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旅游
聊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1、坡里教堂
坡里教堂位于阳谷县定水镇坡里庄。是一座结构完备、功能齐全、建筑精美的天主教堂,是山东西部最大的教堂。坡里教堂1882年由德国传教士开始兴建,1889年落成,1909年附属设施全面完工。据《聊城地区志》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购地建堂。到光绪十五年(1889)教堂建成,教务得到迅速发展,遂成立坡里本堂区,辖阳谷镇、范县、观城、朝城、梁山等地堂口。1933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成立阳谷宗座监牧区,主教府设在坡里教堂。1939年,阳谷监牧区升为宗座代牧区。1945年,阳谷代牧区升为主教区。1947年,因战争等原因教会活动基本终止。1928年1月,在坡里教堂爆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一次农民革命暴-动,为后来鲁西北地区的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筑风格坡里教堂,为欧洲哥特式建筑群,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是一座由8栋西式洋楼相互连接组成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肖渊家庭墓地(含石刻)
肖渊家庭墓地(含石刻)年代为明,位于东昌府区堂邑镇前肖。2008年,肖渊家庭墓地(含石刻)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鲁仲连祠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冯官屯镇望鲁店东村。鲁仲连,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善为人排忧解难,不为仕途金钱所动。据记载,原鲁仲连祠建于清代,始建年份不详,因年久失修而毁。20世纪80年代,村民要求重修,乡村自筹部分资金,国家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茌平县政府拨款扶持,1993年4月动工修建。修建后的鲁仲连纪念祠为5间仿古建筑,砖木结构,青砖琉璃筒瓦,大殿正中有鲁仲连泥塑像,大门上层为魁星阁。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题写祠匾,魁星阁由著名书画家、中国书画院副院长黄胄题写。国防部原部长-,文化部原代部长贺敬之,-原部长邹瑜,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原副局长孙铁青,外交部原副部长宫达非,海军原政委李耀文及著名书画家欧阳中石、柳青、张虎等为鲁仲连纪念祠题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聊城鳌头矶
鳌头矶座落在市中区会通河分叉处,是京杭大运河上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鳌头矶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占地1200平方米。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形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对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面象其尾,后因此地风水极佳,始建宗教建筑“弘芸庵”,成为建筑群。明代书法家、临清人方元焕为鳌头矶题字“独占”二字,意味“独占鳌头”之意。明代大学士、著名诗人李东阳有诗《过鳌头矶》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这首诗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当年临清繁盛的运河风情。想当年,高官士贾、文人骚客乘船途径临清,多登楼临阁,眺望运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是何等的惬意。穿过幽深的门洞,首先看到的是“古砖陈列室”,里面展示的是历史上临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古砖陈列室收集了明代成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临清烧制的青砖,临清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京杭大运河阳谷段遗迹
中国大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位于阳谷县域东部,南北流向,南起张秋金堤闸,北至阿城下闸北一公里,穿张秋镇区、阿城镇区,经11个村庄,全长19公里。为了节制运河水,便于漕运,在运河阳谷段修建了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荆门上闸荆门上闸位于张秋镇上闸村西,面积3200平方米,建于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二十三动工,六月二十九完工,距今711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修。闸体全部用青石条筑砌,石与石之间用燕尾生铁扣相连接,耐冲击,坚固异常。荆门下闸位于张秋镇下闸村西,面积2860平方米,距南闸二里半,“元大德三年(1299年)正月初一兴工,十月二十五工毕,用役夫三百一十名,长广同南闸”,距今714年。明永乐九年重修。阿城上闸码头阿城上闸位于阿城镇村西,面积1800平方米,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距今715年。闸体全部用青石砌成,青石条用燕尾铁扣相连接,形状对称,结构合理,石刻工艺精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蔡伦造纸纪念地
