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许昌市旅游
许昌市文物古迹介绍
襄城古城墙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书院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明代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平静如水,500年的浸润如诗如画。明成化四年(1468年),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的襄城县籍人李敏,因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成为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现存门楼、大成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均为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占地704平方米。书院现占地6825平方米,呈长方形,三进庭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流社学故址
清流社学位于禹州城东南9公里的范坡乡彭庄村村南。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三官庙改称清流社学,它东靠颍河,西接柏山(《水经注》载:啟筮亭),南望靡山,北依钧台坡、门前古渿水(今谓小泥河,已干涸),跨有石板桥两座(现仅存一桥)俗谓“七步两桥和一步两井”。据载:明洪武七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诏令各郡县兴办社学”。《禹县志·古迹志》记载:“清流社学故址在柏山东麓,明嘉靖时知州刘魁建。”“钧州知州刘魁,字焕吾,号晴川,江西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抵任讲道学。辟佛老,僧尼悉令还俗。其政先宽后严,丈地均粮俱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钧台
古钧台又名夏台。现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老校区。是夏启大宴诸侯、举行开国典礼的地方。“钧台之享”被成为中国第一国宴。此后,夏代诸帝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皇宫帝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夏桀囚商汤于钧台”,所以古钧台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现存古钧台系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重建,为砖石结构,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台下有洞,进深6.15米。南面正中有洞门,宽2.46米,高2.87米,块石拱券,上额书“古钧台”,洞门两侧有砖刻对联,上联“得名始于夏”,下联“怀古几登台”。台上筑起的亭殿为双重檐,两滴水宫殿式,周围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仑寺文殊堂
昆仑寺文殊堂位于禹州市鸿畅镇张湾村,因屋内东西山墙上保存有两幅精美壁画而备受关注,2009年被许昌市政府核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堂为清中期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单檐硬山式,灰瓦覆顶。因历经风雨战乱,年久失修,维修前文殊堂建筑及室内壁画损毁非常严重,屋顶漏雨,墙体裂缝,前墙被改建,壁画粉化脱落。为抢救保护昆仑寺壁画及所属建筑,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市文物局科学规划了壁画原样临摹、壁画揭取保护、文殊堂维修、重新彩绘壁画等项目,并逐步推进实施。2011年临摹壁画已在许昌市博物馆展出;2013年12月2日至19日完成了壁画信息资料采集、现场揭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周定王陵
介绍:周定王陵俗称“朱王坟”,位于无粱镇老山坪东麓.周定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弟弟朱椭的陵墓。朱椭于洪武十四年就藩于开封,王府设在北宋故宫,因其封国为周,谥号为定,故称固定王。他在世时河南连年遭灾,他把河南野草可食者,选其叶、茎、根分类绘图著文,编成一部文图并茂的《救荒本草》,流传至今,是对古代科学的一个贡献.其陵墓座西向东,是一处由砖、石建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地下宫殿建筑群,被专家们誉为十三陵的缩影。距周定王陵右侧一里左右,有一妃子墓,俗称娘娘坟,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地下墓葬,为建筑艺术之珍品.墓室距地面约10米,主题结构是用砖,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张公祠(张飞庙)
介绍:亦称张飞庙,位于许昌东南18公里张潘乡古城西北隅。祠建于8米的高阜上,面积10000平方米。庙中奉祀张飞,还有刘备和关羽。据传此处曾是东汉许都官驿,他们兄弟三人来见献帝时曾驻此。庙内有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重修汉司马张公祠》碑一通,碑文盛赞张飞的智勇节义。清代又塑包公像于殿内,故又称包公寨。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20余座,鳞次栉比,巍峨壮观。虽一些建筑被毁,但遗留奇观依旧,一是庙前“三姓树”,俗称刘、关、张拴马柏,无不望而称奇。二是山门洞内两侧之风雨石,可测阴晴风雨。三是庙门建筑奇巧,是寨,又是洞门,还是山门,上是门楼又是戏楼。四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冢寺(龙兴寺)
龙兴寺,原名青冢寺,位于襄城县城西十里铺乡寺后李村,距县城7.5公里,坐北朝南,重建于元成宗大德(公元1282-1299年)年间,历经多次毁坏、恢复,规模愈加宏大,占地达三百余亩,有亭台楼阁、塔林碑刻、古树参天、殿堂巍峨、景象万千。明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历时四年而成。时任户部尚书的李敏曾撰写碑文,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龙兴寺原有前殿、牌坊、天王殿、岳王殿、关帝殿、菩萨殿、火神殿、钟鼓楼、焚金亭、东西塔林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由于历史变迁和“文革”时的破坏,龙兴寺内的大部分建筑被毁。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宗教文化蓬勃发展,龙兴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州禹王锁蛟井
介绍: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南街中段东侧,清朝末年被人覆盖,现经过整理修饰,已恢复其原貌。禹王锁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歌颂英雄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帝尧之时,洪水泛滥,山岭被围,毁灭了无数美丽、富饶的田园农舍。帝尧让鲸之子禹接继父业治理洪水。大禹历经13年,观察各地水情,顶风冒雨,日夜不懈,亲自持木耜和人民一起与洪水搏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辛,终于疏通五湖三江,导洪水入江海,平息了水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相传洪水泛滥是蛟作怪,禹决心除掉这个凶猛的水兽。他到处寻找蛟的踪迹,得知蛟属牛形,鳞甲满身,四只凶爪,吼叫如雷,藏于水中,出现于夏秋之交。禹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州城隍庙
