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旅游
赤峰文物古迹介绍
21、辽上京怀陵地区
辽上京怀陵地区是指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这里不仅有辽代的首都辽上京古城址,还有辽祖陵、辽怀陵和辽庆陵三个陵区,陵区内共埋葬了六个辽代的皇帝,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当地传教的比利时人凯尔温掘开了辽兴宗的陵墓,从0土了契丹小字辽兴宗皇帝哀册和契丹小字仁懿皇后哀册以及汉字仁懿皇后哀册,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重见天日,是契丹考古史上轰动中外学术界的重大事件,其对辽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可以与甲骨文对殷商史的意义媲美,从那之后,辽代碑刻在上京地区陆续出土。辽上京怀陵,辽国共有五京,中京为五京之一,其遗址坐落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大明乡中,中京城的规模宏大,城周长达15公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城墙的残垣高度一般在4至6米之间,城基宽11-15米,土层厚达10-15厘米,根据考古发现,其外城的南部为汉族居住区,又坊市、庙宇、民居、官署、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张应瑞家族墓地
张应瑞家族墓地,又称元代蒙古弘吉剌部王傅张氏家族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梧桐花镇国公府村北1.5公里的山脚下,于197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葬有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及两代先人和后人。墓地地处偏僻山野中,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为较开阔的丘陵地,西侧有两道较深的冲沟,东北面地形成深浅不一的二、三道洪沟。墓地形成北高南低,南北宽,东西窄的地貌。墓地北侧的国公山及西山头,东坡地现有原墓地围墙基础遗迹,由此可确定墓地范围为东西500米,南北300米,占地15万平方米。青冢入口墓地中现存的“张氏先茔碑”及“住童先德碑”和“蓟国夫人刚氏之墓碑”记载了从元世祖忽必烈直至顺帝托欢贴木儿时期,张应瑞家族为元朝及蒙古弘吉剌部(其驻地在内蒙古东部)尽忠之事,许多内容可补《元史》之阙。碑文的丹书者即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大家,西域人康里巙巙,这是他传世字数最多的正楷作品。同时,张氏先茔碑的背面为阴刻蒙古文字3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宝善寺
宝善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驻地达兰花,蒙名为巴拉奇如德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原址在西拉木仑河北岸,赐汉名宝善寺,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于今址。宝善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建筑群,系典型的藏式建筑,有“小布达拉宫”之美称。原建有8座大殿,总建筑面积为11762平方米,现存的萨布腾拉哈木宫、苏克沁独宫2座大殿和1座葛根正殿,是阿鲁科尔沁旗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萨布腾拉哈木宫分前后两院,前部分是寺庙主持葛根生活居住区,后部分是庙宇举行宗教活动区。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逐级而上,层迭有致,其余建筑物分列两厢,相互对称。前有花墙横栏,中间甬道相连,后殿坐北朝南,明柱高矗。精美古建筑群的布局、风格、雕刻、图饰和工艺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寺庙建筑结构、绘画艺术、宗教流传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宝善寺查玛舞最为著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饶州故城址
时代:辽饶州故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双井店乡西樱桃沟村民委员会黄土坑村,南距西拉木沦河254米,是辽代时期的古城遗址。遗址分东、西两城,东城大西城小。全长1400米,其中东城长1050米,西城长350米,宽为700米,城墙基宽12米,残高2-4米,墙为夯筑,东西各有2门,门址明显,有瓮城痕迹;北面有等距土堆7座,南墙邂中有60平方米建筑台基1座,为南门遗址。东城东门附近有1建筑遗址,其上遍布冶拱焦渣和铁汁凝固物,并有大量铁丁、铁环、铸铁残片。城址西南方100米处,有石庙1座,当地人称“白庙子”。石庙雕工细腻、花纹工整、造型精美。城址西北方小山顶上,有明显的石墙遗迹,石墙周围全长200米,直径为70米,此为饶州城防御设施遗址。城址正北山上有平台5处,每处平台上均有明显建筑遗址。地面上有大量珑砖碎瓦,均为辽代庙宇建筑材料,是辽代庙宇遗址。发掘出土有瓷片、陶片、壶、瓶、碗、盘、瓷牛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荟福寺
荟福寺俗称东大庙。在巴林右旗大板镇内。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次女荣宪公主主持兴建,初名巴尔斯(虎)庙,后改名荟福寺。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今仍保持原有规模,有大门、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及后东侧室等,以后殿最为完整,面阔、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佛像壁画俱存。殿前侧建有覆钵式塔2座,高4.5米。此庙落成后不久,为迎接康熙帝巡幸巴林草原,特在庙北营建行宫1座,帝曾于康熙五十年至此,今行宫旧址尚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刹叫荟福寺,习称东大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历代几位-精修而成,耗费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灵悦寺