鲁庄村位于阳谷县城北十八公里石佛镇。据《汉书》和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指挥弟子在谷城(今阳谷)发明造纸,后人称其为“蔡侯纸”即“谷纸”。谷纸历史悠久,声名远播。据考,蔡伦从小在皇宫当太监,后由小黄门升迁到尚方令的官职,负责宫廷内的作坊,总结出造纸的新技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公元114年-为“龙亭侯”,用他创造的方法生产出来的纸,也称“龙亭纸”。传说蔡伦发明造纸技术,游遍了中国大地。教了三个徒弟:大徒弟操木浆白宣纸,二徒弟操桑皮麻浆纸,三徒弟操草纸。鲁庄的草纸技术是三徒弟传下来的。农历三月十七日是蔡伦的牌位,燃放鞭炮,烧香叩头。1984年,县政府在阳谷县造纸厂前建造蔡伦坊一座,坊门两柱上金子楹联:“意无争锋三山不显谷纸地,身不留影天地明鉴千秋业。”上联是金蔺地字“蔡伦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聊城清真东寺
聊城清真东寺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楼东大街路北礼拜寺街(当地回族称为小礼拜寺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由东昌府守备白粼主持兴建。历史上清真东寺经过多次维修,但基本保留着原始风格。寺内藏有明正德年间制造的铜质香炉、香盒,成为寺院镇寺之宝,也是研究聊城伊斯兰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坐西朝东,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总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设计手法,形成几个封闭的院落,缀以花木,山石,使寺院环境更为生色。建筑组合主次分明,协调对称,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礼仪制度,设计构思十分巧妙。清真东寺大门东向,门堂挂有红底金字“清真寺”的巨匾一块。步入大门,为一院落,南侧有沐浴室。礼拜大殿面阔五间,由前后殿两部分组成,前部为单檐硬山顶,卷棚廊,后部为重檐歇山顶,两顶勾连搭成。礼拜大殿内前后殿之间的提门上有阿拉伯文“泰斯米”横匾一块,中间后墙上满设阿文经字罩格和百字赞木质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韩屯鲁义姑祠
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罗屯村有鲁义姑祠。鲁义姑,刘向《烈女传》称“鲁义姑姊”,为传统二十四孝人物之一。《说苑》、解缙《古今烈女传》等也有关于鲁义姑的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在鲁西地区,鲁义姑是一个挺有名的人物。她义举退敌的传说,流传甚广。关汉卿的《蝴蝶梦》曾有云:“我若学嫉妬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这里的“不羞见”其实是“羞于见”的意思。元曲中的人物语言,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连家里供奉的鲁义姑也羞于拜见了。鲁义姑在鲁西地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据鲁义姑祠外面的石刻上介绍,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时常兵戈相见。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逼近鹅子屯(今茌平县韩屯镇罗屯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在村西的空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跑在最后被齐兵截住。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齐兵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这个村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魏庄石牌坊
魏庄石牌坊位于距山东省东阿县城3公里处的姜楼镇魏庄村,是清朝的产物,是存世不可多得的石砌建筑物。石牌坊包括节孝坊和孝子坊,两坊相距16米,全部用上等的青石料雕琢、筑砌而成,是难得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目的虽然主要是颂扬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和孝悌思想,但从造型上讲两坊的浮雕花纹及装饰优美生动,栩栩如生,其建筑风格、雕刻艺术、思想内含,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节孝坊节孝坊,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为魏庄村一位雷姓的寡妇所立。该坊面阔7.2米,建筑结构2层3间4柱,顶为歇山式,顶有石垄,脊两边有龙吻,正脊柱有葫芦状石雕,楼角原有小狮子脊兽,沿下雕有椽、垂柱和斗拱等仿木构件。牌坊周身的浮雕有以云海、二龙戏珠为主的图案花纹,还有麒麟、神马、仙鹤、人物、牡丹、菊花等图案花纹。柱子两侧各有圆雕狮子柱脚。8个狮子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檐下额匾有阳文“圣旨”二字。再往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茌平仰山书院
晚清,茌、博两县的教育实行科举与新学并行,农村有私塾,县城设县学、书院和考棚。两县的县学均始于宋,晚清各有县学1处,分别设在县城文庙(博平的文庙在现在的粮所旧址)。至晚清,茌、博两县共有书院3处:博陵书院,在博平县城内,其他无考。仰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址为今博平西街小学旧址。茌山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仰山书院和茌山书院内设考棚,以备科举取士。仰山书院在现有的原址上翻建,重现昔日风貌,是古典风格的书院格局,内设碑廊,置古今名人碑刻,记述博平的风物人情、历史渊源,是体现博平历史展现当代风采的一个窗口。内置假山驳岸、修池建桥,建成古典园林式人文院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东阿净觉寺