禹州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建筑。城隍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曾在洪武四年重修,现存多系清代琉璃瓦建筑物。城隍庙现有山门、戏楼、城隍殿、后寝殿、鼓楼、东西廊房和财神殿、灶王殿等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禹州市城隍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内西大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为禹州轻工机械厂东院,北为轻工机械厂西院,西为西关小学。大殿东侧的配财神殿系硬山卷棚大殿建筑,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五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架,梁檀饰大彩绘,制作简洁。财神殿东北后侧配灶王殿系硬山卷棚大殿,青年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鄢陵许由墓
河南省鄢陵县许由墓许由墓位于河南省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寨村,村北有许由冢,冢前原有许由祠、许由寺等,现祠、寺已毁。1993年鄢陵县在冢前立《高士许由之墓》碑。许由,字武仲,为炎帝之后,原始社会末期昆吾族部落首领,因陈化店许由寨一带水草丰茂,物产富饶而择居,去世后安葬于此。许由一生情操高尚,威德服人,和睦群臣,“斜席不坐,斜膳不食”,一身清高,人称高士。相传,许由以“清节闻于尧”,尧专程穿过沼泽(或说今陈化店赵寨)去拜见许由,以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洗耳逃隐。许由因此成为中国隐逸文化的开山之祖,他代表华夏文明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哲学的精髓.景点位置河南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由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许由寨遗址位于鄢陵县陈化店镇许由村及其周围,南临玉带河,西临老潩水。该遗址高出地面约5米,文化层厚3—5米。许由寨遗址遗迹、遗物丰富,由于该遗址保存状况较好,遗迹、遗物均在遗址中部分寨墙处有所暴露。考古工作人员在许由寨遗址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墓葬等,灰坑有筒形坑、袋状坑和不规则形坑等,墓葬为小型土坑竖穴墓;发现遗物有石器、陶器等,石器有铲、斧、镞、刀、梭等,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还发现方鼎足、鸭嘴鼎足、大足鬲、甑、缸、杯等,上边的纹饰有方格纹、篮纹、篱笆纹、粗细绳纹、附加堆纹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佗墓
华佗墓位于许昌城北(偏西)12.5公里苏桥乡石寨村西南石梁河畔,北靠石梁河,东临颖汝干渠,高约4米,占地约360平方米,呈圆形,墓前有一碑楼,其间石碑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当地儒医、世医集资而立,墓围有青砖砌成的六角形花墙一周。据《后汉书.华佗传》载:华佗,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时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县)。精通内、儿、妇、针灸各科,发明麻沸散,为患者施行剖腹手术,首创五禽戏(即虎、鹿、鸟、猿、熊的动态),他一生不为做官,专为人治病,对祖国的医学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世称华祖,后被曹操所杀。993年9月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昌八龙冢
介绍:位于许昌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河南许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鄢陵赵氏民居
赵氏民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鄢陵县张桥乡西许村。现存东正房、西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四座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居民建筑围墙地坪、排水系统等均受到严重损毁;墙体下部风化、酥碱严重,墙体裂缝;正脊佚失,屋顶多处漏雨;二层木地板糟朽、变形;梁架、檩枋干缩裂缝,外部糟朽;木椽糟朽,望砖残损。2015年省文物局拨付专项维修经费50万元,鄢陵县采取招投标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工程最终由河南宏昌古建园林公司中招负责维修。工程于2015年4月22日开工,7月中旬完工。在文物维修中我们将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聘三故居
宋聘三故居:位于禹州市北15公里的浅井乡浅井村中部。位于禹州市浅井乡浅井村的宋家大院庭院深深、古朴典雅,共有大小房屋300多间,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禹州市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这座清代两进四合院建筑,就是中国早期革命先驱宋聘三出生及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地方。宋聘三故居建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为小青瓦建筑群,后院与西跨院设拱形门相连,门楣正反面分别题“凝瑞”、“承恩”阳文。宋聘三故居于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奎壁
奎壁是襄城文庙大门前的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挑山式结构,因壁顶履盖琉璃瓦,又名琉璃影壁。壁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主体画面长13.25米,由三组彩色砖浮雕组成,中为四龙戏二珠,东西两侧为麒麟望月,双凤朝阳。壁之基座长26.1米,厚2.36米,用首山红石砌成,浮雕云雷纹;花草纹图案,横贯壁座,托起整个画面。奎壁设计匠心独具,雕刻细腻,刀法遒劲,在全国实属罕见,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20日,奎壁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寨遗址
位于禹州市花石乡阎寨村的阎寨遗址是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龙山文化时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遗存为主。阎寨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文化层在地下20厘米,厚约2.5米。地表和断崖可见许多灰层、灰坑和红烧土加草拌泥块,包含的陶片陶质及纹饰为灰色夹砂方格纹及方格斜纹、黑色磨光及灰色素画,出土的器物有豆、鼎、罐、盆、杯和灰色素面陶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画圣祠
画圣祠位于禹州市西南鸿畅镇山底吴村。村中旧有画圣神祠一座初创于唐朝末年,文革中被毁,公留残碣数片。新修的画圣祠,背靠九龙山。前有山门,两壁绘有吴道子的传世名作;门内有碑廊,树有名人书画碑刻;东西厢房,陈列有道子珍迹遗物;画圣大殿,正对三峰山阳的道子墓、饮牛坑、祖师洞和谜语峰。殿后有角门,真通十八连环彩石洞,山下是兰河,乘游艇可观看吴道子垂钓台。是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谐、品休闲娱乐与文化底蕴相联的一方圣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苗庄遗址
苗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石象乡苗庄村西,占地面积67500平方米,该遗址为1983年二普时发现,从采集到的标本和遗址中间一条东西走向水渠的断面看,文化层厚约2—3米,距地表很浅,内含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物丰富而集中,特别是二里头文化遗物尤为突出。遗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少见,以黑陶、灰陶较多,红陶较少,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次之,器物有盆、高足鼎、瓮、罐等,1986年公布为河南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