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济源市旅游
济源市文物古迹介绍
济源济渎庙
全称济渎北海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济源市西北济水发源地,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济渎庙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水神所建。祭祀之风,古来有之,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生产十分低下,科学很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随意想出一些山水之神,祠兴云布雨,关系五谷收成。因此,封神祭祀,是历代天子之礼,且程序繁、礼仪多。济水原称北渎大济之神,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晋封为清源公,唐贞元十二年(796
阳台宫
阳台宫位于市城区西北30公里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司马承桢于王屋山自选形胜,创建道院。开元廿三年(公元735年)道院落成。有五楼三阁,取名阳台观。玄宗亲书“寥阳宫”匾额,并令其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朝野震动,道风顿盛。后晋为燕真人烟萝子栖真之所。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改观曰宫,称“阳台万寿宫”。金贞二年(公元1214年)遭兵燹而毁。金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重建。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年)重修玉皇阁。历元、明、清、民国多次修葺。阳台宫为王屋山道教道教“三宫”之一,依山阳,布局严谨,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轵国故城
轵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豫晋古道上。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设为轵县,到汉代成为封侯之地。轵国故城在战国和汉代曾两次作为都城进行经营,但布局同许多大都城有所不同。一般大都城都有宫城(内城)和郭城(外城),而轵国故城有宫城而无郭城。专家由此推断,轵国故城作为都城的时间不会太长。故城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865米,南北宽1766米,占地330万平方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层厚8~11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深0.5厘米左右。南城墙发现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禅院”,元代改名“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山门后天王殿已无存。向北为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明清悬山式、硬山式或卷棚式建筑。大明寺中佛殿,建筑手法粗犷豪放,木材使用随意自然,就势而搭,就质而用,体现出鲜明的元代工艺风格。中佛殿是元代的建筑,却更多的继承和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元代的特点,宋代的遗风,跨越时空的建筑风格,是大明寺珍贵的历史价值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街遗址
庙街遗址位于济源市庙街村西,面积约75万平方米。夏少康及其子帝杼、周武王之弟原叔曾在此建都城,故名原城。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对原城遗址进行试掘。在遗址西部开挖探沟两条,一为东西向,一为南北向,均长10米宽3米,发现文化层厚约1~3米。按土质土色将文化层划为四层:第一层为耕作扰乱层。泥质灰陶居多,夹砂陶灰陶次之。形器有鬲、、碗、豆、盘以及绳纹板瓦、筒瓦、瓦当等。石器均为磨制,有刮削器、石斧、石镰、石箭头、石球等。骨器有锯齿镰、蚌镰、尖状器等。分属龙山文化至汉代多个时期。第二层为战国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形器,有瓮、盆、豆、纺轮、陶片等。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思邈墓
孙思邈墓,在市区西北50公里的大店河西岸庙岭上,面向三官岭,背靠王母洞,东有秦岭山,西倚天坛峰,群山拱卫,草木葱笼,清虚小有河由东侧曲流南下。孙思邈一生信奉道教,卒后宋徽宗追封其为“妙应真人”,故道家又称该墓为孙真人墓。据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山民追述,孙思邈坟原为圆顶封土,高约6尺,旁植槲树一棵,大逾合抱,由于人为取土,业已残损,现呈圆形平顶,残高0.7米,顶部直径9米,面积约63平方米,墓周暴露的拱券条砖为33×17×6厘米,与北宋《营造法》所载条砖尺寸基本相符。墓前有孙真圣庙,即孙思邈祠,踏跺40级,为四合院落,中置享堂,左为东厢遗址,右有西厢。享堂面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河谷栈道遗址
