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旅游
宜春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大莲山福寿寺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三都村,距县城14公里。大莲山福寿寺坐落在三都镇东北角的大莲山之颠,四周峰峦叠嶂,像九品莲花,福寿寺就修建在“莲花”之上。距三都集镇3公里,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据台湾明代版《义宁州志》记载: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开道场于钟陵开元寺(今南昌佑武民寺)号选佛场,道一尝至分宁武乡之龙崖,栖禅四载,今号马祖崖,过修水口,飞苇而度,今称马祖湖。这一史实证明马祖道一在766—779年开道场于开元寺期间,于769-773年间,曾经到分宁武乡二十三都的龙崖,今铜鼓三都大莲山龙泉埂的龙崖,“山形蜿蜒,似龙头鳞角,须髭俱,其势若张口”,今称马祖崖,在此修禅四年,另从遗存的塔林碑铭记载,马祖曾一度成为福寿寺的方丈,被后来徒子徒孙敬称为十七世恩师。由于战争和温疫等原因,福寿寺已损殆尽。康熙末年铜鼓蓝氏徒铜始祖蓝汉文从福建汀州来时,携带福主定光古佛到大莲山,与福寿寺如来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程子源遗址
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原古桥乡)古桥村境内的程子源,距县城40公里。系凹凸不平的红砂土质山岗,东北方13华里处是修水的“山背遗址”。遗址西北方有少许粮田,中间有一小溪,左侧200米处有一古桥河向南流,与修河交汇。遗址高出周围水田大约150米左右,总面积为90000平方米。由于该遗址属山坡类型,而水冲刷严重,地面上暴露出许多石器和大量的陶器残片,俯拾可得。从1983年6月、7月二次调查中,所采集的许多陶器残片和石器标本中石器有:扁平柳叶形石簇二件,石质坚硬,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石刀及刀坯各三件,还有一些石器残部。从遗址断面观测,文化堆积层厚约60厘米,内存磨制精细的双孔马鞍形石刀,扁平柳叶形石簇和石锛、石斧等石器残件,红砂硬陶鼎足和南瓦形器、深腹盆、缸、大口尊、折肩罐等陶器残片。陶片纹饰以大、中、细方格纹居多,另有田字纹、云雷纹、锯齿状堆纹、变体雷纹、方格纹加云雷纹、方格纹加蓝纹两种组合纹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时氏宗祠和时文师川堂屋
时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时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砖木瓦结构,占地面积为2220平方米。砖木瓦面宽60米进深22米穿斗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地面用材地砖,前、中、后三进,四口天井,14开间,梁柱门窗系各种花鸟人物木雕图案,整个建筑呈皇宫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支撑,分义路、礼门、中大门,前殿琼楼仙罗盖,中殿高悬各朝皇赐褒典,两根蟠龙石柱是由整块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全长4.3米,围径1.63米,一对栩栩如生的苍龙游戏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和整体建筑,为铜鼓古城建筑工艺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该宗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客家文化及古建筑研究价值。时文师川堂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大塅镇浒村村委会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期建筑,坐北朝南,建材砖木瓦面宽40米进深26米,占地面积为1080平方米。穿斗,三角斜坡屋顶,地面用材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华林造纸作坊遗址
时代:宋、元、明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发掘揭露出大批与宋、元、明三代造纸工艺有关的遗迹,而且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弄清了造纸作坊遗址的整体布局状况、造纸型水碓的形态演变,完善了明代造纸作坊遗址的工艺流程,新发现了元代抄纸房遗迹,进一步证实了华林造纸作坊始建于宋代,并对华林古代造纸的规模与商贸路线有了详细的了解。共发现了宋代至明代时期水碓16处、沤竹麻坑20多处、槽房10多处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烧灰坑等造纸作坊遗迹;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几百件瓷器;还出土了宋代铜钱,元代铜镜、铜盂、石砚,明代烛台等大批文物。为进一步揭示和论证其价值,高安市召开华林古代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万载包公庙
