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乐山市旅游
乐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1、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和国家4A旅游区。景区周广17.88平方公里,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下江河争流、波光云影、沙鸥翔集、帆影点点;山上繁花似锦、茂林修竹、朱楼画檐、丹崖峭壁。有世界第一——乐山大佛、自然和人文奇观——“巨型睡佛”、西部普陀——乌尤寺、东-浩崖墓、佛教艺术荟萃——东方佛都、宋元遗址——三龟九顶城、弥勒经变故事——佛国天堂、水上游江观佛诸壮景。此外,尚有著名历史文化景观和景点:离堆、尔雅台、海师洞、凌云寺、灵宝塔、龙湫虎穴、九曲栈道、东坡楼、注易洞、下观音寺、千峰洞、沫若堂、璧津楼、碑林、梅园、渔村等。历代名士墨迹众多,佛教文化氛围深厚。景区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恰似天然画卷,美不胜收。或拾阶登临,或游江观瞻,荡漾于青山绿水间、浸润于诗情画意中,足令
2、乐山郭沫若故居
乐山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位于沙湾城区文豪街315号,背负绥山,面向沫水,故居名由启功先生题写。距成都150公里,乐山市35公里、峨眉山市25公里。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一座中式穿斗结构平房,由四进三井和一个后院组成,有大小房间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至今保留古朴风貌。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乐山郭沫若故居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沫水街中段,这里是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2006年05月25日,“乐山郭沫若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沙湾是当代大文豪郭沫若的诞生地,郭老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沙湾,绥山毓秀,沫水钟灵,这正是历代文人对沙湾的
3、犍为文庙
建于北宋真宗祥符年间(公元1008至1016年)的犍为文庙,原址位于清溪镇沉犀村,至今已近900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南宋迁址城南、元末毁于战乱、明初重建、明万历39年迁址罗盘坝、万历46年迁还旧址、明末焚毁、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等“三迁三建”,中间12次大型维修,直到清咸丰年间最后一次维修,才形成今日之文庙。犍为文庙在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特色:大成门屋面“天七文运”下泊飞角三重檐在国内独一无二,曾为意大利古建筑师卡卡拉拍手叫绝;大成殿全龙木雕撑弓在四川绝无仅有;九台上160只形态各异的蝙蝠护栏雕饰为石雕一绝;圣域、贤关旁各加一便门与礼门、义路相通,把祭祀大典与平时瞻仰分开,构思巧妙;照壁书“万仞宫墙”区别于其它文庙的“数仞宫墙”,相传该文字由一在押犯所书后由此获释,一时传为佳话。保护范围:东至文庙焕文街边缘外延15米,西至文庙西裙房边缘外延15米,南至文庙万仞宫墙边缘外延15米,北至文庙
4、井研雷氏民居
雷氏民居,俗称“雷家大院”,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畅,清乾隆年间内阁侍读学士,是官居四品的“天子近臣”。雷家为书香门第,“九子十翰林”,显赫一时。故居建于乾隆三十四年,为川西南规模最大、最为典型、保存最完整的民居,有着川西南民居建筑“活化石”之称。故居垣内占地面积为136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733平方米,为四进四合院,有大小天井12个、房舍120余间,建筑主要为穿斗式结构。故居整体居高临下,层层递升,融南方之隽秀、优雅、古朴和北方之雄伟、厚重、粗犷为一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雷氏民居景区包括雷畅故居、随春园、雷氏宗祠等景点,故居内分布有雷氏家族文化展示区、作坊-区、老酒坊、知青-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厅、碑林、古围垣和荆棘林、台柚林等。清内阁侍读学士雷畅故居是县、市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千佛镇北约500米。大门西向、背山面水,崇坦环护,气势宏伟,远望
5、雷畅故居
雷畅故居(井研县)保护范围:以建筑围墙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0米。
6、夹江千佛岩石窟
千佛岩石窟兴建于唐代,主要龛窟建造于盛唐时期,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凿少量龛。1956年夹江千佛岩石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经四川省文物局复查后再次重新公布千佛岩石窟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千佛岩石窟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夹江千佛岩石窟位于夹江县漹城镇西2.5公里的大观山下,位置在东经103°32′26″,北纬29°45′12″,海拔420米。滨青衣江北岸,东起聚贤街小牌坊、西至纸博馆围墙、北至大观山顶、南至青衣江北岸、长约1.2公里、宽约0.7公里,海拔高度为380至520米。摩崖造像位于沿江石壁之上,滨青衣江东岸,石龛造像集中区延亘600余米。造象最高者离地面约20米,红砂石质,深浮雕,现尚存162龛,佛像2470尊。主要内容有:净土变、观音龛、地藏龛、说法庄严龛、毗沙门天王龛、一佛二菩萨等。其中最大者龛高340厘米,宽220厘米,深1
7、牛仙寺
