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南阳市旅游
南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泗洲寺塔
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寺塔亦称菩提寺塔,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位于原菩提寺院内,现寺已不存。泗洲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共11级,高49.75米。第一级直径7.6米,塔基边长5.86米。塔内有砖砌心柱,柱周围筑螺旋台阶可登塔顶;第二级塔外壁嵌有59尊释迦牟尼佛像;第四级塔外壁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塔身翼角为雕制龙首80条,悬于塔身外33厘米,龙首口内衔铁环,环下系风铎,风起钟响,梵音清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知府衙门(南阳知府衙门博物馆)
南阳知府衙门位于南阳市民主街西段,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郡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
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独树镇中信庄村。东边为黄石山西麓擂鼓台、北岭头、尖山诸峰,西边为伏牛山东麓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诸峰,东西山峰并列,两山夹峙,形成隘道,地势十分险要,称为大关口。战国时期,楚国为与中原诸国争锋,在其最北边界方城山一带依山筑塞,修筑长城,扩充基地,作为进退之据。楚时修筑的长城名为“楚方城”,后方城县名由此而得。公元前656年,齐国伐楚,两军相遇郾城召陵,楚派大夫屈完前往齐军军营谈判,以“楚国以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固守,迫使齐国打消了伐楚计划,订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方城”一词从此正式出现在重要历史典籍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安寺大殿
阳安寺位于镇平县西北20公里砚台村,始建于唐显庆元年(656年)原名龙泉寺。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清永熙时改名阳庵寺,后又称阳安寺。该寺原来规模较大,建有大殿、东殿、南殿、廊房、道房及砖塔等,均已改建,失去原貌。只有大殿和西殿尚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大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梁架、平板枋、阑额等构件的制作方法看,当为明代中期建筑。该殿使用的沟槽昂,纵身梁等稀有的结构方法,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殿内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达摩祖师大理石雕像。寺内明清碑刻7通,均为重修碑记,多毁于“文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寺春秋楚国墓群
淅川下寺春秋楚国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1977年,河南省西南部大旱,位于该省淅川县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水位下降。一天当地一个牧童在水库边放羊,被露出地面的器物绊倒,后发现此器物是一件青铜器,而就在它的旁边还有几件类似的青铜器,此地的楚墓便由此被发现。文物考古队在这个墓群共发掘了墓葬25座、车马坑5座。其中贵族墓有9座,陪葬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和玉石等质料的饰物,根据2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断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淅川和尚岭与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霞寺塔林
丹霞寺位于南召县留山镇马窝村,丹霞山南麓,为中原八大名寺之一。丹霞寺始建于唐长庆四年(824年),取名红霞寺,随更名为丹霞寺。据历史记载“丹霞寺始于唐,盛于宋,兵燹毁于元,迄明中兴。”丹霞寺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现存建筑一百余间,均为清代建筑。整座寺院座东北面西南,整体呈三进院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抬升。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方丈室,西侧配以厢房、客房,最后为花园和天然祖堂室,组成一个完整的寺院格局。丹霞寺佛塔分布在寺院的东、南、西三面,现有元塔六座,明塔四座,清代石塔四座,其中清代石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为全国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平彭公祠
彭公祠系民国宛西自治倡导人彭锡田的祠堂。彭锡田,字禹廷,镇平县安子营乡七里庄人。民国16年(1927年),他从冯玉祥部返乡倡导地方自治,清剿匪患,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疾苦,靠强硬政策把为当时镇平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其死后,宛西三县群众为了纪念这位民国自治领袖,在杏花山虎山沟为他修建纪念地,立祠奉祀。彭公祠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祠堂主房占地60平方米,高6米,入约深7米,面阔11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用青砖砌筑,每块砖上均刻有“彭公祠”三字,祠内挂有当时社会名流冯玉祥、于右任等撰写的挽联,其中彭禹廷“自跪自歌”的画像,示“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
