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漳州市旅游
漳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天一总局
走进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可以看到一座时隔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大门顶上一块“天一总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建筑既是侨乡历史的见证,也是考证我国邮政金融和华侨发展史的产物,如今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兴趣。“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创办的。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等三个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天一总局的设立,专为海内外华侨和侨属办理书信投递和钱币汇兑接送,提供服务和方便。“天一总局”的“天一”取自汉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黄道周讲学处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七年,明亡,修建并改名“明诚堂”以明志,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赐表“文明书院”。黄道周(1585-1646)是明清交替之际一位集易学家、理学家和书画家于一身的理学大师。他曾先后在福州、余杭大涤山和漳浦等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漳州境内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绥安镇石斋村,原名东皋书舍,又名明诚堂、文明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现建筑重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黄道周在门人和朋友们的资助下,将书舍改建为明诚堂,于当年三月落成。黄道周于三月十日起在明诚堂主持有数百人参加的讲学大会。黄道周讲学处占地1058平方米,正南朝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面阔五间,正堂进深三间,抬梁木结构,青石础,木柱承重,悬山顶,檐廊作卷棚式,门厅对联“人须于剥腹后见天地之心,我岂若态犬亩中乐尧舜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成立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成立旧址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自然村。旧址原为该村陈氏祠堂,称“三世总宪”祠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格局为一厅两房两厢两进式院落,但因年久失修坍塌,现仅存残垣。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毛泽东同志听取在漳浦领导开辟革0据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财政人民委员邓子恢和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省苏执委王海萍等同志汇报后,作出了巩固和发展以漳浦龙溪圩、小山城、龙岭为中心的农村革0据地,向南靖、平和、漳浦、云霄、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决定,并致电-有关闽南革命斗争决策。4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东路军连以上干部会上所作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报告中,布置了建立以漳浦龙溪圩为中心,扩大南靖、平和、漳浦、龙溪、云霄5县新苏区的行动部署。1932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3军解放漳浦,根据毛泽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4、漳州赵家堡
赵家堡位于漳浦湖西乡,是一座赵宋皇族后裔-后避难隐居、具有防御功能的皇宫花园式古城堡。距漳浦县城37公里,距厦门70公里,交通便捷。公元1279年,元军攻陷南宋最后行都广东崖山(今新会县),丞相陆秀夫抱着九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宋魏王的第十代孙闽冲郡王赵若和率皇眷乘船欲逃往福州另立朝廷抗争,途遇飓风,无奈弃船在漳浦登陆,匿姓为黄,辗转隐居于此,繁衍成村落。赵若和的十世孙赵范中进士,官至知州、浙江按察副使等职,归休后构思筑堡防倭患,遂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在祖上故居处建造了完璧楼,后又续筑内城和四座五进并列的赵范府第。其子赵义亦中进士,官至文华殿中书舍人,为承父业,根据两宋京都皇宫布局与格调,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扩建了外城和园林景观配套设施,形成现在的规模。赵家堡是世界上独有的一个灭国王族聚族而居数百载的古城堡。赵家堡由内城和外城组成,面积173亩,呈方形。外城墙以条石彻筑,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漳浦文庙
漳浦文庙(孔子庙)位于漳浦县城内,始建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重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仅存大成殿,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大成殿内存有明、清的五方碑。1964年维修时,把木柱换为石柱,余基本上保留原貌。漳浦文庙是1937年“漳浦事件”的旧址之一。1937年2月起,0闽粤边特委和闽粤边红军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主动向-当局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张。并于6月26达成政治协定,闽粤边红军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1937年7月13日,闽粤边抗日红军下山接受点编,驻扎漳浦县城孔子庙(即文庙)。7月16日,-军157师背信弃义,在体育场埋伏重兵,借操练为名,将在体育场集中的近千名闽粤边红军强行缴械,后该处成为关押地点。当晚,百余名红军伺机脱离魔掌,在0漳浦县委接应下,聚集清泉岩重整红军抗日武装,重建红3团,卢胜任团长,该事件被称作“漳浦事件”。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漳浦县委成立旧址