牛仙寺摩崖造像集中在白龙村四组的山岭间,范围南北长约150米,宽约100米,山崖高约20米。据夹江县八十年代文物古迹普查时统计,整个摩崖造像的佛像群落共计有254龛,刻像达3400余尊,其数量现在成为了夹江县境内造像龛数最多、佛像尊数最多的石雕刻佛像艺术群落。牛仙寺摩崖造像的总体造像规模比千佛岩小,造像的年代、场景、人物、内容基本与千佛岩相同。全部龛形以正方形、长方形平顶为主,个别为塔亭形。位于北面崖壁的造像与千佛岩差异的是多数人物造像略小些,另外使人注目的是许多龛框上刻有花边浮雕装饰,雕刻的线条流畅、显得十分优美。位于南面另一山崖的造像,较为宏观,有一窟当地人称呼为“大堂屋”的造像,凿刻在高约十多米的悬崖上,龛形略显长方形,高约2米多,宽约2米,深度约1。5米。雕刻的佛像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大小均匀,里面三方密集,数不胜数。在旁边不远处有一塔亭形造像。其总高度达2。5米左右,涂有色彩,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峨眉山伏虎寺
伏虎寺是全国重点寺院,距报国寺2华里,位于瑜伽河与虎溪汇流处,海拔630米,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看点“密林藏伏虎”:清代可闻大师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广种杉树、桢楠、柏树,按《法华经》一字一株,称“布金林”。布金林与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龙洞的古德林并称为峨眉山的三大园林。布金林古木参天,浓荫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称。然而,寺院的屋顶上却终年无败叶堆积。于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41年(1702年)赐伏虎寺“离垢园”三字,为佛教圣地远离尘垢之意。介绍伏虎寺原为一小庙,旧名药师殿,行僧心庵开建。南宋绍兴年间,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说寺院附近山中有虎伤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说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清顺治年间,贯之和尚率弟子可闻大师重建寺院,历时二十余载始成,名“虎溪禅林”,亦称伏虎寺,为全山最大寺庙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文庙及老霄顶
乐山文庙系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山旧城区中心的老霄顶下。据介绍,文庙最初建于唐朝武德年间(618~626年),当时的地点是在乐山城南与大佛相对的育贤坝上。文庙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面积1.13公顷,建筑面积3136.97平方米。建筑布局基本完整,依山就势,渐渐升高。文庙现存的古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重建。有泮池、棂星门、贤关、圣域、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尊经阁、崇文阁、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群体建筑中的典型建筑为大成殿,系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覆盖琉璃筒瓦,鳌角飞翘,庄严古雅。左右庑殿系单檐歇山式,穿斗木结构。1986年至1989年乐山市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庙古建筑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缮。文庙现为乐山二中管理使用。“高标在一切之上”,高标山作为自古以来嘉州最高处并非虚言。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曾有言:“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烟朝月夕,其景无尽。”后,明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乐山离堆
离堆(市中区)乌尤离堆与凌云山相对,相距500米,总面积265亩。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与岷江水在凌云山下汇合,至百米之外的乌尤离堆,主流顺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则从麻浩入分洪道,绕过乌尤山后在马鞍山再汇入岷江。乌尤离堆又名“乌尤山”。相传,乐山离堆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开凿,吴致华的《四川古代史》提出:“乐山溷崖(乌尤山)即李冰所凿之离堆。”李冰率领乐山先民和秦国军队,利用乌尤山和凌云山之间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断勾连乌尤、凌云山之间低潮处的余脉,拓宽河沟,通正水道,凿掉嶙峋乱石,铲平突兀狰狞的溷崖,开凿出乐山乌尤离堆。乐山乌尤离堆的工程特点,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云乌尤两山之间马鞍型垭凹的地势,因地制宜除去“三江第一关”的障碍,保证了过往船只的安全。明中后期,大渡河道由南北移百米,河水冲毁了当年古嘉州城内的育贤街、文庙等地方,形成了今天的主河道,乌尤离堆的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嘉阳小火车·芭石窄轨铁路
嘉阳小火车,一辆运行在四川南部的小县城--犍为县城北15公里远的一条只有19.84千米的窄轨铁路上的“老爷火车”。有“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工业革命的绝版景观”,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国宝之美誉嘉阳小火车特色这辆蒸汽火车的轨道距离仅762毫米,比国家标准列车的轨距少了近一半,铁路全线仅19284米,往返一次需2个小时,由于铁路沿线的几个乡镇所处地势陡峭的山区,加上一直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所以,自铁路1959年建成通车至今45年来,就一直是这里村-送生产生活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小火车的客运量累计已超过1100万人次。这条依山而修的铁路,全线共有大小弯处109个,最高与最低处相差238.1米,其坡度和弯曲度在全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都属罕见。由于小火车沿用了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的蒸汽发明技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蒸汽机爱好者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沉犀节孝坊
