阳市广武镇陈沟村北200米。遗址分布于敖顶的三个山头,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时代为新石器时代。1934年5月21日至30日,河南古迹研究会陈云路、郭宝钧等人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文化层最厚处达8米,遗址内涵丰富。在地表和断崖上,发现有大量泥质红陶、夹砂陶、石器等遗物,以及大量红烧土块。在西山头南部断崖处,有一处陶窑暴露。在三个山头断崖发现有多处灰坑,成人墓和瓮棺葬。在东部山头文化层中发现多处房基和红烧土柱础。因平整土地和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破坏严重。陶窑为椭圆形,顶已塌,窑壁已烧成红烧土,较坚硬,窑内填土为红烧土块。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台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青台遗址位于郑州荥阳市广武乡青台村东。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100万平方米。1922年瑞典人T.J.阿尔纳发现,1981、1982年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700平方米。出上房基30余座、陶窑7座、灰坑200余座、成年人墓葬180余座、儿童瓮棺500余座,同时出上了一大批相当珍贵的文化遗物。国家文物局对青台遗址1981年发掘出土的二、三期木炭标本测定结果表明,二期文化遗址存在的年代距今5300多年,三期距今5100多年。从文化类型看,青台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晚期的文化遗存,它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带有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史村遗址
西史村遗址于荥阳市城关乡西史村南侧。该遗址北邻西史村,南距陇海铁路200米,东西长600多米,南北宽500多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该遗址的时代为夏、商,1974年发现。1979年4月18日至5月19日,郑州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分作五期。在该遗址范围内采集有陶片和残石器,在穿过遗址的沟壁上散布着较多的陶片,经局部铲刮,发现有文化层和灰坑分布,文化层厚2米,灰坑为斜壁环底不规则形,采集陶片可辩器形的有:大口尊、簋、盆、罐、豆、刻槽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另有弦纹、附加堆纹和磨光素面,陶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西史村遗址文物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柱岗经幢
石柱岗经幢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石柱岗村西,又名《朱氏宗族图记》,通高6米余,座高1.4米,为八棱柱形,每面宽0.26米,基础为须弥座,座刻覆莲狮子。经幢四面刻-,另四面刻“朱氏宗族图记”6个大字,其余小字漫漶不清,落款隐约有“大金”字样。经幢上刻八角流苏华盖,华盖之上刻仰莲并立四方柱,其三面各刻一佛,幢顶仿屋檐,其上有四节云盘基火焰宝珠顶光。经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