包公庙位于黄茅镇洪炉村铁山界,距县城58公里,与湖南浏阳接壤。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嘉庆年间(1796~1820年)又由浏(阳)万(载)士民募款扩建,置有田产。庙坐北朝南,穿斗式砖木结构,三进,17间,面阔9.34米,进深31.76米,占地面积约312.52平方米,硬山顶,脊饰宝葫芦。侧山花板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一檀径。山花板上绘有花草,三面的风火墙高达12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殿。前殿已倒毁,仅存鼓形石柱基4只,中殿与后殿均用石柱木梁穿插法架成。檐下、梁前均见木雕、木梁与石柱间施斜穿斗拱,上雕花草。雀替镂刻精致多彩,有龙、鱼、牛、羊等造型。室内设有天花板,表面加工较细。九十年代以后,该庙香火较盛,时有游方僧人至此主持。据同治《万载县志》所载,包公庙是“浏万士民募建”,一庙分为两半,左属万载,右属浏阳,至今仍然如此。右边由浏阳县界山村村民居住。前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七眼井
古袁州治所宜春城作为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泉水美古井多。宜春之名就源于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而得名。著名的城西美泉之一的“七眼井”,实际是一口大井,下面水是相通的,井水是相通的,中间并列的三个眼两侧各有一根梁支起这七个井眼,上面留了七个井圈。现在的井口是叠在老井口上的,老井的边沿几处都可看到被绳子拉出的深深印痕。浮生翱《七眼井》游记:“井”这个汉字其实很有意思,周易有一井卦“改邑不改井”,水是不可离开的资源,村落无论怎么新衰,怎么发展都始终围绕着“井”展开,一旦离开“井”就是背井离乡。看过很多书上作者都会提起曾经的居所附近有口井,从而展开淡淡的乡愁和思索,说明井对人们的重要性,毕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我小时候也打过井水,溜绳下桶,桶至井底水面,然后抖腕,让桶翻过来扣在井水上,至少半桶才能达标升桶,打井水还是要有点技巧的。不过现在“自来水”一开,何用考虑如何去井里打水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阅兵广场遗址—大沙洲阅兵广场位于铜鼓县县城桥头大沙洲,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是当年毛泽东亲自检阅、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起义出发地遗址。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于5月1日,县总工会,农会在桥头大沙洲召集了2万多人的群众大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工农的滔天罪行。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指战员集合在大沙洲—阅兵广场,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检阅了整装待发的第三团指战员,宣布起义,并亲自率领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工农革命军军旗,经温泉、石桥、上庄向浏阳白沙进军,这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首次阅兵。阅兵广场,作为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一处重要革命遗址,它记载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毛泽东同志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是纪念我党历史活动中的重要遗址之一,同时,见证了一支新军队的诞生,产生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主要创建地—铜鼓的非凡影响。县人民政府已将该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8、逢渠桥
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逢渠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江西省境内第三座宋代古桥,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桥名由当时的县令钱鍪书写,拱底“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此桥,住持沙门梵言句当。惠耸题”桥拱另一侧的石头上又写“张仲舒妻雷氏舍此桥,愿罪孽消除,福寿0”,此外,桥基上还有几十个字,主要记载张氏子孙在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的捐款数量。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鸣水桥