沉犀节孝坊位于犍为县西南部历史文化古镇清溪镇,沉犀村三组。是当地有名的一景。这座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一座石牌坊,牌坊以南200米是马边河。坐西向东,面积100平米,是青石仿木建造,结构完整,保存完好。1998年被列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沉犀节孝坊说的就是清代一余姓女子,在19岁嫁到王家,27岁守寡,将公婆分别赡养至85岁和94岁,并将一对儿子抚育成人,成家立业一事。对于牌坊,《犍为县志》也曾有资料记载:“嘉庆七年建,时川督题‘从一而终’。王仲贤妻,乾隆间,孝翁姑,抚二子成家。”沉犀节孝坊为三重檐牌楼式石坊,庄重威严。牌坊的间数为三间,当中的一间宽大,当时以利车马通行;左右间窄小,供行人出入。除有四柱三门的坚实结构外,两面柱基还塑有抱鼓雕刻石象和石狮各1对,造型粗犷,雄伟独特。其中的石象在川南地区罕见。横梁上有斗拱和屋檐,飞檐起脊,檐下置石斗拱、石鼓、石阑额、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嘉州古城墙
嘉州古城位置如《水经注》云“县治青衣江会,襟带二水矣”,即河口三角洲上。隋、唐继承,其城当南达大佛坝,此时,文人多称“江城”,如杜甫《寄岑嘉州》诗云:“愿逢颜色关塞远,岂意出守江城居。”可知,唐代古城临江布局的特色十分明显。古人云“渎江(岷江)自东北来,顺下不争;而青衣、沫水西南来,如暴客挟万马而驰,沫为最甚”,即史不绝书的“沫水之害”。大渡河沙湾以下河道横向变化显著,主流不稳定,河岸常有崩塌现象,而岷江由于河谷横断面的不对称性,则以向东摆动为主。南宋以后,原来正对乌尤山的大渡河水北移,开始侵蚀嘉州古城墙。经元至明,城墙遭侵蚀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沿岷江、大渡河用竹笼卵石筑河堤以保护城墙。南宋画家夏圭的《长江万里图》上,能清楚看到嘉州城的雄伟城墙。公元1173年,陆游摄知嘉州,有《出城至吕公亭按视修堤》诗云:“重阜护城高历历,千夫在野筑登登。寓公仅踵前人迹,伐石西山恨未能。”当时的护城堤并不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永利川厂旧址
永利川厂旧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桥沟镇四川东风电机厂有限公司内,建筑占地面积约12419平方米。永利川厂前身永利塘沽碱厂,1917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被毛泽东誉为中国近代四大工业先驱之一的范旭东先生,著名科学家、“侯氏制碱法”发明者侯德榜博士所创。该厂“红三角”牌纯碱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曾在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和1930年比利时工商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而蜚声海内外。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塘沽遭日军劫占。范旭东、侯德榜拒绝与敌合作,辗转入川重建化工基地,并将川厂取名“新塘沽”,厂区道路以沿海省市命名,以继承永利在塘沽的事业,永铭国耻。抗战时期,永利人以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尽艰辛,坚持制碱生产,支持全国抗战和大后方工业民用,并在这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永利川厂旧址包括:(1)范旭东先生亲笔手书的“新塘沽”石刻。(2)总面积8000平方米造型别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5、乐山宋氏祠堂
乐山市宋氏祠堂位于乐山市中区罗汉镇龙窝村6组,占地面积约贰拾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位于乐山至沙湾之间、距乐(山)沙(湾)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属罗汉镇辖区,山环水绕,风景雅秀,是个名胜之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是全省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宗祠。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建筑,木质结构,四周砖墙,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积约20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山环水绕,风景雅秀。祠宇修造考究,布局典雅,祠前左右两面大门,门前刻有人物故事,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两门前中央之上,书有“宋氏宗祠”四个大字,触目动人,气势轩昂。进门即是两边厢楼厢房,沿厢房往前至宗堂,左右均有石梯五步,靠前中央是万年台,其台有20根60至80公分木柱支撑,台侧右有化妆楼,左为鼓乐楼,可唱戏演出,台脊有二龙绕顶,厢房台面也有各色雕像,优美壮观。正面是宗堂,宗堂内塑有历史文化人物。元代三品监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明王寺
