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旅游
宣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61、南湖章氏宗祠
南湖章氏宗祠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南湖村大章自然村。章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分为主祠和副祠,砖木结构。主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副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主祠为三进三开间,面阔约16米,进深约32米。硬山式顶,马头墙。八字门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抱鼓石。内分门厅、敦睦堂和享堂,有前、后天井。副祠略向内缩进,面阔约16.5米,进深约31米。前进为门庑,中进分开,两边为厢房、回廊,后进为享堂。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绘画精美。章氏宗祠整个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又带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有着深远的意义。2010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东墙外10米,南至南墙外10米,西至西墙外10米,北至黄泥塘。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隐仙洞摩崖石刻
隐仙洞摩崖石刻位于泾县榔桥镇马渡村倪家村名组的紫山上。为石灰岩溶洞,山脚下距徽河水面60-70㎝处有古栈道遗迹,该栈道即为泾县西南乡至旌德县境的古道。隐仙洞中央从洞顶倒悬下来一根直径约一米长三米多的石柱,离地不足半米,顶上根部有一块隆起,梢部渐细形状酷似男性生殖器,故当地人又称它为马石胯。相传不孕之人只要喝了石柱上滴下来的泉水,便可得子。洞外石壁上另有一处石穴,称为“女阴壁”,也是当地人生殖信仰的神物。至今仍有邻近百姓到此祭拜和祈福还愿。据传隐仙洞附近有20多方摩崖石刻,目前已发现的有12方。因其洞内形似阳物的钟乳石、溶洞内外多处摩崖石刻以及古栈道、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它丰富多采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范围:紫山庵遗址至隐仙洞沿线所有石刻、溶洞、河面和自然景观,东至石板古道,南至徽水河南岸,西至洞口西100米,北至紫山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马安山边徽州至泾县西南乡的石板道,南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3、磡头节妇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家朋乡磡头村,建于明嘉靖丁酉年(1537)。该坊坐东南朝西北,四柱三门五楼,麻石仿木结构。通高8米,面宽8.4米,进深2.45米,占地20平方米。该坊为旌表故氏许保妻章氏而立,主楼正中置有“恩荣”匾,其下方花板西北方镌有“节妇坊”三字,其建筑艺术及雕刻水平较高,具有明代特征,是明代牌坊的重要代表,1997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皖政秘(2012)300号。保护范围:坊基外东2米、南2米、西5米、北5米建控地带:东5米、南5米、西20米、北2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4、项英、周子昆殉难处蜜蜂洞
项英、周子昆殉难处蜜蜂洞位于泾县茂林镇濂长村赤坑山。因其山顶圆形石峰被当地人称为“蜜蜂桶”。桶底端一洞中开,为天然原始岩洞,称之为“蜜蜂洞”。洞口高1.8米,洞宽2米,深4米。蜜蜂洞险峻、隐蔽、攀登艰难。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政委兼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此洞中隐蔽月余,住在岔坑口的山民姜德贵,每隔一天送去干粮咸菜,并在家门口晾晒红、白不同颜色的衣服报告国民党是否进山“清剿”。姜家的住屋被敌人烧毁三次,但他依然在坑口搭草棚居住。1941年3月14日,项英、周子昆二人惨遭叛徒刘厚总杀害,烈士遗骸被掩埋在距蜜蜂洞不远的石壁下,1952年移葬南京雨花台。保护范围:东至赤坑山蜜蜂桶山顶,南至蜜蜂桶南侧50米,西至蜜蜂洞洞口外50米,北至埋藏地悬崖山头外侧。建设控制地带:慰亭以上及沿台步道两侧3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鼓角楼