宋代鸣水桥位于樟树市阁皂山风景名胜区凌云峰山口。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系石质拱桥。桥桥长7.3米,宽6.8米,为石砌单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桥身横砌长条方石,拱上再覆盖两条条石。桥面用等边方石成对角菱形铺砌。桥上两侧设石栏,由望柱、栏额、华板、地栿相构。望柱上雕刻莲花瓣、桥瓮内,东岸石壁上17道拱圈,每圈的第一块拱石,顺溪流雕刻楷书铭文:大宋政和元年辛卯岁阁皂山道众化缘信,人财物建此石桥至四年冬至日毕工谨题”。字大如斗,清晰可辨。鸣水桥是阁皂山八景之一。据《阁皂山八景记》载:阁水源处九龙。依势西流,至凌云峰口,冲崖直泻,咆哮如雷,水上横卧一桥,约一百年后,在南宋开禧年间始建亭于桥上曰“鸣水台亭”。亭台“清初焚毁”,因桥畔景色秀丽,且闻飞瀑之声,故桥曰“鸣水”。桥上台亭曾有“鸣扬万壑,水击千岩”和“水流激石如飞雪,树影连山欲化云”对联。历代名人朱熹、文天祥、何中、吴澄、解缙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黄朝甲故居
黄朝甲为清光绪钦点御前侍卫(1848—1889),字焕荣,号东垣,铜鼓夏塘村人。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兴,其父建溪创办铜鼓营团练,配合清军进行镇压,立下汗马功劳,诰封昭武都尉。昆仲之间,朝甲最幼,甚得宠爱,取名“朝甲”,望其年长朝觐天子,鼎甲及第。其家专辟练武场地,朝甲少年时代,得父教练骑射,使用兵器技艺,课读《孙子兵法》,培养具有文韬武略才能。朝甲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寡言慎行,气度恢宏。年方16,赴义宁州(州治设令修水县城)考中同治四年(1865)武科庠生;25岁,去南昌府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武科乡试,录取中式第六名举人;37岁晋京会试,荣选光绪三年(1877)武科中试第32名进士,殿试名列3甲。朝甲殿试舞剑,精神过度紧张,锐剑脱手飞出,快将坠地瞬间,竟然情急智生,迅跃踢起回握演试。光绪皇帝看出破绽,笑问“卿家此何招数?”朝甲神色自若,从容收剑威武跪禀:“祖传秘技,飞燕掠波!”圣上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大观塔
大观塔座落在县城南郊锦江河畔状元洲对面。大观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塔高46.53米,七层八角,每层四门,屋顶悬如覆釜。青砖结构,内砌夹墙巷道,有石级盘旋而上,可至塔顶。清嘉庆刘丙在上高任知县时,曾在大观塔燃长明灯,“上烛重宵,下照百里”,日夜不息,且有专人守护。燃灯之,据说是建观塔后一段时间,上高不仅“科弟”者“迈逾往昔”,而且上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亦超过建塔前。大观塔建成近二百年,历经沧桑,仍坚固完好。若春秋佳日,晨光夕照,塔影横斜;蒙蒙雨日工资,则云烟缭绕,情趣别致。建塔以来,登游者不断。清县令谈有本登游大观塔吟咏:“大观塔峙锦江流,佳节重登忆旧游。。。。。。。万家楼”。可见期流连忘返。在大观塔登高远望,敖山锦水,城廓村野,尽收眼底。大观塔“为一县之大观”故名。现大观塔正门上有石刻横额“大观塔”三字,为范元杨手笔。1983年8月29日公布为县保单位。可开发的项目有: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樊城堆遗址
位于樟树市区西南约24公里刘公庙镇庙下村东侧,雌溪上游。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记载:“樊城樊将军旧宅”,因以得名。1975年,在距该遗址几公里的横塘村出土了著名的商代龙足虎耳青铜鼎后,樟树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扩大调查范围时发现了樊城堆遗址。后来,通过樟树市博物馆、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东省中山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先后三次发掘,出土文物丰富,遗址的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商周时期。它的文化面貌,不但与樟树市境内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同一类型,与新余的拾年山、九江的神墩、永丰的尹家坪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属同一类型,并且与湖南东部的岱子坪、广东北部的石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见,它是一支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并与湘东、粤北有联系的原始部落。考古学者称它为“樊城堆文化”。该遗址高出周围稻田1至3米,南北长124米,东西宽101米,周长380米,面积1.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至4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永镇塔