0漳浦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漳浦县马坪镇后康村庵仔自然村马坪中心校。大革命失败后,漳浦一批0人李联星(时任0闽南特委委员、0福建临委执委)、陈元宰等在马坪镇后康村的马坪育才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整顿农会组织,发展农民入党,成立党支部。农民参与革命斗争热情迅速高涨,出现了被福建省委称之为“漳浦农民黑夜成群寻找0,要求加入”的景象。1928年1月10日,在0人领导下,马坪农会向-军第11军实行武装-抗捐,揭开福建农民武装--新军阀斗争帷幕。-农民遭到-,死伤数人。“一·十”惨案发生后,0福建临委特委致函漳浦党组织,接到省委指示信后,大坑、丹井、马坪、官浔相继成立了党支部。在这个基础上,于1928年春,在0福建临委派人指导下,在马坪中心校成立0漳浦临时县委。3月,正式成立0漳浦县委,领导漳浦各地农会武装实行武装-,驱逐第11军撤出闽南,时任0中央巡视员赵亦松曾在此指导闽南革命斗争同时兼任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车本乡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
车本乡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位于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车本村位于靖和浦三县交界,只有20多户人家的山村,是漳浦县建立最早的革命据点村之一。1932年,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之后,以车本、龙岭、小山城为中心的靖和浦革0据地初步形成,并得到巩固和发展。1934年,车本村正式成为闽粤边特委和靖和浦中心县委机关驻地,后方机关看守所、军医院、军机处、枪械修配厂、兵站均设在车本大山,车本村成为闽南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其时,靖和浦苏区从闽南革0据地中心区域发展成为领导闽粤边革命斗争中心区域,-军连续以一个师以上兵力长期对靖和浦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给苏区的军需民用造成极大的困难,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和经济-,在0闽粤边特委的领导下,靖和浦苏区一方面集中红军游击队,消灭反动武装力量,开辟新的革0据地,一方面仿照中央苏区做法,在所属各乡苏成立消费合作社,采取乡苏与群众入股的股份制合作社形式,以各种渠道取得生活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8、镇海卫城址
时代:明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南太武山麓,鸿江之滨这是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兵戎古城,城墙全部用石头砌就,依山临海,如出水蛟龙,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称明初四大名卫。镇海卫系明江夏侯周德兴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以备倭,比漳浦赵家堡还早一百八十余年,其规模也比赵家堡大一倍多。卫城原有东西南北四个门,门各有楼,后东门常闭,另开水门,现在保存较好的是南门和水门,特别是南门,建造方式奇特,有两重城门,进入第一道城门后,两侧又各筑一道半月形城墙,俗称月眉城(简称月城)。城内有后山、鼓山、曜山、昭山、仓山,俗称五星山,城外有酿酒桶头山、土地公山,状似七星散落,合称七星落地。城南还有象鼻山、旗尾山。镇海卫城内到处是井,据说共有九十九口井,分布于石径、榕树之旁,庭院之中。传说七星井和柳树井井水最为甘甜。七星井现在解放军营区内,井水可供整个营区食用洗漱,柳树井则在南门内民宅区。镇海卫内外不仅山海俊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漳州府文庙大成殿
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修文西路2号。大殿始建于宋庆历四年(1044),政和二年(1112),绍兴九年(1139)复回原址,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几经废兴。漳州府学亦设于此。现建筑由仪门、大成门、两庑、丹墀、祭台、大成殿等组成,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朱熹知漳州,曾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至此“视诸生讲小学为正义”。郑成功、黄道周等都曾到此祭祀孔子。主体建筑大成殿,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23.2米),进深六间(23.7米),重檐歇山顶。花岗岩大石柱支撑着抬梁式木构架,下檐梁架皆为插入金柱的三步梁架,硬挑单挑出檐。金柱柱径达0.8米。上檐在额枋之上施弯拱叠枋偷心式斗拱一圈,除柱头及转角外,补间斗拱施一至二朵,斗拱外檐出檐部分为七铺作单抄三下昂单拱偷心,斗拱之上设井口天花。屋檐起翘显着,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弯起,山花挑出山柱之外,保留了早期闽南建筑特征,具有许多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南山宫
