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上饶市旅游
上饶市文物古迹介绍
社山头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周社山头遗址,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五都,社山头文化遗址距今约有5000多年,属典型台地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3.3米,分七层。1983年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先后被3次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两只完整的瓷,朝天式流口,空心肥袋足,饰有凸旋纹,流口由平而扁逐渐朝上捏成鸟喙形,是我国目前出土最大最完好的瓷,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瓷,即由陶到瓷过渡时期的原始瓷。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康伯墓
据《铅书》卷八《陈康伯墓志》(刘琪作)载:“(宋)乾道元年(1165)二月丁末,少保尚书左仆射鲁国公陈康伯薨于位”,“十一月庚申与魏国夫人合葬铅山之阳原”。墓在新安埠以西3.5公里九龙岗上(俗名石马坞)。原茔域宏大,四周有围墙,宽47米,长42米,占地面积1974平方米。墓前坚有石牌方,宋孝宗御书“旌宋显德之碑”。距墓50米,两旁排着石人、石兽。今围墙牌坊已毁,仅存石人(缺头)、石马(缺嘴)、石龟、石猪各一。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执羔墓
周执羔墓位于弋阳县,时代为宋乾道六年(1170年)。周执羔墓被公布为江西文物保护单位。【地点】:上饶市弋阳县漆工镇赖家村【时代】: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至山坡,南向外延伸5米至河道。建设控制高度:4米。面积:2960.31平方米。以保护范围为界,东、西、北各向外延伸20米至山坡,南向外5米至河道。建设控制高度:4米。面积:2960.31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天宝塔
导游:耸立在婺源县北,凤山村头的浙溪之畔,该塔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建塔前凤山村多火灾,村人遂建此塔以镇火神,并取名龙天,与凤山村名对称,有龙凤呈祥之意。介绍:龙天塔高30余米,为砖石结构,六面七层,腰檐层层凸出,宽度向上递减,每层檐角悬吊铁风铃,每当风起,铃声铮铮悦耳。塔内有阶梯上升,可直登顶层远眺。该塔临溪而建,丽日朗月之时,塔影倒立水中,景色十分壮观。景点位置江西省婺源县浙源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龚氏宗祠梁牌楼及浣纱记石雕
上饶县应家乡龚氏宗祠两牌楼及石刻浣纱记位于应家乡安坑村,在龚氏宗祠后门西侧两块各长3.2米、宽1.7米的大青石板上,刻有昆腔传统剧目《浣纱记》。据《龚氏宗谱》记载,该石刻刻于明末。石雕共刻有人物240个、战马18匹、纨扇10对、案桌10张,还有刀、枪、剑等道具,刻工严谨,造型生动,神形兼备。经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该石刻是研究中国戏剧历史和戏剧表演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保存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皖赣特委旧址
中共皖赣特委旧址位于婺源县,位于婺源县大鄣山乡莒莙山村。1936年4月,中共皖赣特委在婺西北莒莙山村成立,王丰庆任书记,李步新任副书记。皖赣特委下辖祁(门)婺(源)休(宁)、祁(门)浮(梁)婺(源)、浮(梁)乐(平)婺(源)、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四个中心县委。1937年2月,国民党军队大举“清剿”,特委机关由莒莙山转至祁门县舍会山。(含中共皖赣特委旧址(至德堂)、红军兵工厂遗址、皖浙赣省委干部轮训班遗址、红军驻地旧址(51号、24号民宅)、红军驻地旧址暨中共婺源县委旧址(5、6、7号民宅)、红军驻地旧址(岭下大经堂)、红军驻地旧址(菊径何氏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赋春古城
导游:这里地势外峻中平,三面环山,外面蜿蜒起伏像城墙一样,里面则四方平整。南宋时期,岳飞路经婺源时,看到这里的地形像一座城池,赞叹“真古城也”,故而得名。介绍:古城的鸡山,主峰海拔465.8米,面积23平方公里。满山遍生桂花树。鸡山东北麓之秦桧洞,属距今一亿多年前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喀斯特”溶洞。传说南宋建炎末年,秦桧曾避难于此,故名。江西景德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居仁故居
胡居仁故居位于社庚乡古塘村,这个村绝大部分为胡姓。该房屋占地面积262平方米,从结构与装饰来看,属徽派建筑风格。在气宇轩昂的门楼上刻有“淑心遗润”四个石雕大字。故居有400—500年历史,高墙外观森严,墙线错落有致,廊柱石雕,窗楹木雕,花纹清晰精致,厅前厅中有两处四水归堂的“天井”。原宅面积较大,现存房屋仅为其中一部分,房前原有旗杆石一块,现不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源桥
会源桥位于德兴市龙头山乡桂湖村,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邑人王姓出资建造。横跨陈源河,全长30m,宽9.4m,高14.2m,是德兴单孔桥中跨度最大(单孔跨度为22m),桥体最高,历史最长的单孔石桥,整个桥体和桥面,均用青石干砌而成,桥面两边,亦用青石板作护栏,桥拱弧度,精致而优美的弧线,体现了当时造桥工匠工艺精湛和技艺高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研究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斋山遗址