永镇塔又名永泰塔。位于樟树市城南偏西17公里的永泰镇。赣水河畔。据清同治九年《清江县志》永泰团图载:“市前小港,明成化末,赣水暴涨冲决,遂成大江,因水势直下,建永镇塔以控下游”。当时村民建塔九层,为镇水患命名为“永镇塔”。系砖石结构。六边形,共7层,从下而上逐层递缩,高24米。清光绪十七年(1981)“辛卯风灾”,刮去塔顶,注入江口。乡民又捐资整修,由9级改为7级。至今塔身保存尚好。塔基系用灰绿色花岗石砌成。青砖作平台,砖上压印铭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会公修”、“永镇塔砖”等。每层高3米,设6门,三虚三实,塔身眠砖垒砌,塔壁白灰粉饰,腰檐皆以青砖叠涩铺挑出,上盖青石吻鳌斜出联角,雕作翘式,下部吊挂铜铃,顶层以青石覆盖,顶部铜帽呈圆锥形。塔内中心竖一参天杉木柱,柱直径80公分,直通塔顶。各层设有井字木架四根,夹嵌木柱,使木柱与塔身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原塔内设有楼板、木梯,现已废。198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谦公祠
谦公祠座落于潭山镇潭山村庙下自然村,是庙下刘氏子孙纪念明朝洪武年间,徙居庙下肇基祖刘彦谦而建,经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两次修缮,祠堂成庄重宏大,气势宏伟之建筑。谦公祠占地1650多平方米,坐东向西,为三栋进两天心设计,进深长63米,通面宽22.5米,正脊高9.5米。前栋为门楼,门楼正面四柱三开间,中开大门,两边开侧门,门楼两旁有撇山影壁,门楼前石广场两边放有石狮子。进入大门有一大天井,天井用麻石铺成,二栋是官厅,是庙下刘氏先人议事之地,大厅八柱七开间,两边墙上嵌有清朝重修祠堂乐助碑,中厅往里走有一小天井,天井砌有石栏杆,中开过道,经石台阶上到祖堂,祖堂八柱七开间,祖堂置有刘氏先人祖龛。整个祠堂墙体是高大雄壮的马头墙,屋柱底部均置有雕花石磉墩,其规模、形制、雕刻均代表明清时期赣西宗祠建筑风格,体现了深厚的宗祠文化。谦公祠现在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常适合发展宗祠文化研究,古村建筑观光等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
35、天下清规石刻
唐怀海禅师从马祖道一受业,后居奉新百丈寺,传授禅宗寺院共守的规则《丛林清规》,叫做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为禅宗寺院的僧职制度、仪式等作出规定。设置十务,分司各事;规定僧侣在修道的同时,必须参加农业生产,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过农禅的生活。《百丈清规》至宋初就已失传。以后各寺都有各自的清规,内容不尽相同。到1338年,德辉禅师参照唐宋诸家清规,依托百丈之名,撰成《敕修百丈清规》,即今传的《百丈清规》,八卷。全书共九章:一祝、二报恩、三报本、四尊祖、五主持、六两序、七大众、八书腊、九法器。各章对寺院僧团的上下组织体制、宗教活动、日常生活等有较详细的规定。《百丈清规》的意义在于,一是确定了禅林的共修体制和共修规范,二是解决了僧团共修所必须解决的经济问题。如今,寺后柳书“天下清规”石刻,新上了红漆,周围安装了不锈钢管做成的栏杆,旁有潺潺清泉流过,滋润着这方庄严肃穆的佛门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
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位于新界埠镇桐山村陈氏祠堂。2018年3月,公布为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祠堂正门口一侧,矗立着一块刻着“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旧址”的石碑。石碑背面几行文字记载了一段历史:“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为支援攻打长沙,开展湘鄂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局面,向万载方向挺进。红军途经上高,红一军团十七师指挥部驻扎在新界埠镇桐山村宗祠,指挥了对上高县城的进攻,并且在此扩充了红军数量。”祠堂正门墙壁上,“红军布告”四个黑体字特别醒目。据《上高县志》记载:红军布告系1930年红一军团政治部墨书,高1.4米,宽5.6米。内容共四条:“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反对保甲制度”“工农不打工农”“打倒--的国民党”。这座指挥部旧址,见证了红军的革命活动和党制定的革命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珍贵的革命历史实物资料。1983年8月29日被列为上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东周古墓