南山宫位于福建省华安县良村乡的南山腰,距县城13公里。南山宫坐西向东,面对笔架山,海拔300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明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明太仆陈天定曾流寓此宫二年,亲题匾额“德茂天初”。南山宫祀圣祖大仙(仙妈)和都统舍人神像,有签诗36首,据传为陈天定所作。南山宫为道观,建筑仿皇宫太和殿式,砖木结构。道宫基盘近正方形,四周均有走廊。宫内呈正方形,有彩绘天花板,正中是一圆锥形旋式藻井,藻井的斗拱计99个,上置八卦太极图,蕴含天圆地方之意。殿堂四根红漆棱形木柱,有云龙和八仙彩绘,宫内外木壁墙上均有彩绘,图画清晰可见。宫中木作构件,挑梁椽榫较为古朴凝重,装饰构件相当简约明快,屋脊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故事、重檐迭脊、翼角飞举。南山宫现存建筑风貌,基本上属明清风格,唯四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经鉴定为宋代遗物。南山宫今仍存有长方形蜈蚣旗13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小山城革命烽火旧址
小山城革命烽火旧址位于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小山城村的吴氏祠堂。1930年间,小山城村已建立秘密农会,时任0闽南特委书记的陶铸同志建立了一支红军游击队,开展积极的游击战争,并在漳浦小山城附近乡村成立闽南红军游击司令部,成为闽南红军游击队秘密落脚点之一。1931年底,0厦门中心市委巡视员邓子恢接替陶铸工作,为开辟闽南革0据地,决定引导小山城村农民从为切身利益开展抗捐抗税斗争逐步发展到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先是秘密农会会员提议斗争步骤,以开祠堂会议事的方式,召集村民讨论减免捐税问题,逐步启发农民觉悟,统一村民认识,后在村民一致强烈要求下,邓子恢与0漳州中心县委率闽南红军游击队在此支持小山城农民武装抗缴-军第49师为扩张军事实力强行摊派的“航空救国捐”,点燃小山城革命烽火,公开建立农会组织和赤卫队武装,并发展到周围数十个村庄,打败了-军及地方反动武装数次进犯,逐步形成靖和浦革0据地雏型。中央红军东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登云寺
登云寺位于南靖县山城镇六安村紫荆山麓,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清代紫云禅师所建。寺坐西南向东北,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平方米,为三进式建筑,以穿斗式柱架的正殿为中心,四周间以弄式天井,-是后回廊、左右厢房和前围墙相连围成,左右石柱刻有“一禁周围不得暂停贮柩罐”、“二禁乞丐不许借片时住宿”。寺院今尚存有清乾隆和嘉庆年间的碑记。1983年,登云寺被南靖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刹登云寺的前殿为观音殿,供奉观音佛祖、十八罗汉等;中殿供奉注生娘娘、紫云法师等神明;后殿为阎罗天子殿,供奉阎罗王、地藏王、大众爷公等神像,阎罗天子殿内有两支石柱,浮雕蟠龙,栩栩如生;屋脊有双麒麟弄球和双龙戏珠雕塑,还有诸多部位布有人物、戏剧、花卉、禽兽等剪瓷彩雕,精美华丽,效果别具。寺里装饰考究,窗花木雕内容丰富,梁架木雕精细生动,整座寺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寺前镶嵌一八卦图案,右边还有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芝山红楼(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
芝山红楼,又称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胜利西路118号。红楼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寻源中学的校长楼,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毛泽东同志曾居住在这里。建筑为三层砖石结构楼房,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400平方米。楼坐北朝南,底层为地下室,墙体用条石垒砌而成,二、三层为砖木结构,红砖砌墙,故有“红楼”之称,小巧美观,引人注目。楼内有7个房间,二层西南侧带有前廊,罗马拉式拱顶,三楼有凉露台,平面布局较合理,有明显的西式风格,楼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庭院,四周筑围墙,正面和东侧围墙上留有工农红军攻克漳州时书写的革命标语和口号。纪念馆馆藏丰富,有文物近千件。既有闽南地区革命活动的大量党史资料,又有红军攻克漳州照片、红军战利品、宣传品和游击队使用过的武器、袖章等实物,还有毛泽东当年工作生活用品。馆内分设4个展室,突出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4、林氏义庄
林氏义庄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角美镇杨厝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台湾垦殖致富之后,怀念家乡宗人的疾苦,决心加赈助,择定吉尚村潭头地方筹建林氏义庄。经过近二年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义庄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四合院构造。3幢2进,单檐硬山顶,木构梁架、神龛等均有精美雕饰,为当时闽省著名的慈善机构之一。存有清代吕世余所书《林氏义庄》碑。林氏义庄的整体结构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闽南风格的两进大厝,前面一片砖,后面建二层长楼一座,配合东西对向护厝,围拱全庄。踏入庄园,觉得整齐宽敞、古典大方。据云:原有长方形金字木匾一块,额曰“永泽堂”,悬于中座大厝的门上。全庄外围矮墙,多已倒塌。这一所慈善事业建筑物,在旧社会堪称大规模的公益事业机构。抗日战争以前,逐年由台湾运来大量稻谷和棉布,在这里资助石美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德远堂
德远堂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又称“张氏家庙”。德远堂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后多次重修。德远堂坐东北朝西南,一进院落,大堂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进深各三间,悬山顶。两侧为厢房。堂前为半月塘,池塘周为石坪,立有石旗杆22根,高7~10米,多为清代族人考中举人或进士后所立。正门有牌楼,楼牌正面书写“张氏家庙”四个大字,背面写着“派衍西来”。步入楼牌,穿过庭院后,便是主殿,这是二进的古老建筑。前厅屋檐下两侧各有三座古代名戏人物的泥塑。过了甬道,就是“德远堂”大殿。大殿正中悬挂着一块大横匾,-“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龛,排列着历代0的神位。正殿两边有左鼓右钟之设。此外,还有左右各四间的厢房。“德远堂”存有《张氏族谱》一本,据传是张氏后裔张顺畴侨居新加坡时,捐资付印的,厚达500多页,图文并茂,有插图十幅,题字题词26帧,还有序文和跋文。据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平和城隍庙