万年斋山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为商早期商文化遗址。1983年江西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采集文物千余件,主要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两大类。2005年,万年文物局在该遗址出土的器物上还发现了3600多年前的人类指纹。该遗址的发现,为万年类型商文化早期阶段断代提供了新资料,为江西龙山段材料中,进一步划分二里岗期到夏代这一期间的资料提供了线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岩石窟
南岩石窟被称为“中华第一佛洞”的弋阳南岩石窟,位于弋阳县城南的南岩山,石洞宽60.60米,进深29.20米,高14.93米,面积1770平方米。洞内仍然保存北宋嘉定年间开凿的佛龛28座,龛内造像35尊,风格自成系统,色彩、结构优美大方,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对于研究我国南方佛教传播、佛学文化、石刻艺术等也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雷塔
上饶风雷塔在龙虎殿北的悬崖上。据江西省文物普查队鉴定为宋代建筑。前临深谷,气势雄伟。塔以悬崖上之巨石为基,用花岗石分塔底、塔身、塔顶三段雕凿干砌迭成,6层5面,塔檐角稍向上翘,塔顶为攒尖式。塔高2米,古朴玲珑,是三清山古建筑的明珠。风雷塔离王祜墓不远,原为王祜墓的附属建筑,当时从堪舆观点出发为避山口之风而建,故名“风雷塔”。风雷塔周围苍松挺立,景色绮丽。这里东面临壑,视野开阔,是观云海看日出的好场所。风雷塔位三清宫东部,按后天八卦图属于“震”方,故名“风雷塔”。塔身全部为花岗岩琢成,共分七成,为六面垂檐形,玲珑精致,历经-,雪压冰侵,呈钢铁般黑色,至今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士铨墓
在陈家寨文家桥西侧董家坞。墓为青石砌筑,墓前两旁有石鼓,中有墓碑,碑文为:“皇清勅授承德郎例晋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即用御史显考蒋公心余府君之墓”。墓碑嵌在青石碑亭中,亭高1.3米,宽1米,西侧镌有对联:“庐阜叩苏公八壬偈子一转语;山阴同陆翁九千吟中万首诗”。横额“气节文章”。墓地完整。1959年省人民委员会定其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山鸿园
玉山鸿园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冰溪镇今玉山县第一中学内,于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鸿园又称张家花园,由清末玉山巨富张子鸿(安徽旌德人)营建,故名鸿园,占地2万余平方米。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在鸿园内创办官立高等小学。1939年秋,在鸿园内创办玉山一中。今尚存石舫、旱船、水榭及一口荷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王府遗址
明代淮王府为淮靖王朱瞻墺所建的王府,遗址位于上饶市鄱阳县饶州府文庙大成殿东侧。淮王府遗址是全国保存较完好的明代藩王府遗址之一,也是江西明代三大藩王府中,唯一值得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的藩王府。对研究明代藩王府的建筑规制、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志敏故居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方志敏故居是方志敏少年生活的地方,他的卧室内有一幅自拟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洁梅兰”。如今故居园内的松竹梅兰挺拔翠滴,飘香四溢。【时代】:1899年【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南、西各向外延伸5米,东向外延伸6米,北向外延伸4米。建设控制高度:10米。面积:892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绣水塔
绣水塔位于黄柏乡尚和村水口山上,明代建。塔为八角形七层生檐,高28米。塔内室为9平方米,楼层八面窗梗,每层用的灰泥与青砖砌成。塔内圆空,每层为砖搭楼板,设砖梯,旋转而上。因早年该塔塌毁半边,故又称“半边塔”。塔下有“辉溪亭”、“锦溪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金埠窑址
黄金埠窑址位于唐至五代十国,时代为唐至五代十国。窑址在江西余干县黄金埠镇刘家山一带。主要烧青瓷,出土器物中以褐色梅花纹碗、圆形瓷砚、青瓷腰鼓最具特色。还出土有“贞元”纪年款的青瓷罐残片。黄金埠窑址(含刘家山窑址、九妹山窑址、细桥山窑址)被公布为江西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湾萧江宗祠(江泽民故里)
萧江宗祠,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一九二四年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拆毁。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是江湾景区的标志,一进景区的大门,大家第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大宗祠。“萧江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为“江南第一祠”。江湾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当属”萧江宗祠“了,号称是”江南第一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15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1621)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至1952年,寺内还保存有31间楼、殿、堂屋,面积1104平方米。文革期间遭受重创,殿堂被毁,佛像铜钟焚毁俱尽,经典法器洗劫一空。1986年后新建成殿宇厅堂10多间,镂金佛像几十具,赵朴初题写寺名,稍现昔日气象。现为江西省重点开放寺庙之一。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