鼓角楼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上为复宇重楼,楼中备有鼓、角、钟、漏刻各一,取“代鼓鸣角,以警昏听。下漏数刻,以节昼夜”之意。下为拱形卷洞楼座,座高4.3米。元时因战乱遭损坏,明洪武四年复修。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15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26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说起这座鼓角楼,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泉州梨园戏是宋南戏的遗响,里面有一个剧目叫《朱寿昌》。讲述的是宋代朱寿昌任地方官时知道生母在自己七岁时被打赶出门,决意弃官寻母,历经一番磨难,最终母子团圆。这个故事后来被元代郭居敬辑录为《二十四孝》之一的《弃官寻母》,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朱寿昌,正是广德鼓角楼的修建者之一,其时正在广德军任上。据《宋史》记载,朱寿昌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云氏宗祠及《长生殿》戏文砖雕贞节坊
云氏宗祠及《长生殿》戏文砖雕贞节坊位于广德县邱村镇后岗村祠堂边。云氏家庭,元末兵乱自陕西乔寓广德,在无量溪河畔三溪口建庄兴业,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自明弘治以来,以科考出官入仕者甚众,很快成为桐川显姓大族。为扩充、巩固家庭势力,建立了该词。前后二进。清咸同兵乱,后进被焚。现存前厅面阔5间,架构壮硕,广宇轩昂,不乏雕镂,黑漆髹饰,气象威严。明堂前檐两侧立清廷中央机构要员和地方各级官员于嘉庆二十二年为旌表云姓妻陈氏、吕氏所立《长生殿》戏文及神话故事砖雕贞节坊2座,不仅作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象征,而且保存了《长生殿》当年演出的舞台艺术风貌。保护范围:建筑本体外,东至村前道路(2—3号界址),南至祠堂边组空地(4—10号界址),西至祠堂边组空地(10—12号界址),北至周伦华住宅及人行道(12—16号界址)。建设控制地带:东至人行道(2—3号界址)外50米处水田,南至4—10号界址外50米处水塘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魁山·飞雄塔
魁山位于泾县茂林镇区南行约一公里处。此山拔地突起,独耸一峰,圆如古钟,秀拔出众。飞雄塔山顶高处有座三层六角砖塔,飞檐翘脊,古意盎然,塔心内空,有梯可登,直上三层,该塔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县贡生吴延选出资兴建,名曰飞雄。建国后,政府在魁山上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墓,辟为烈士陵园。这里安葬了红军将领寻淮洲的忠骨,现藏有陈毅同志于1938年5月率部队东进抗日途经茂林时,为寻淮洲烈士撰写的墓志铭,该碑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此外还安放了在“皖南事变”中和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遗骨,陵园青松挺拔、环境幽静,令人肃然起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8、胡炳衡故居
胡炳衡故居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乡坑口村龙川溪南岸中部地段,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坐北朝南,硬山屋顶,砖木结构,前厅后室,四周封砌马头墙。历史背景胡炳衡故居的主人胡炳衡与其子胡增钰在解放前常年在外,但仍继承祖传产业,此宅的产权在解放后土改时仍为胡增钰所登记。建筑格局根据建筑风格来看,该宅当属清道光年间建筑物。此宅的后堂为原来建筑,室内的撑拱、雀替等木构件雕饰精美。前厅于解放初期因火灾焚毁,近年来予以复建。文物保护2002年经绩溪县人民政府抢救性修复2004年10月28日,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9、上坦桥
上坦桥位于安徽宣城市宁国市方塘乡上坦村上坦桥呈南北走向,为五孔满肩青石石拱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桥长68.9米,引桥长44米,桥面宽5.6米,五孔从北向南跨径依次为12.4米、13.8米、13.8米、12.7米和12.7米。桥基用条石砌成,每层较上层稍-,桥墩为船型。上坦桥从北向南第四孔的北面距河面约3.3米处拱券上崁有建桥“同仁因果”碑记一通,记载了建桥的捐资者、修建者和年代。护栏用石柱和条石砌筑而成。桥面和引桥原用青石铺砌,引桥为阶梯状,上世纪80年代末修建乡村公路时,改为水泥路面。保护范围:桥整体结构及引桥。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桥南北两端50米,东西两侧15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下阳祠山庙