在喀喇沁旗锦山镇。建于清康熙年间。全寺共有建筑物50余间,占地25亩,中轴线上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大殿等建筑,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佛殿和经堂建筑结构分别为歇山、硬山、楼阁三种,为汉式佛寺建筑的形式和布局。寺内原有释迦牟尼、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塑像,以及高约7米和2米的嘛尼轮,现已残缺不全。旅游时间:每年正月和六月,全寺-聚此诵经成为定制藏经殿藏有各种经卷二百余部。由于藏传佛教在清代成为蒙古族的一致信仰,因此这座瑰丽堂虽历经沧桑而游人不断。景区交通:乘赤峰至锦山班车,1个多小时可到喀喇沁旗,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旅游住宿:灵悦寺就在喀喇沁旗政府大院对面,离锦山宾馆很近。当地美食:哈达火烧、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当地特产:奶酒、燕麦片、熏鸡、素锅盔等。周边景区:勃隆克沙漠旅游区、热水塘温泉、赤峰市后召庙辽石窟寺、赤峰市辽太祖陵、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赤峰市布日敦沙漠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真寂之寺
介绍辽代石窟“真寂之寺”即林东后召庙石窟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北距辽上京遗址15公里的山谷中,距赤峰300公里。这里是佛教胜地,现存浮雕佛像110尊。石窟开凿在桃石山东南面陡壁上,分中、南、北三窟。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庙“善福寺”。中窟眉额刻“真寂之寺”四个大字,为辽代开凿石窟的题名。“真寂”二字与中中窟内释迦牟尼“圆寂”之意相合。窟内释迦卧佛像周围有佛弟子像若干,做慈悲状。窟壁有千佛像百余尊,形象各异,南窟雕像中间为佛,骑狮子和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分列两边,又有供养人服侍,窟门口有金刚力士像。北窟分内外两室,外室雕像同于南窟,内室造像均为浮雕,有佛、弟子和供养人,两侧刻有胡服装束力士像一对,颇具特色。桃石山谷口两侧缘石壁立有两尊金刚力士浮雕,十分生动,一东一西,各自把定金刚杵,足踏耐熏二鬼,另在岩壁和巨石之上多有清代阳刻梵文:“六字真言”。“真寂之寺”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富河沟门遗址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乌尔吉木伦河东岸。面积约6万平方米。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左右。通过该遗址的发掘,确立了富河文化。这是从统称的“细石器文化”中划分出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一次重要工作。时代:新石器富河沟门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北70公里乌力吉沐沦河东岸。富河从东北来,在村西汇入乌力吉沐沦河,富河文化遗址就在村北山丘的半腰。1962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工作队在这里挖掘,发现并挖掘出古人方形地穴式房址37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细石器。据炭14测定,距今已有5400年。富河沟门遗址无论陶器的器形和纹饰,石器的器形制作技术等,都表明这是一个有独自特征的器物群,已经具备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要素,因首次在左旗富河沟门发掘而被命名为“富河文化”。当时人们过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二道井子遗址
二道井子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2009年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当初这里并不叫“二道井子遗址”,而是叫“大灰包”遗址。记者了解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之所以被俗称为“大灰包”,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古人在选择住址时有一定的要求:向阳、周边具备水源和能够控制一定的耕种范围。房子建好以后,生活中用火产生的灰烬就倒入房边的灰坑或直接堆在房子周围,时间长了,随着房子逐渐破旧、倒塌,外面的灰堆也越来越大,古人便把旧房子用灰烬予以回填,在旧房址之上再建起新房子。如此若干年后,房子越建越高,就形成了“大灰包”。建筑规模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总面积近30000平方米,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小型聚落,遗址看上去呈东高西低之势,南北两侧有自然冲沟,现在东、南、北三侧聚落环壕仍依稀可见,在环壕内侧已发现城墙遗址,以东北部城墙保存最为完整,城墙为层层黄土堆筑而成,在城墙外侧抹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红山后聚落遗址
红山后聚落遗址位于赤峰市区东北英金河东岸红山最北山峰的东坡及南坡,文化内涵丰富。遗物中有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泥质红陶罐、彩陶钵、盆、碗及夹砂“之”字纹直腹罐等。石器有磨制石犁、磨棒及细石器等。青铜时代“夏家店文化”的素面磨光褐陶鬲、灰色绳纹陶罐、夹砂素面红陶罐、鬲等。红山文化遗址早在本世纪初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日本人鸟居龙藏,1908年,探查了赤峰城北英金河畔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33年,日本人牟田哲二把红山一带出土的陶器、石器、青铜器等重要文物窃给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上治寅次郎。后又和鸟取森男、金子健儿等进行调查,并将一部分文物盗去赠给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同年秋,以德永重康为首的“满蒙调查团”来到赤峰,对红山遗址进行了挖掘。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滨田耕作等人又进行大规模的挖掘盗走大量文物。其后,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进一步做了科学的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龙泉寺石狮
