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旅游
余姚市文物古迹介绍
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
马渚横河即虞余运河的余姚段,经宋代大规模的整修改造而成,西起牟山长坝,经湖塘江、马渚中河,过曹墅桥注入姚江,八十年作为杭甬运河甲线。斗门在南宋起便有陡门、闸坝等设施的记载,1952年,在原闸基础上建成斗门爱国增产水闸,水闸南侧建人力拖船坝,1969年前后在分水墩北侧建厢式船闸。1983年运河改造,河道截直,斗门老闸废弃,中河两端新建西横河、斗门升船机,1986年为配合东排工程,重建西横河水闸、新建斗门水闸。斗门老闸、斗门新闸和升船机、西横河闸和升船机在空间上南北呼应,发挥着航运、节制的作用,是沟通姚江与曹娥江之间重要的枢纽之一;在时间上反映了从宋元以来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0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浪墅桥村,距余姚约25公里。馆名由国家主席-亲笔题写,是为研究和保存河姆渡遗址文化而于1993年5月建成开放的遗址性博物馆。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阳明故居纪念馆
王阳明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西路以北。这里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瑞云楼始建于明代,是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诞生之地。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宪宗成化八年生于余姚北城,卒于名世宗嘉靖七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世居姚城龙泉山北麓,诞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神仙驾者祥云给他送来一个男丁,遂将其降生住宅称作“瑞云楼”。他的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后,王阳明随父进京。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兵部主事、龙场驿丞、卢陵知县、江西两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王阳明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总结并完成了宋明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螺山遗址
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是浙江省新近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超过3米,分为6个文化层,距今年代约为5500--7000年。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她向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宝贵契机。田螺山遗址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遗址发现的多层次的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姚龙泉寺
据《光绪·余姚县志·典祀》记载,龙泉寺,东晋咸康二年(336)建,唐会昌二年(842)废,大中五年(851)重建,南宋建炎年间被毁。宋高宗因躲避金兵追踪,途经余姚,登龙泉山,赐金重建龙泉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又毁,元贞元年(1295)重建。当时的龙泉寺规模较大,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上方寺、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等。自山麓至绝顶殿阁俨然,背山面水,为一邑佳处。后因寺僧有不规行为,寺被百姓焚毁,至光绪间由尼姑募资重建。山门寺额“龙泉寺”三字为余姚书家杨积芳所书,字作欧阳询体,笔力挺秀险劲。龙泉寺坐北朝南,背靠龙泉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梨洲墓
化安山不仅是一代文化巨匠黄梨洲隐居、著述之处,还是黄氏墓地所在。虎山北坡,有梨洲父亲黄尊素墓,旁有石兽。梨洲夫人葬于龙虎草堂之北。长子百药葬尊素公墓左。四子寿儿和孙女阿迎、阿好也葬在化安山,故梨洲有“剡中十亩埋荒地,树树松林作怨声”之句。康熙二十七年,梨洲79岁时,在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宫筑生圹,并作诗留存:“空谷登登相杵频,野狐蛇鼠不相亲。应知难免高人笑,苦恋生身与死身“。梨洲还作《梨洲未命》、《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他死后就用平时穿的衣服入殓,”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一概不用”。其用意是痛心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桂楼
五桂楼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门弄,是一幢二层三楹木结构清建筑,系里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的。黄的的先祖颇有雅名,南宋时,五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赠《送五子还乡》诗中有“仙藉桂枝香”句,而取名“五名楼”。五桂楼有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幽静,古朴、清雅。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楼上有书橱二十四架,藏有5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贴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桥
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后历有毁建,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论从造型或其建筑风格来看均具特色。白云桥是座陡拱式单孔石桥,桥北是余鄞公路,桥西为高耸的牛山,距仙圣庙仅50米左右。白云桥全长25.3米,桥基高度1.1米,桥面宽3.8米,桥孔净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桥北石阶22级,桥南石阶24级。白云桥仿佛像一条彩虹轻盈地横跨在大溪上。白云桥的造型、装饰和雕刻富有艺术性。石桥又高又窄,两边I山峦高耸,桥下深涧激流,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飞架雄奇突兀,颇具虹贯白水之势。桥面两侧共有十六根望柱,中间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舜水纪念堂
朱舜水纪念堂位于龙泉山南麓,依山坡顺势而建。原为姚-氏“老三房”宗祠,为清代建筑。朱舜水先生乃朱氏老三房支系后裔。头门向西,门前悬挂“朱舜水纪念堂”匾。里面是前后三进建筑,分别为门厅、正厅、后厅,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依次抬高。门厅为两层五开间楼房。明间楼下为正门,门前高悬“崇孝祠”匾额,是原来朱氏老三房宗祠的堂名。穿过门厅,登上较陡的几十级石阶之后,便是第二进正厅。正厅为五开间平房,抬头即见“胜国宾师”四字巨匾,是日本学人对朱舜水先生的崇高称号。这里原是祭祖的正堂,现辟为朱舜水先生史迹陈列,展示着较多与朱舜水相关的文献资料,他在余姚与日本两地的遗迹图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先贤故里碑
从龙山公园南大门拾级而上,进入“见贤思齐”月洞门,便可看见四座贤故里碑亭。这是后人为纪念汉代严子陵、明代王阳明、明清之际朱舜水、黄黎洲而立。严子陵碑和王阳明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5),朱舜水和黄黎洲碑均建于清末。碑亭均有亭额,子陵碑亭是“山高水长”,赞颂严子陵的品格和巍巍高山,万古长青;如滔滔江水,永不枯竭。联是“渺矣纶竿神汉远;依然城廓客星高”,大意是:他的踪迹缥缈,和东汉时代一样遥远;高风永垂,与余姚城廓一样长。王阳明碑亭’饿是“真三不朽”,赞颂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光耀史册。联是“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大意是:他的良知学说,丰富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故居和墓