为奉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的庙宇。张渤,故鄣人,志在开凿从吴兴之西苕溪贯通广德无量溪、桐汭河,连接南漪湖、太湖的内河水系,以利灌溉和舟楫。因王莽乱世工程未遂,在广德横山忧愤而死。为纪念他的功德,遂广德横山建庙以祀。此庙明初始建,清顺治、嘉庆多次重修,青砖灰瓦,单檐硬山,庙内16根方体抹角花岗岩石柱,组成四组抬梁架,木构横梁,气势雄浑。面阔三间13.3米,进深11米。祠山庙充分利用当地的石材资源,采取木、石组合结构,克服了江南雨水多,空气潮湿,木材易于朽烂的弊端,也减少了火灾危害,是建筑材料使用的一大突破。保护范围:庙墙体外,东9.4米至杨世清宅,南9.5米至水田,北11米至山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向东西延伸,东38米,西36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1、水东花戏楼
水东花戏楼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东胜行政村内。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始建于南宋,清光绪末年,因楼毁坏严重,村人合力重修,民国五年又重修。花戏楼又名万年台,呈凸字形,前部表演区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可以三面观看表演,后台为硬山顶,台身砖木结构,四周共有柱16根,檐柱斜撑刻以戏文故事及狮形,台基高1.85米,台宽12.7米,前台深4.4米,后台深5.1米。据调查,自清同治四年即有目连、散腔等戏剧在该戏台演出,十年一大唱,五年一小唱,多为专业班社,且与玩灯、赛会结合。保护范围:台前向东26米,台墙向南、西、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2、踏歌岸阁
踏歌岸阁位于泾县城西40公里的桃花潭镇,其下为东园古渡口。相传这里是唐代豪士汪伦送李白处。时李白应汪伦邀请,畅游桃花潭,离去时汪伦送他至渡口,踏歌送行,后人为纪念李白与汪伦的情谊,称东园古渡口为“踏歌古岸”。明代,当地人在岸上建“踏歌岸阁”,清乾隆年间重建,民国初复修。踏歌岸阁为一古时渡口建筑。它的位置正好选择在出阁将上船过渡,入阁即进南阳古镇的正街,进出南阳镇都十分方便的位置。同时,出阁正好面对桃花潭,潭水清冷镜洁,黛蓄涟漪,奇石“象鼻子”伸进潭中,望去诚如大象吸水,潭岸即是仙墩,上筑有“怀仙阁”,在踏歌岸阁的门洞中望去宛若一框十分秀丽的山水画;入阁,级级踏步在顶端露出了前面转弯的街道,街道弯曲的卵石路面,望之引人登高,待拾级完稍前几步,笔直平坦。繁华的南阳镇映入眼帘,一敞一闭、一清秀一繁华、一天然一人工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在踏歌岸阁的一正一反两面,给人以丰富的感受。阁分两层,底层为通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梅清墓
梅清墓位于宣城市新田镇。梅清早期所画的题材只是家乡山水、故园风情。32岁始潜心画黄山,屡登天都、莲花、云门、光明顶、文殊院、狮子林、炼丹台、蒲团松、西海门等百余处胜景,深为天下第一奇山所陶醉。从此,他在绝妙如画的山水间热情-满怀,纵横驰骋,以诗人之心去感受自然,更以画家之情来表现自然,不仅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而且画出了无数峭拔秀美、云烟变化之胜、意境韵味无穷的黄山风景画,与黄山结下了奇缘。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4、水东大夫第
水东大夫第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水-区水东老街内。大夫第始建于明代,现存为清代建筑。该宅为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原为五开三进,现存三开三进,面阔11.2米,进深30米。面积312平方米。房屋前厅分上下两层,东西为厢房,中进设回廊,后进为祭祀堂。前厅有一券门可直通天井,天井用石条铺成,下设排水道。为了防潮,房间和楔厢房地坪高于明间约20厘米,上面还铺有木板,整幢房子都采用素色、原木。保护范围:东至交通路,南至幸福路,西至沿河路,北至包上路。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5、侯家祠堂
侯村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三进,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为郎溪县现存最完整、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该祠为排架式挑梁构造,呈徽派建筑风格。祠内除雕梁画栋、精美的砖雕石刻外,后进南墙保存有四幅完好的彩色花鸟壁画(每幅纵70厘米,横210厘米)。天井内植有两株牡丹,高约1.5米,枝干苍劲,每年开花五、六十朵,花大如碗,艳丽夺目。相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为县内珍稀花木。保护范围:东至凤凰山脚30米,南至村民住宅区50米,西至凤凰池60米,北至鸡公池畔农田6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6、紫金寺
紫金寺位于广德邱村镇李村村,230省道东侧,交通便捷,寺庙周边松竹相间,三面环山,环境幽静。紫金寺是重建的佛教文化活动场所,原址为宋代紫金庵、元金寺。于2006年重建以来,多次举办法会,规模较大,吸引了江、浙、沪等地的从多信教人士和游人到寺庙观光、礼佛。目前,紫金寺二期项目即将竣工,风景区占地160余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入6000万元,年接待游客可达20万人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7、琴高山摩崖石刻