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地,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北24公里处的独树镇七里岗,许南公路南侧,系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继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后,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近3000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也奉命撤离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一路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于26日进抵方城境内,在独树镇七里岗遭到国民党四十军庞炳勋部和地主民团的堵击,英勇的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突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峡寺山)
位于南阳市西峡县城西,与县城仅一灌河之隔,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自公园山脚下穿过,与西峡火车站仅距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公园总面积756公顷,园内群峰争奇,鸟语花香,林木葱茏,溪流淙淙。红腹,锦鸡,画眉、猫头鹰等野生动物不时出没,登半山亭,俯瞰山城美景尽收眼底。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幽、静、野、秀著称,与山下的灌河水面相映生辉,马头山,黑龙潭、洼尊石、元好问书院遗址、燃灯寺等是公园主要景点。其中已复建的燃灯寺内,金刹梵宫,琼楼玉宇、大雄宝殿、燃灯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卧佛殿等十余殿堂,雄伟壮观,镶嵌其中的全国最大的九龙璧独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森林公园
临湍县遗址
临湍县遗址在邓州市罗庄乡南古村,东南至邓州八十五里。本汉冠军县地,后魏孝文帝割县北境置新城县,属南阳郡。废帝以近湍水,改为临湍。隋文帝复改为新城,天宝元年改为临湍县,据现场考查,河南邓州的西北部湍河东岸有一古城址,名南古县,文化层厚,面积大,历史上不断出土一些古代器物,如重修文庙、城隍庙碑记,犯人脚镣等。古碑记载,此地为古临湍县城《水经注》记载:“冠军县西北有楚碣,高下相承八重。周十里,方塘蓄水,泽润不穷。”明嘉靖《南阳府志·堰陂》记载:“楚堰在州西北六十里,承湍河水灌田二百余顷”(折合1000余公顷)。唐《元和郡县志》:邓州临湍县楚碣,在县南八里,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鄂城寺
鄂城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北25公里石桥村北。根据寺内碑刻和历史文献的记载,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在鄂城寺旧址中轴线上,现存的清代建筑山门、前殿、中殿各三间,两侧有东西廊房各三间,均为清代硬山建筑。寺内寺西侧门两边还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狮一对,雕工精湛,形象生动。寺内还有明清碑碣多方。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第四至七级是解放后的仿楼阁式建筑,塔底层西面有券门可通塔心室,门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为六边形。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呈抛物线形,第二层六面壁上各嵌砖雕佛像8尊,塔顶已毁。建筑雄伟,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河泗洲塔
泗洲塔又称泗水塔,位于唐河县城东南隅菩提寺旧址内。宋绍圣二年(1095年)建,高47.33米。底层坐落在台基上,南面辟一拱形门,第二至十层每层各辟1门。下均置砖雕斗拱,转角处有风铎,檐下为平座,塔内有塔心柱,柱之周围筑盘88旋石阶踏道,第一层人门沿踏首可登临塔顶。每层内外壁都有一、二处碑刻或壁龛,龛内雕刻佛像。塔顶为八角攒尖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唐河县城内。平面呈八角形,为11级楼阁式砖塔,高51米,塔基边长7.6米。塔身每层高度自下而上均匀递减,面阔逐层收敛,使塔略呈抛线形,内有上行梯道,除第六级外第二级至第九级各辟有1—3个门,沿阶梯盘旋向上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冠军城遗址
冠军城遗址冠军故城位于今邓州张村镇冠军、苏楼、汤冢、上仓四村之间,南北长500米,东西宽400米,面积200000平方米。地上可见大量汉代砖瓦,地下多次出土陶器、铜器一类器物。清代曾出土汉代石华表一通。现存邓州城区第一小学校。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冠军城在州西北五十里,即汉冠军县。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即此。窦宪亦封焉。”《清统志》:“冠军故城在邓州西北四十里。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割穰县庐阳乡、宛县临马兆聚为冠军侯国,属南阳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武帝以副反应霍去病,去病功冠诸军,故曰冠军。后汉、魏晋皆因之。唐贞观元年(627年)省入新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宛南书院
宛南书院前身是一座建于晋代的寺院(弥陀寺),清乾隆十六年,南阳知府庄有信改寺为宛南书院,其规模与驰名的嵩山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不分伯仲,可容门生300余人,规模之大,为河南书院之最。1903年光绪帝“诏改书院为学堂”,取名“宛南中学堂”。历经府立宛南第一中学堂(1912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1915年)、河南省立第五中学(1920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1933年)、河南省立南阳中学校(1954年)、河南省立南阳第一高级中学校(1959年)、南阳拖拉机配件厂“五七”学校(1968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1971年至今)几个发展阶段。1959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冢洼遗址