龙泉寺石狮,在喀喇沁锦山镇西北山中,建于元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建筑。大殿前横卧石狮一躯,长约4.5米,系就原地岩石雕刻而成,造型生动、逼真、刀法熟练,狮背立一小型界石碑,刻于元至元二年,狮前有至正元年(1341年)刻“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寺建于山巅的南坡,山岩隙间清泉细流,终年流淌,附近树木丛生,芳草芨芨,故有龙泉之名。龙泉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约1.5公里的龙泉山上,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寺院背靠雄伟的狮子崖,依山势而建,呈三进三阶式。主体大殿面阔3间,歇山重檐,有围廊、石刻勾栏。殿前横卧一个石狮,长约4.5米,神态生动,形象逼真,与不远处山峰顶部的石狮遥相呼应。石狮前侧左右各有古柏一株,各立石碑一座,东为“松州狮子崖龙泉寺住持慈光普济然公德行碑”,刻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西为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重修题记碑,尚存碑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梵宗寺
梵宗寺称北大庙。在翁牛特旗乌丹镇北4公里。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二十年竣工。寺为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依山势起伏由南向北布局,由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关帝殿和经卷殿组成,现有房屋115间,占地5000多平方米。每座殿宇都建筑在石台基之上,都为青砖灰瓦木架结构,梁枋上绘有多彩的游龙和花卉,墙上还保存有一批壁画,以及精美的雕刻等。这是赤峰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寺院周围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梵宗寺座落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四公里外,由乾隆帝赐名,成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原占地面积一公顷,有佛殿十多座,曾被旗扎萨克定位总揽全旗-庙务的旗庙。景色绮丽、环境清幽的梵宗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随地势高低而形成阶梯式院落。整体布局庄严肃穆,气势超俗,南半部明朗开阔,北半部严整紧凑。寺院以正殿和配殿作为称式,即以山门(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辽中京遗址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城老哈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中京是辽代的五京之一,从辽统和二十一年(1003年)开始,到统和二十五年基本建成,并设立了大定府,辽代帝王常驻在这里,接待宋朝的使臣。辽亡后,金代改称其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又改称“大宁路”,明代初年在此设大宁卫,永乐元年(1403年)撤销卫所,从此沦为废墟。1959年~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考古发掘。辽中京的城市布局仿照北宋汴京开封的布局制度,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外城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南墙正中开辟有门,筑有瓮城,四角有角楼。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的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余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大道的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的城墙下的石涵洞。在距朱夏门约500米的大道中心,残存一座马鞍形土包,推测可能是市楼的遗址。大街的两侧有对称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乡黑城村西南500米,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虽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纪中期就已成为沙海中的孤城残址了,但两千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的北线——居延北线,就在黑城附近通过,因而黑城仍有极高的考古价值。1976年清理出城址,分内、外城。外城俗称罗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800米,城垣基宽16~20米,残高1~3米,城中南部有王莽时期制钱作坊和窑址。内城在外城内偏北,俗称黑城,东西长700米,南北宽500米,垣基宽15米,残高8~9米,四墙开门,宽约9米,外设瓮城。内城西北部有夯筑小城,俗称花城,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垣基宽5~6米,残高1~2米。花城出土有战国绳纹灰陶片,内城有大量云纹瓦当、钱币等,外城有汉代陶片、坩埚残块、钱币、铁器及辽金遗物。据出土“部曲将”铜印以及“白狼之丞”、“渔阳太守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那斯台聚落遗址
那斯台聚落遗址位于巴林右旗巴彦汉苏木那斯台嘎查。该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周围有壕沟遗迹。出土丰富的陶器、石器、玉雕和骨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还有不少彩陶。器形有罐、瓮、杯、钵、纺轮、纺瓜等。器表多素面,有的饰以“之”字纹、指甲纹、网格纹、回字纹及器底的编织纹。彩陶花纹多为菱形、三角形、三角涡纹、平行斜线纹、竖线纹和条带状纹。以黑彩为多,少见紫红。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有锄形器、镰形器、、刀、斧、磨盘、磨棒、饼形器等生产工具。细石器系用燧石、碧玉制做,有石镞、石钻、石叶、刮削器等。玉雕器制作精美,有龙形玦、鸟形玦、蚕、鸮、猪、鱼、玉人、勾形器、斧、三联壁等。骨器主要有骨针、骨锥等,还有少数蚌饰件出土。那斯台遗址是目前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以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遗存。精美的玉器群,为我们重新认识红山文化时期人类社会生活提供了新的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召庙