东周古墓位于水口乡李洲坳,距靖安县城7公里。东周古墓于2006年12月发现,共有47口棺木,棺木排列成阵,一坑多棺。初步考古勘测,认定为先秦时期的墓葬,距今2500余年。李洲坳墓葬群规模之大在考古发掘史上十分罕见,被列为国家文物局2007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后而建的东周古墓博物馆已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墓葬0出土文物近千件,并有多件国宝级文物,其中三件文物“天下第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表示,出土的竹席是自中国考古以来,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竹席,他称之为“天下第一席”。在棺木中,专家还发现了一柄长66厘米的宝剑,剑柄、剑鞘制作十分精美,是距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发现年代最早的宝剑,被专家们誉为“天下第一剑”。在发掘清理中,还出土了被专家称为便面的竹扇一件,便面(竹扇)呈菜刀形。专家们称,这是我国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可谓“天下第一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清标彤管石坊
清标彤管石坊位于樟树市区东南16公里处的店下镇堆上村北侧。该石坊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监生黄地衡奉皇上圣旨为其母、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所立。石坊为四柱三间式,高8.3米,宽8米,全是青石构成。由长方形垫石、方柱、夹杆石、上下额坊、平板坊、石刻浮雕人物、斗拱等组成。其南面,下有“族表节孝儒生黄士熟之妻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雁志守深闺孤诣苦心堪微讲德”,左有“龙恩颁下里清风亮节永著贞珉”;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地接松山培本性”,左有“晴开阁岭显真操”等字。其北面,上有“恩荣”;中有“天中月心”;下有“族表节孝监生黄时衡之母李氏”;中间两方柱上联,右有“一片冰清坚贞久耐风霜烈”,左有“千秋石立远近传闻姓字香”;再两旁方柱上联,右有“井水无澜清澈底”,左有“松林耐冷节弥坚”等字。2000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标彤管坊”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万年宫牌坊
万年宫牌坊位于奉新县赤岸镇华林村湾里组北4000米,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0)。二柱一门三楼两重檐,两侧有翼墙。砖石结构,高6.48米,宽4米。侧翼两墙各高3米、宽3米。主楼歇山顶,檐下饰斗拱,房柱上有浮雕花饰,嵌“万年宫”匾两块,并刻有“本宫住持游大昌立”、“大明弘治七年申寅岁冬月竖”等题记,主柱下有抱狮石。该牌坊对研究当时道教习俗、牌坊建造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明洪武元年,道士-隐在浮云宫废墟上再创道宫,立为“正一丛林”,浮云宫香火再次旺盛。明弘治七年冬,浮云宫的道士为重整山门,在浮云宫前竖起了一座碑坊,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书写了“万年宫”三个大字。明武宗正德年间,浮云宫奉明武宗之敕改建为“万年宫”,浮云宫之名遂废。牌坊正上方那块青石板上端刻的“敕”字,以及牌坊两边用正楷雕琢的“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的楹联。万年宫是于师道(亦称正一道)供祀神仙之所。万年宫牌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仰山墓塔群
位于城南洪江乡东南村的西面,仰山脚下。这里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坟塔,分布在塔窝里,网形、虎形、集云峰等八个山头,共100余座。这些坟塔对研究中国佛教五大禅宗之一的沩仰宗有非常高的价值,也是宜春最突出的文物古迹之一。如殿上塔窝里的仰山智通禅师妙光之塔,由塔和亭两部分组成,石质结构。通高3.6米,结构精致浑厚,气势雄伟壮观。唐会昌元年(841年),沩仰宗创始人之一慧寂禅师来到仰山,创建“栖隐寺”,尔后来此处求师剃度的骆驿不绝,使得仰山成为沩仰宗的发祥地。小贴士:慧寂(公元814年—891年),韶州怀化人,姓叶,初谒耽源,后参沩山,遂升堂奥,号小释迦。唐大顺二年(891年)说偈时,抱膝而终,法嗣光涌,骨归仰山塔下,谥智通禅师,塔为妙光之塔。1987年,江西省文物局拨专款维修此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