沁河谷栈道遗址位于沁河谷岸,是曹魏正始五年(244年)司马懿为从山西调运兵马粮草而修的峡谷通道,南端起自济源市东北15公里的沁河出山口,向西北蜿蜒至山西高平县境,全长约90公里。据《三国志·魏书》载,正始五年,魏国辅政大将军司马懿采纳镇西将军邓艾的建议,准备进攻吴国,需要从富庶的山西调运大批粮草和兵士到京都洛阳。洛阳、山西之间,有太行山阻隔,惟一可选择的通道就是沁河河谷。沁河有水,但不能行船。沁河两岸多数地段都是高耸如削的大山,要沿沁河开辟一条通道,只能在崖壁上凿孔架木修栈道。沁河谷栈道济源境内共有36公里,现存遗迹六处:(1)马鞍山遗迹。长223.1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柴庄延庆寺塔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3公里柴庄东。宋景祐元年至三年(1034~1036年)建。外壁各层嵌有砖雕佛像一千多尊。北门可拾级登至二层。二层以上有叠涩式砖层收顶,上置木板楼板已毁。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所修舍利塔记》碑,为杨虚已仿晋王羲之行书。寺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六角七层,高28.16米,塔身呈抛物线形。底层南北各辟一门,从南门入塔心室,塔心室呈六角形。北门设梯道可登至第六层。塔身各层各壁嵌砖雕佛龛千余个,故又俗称“千佛舍利塔”。砖雕精细,造型生动,近于北魏手法。塔内和周围有宋代和明清碑碣塔铭10方,其中重要的有北宋景祐元年,景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极玄穹门(南天门)
天坛山总仙宫位于王屋山天坛极顶,古称琼林台。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设坛祭天,道教称其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唐代,天坛顶建有三清殿、东西廊庑、轩辕庙及四角亭、换衣亭等,以三清为主要尊神。历代均有修葺或增建。元初改称“总仙宫”,由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题写宫名,字体端庄雄伟。明正德三年(1508年)增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万历二十年(1592年)增建无极玄穹门,俗呼南天门。延至清初,天坛顶有南天门、三清殿、玉皇阁、王母殿、灵官殿、真人祠及东西配殿共12座28间;东侧下级建有无生殿、十大名医殿;再下级为祖师殿、火神殿、东极宫、火极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静林寺
静林寺,位于承留镇南姚村。坐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南北84.2米,东西16.7米,总面积1606平方米。主体建筑依中轴线纵向排列,依次为山门、过厅、东西厢房、中佛殿和后佛殿遗址,共计五座十九间。寺内尚存碣石一块。中佛殿,为该寺院的主体建筑,其面阔三间(11.46米),进深四架椽(9.20米),系明代单檐悬山造木构单体建筑。该殿台明为普通直壁式,四周砌条石台明。殿宇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置四周十根檐柱,柱生起不明显,有明显的柱侧脚,大额枋断面成正方形。墙体为青砖砌筑,山墙上部为露明五花山墙,屋顶施灰色筒板瓦,五脊六兽齐全,垂脊顶部施吞兽。明、次间均施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逯寨三皇庙
东逯寨三皇庙位于五龙口镇东逯寨村北2.5公里太行山支脉凤凰岭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东西18.4米,南北17.5米。现有三皇殿、广生殿、山门、照壁等。三皇殿为主体建筑,为明代单檐歇山式筒拱券仿木结构无梁殿砖石建筑。前檐平板枋雕云龙、凤凰、云纹、人物、禽兽等图案。东西稍间平板枋上雕刻“拉弓射猎”、“持叉捕鱼”等生活场面,拱眼壁板间雕刻观音、八仙、莲花等,檐下为砖制五踩斗拱。广生殿为硬山筒拱券无梁殿砖石建筑。整个庙寺均就地取材,以凤凰岭附近褐色砂石建筑。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三皇殿。省古建筑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沁园遗址
沁园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的化村与留村以南的高岗上。东汉明帝刘庄之女致,永平三年(公元60年)被封为沁水公主。据传,因沁水公主的花园建在此岗上,故名。后为窦宪所夺。唐宰相裴休在园北建化城寺,沁园为寺之花园。金代为官僚游宴之所。1987年11月,原新乡地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化村西南2米高的土岗上调查,发现有陶钵、陶瓮、石锤、贝壳等残存遗物,文化层深约1.5米,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接着,又在紧邻化村的留村东南,发现一高约1米的土岗中有石斧、石镰、石铲、石凿,以及灰陶片、彩陶片、白衣彩陶片等。此遗址系沙壤土质,呈长方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8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都观
灵都观即灵都万寿宫,俗称玉真观,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西玉阳山之间尚书谷口的玉溪西岸。这里山水秀丽,环境清幽,道家称列仙聚会之都,故名。唐天宝元年(742年)东京道门成议使、天师道传人张探玄,奉玄宗之命,为玉真公主在王屋山选址建观。观建在西玉阳山仙人台下的古奉仙观旧址上,玄宗于山门御题:“灵都观”。晚唐诗人李商隐少时曾学道于玉阳,号玉溪生。元代,丘处机弟子张志谨曾住持灵都观,复盛一时。明清两代多有修葺。据元大德九年(1305年)《御赐灵都万寿宫图碑》载,该宫系前后两院,依中轴线而筑。创建时灵都观前院为两进院落,次第为山门、大殿、楼阁与钟楼、鼓楼、角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市博物馆
济源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12月,现位于济源市天坛中路1087号,是济源市唯一一家国有文物收藏、保存、展示宣传、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公共机构。位于,年代为占地面积7330平方米,建筑面积3770平方米,展厅面积为1400余平方米,库房面积为9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丰富,有靑铜器、陶器、瓷器、碑刻、货币、玉器、石器、纸质文物等多门类3万余件藏品,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298件,尤以汉代釉陶冥器最具地方特色。济源市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对社会实现免费开放,年平均免费开放时间达310天以上。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济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宫