故居地处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达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轴线分别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及瑞云楼、后罩屋。其中,砖雕门楼系仿木结构建筑,四柱三间,柱为石质,所饰砖雕斗拱、翘昂、面砖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大厅--“寿山堂”系三开间高平房,高大宽敞,结构古朴大方,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寓意吉祥图案,以表示人们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桥板东侧镌刻“清咸丰四年集资重建”字样。宽阔的水面、狭长的桥梁,两侧不设置栏杆,它适用于洪水易发而时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墙门
黄家墙门,即黄徵义住宅,位于余姚城内管家弄100号。黄徵义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第五世孙,字仲治,号平敝。从小聪颖过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曾任从化知县,任满以病重告归,杜门不预外事。晚号鹤石山人,著有《鹤石山房诗稿》。黄徵义旧宅坐北朝南,沿纵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通面阔均为19.55米,各分五间。门厅为楼房,通进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结构,用五檩、三柱;正厅通进深9.75米,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用八檩、五柱,山墙呈马鞍形,明、次间前后有廊,前廊为船棚形顶、轩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细;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宰辅第
宰辅第位于余姚镇南河头保庆路,是明代大学士吕本(阁老)故居。吕本(1503一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早年曾拜谢丕、倪宗正为师。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大学校长)。次年廷推阁员,吕本被明世宗特选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内阁办事。二十九年,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三十年晋礼部尚书。三十三年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晋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辅第坐北朝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宝纶楼(御书楼)。每厅前均有围墙,正厅前有门楼,把庭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庭院。里院中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丈碑
余姚出土的汉三老碑在金石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收藏在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内。而本市现尚存的保存最完整的最早的碑刻当属姜山庙方丈碑。该碑原在姜山庙内,庙被拆除后移至姚西佛教社内,现在牟山镇姜山村某一民居门前。姜山村背靠群峰,面临牟山湖,村内古木参天,真是风景这边独好。该家村民离姜山村约有500米,独门独户,居住在青山环抱的山岙之中。其东为青湾,北为草鞋爬勾,南为田岙,西约100米为姜女池。该碑镌刻于南宋庆元三年丁巳(1197)五月,系梅园石质,豆沙色,全碑文字基本完整。但八百余年岁月的风尘还是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有几处已风化,字迹难辨,中间已有裂痕。石碑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位于化安山剡湖岙龙山东南麓。康熙二十七年,黄宗羲(梨洲)79岁时,在化安山下的龙山东南麓自觅墓地,营筑生圹,墓穴与龙山山脉连成一体,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问》篇告诫儿孙。梨洲先生长逝后,儿孙遵照遗嘱办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学家全祖望撰写神道碑文,萧山毛奇龄撰墓志铭。原墓在“文革”期间被毁。1981年,文物部门在原址根据原貌修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遗愿,在墓左侧开辟梅园,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坛下开掘荷花池三个,种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丛山巍巍,绿荫蔽日,给人一种肃穆幽静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黄尊素墓,两墓遥遥相对,象征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少保祠
位于姚北重镇临山的戚少保祠,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战功卓著的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我沿海州县,临山成为抗倭的前沿阵地。朝廷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抽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入浙参战。同年夏,任宁绍参将,浙东三卫(定海卫、观海卫、临山卫)均受其节制。戚继光在临山卫共署守了三年左右时间,在署守临山期间,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加上严明的军纪,对群众的爱护,“戚家军”神出鬼没,勇敢善战,常常打得倭寇晕头转向。故倭寇一听戚继光之名就闻风丧胆。他的功绩为临山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崇敬。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讲学处
在余姚城内的龙泉山上,有王阳明先生的讲学处--中天阁。中天阁初建于五代,取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登龙泉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均”之句,名之为中天阁。这里环境幽静,绿树参差掩映,光影斑驳。春月桃花似笑,夏日榴花似火,秋月桂香浮动,冬月腊梅怒放。遥对南天,一览无余,确实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佳境。明正德年间,由大儒钱德洪开辟为讲堂。正德末年,王阳明归余姚祭扫祖茔,被钱德洪、夏淳、范引年、诸阳、柴凤等七十四人迎请到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嘉靖初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定会期开讲于中天阁,规定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日为王阳明先生亲自开讲之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谏议坊
谏议坊位于余姚城南半霖的史家村内,南北紧临民宅。该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间,通面阔7.20米,明问阔2.50米,次间阔1.35米,方形石柱。石坊高5.70米,明间顶部额匾的北面横镌“谏议坊”三字,南面刻凿“济美”两大字;小额匾上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八字。石梁南北两面雕刻有植物纹图案,东西两头为突出兽头,次间顶部各有四个立体饰件,明间额坊上镌有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石坊基本完整,但顶上盖顶已毁。整座石坊石雕工艺精湛,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谏议坊建于明代,是为史立模而立。史立模,字贵宏,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在他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曾上疏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