东阿净觉寺位于东阿县刘集镇皋上村东北500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阿净觉寺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明正统六年(1441)寺僧普锦重修。民国九年(1920)时任山东省督军兼省长张怀芝再度扩修,并将其改为义学。东阿净觉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05平方米。钟鼓楼北紧靠是东西观音殿和地藏殿。两殿面阔各3间,通高7.2米,券拱门窗,2根檐柱支撑,砖登顶,灰瓦覆盖,檐枋绘花卉图案,造型逼真。大雄宝殿位于寺院的中心,面阔5间,进深3间,4扇门,直棂窗,木结构,大殿有16立柱支撑,柱头以额枋、平板枋相连接,柱础为古镜式,顶脊高起,通高约8.8米。现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其建筑布局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形式。天王殿位于东西栅门之间,面阔3间,通高8.3米。在前壁的中央上方镶嵌着楷书阴刻“净觉寺”匾额一方。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台阶较高,砖石筑砌,距地面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冠县清真古寺
冠县清真古寺位于冠县旧城西街路南,是全县诸清真寺中较早、较大的一座。该寺始建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今已近600年,中间几经重修,方成现状。全寺占地14亩,建有大殿30间,讲堂、对厅、水房等28间。大殿宏伟壮观,古朴肃穆,整体结构严谨,布局精巧,兼有楹联匾额,砖雕石刻点缀其间,更显出这座伊斯兰信徒礼拜之所的庄严、肃静、神秘与古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张秋运河古渡
张秋作为运河重要码头,运河古渡口被称为“漕湟要津”,被列为张秋一景。志称“冠盖云从,帆樯鳞集,实中原绾毂之襟喉也”。可以想象当年的繁盛景象。现存古渡口仍在原有位置,系利用原渡口石料及所拆周边建筑物石构件精心设计垒砌而成。桥上明清石刻遍布,多达千余块。桥由三空涵洞、栏板及四狮组成。桥长25.3米,宽6.6米,深6.4米,雁翅长10.4米,栏板长15米,高1.4米。桥头端坐四狮,神态可鞠,雕凿精细。中涵洞上镌一石质匾额,上书“张秋运河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戊己山遗址
戊己山遗址位于张秋镇东北隅运河东岸,为一圆形土山,原高30米,现残高仅2米许,占地约5亩。山南巅有一石碑,中间镌“戊己山”三字,为当年管理河道的官员所立。碑高1.8米,宽0.8米,厚0.28米。现置于遗址西南隅。据《张秋志》载:“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塞决河成,通政使韩公鼎筑龙潭之上,名曰戊己山。列为三峰,环以松桧。后有莲花池,潋滟可爱,及河东建成(城),莲花隔在城外也。”旧志将“戊己雄峙”列为张秋一景,称“黑龙潭上中峰隆起,松桧阴森,郁然有云蔚之色,其巅一亭,即梁父、徂徕可坐而招也。”说是站在戊己山的亭子上,连泰山、徂徕山都能望见。由于人们常年在此取土,戊己山现仅存遗迹。遗址上残砖断瓦、石雕石狮、瑞兽残件随处可见。今尚存有一铁牛,重约1000斤,似为旗杆座,估计也应为原山上建筑遗存。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上下闸
上闸位于张秋镇上闸村西首,始建于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闸由青石垒砌而成,设有双闸板,闸涵南北长10米,东西宽3米,闸坝雁翅长8米,闸板槽宽15厘米。今闸板已不存在。闸栏尚有镇水兽石刻遗留,为圆型浮雕,形态可鞠。下闸位于张秋镇下闸村西,阿城镇宋庄村东,南距上闸约1000米。下闸为阳谷明代所设六闸之一。闸涵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闸板槽宽25厘米。闸头有石刻石狮四尊,现仅存一尊。狮高1.2米,座0.8×0.6×0.3米。据下闸村民讲,闸头曾有碑刻多幢,连同闸头石狮已坠于闸下运河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阿城於陵会馆
阿城於陵会馆又名东会馆,(也称为周村会馆),位于阿城镇海会寺东北角,西距运河约300米。会馆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配殿等。南北长72米,东西宽47米。山门包括正门和两便门。正门门楣上方有一石质匾额,长1.8米,高0.5米,边饰浮雕腾龙、花卉等。中书“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前殿共六开间。后殿即正殿,殿中原P奉有关帝圣君,现已无存。殿东西宽18米,进深12米,硬山起脊。配殿亦为砖木结构,卷棚顶,东西宽29米,进深12米。另有西配房3间。会馆遗址尚有一些碑座、碑身和碑帽散存于殿前院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重修护城堤碑记
重修护城堤碑记年代为明,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山陕会馆内。2008年,重修护城堤碑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博平镇净居寺碑
净居寺碑在张营乡北孟村。据本村人讲,过去村南有一座古寺遗址,文革中本村人从遗址上拉了几块碑修了坑嘴子,其中一块是净居寺碑。净居寺,据《博平县志》记载:“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净居寺”,碑的头刻着“重修佛殿碑记”六个正楷大字,碑文系小楷书写体,内容主要记载了净居寺的地理位置,佛教渊源,佛殿修缮事宜等。而重要的是,此碑也记载着净居寺与晋台距离,碑文说“晋台之北二十里某寺曰净居寺,”,也就是说,从净居寺向南二十里就是晋台故址。此碑文由“本邑(原博平县),乡进士齐一鸿撰”,“大明万历岁次丙戌仲侣月吉旦立”,即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六月。仲侣,古代音律十二律中的第六律,仲侣月即指六月,旦,天亮,早晨;吉旦意指吉祥的早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西梭堤村进水闸遗址
西梭堤村进水闸遗址年代为明,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西梭堤村。2012年,西梭堤村进水闸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后杨村杨氏祖茔
后杨村杨氏祖茔年代为明,位于高唐杨屯乡后杨村。2008年5月,后杨村杨氏祖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