迎恩宫位于王屋山主峰天坛山脚下,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年),与王屋山道教“三宫”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为同时期建筑,后几经毁圮,几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其宫名的由来和用途都很明确,宫内《重修山门碑序》载:“相传唐亲王驾临,山民迎恩而得名”。《济源县志》载:“宋徽宗登基之初曾驾临华盖连珠峰,该宫为其驻跸处”。迎恩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宫前有五座小山环绕,有“五官朝宫”之说。宫院平面布局呈长方形,有建筑9座25间,依地势分为上下两进院落,总面积922平方米。下院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依次为山门、东西厢房和祖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浩墓
荆浩墓位于市区东北的五龙口镇谷堆头村东南150米处。冢高3米,周长15米,墓前之碑为济源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所立。碑高2.7米,宽1.1米,厚0.3米,正面上刻“中国水墨山水画大宗师荆浩之墓”,后为《重修荆浩墓记》,其中曰:“浩卒于沁水之谷堆头,其冢本屹然特立,杂树环耸惜坏于-之年,垄前旧有石碑,供桌,早经毁弃,幸遗基尚存。今政府提倡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艺术,倍思前贤之功,故拨款重修其墓,以彰世人,以励来者。”荆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今济源市)人,五代后梁时杰出的山水画家。生卒年月不详。少时博通经史,善属文。后避乱世退藏不仕,隐于太行山之洪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处。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因渠首系用“枋木为门,以备蓄泄”,始名枋口堰。历代修建广济渠、广慧渠、利丰渠、永济渠、兴利渠,并在渠首修闸门,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名五龙口。现存有唐《白居易游济源枋口偶题石上》、北宋《文彦博再游枋口》、明代开凿渠首的记事和诗碣、明崇祯四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五龙口的碣石和清代重修各渠的重要碑碣等。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和都江堰、郑国渠开创于同一时期,属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根据《沁河志》的记载:枋口堰是中国水利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轵城关帝庙
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帝”,故更名为“关帝庙”。该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庙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现存古建筑有山门、拜殿、关帝庙及西配殿,占地约1050平方米。关帝庙,距市区6公里的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被宋徽宗追封为“忠惠公”和“义勇武安王”,兴建“关帝庙”,供奉祭祀,后佛教将关羽神化,尊“关”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姚关帝庙
南姚关帝庙位于济源市承留镇南姚村。该村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古轵道,也叫轵关陉,太行八陉之一,是从山西到河南的唯一通道,而关帝庙就座落在此道上,曾为来往商旅行人驻住的场所。据清乾隆十年《历代会首碑》载,关帝庙创建于清顺治年间,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关帝庙坐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现存山门、拜殿、关帝殿、钟楼、东西配殿、东西道房以及隔河而建的戏楼等建筑。关帝殿为关帝庙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建筑结构方法和做法承袭了明代建筑手法,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遗风的清代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内梁架彩绘、壁画以及拜殿、东西配殿墙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虚宫
清虚宫位于王屋镇清虚宫村,大店河畔,北依岗丘,南临开阔的河谷平地,景色秀丽,环境幽雅,被称为“蛟龙吐玉”之宝地。清虚宫创建于唐代,原名清虚观,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一。因地处清虚小有之境而得名。始建于王母洞前。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建时移于现址。清代再次重建。清虚宫座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次第为山门、三清大殿、玉皇阁。东有关帝殿、东王公殿。西有玄坛殿、西王母殿。现存建筑有三清殿、西王母殿、关帝殿,均为清代建筑。三清大殿,面广五间(15.98米),进深四间(11.98米),系清代大型单檐悬山式木构建筑。西王母殿,面广三间(8.90米),进深两间(5.48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