召庙旅游区位于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约25公里峡谷中。礼佛进香,访古探胜,召庙旅游区是您绝好的选择,召庙始建于辽代,由石窟和外殿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辽代,史称--真寂之寺,外殿建于清代,名为善福寺,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召庙旅游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前来观光考察。真寂之寺位于群山之中。圣水、别愣、灵岩三山鼎立,自然造就一个箕形山谷。灵岩山从谷地骤然拔起,悬崖峭壁,十分险峻。一桃形巨石仅以0支撑,耸立在峰顶崖端,风吹欲动,雨打欲摇,长年与日月为伍,和云雾结伴,正面望去,宛若鲜桃,而侧面相看,则如鸡雏凌云。爬“阎王道”,转“桃石”,钻“再生洞”“金龟洞”,望“金龟探海石”,踏“萧太后车道”、饮“圣水井之水”,领略自然???造化之神奇。登圣水长春亭,妙善亭,赏和平吉祥塔、大佛台与聚莲宝塔,感受人文景观之乐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夏家店遗址群
遗址面积3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150座房址、150座窖穴,从院落整体布局来看,每个院子都有主房、配房、窖穴,可以看出当时的家庭组合方式,院与院之间有公用的界墙、小巷,可以看出当时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聚落中心位置有一处地势高、建筑规格宏伟、房前还有一个小广场的院落,可以看出这家主人地位比较高,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等级区别,这一切都证明了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被俗称为“大灰包”,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古人类在选择住址时有一定的要求:向阳、周边具备水源和能够控制一定的耕种范围,房子建好以后,生活中用火产生的灰烬就倒入房边的灰坑或直接堆在房子周围,时间长了,随着房子逐渐破旧、倒塌,外面的灰堆也越来越大,古人便把旧房子用灰烬予以回填,在旧房址之上再建起新房子,如此若干年后,房子越建越高,就形成了“大灰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兴隆沟遗址
时代:新石器兴隆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地处大凌河支流上游左岸。兴隆沟遗址分为三个地点,分别属于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2001年至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兴隆沟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在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居室葬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对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及早期社会发展进程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均具有推动作用。兴隆洼文化中期聚落,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规模最大的一处,距今约8000—7500年。地表分布有房址灰圈150余座,自东向西分成三区。三年共发掘房址37座、居室墓葬26座、灰坑50余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自然石块等。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草帽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草帽山遗址,位于内蒙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北1公里的草帽山后梁上,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南北走向约2.5公里的山梁上分布着红山文化积石冢3处,2001年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清理挖掘,墓地面积达600平方米,石砌建筑十分规整,建筑形式前坛后冢,用琢成方形巨石砌筑的祭坛,层层叠起,有方有圆,匀称有序地筑成三层台阶,距今约5500年左右。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地上建筑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金字塔”,所出土的玉璧是红山文化玉器中迄今所知最明确的方形玉璧,陶器上的米字、十字等刻划符号在红山文化中也属首例。草帽山遗址对研究红山文化葬制、宗教祭祀、社会结构及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兴隆洼原始聚落遗址
兴隆洼原始聚落位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约1.3公里的丘陵西缘,南为连亘群山、北向视野开阔、东有牤牛河上游的一条主流,遗址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山梁向北伸出的两道漫岗的坡地上,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这里在2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分布有兴隆洼遗址2处、红山文化遗址4处、赵宝沟遗址3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3处,即这里在8200年至3600年间,均有先民居住。是敖汉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古文化的一个纵断面。1983年至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兴隆洼遗址进行7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4万平方米,共清理古代房址153座。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有的略作长方形,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其中最大的房址140平方米,尚未发现门道,可能以梯出入,中间为灶址,环灶有四个或六个较大的柱洞,沿穴壁边的四边各有5~6个较小的柱洞,房址之周围和东北侧有窖藏坑。居室墓位于居住面之北临穴壁或四角,均土坑竖穴墓,其中一座为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