冢洼遗址位于镇平县城西16公里处的曲屯镇冢洼村。冢洼遗址自东向西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出地面四米多的高地,呈地台状,东西长285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从冢洼遗址的断面上,可以看出层层叠压堆积的文化层。文化层厚约1-4米,土质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暴露有灰坑和较好的房基等,遗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兽骨、贝壳、蚌壳等。冢洼遗址的年代距今6500年左右,下至龙山文化。从冢洼遗址的文化内涵看,既有北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特征,又有江汉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因素,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反映了镇平处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江汉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孔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帘寺
水濂禅寺位于桐柏县城西六公里的山峡中。殿堂后面,紧临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巅倾泻下来,活像一条水晶挂帘悬在空中,将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称为水濂洞。寺因此为名。此处原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列于第四十一位的桐柏山道教胜地的组成部分。始建于宋元佑三年(1088)以前,明万历二十七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过修建。原有山门一间,中殿、后殿各三间,另有陪房十间。直到1956年房舍毁坏无遗,道人活动终断。1983年,这里被划定为游览开放区以后,各级政府为了落实宗教政策,决定将这一禅寺重加修建,先后拨给修建经费近十万元,加上各方面资助建设费用十余万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寨遗址
下寨遗址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地处滔河与丹江的交汇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了持续考古钻探和发掘。遗址现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2米,发现有明清、汉-唐、东周、西周、二里头时代早期、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时期遗存。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环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墓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仰韶文化时期发现环壕聚落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外围壕沟编号G30,宽约2.95~3.3米,现深约2.1~2.7米,沟壁较陡,可称为壕沟。沟内填土分为四层,第一、二层包含遗物相对较多,为废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蚕坡章程碑
石窟寺及石刻类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蚕坡章程碑位于皇后乡郭庄村小学西侧蚕姑庙内。此处遗址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蚕坡章程碑高1.5米,宽0.65米,厚0.2米,落款清光绪十年(1884)。撰文及书丹人为邑优庠生,碑文460字,楷书,概述了南召的自然面貌和农桑在邑财赋中的地位“召邑地瘠民贫,尤赖养蚕为事畜之助本县”,为此,特“酌定章程,永远奉行”。章程要求邑绅民人切切执行各项,“不得面从心违”,违者“准地保送官责治”,对于“结党勒讨,乘间偷窃者”按“盗贼例治罪”。碑阴270余字,回顾了我国蚕桑发展的渊源。此碑对研究我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园遗址
竹园遗址位于小店乡凌小庄村竹园自然村西侧。古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中部横贯一条小路,东部可见2米多深的断崖。从断崖剖面看,0.15米以上为耕土,0.15-1.5米为黄灰土,1.5-2米处为深灰土,灰层中可见烧过的炭屑,2米以下为黄色生土。断崖上可见大量瓮棺葬,地表散落大批陶器碎片。省、市、县文物工作者于1962、1976、1981年三次调查和复查中,挖掘陶器器型有鼎、罐、钵、盆、甑、尖底器、纺轮、糙型磨具等,均手制。泥质黑陶极少,彩陶占一定比例,纹饰有红宽带纹、色叶圆点纹等,其它纹饰还有弦纹、指窝纹、附加堆纹等。是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曾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关清真寺
小关清真寺位于云阳镇小关居委会。为南召县1980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关清真寺南北长64米,东西宽56米,总面积3584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民国20年(1931年)10月,除前排大门和男女水房及北讲堂外,其余全被毁。民国22年由郑州、洛阳、漯河等地回民筹资支援又重建大礼堂;民国28年,重建南讲堂;民国34年,重修望月楼。全寺建筑现有大门1间,水房8间,南北讲堂各5间,卷棚3间,拜殿3间,望月楼1间。各房檐木雕饰均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美观别致,富有民族特色,著称于豫西南。其中望月楼为重椽歇山式建筑,高约11米,楼顶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