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酒泉市旅游
酒泉市文物古迹介绍
西云观
西云观位于敦煌市西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相传很久以前,王母曾居敦煌三危山,乘青鸟往来于瑶池之间,因而东来紫气,西呈祥云,登古城而晚眺,见霞光辉于垣西。当地群众遂集资修观于斯,命名为西云观(又名栖云观)。西云观与三危山的王母楼、老君堂遥相对峙,和月牙泉古庙群鼎足而立。创建之初,有歇山顶式面阔三间的前、中殿各一座。后经民国时期两次续建,该观内有殿宇七座,错落有致,壮丽雄伟;南北斗楼耸立,高峻挺拔,前后垂柳花亭,别有情趣。观内的《西游记》故事彩色悬塑、鲁班窗和花鸟屏风画在当地号称三绝。1981年,市政府将此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又批准该观作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旱湖脑遗址
旱湖脑遗址位于安西县布隆吉乡南10公里的台地和湿地边缘。该城由相连的南、北两城组成,南城东、西墙北端与北城相接。两城平面均为长方形。南城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70米,墙体多被流沙掩埋。北城东西长220米,南北宽160米,城墙夯筑,夯层厚0.14-0.16米,墙基宽8.5米,残高3.5米。四角有角墩,门向东开,宽4.85米。城西南角墩外有4座夯筑四棱台体小方土墩,分南北两排排列,边长2.5米,残高1.20-1.45米,夯层厚0.08-0.10米。城内外地表散见绳纹、弦纹、水波纹灰陶片。同时,城址周围墓葬分布较为密集。该城为汉、晋古城,时代较早,且周围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州古城
巴州古城位于安西县南岔乡六工村西13公里的戈壁与风蚀台地相间地带。古城东、西墙各长296米,南墙长285米,北墙长294米,残高1.2-3.0米。南、西、北墙各有2个马面,西北角有角墩,城门西开。城内有一处较大的院落遗存,坐北向南,东西70米,南北50米,房屋呈“凹”字形分布,有大小房址约20间,墙基残高0.8-2.9米;其堆积层约厚2.5米,地面遍布灰色、红色、褐色陶片以及石杵等物,时代较早。城南、北、西墙内侧分布有陶窑共14座,其中较大者长4.9米,宽2.7米。该城保存完整,地面遗迹丰富,未遭扰乱,是研究汉、晋古城建制布局的典型标本,也是研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黑沟岩画
大黑沟岩画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东约40公里处的大黑沟,绵延3.5公里,分布零乱,位置高低不一,最高处距地面100多米,最低处只有两三米。岩画共有34组,图案190多幅。画面多采用凹刻和凸刻形式,大部分刻画在避风向阳的山坳陡峭的花岗岩和石灰岩上,大部分内容为射猎、放牧、练武、乘马作战等场面。图中动物有梅花鹿、大角羊、野牛、野骆驼、象、虎等动物,形象生动,时代为战国至汉代。大黑沟岩画是这一地区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是了解河西走廊西段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它与内蒙、宁夏等地的其他岩画组成了我国北方岩画圈,是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生活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
锁阳城古渠道遗址位于瓜州县锁阳城镇桥子村南坝二队正南8千米处的戈壁荒漠中,分布于锁阳城东南。1987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从航片上看,各种渠迹如干渠、斗渠、支渠、毛渠等俱全,呈树枝状展布,有各种渠迹100余处。在锁阳城遗址南侧及东侧遗留的古渠遗迹比较清晰,今残存古拦水坝址一道长百余米,还有一条底宽16米、口宽20米的支渠。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地面遗存数量较多,对水利史、建筑史、农业史的研究,瓜州古代渠系网络遗址都具有重要价值。锁阳城古渠道遗址归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锁阳城遗址。用时参考1小时交通建议包车前往门票40元/人,学生半价景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酒泉鼓楼
酒泉鼓楼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老城区四大街中心位置。据《西凉旧事》记载,鼓楼原为东晋时酒泉郡福禄县城东门楼,系前凉永乐元年(346年)酒泉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福禄城的东门楼,时称“谯楼”。清同治四年(1865年)遭兵变焚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三层木楼。鼓楼分台基与木楼两部分,通高24.3米。台基呈正方形,内部夯土版筑,外包青砖,高7.4米,底边长26.33米。十字形相交的四个砖券洞门从台基四面正中穿过,十字中心为穹窿顶,倒悬伏羲八卦板。四面门楣上部皆嵌有突出壁面的砖雕仿木斗拱彩建门楼,其下各有一幅砖刻神瑞图。台基上建三层四角攒尖顶木楼,抬梁结构。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西土沟、山水沟墓群