琴高山摩崖石刻位于泾县琴溪镇。琴高山又名狮子山,位于琴溪镇琴溪村境内,北东走向,琴溪河自东向西环绕山体流淌。相传汉处士琴高曾在此山炼丹,后得道成仙,“控鲤升天”,山因此而得名。唐宋以来名流学者游踪不绝,并留下众多诗篇或题刻。摩崖石刻位于琴高山西北部的悬崖峭壁上,共有自唐至清的历代石刻25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者尚有13方。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滨,又名琴高峰,旧时亦称琴高台。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山,得遵成仙,而后在此“控鲤升天”.此山此水也就因是而得名。清代赵青藜作《琴高曲》云:“泾川城北琴溪峰,下有一洞开玲珑,道是琴高--处,丹成御鲤培天风”。其山独峰突兀,高壁嶙峋,姿如雄狮,故本地人亦称狮子山。山上有隐雨岩、炼丹洞等古迹。炼丹洞中还有丹灶、石桌、石凳等奇石,都说成是神仙琴高炼丹的遗物,在炼丹洞外左侧有岩石卓秀屹兀,昂昂若鸡立,被称为“金鸡石”。传说昔时石上尝有金鸡栖息,每当听到琴鼓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8、朱旺村古建筑群
朱旺村古建筑群距205国道1.5公里,距黄山风景区67公里。朱旺村建村1300多年,该村朱姓居多,系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后裔,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奇特的建筑景观。朱旺村古建筑群包括古民居2栋、古桥梁13座、古井9口和1条古水街,均位于朱旺村。朱旺村1号井至9号井均依朱溪河两边修建,石构矩形,长、宽、深尺度不尽相同,均为明代所建。1)垂裕堂、绍兴堂。保护范围:东15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西、北10米。(2)福成桥。保护范围:东10米,南10米,西10米,北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10米。(3)顺成桥。保护范围:东3米,南6米,西3米,北6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5米,南9米,西5米,北9米。(4)绳武桥。保护范围:东10米,南10米,西5米,北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米,南10米,西5米,北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9、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
时代:明至清地址: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奕世尚书坊和胡炳衡宅位于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代多次维修。奕世尚书坊为仿木石构牌坊,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纪念明代户部尚书胡富(1454~1522年)和兵部尚书胡宗宪(1512~1565年)而立。主体结构由四根主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之。坊楼为歇山式,用茶园石雕凿而成,斗縅承挑屋檐,正脊两端安置鳌鱼。主楼正中置恩荣匾,其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明代文征明手书。整座牌坊保存完好,雕刻技艺精湛。徽商胡炳衡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建于清。前后两进,前厅后室,砖木结构,硬山屋顶,四周封砌马头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传统民居。步入大门为方形天井,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人字轩顶。穿过太师壁后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万孺人墓
万孺人墓位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镇。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坐北朝南,占地61.6平方米,分为拜台、祭坛、墓冢三层台阶式的典型墓葬。万孺人墓建于明万历九年(1581)。万孺人墓,坐北朝南,占地61.6平方米,分为拜台、祭坛、墓冢三层台阶式的典型墓葬。拜台前立一石坊,上书--“万孺人佳成”,墓冢前有碑。保护范围:墓葬本体外,东、西各50米,南56米,北3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北20米,南延伸到乡村公路内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