时代:清地址:福建省漳州市平和九峰镇东门内,城隍是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祭祀的庙神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系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创建,清康熙、嘉庆年间两次重修。城隍庙坐北朝南,面积1400平方米,为四进建筑群,平面呈“中字形”,依地势北高南低而建,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人门(牌楼)、仪门(戏台)、拜亭、东狱大殿和后殿,两侧有回廊。牌楼为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城隍庙的规模与艺术性在当时堪称一流,其建筑具有明末清初典型的地方特色。该庙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木瓜斗拱,鎏金彩绘;蟠龙石柱,石盾石屏,精雕细琢;其中斗拱形式多样,石柱亦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及高浮雕盘龙柱等多种形式,瓜柱下部瓜形下斗描金彩绘,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开漳圣王庙
开漳圣王庙是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建。陈元光(公元675-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剌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漳浦成惠庙历史悠久,遗存文物丰富,庙区内至今还保存者大量的历代建筑构件、石雕、石碑、门轮、石狮、石柱础、瓷器、瓦当和一口古井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1991年6月,县政府拟定威惠庙游览区开发议案经县人大审议通遇,该游览区规划用地450亩,由古建筑群、别墅山庄、森林公园三部分组成。庙区古建筑部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由福建东方艺术建筑设计工程公司着名的古建筑设计师王忠义主持设计,庙区主建筑物规划设计建前、中、后三座殿堂、钟鼓楼、两侧厢房、围墙、牌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威镇阁
俗称八卦楼,是漳州城的标志性建筑,福建省十大古建筑之一。威镇阁始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数百年间,几经毁建。1997年重建,为三层八角楼阁,占地9亩,高57.88米,踞九龙江畔,望漳州府城,与建在芝山上的威镇亭遥相响应。主楼雕梁画栋,彩画、红木雕刻独具风格,栩栩如生;楼中辟有“中华灯谜”第一馆,馆内收藏有“国粹一号端砚”及中外灯谜资料万余件等。现在的威镇阁,依旧为3层建制,八卦形建筑,但规模远超历代。主楼高近52米,高大典雅而不失潇洒,气势非凡,意蕴深长。主楼前亭左右两边,精巧玲珑的三角亭、四角亭,花台错落有致,其间名花异草争芳吐艳,生机勃勃。护廊由精美的浮雕组成,生动地展现出漳州各地的名花名景,堪称漳州风物精华的缩影。山门由两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两根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华安玉石柱组成,山门楣额“威镇阁”3个大字铁划银钩,笔力遒劲,是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力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齐云楼
齐云楼建于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O),距今已有600多年,是目前已知始建年代最早的圆形土楼,堪称“楼母”,证明华安是闽南圆土楼发祥地。齐云楼郭氏家庭,是一大旺族。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42年)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郭氏家族在岱山传衍了七、八代,到明万历年间已是巨族。齐云楼兴建之后,直到清末,郭氏家庭向外迁移的非常多,其中最集中最多的是迁往台湾。清末编修的郭氏岱山大宗谱,记载到岱山第十八世。谱载,从十世至十八世,九代人中,岱山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诒安堡
诒安堡位于湖西畲族乡城内村,距县城34公里。与赵家城、新城(蓝廷珍府第)统称为“湖西五里三城”,是一座全国罕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典型的闽南民居古城堡。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8),由曾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和太常寺卿的黄性震捐建,聚族而居,抵御寇患,迄今300余年。城平面作锁形,城墙以条石构筑,周长1200米,宽2.2米,高6.7米,走马道宽3.3米,城墙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天之数。城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城墙内侧每50米筑登城石阶,全城共25处。城转角处筑敌楼,深宽各3米。全城设4个城门,门洞宽、深各4米。东、西、南三门建城楼,城东南、西南隅建小谯楼。城南门为正门,刻“诒安”;东门刻“迎曦”;西门刻“毓秀”;北门刻“春庆”。南门至西门间开凿宽、深各10米的护城河(已废)。城内民居井井有条,巷道分明,布局有序,浑然一体。城内现有95座民宅和黄氏大小宗祠各一座。另有一座三合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