南湖、西土沟、山水沟墓群位于敦煌市南湖村北工村周围。汉至魏、晋。南湖墓群位于南湖乡北工村东。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地面封土为3--6座一组不等的排列次序,应为家族聚葬。已暴露的墓道,多数东向。地表散见绳纹灰陶片。西土沟墓群位于南湖乡北工村西南2公里。面积约900万平方米。地面有封土70余座,底径2--8米。暴露墓葬形制有土坑坚穴墓和券顶砖室墓两种,地表砂砾堆积墓道清晰。采集有陶罐、绿釉壶、灶、盘和仓等。地表散布有灰陶片和碎砖等。山水沟墓群南湖乡北工村北5公里。面积约4800万平方米。封土堆排列7--9座一组不等,墓道多向南,墓前有覆斗形砾石堆和砾石围成的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水要塞遗址
明水要塞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音凹峡村西42千米处一座独立隆起的小山丘上,山的东南西三面地形隆起,只有北面敞开,俯视成不规则四边形,山体四角高。该军事设施依山而建,在山体四周有战壕与各碉堡、营房相连,西南两面有护城河似的战壕相通,设碉堡、掩体等相互配合。根据县志记载,民国23年(1934年)安西县在马鬃山镇建立保卫团,1937年委任军统周国良为设治局委员率两个营在马鬃山明水等地设防,1945年10月,国民党部队191师573团也先后派部队驻防于此。该军事设施是民国时期扼守中蒙边界的重要根据地,是确保兰州至新疆军事补给的生命线,有较高的军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鸳鸯池水库
鸳鸯池水库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南夹山鸳鸯峡口,以其地昔为鸳鸯鸟栖息水域而得名。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消力池等组成,并在大坝东南处有碑铭一座。库区总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属大(二)型水库。大坝初建于民国31年(1943年),1958年、1964年、1973年和1994年进行了四次加固维修。现坝体为粘土墙砂砾坝壳铺筑,长240米,底宽184米,高37.4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土坝水库工程之一,灌溉近三十万亩农田,哺育十多万人民,是金塔人民的“金饭碗”,被喻为“母亲库”,是一座集蓄水、灌溉、防洪、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坡梁-天泉寺墓群
大坡梁-天泉寺墓群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可分为大坡梁和天泉寺两部分。大坡梁墓群位于塔院村西南5公里处。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地表可见408座封土堆,个别有明显被盗痕迹,封土呈圆丘状,直径0.8-2.2米,残高0.3-0.9米。西部有一茔圈,其内依次排列4座墓葬,底径1.7-1.9米,高约1米。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天泉寺墓群位于塔院村南5公里。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分布于戈壁之中。地表可见封土30余座,呈圆丘状,有些明显有被盗痕迹。封土底径2-3米、残高0.5-0.8米,并有砂砾堆积墓道,长2-15米不等。地表散见大量灰陶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酒泉清真寺
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位于东关北后街。民国六年(1917)翻建。为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主体工程有大殿一座,南北陪殿二座,寺门向东。有门楼,大殿后部建有二层望月楼(阿文称弥那拉楼),及阿訇往房、洗礼房等。面积1440平方米。它既是当地穆斯林群众“聚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肃州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原址在城东北隅,清代后才迁到了东关北后街。清真寺建成后,穆斯林群众举行了隆重的仪式。1949年10月,彭德怀元帅在酒泉视察工作时,亲自到清真寺看望回民群众,与回民群众亲切交谈,共叙家常。至今,一些回民还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汛卡
敦煌汛卡分布于酒泉市敦煌市莫高镇、阳关镇、七里镇及北山境内。现存有空心墩烽火台、疙瘩井墩、呵呵沙石墩、旱峡沟墩、沙枣墩、山阙峰烽燧、山水沟大墩、甜水井墩、土窑墩、新店子墩等11处遗址。遗址多为土坯砌筑,平面呈正多边形或圆形。空心墩烽火台通高10.8米,面积91.86平方米。顶部有土坯砌筑的女墙,东侧筑有坞院,现存坐西朝东房屋6间,黄土夯筑,南侧残存有积薪5座。其他10处汛卡遗址均坍塌呈丘状,直径大多1.2—2米,残高0.6—0.9米。敦煌汛卡对研究清代敦煌烽火台布局、军事防御、驿传有一定参考价值。1989年被敦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董滩遗址
古董滩遗址位于酒泉市玉门市柳湖乡小康村四组。古董滩遗址分布范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4米,南北长约190米,面积约34960平方米。遗址中有一条东西走向长100米的城墙遗址,高约2.1米。墙体用沙土夹红柳夯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有三个文化层。遗址上堆积有大量的残陶片,根据地表遗存物初步分析为四坝文化的城址,城址内发现有许多炭渣和少量铜渣,表明该遗址可能有烧制铜器的冶炼作坊。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河西地区玉门青铜时代的文化研究增加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同时,该遗址是目前河西地区已知最早的古城遗址,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南仓