马边明王寺,坐落在马边县建设乡永乐溪后村,离县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据《马边厅志略》载:由于整个寺庙处在五座大山之间,旧称“五龙山牛望寺”,后经弘治年间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规模,改称“明王寺”。该寺鼎盛时期为清道光年间,占地约五亩。由于历史原因,加上岁月剥蚀,现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钟鼓楼、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为木结构建筑,殿内的神像已经损毁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过头顶的石佛,全部悬托在梁架上,离地面两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还有十一尊这样的悬托石佛。据考证,这种悬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极为罕见。由于这些佛像悬在空中,人的视力的高度很难达到,加上岁月的剥蚀,石佛像显得有些模糊,让人很难辨别。几百年来,明王寺虽然香火不断,但直到最近,这群石佛中还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发现。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悬托石佛被盗,后被马边公安机关从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峨眉山灵岩寺石牌坊
在峨眉山舍身崖下,山脚不远处高桥镇中学校园,有座青石牌坊,高约7米,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正面刻“敕赐禅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背面“祗园觉路”。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艺水平和史料价值不亚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据传,在神奇的峨眉山,有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那就是有着“西蜀第一大刹”之称的古灵岩寺。古老相传,曾经的灵岩寺有殿宇48重,僧众千人,更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昔日辉煌可见一斑。峨眉山志记载: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达48重,僧众千人,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成为国中大寺名驰中外,成为“西蜀第一大刹”。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中共知行小学支部活动旧址——石马坝知行小学
石马坝知行小学(现犍为县石溪镇石马村小学)位于犍为县石溪镇石马坝村4组。1940年2月,中共乐山中心县委将眉山县委负责人李公表调离眉山,经康煤厂会计股长吴昌位介绍,到石溪乡石马坝私立知行小学任教,任教务主任,党内关系直接与梁华接头。1940年下学期开学时,知行中学附属小学与知行小学合并,改为石溪第二小学。由于学生人数增多,教师缺额大,共产党员帅德昌调到该校任高年级三班班主任。1941年春,共产党员李银辉、帅世祺到石溪第二小学任教后,随即建立中共知行小学支部,李公表任书记,隶属乐山中心县委领导。中共知行小学支部成立后,根据上级指示积极开展工作。按照“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要求,以抗日为中心,学校为阵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在学校中开展勤俭建设,利用校前10余亩荒地,由支部成员带头,组织学生开荒,一部分作操场,一部分作农场。其后,建立学生进步组织“抗建新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犍为文峰塔
文峰塔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文峰山,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塔高9层30余米。据史载,文峰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塔高9层30余米。,也就是公元1608年,有着400年的历史,犍为人习惯地把它俗称为白塔寺。文峰塔巍峨屹立于文峰山的最高处,它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在虫吟鸟鸣的伴奏中,默默地展示着自己的英姿、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悠远。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乐山文庙
乐山文庙位于乐山市中心城区月咡塘66号。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朝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6年),经历代迁徙,至明朝天顺8年(公元1464年)定于此。文庙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9.36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为清朝康熙年间重建。1938年4月,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在月咡塘的乐山文庙办学,共产党员冯有申、陈尚文和曹诚一随之到乐山。省工委派侯方岳到乐山重建党组织时,与这三个党员接上组织关系。同年秋,建立武汉大学党支部,书记余明。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逐步建立理工学院党小组、文法学院党小组和女生党小组三个党小组;同年冬,因党员队伍扩大,支部改建为特别支部,下设三个支部,即将原有的三个党小组改建为支部。到1940年前,党员发展到30多个。支部组织党员在校内外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成立“抗日问题研究社”和“岷江读书社”,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7月,因国民党在乐山以武汉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