位于敦煌市南关。这是我省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筑结构最齐全的清代粮仓。据《敦煌县志》,粮仓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有15座,现存8座,大小相等,每座约160平方米,可存粮40万斤左右。粮仓建在一处地势较高、土质干燥的沙梁上,墙为黄土夯筑,厚1米多,下部基础用青砖包砌。仓顶用红柳芭铺设,抹泥,双面起脊,前后出檐。仓门为板闸式,门宽2.6米,高2.7米。仓库内地面均用30×15×16厘米青砖铺地,仓底有较厚的青沙防潮。粮仓设计合理、实用,仓内通风效果良好,空气干燥,具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及科学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西晋墓
敦煌西晋墓,离敦煌城大约15公里路程,是夫妻合葬甲字墓,1983年被盗者发现并盗文物,继而才得以开掘。整个墓葬穴高度是17.5米,映入眼帘的是宽约一米二,渐递次窄长坡梯形通道约十多米长,通道的石基,是后来人用水泥糊过的。墙壁上的岩层,象莫高窟洞穴外的那些岩层一样,细小的卵石与粗粒的卵石,还有沙层,不同层次的重重叠叠,是自然条件下河床冲洗出来的岩层。地址:酒泉市敦煌市城东六公里处的佛爷庙湾开放时间:9:00-19:00用时参考:半小时门票:30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道梁遗址
二道梁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牛头湾村东北13.7千米处。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四周被新月形沙丘环绕,北部有灌丛沙丘。地表散见有大量夹砂红陶片及少量红衣黑纹彩陶片,刮削器、矿石、黑釉渣等物。遗址中心台地上有一南北宽约2米,东西长约4米的冶铜址,冶铜址东南10米处有一灰堆,呈圆形,直径3米,其东南20米处另有一处灰堆,呈圆形,直径10米,地表有铜锈块、炭烧结块等。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为齐家文化、四坝文化遗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洞遗址
•典型的敦煌民间四合院建筑遗址,是当今考证月牙泉古代医学医术发展的历史见证。该遗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23年(1818年),占地面积约500多平米,典型的敦煌民间四合院建筑。后经清理,现有出土纪年的木牌2块,各种文物数件,遗迹虽饱受日月创伤,但换壳清晰可见,是当今考证月牙泉古代医学医术发展的历史见证。药王庙又称药王洞古庙。位于小泉湾北坡进山口处。1994年12月13日被景区管理处发现。地址: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月牙泉镇鸣山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家庄城遗址
潘家庄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双塔乡月牙墩村西3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70米,分布面积约35.7万平方米。城墙现已全部倒塌成土梁,残宽4-5米,残高1.2-1.8米,夯土版筑,夯层不清;四角筑有角墩,城南正中开一城门,门宽4.5米。该遗址西侧距潘家庄墓群500米,根据墓群的发掘情况和城址内散落的青砖,可断定其时代为汉代-魏晋时期,是当时农耕区内的居民居住地,对研究早期城址构筑形制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院寺金塔
位于金塔县金塔乡塔院村西侧,金塔县因塔而得名。塔院寺原名金塔寺。初建于明。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该塔复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代、民国时期屡有修葺。金塔为覆钵式喇嘛塔,土木结构,塔围为7丈,高5丈。基座平面呈方形,边长15米,须弥座八角四层,中为覆钵形塔身,上置九层相轮,刹顶为八角攒尖铜顶,高5尺,围1丈2尺。1986年在塔基处发现记述修庙事迹石碑4通,泥塑佛像2尊。寺院其他建筑均毁于“文革”时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虏城遗址
威虏城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古城乡头号村西北1.7千米处。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57米,东西宽287米,面积170313平方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残高2.5-4.5米不等。城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据《金塔县志》记载,故城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曾置威虏卫。现遗址内外已开辟为农田。该遗址为研究河西地区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