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旅游
运城市文物古迹介绍
福胜寺
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据寺内所存“尚书礼部牒”记载,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498年)又加以重修。整个寺院建筑错落有致,高低参差,座北向南,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等四进院落,钟鼓二楼雄峙两侧,并衬以厢房、配殿,排列进然有序。天王殿、娘娘殿等建筑尚存,但彩塑已全毁,清代建有义学小牌楼一座。弥陀殿,五间见方,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五铺作双下昂斗拱,梁架四椽袱与后乳袱在金柱上相互搭交,为元代遗构,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绛三官庙
三官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新绛县县城内韩家巷西口俗称葫芦庙。据庙内彩塑主像胸中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创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所建。庙坐东朝西,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面阔一间,进深二间,平面呈方型,屋顶为十字歇山顶,正面设六扇板门。斗栱四铺作单下昂,蚂炸形耍头。井口枋上置四铺作单抄出45度斜拱,其上承平梁,正中部设垂莲柱。正殿面阔二间,进深三间,斗栱四铺作单下昂,单檐悬山顶。两山为五花山墙。殿内塑三清与诸神将、侍女等彩色泥塑像十一尊,与建筑同期。庙内存清代重修碑二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台寺
白台寺,(第六批国保)。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法藏阁,亦名三滴法藏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阁依土崖而建,面阔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有勾栏平座,结构精巧,形制壮丽。阁内下层塑有观音菩萨及侍立,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上下两层彩塑皆为元代彩塑。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鼓楼、乐楼——绛州三楼
绛州三楼系指钟楼、鼓楼、乐楼。位于新绛县城西部高垣之上。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现面貌已焕然一新。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了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青龙寺
在山西稷山城西4公里马村西侧。寺居土岗四面辽阔,掩映于枣林之中,别具佳趣。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创建,翌年改今名。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补绘。现存建筑多为元明遗物。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院落,大小殿宇八座。前院有天王殿、罗汉殿、地藏殿(残坏),北向为弥陀殿;后院有大雄宝殿、腰殿和后殿及东西两厢,后殿两侧各有垛殿,分别供0、韦驮、祖师及伽蓝。腰殿和后大殿均为三开间,单檐悬山式屋顶。腰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重修,后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修,垛殿亦为元代遗物。各殿塑像皆已不存,唯腰殿与后大殿内尚存壁画,约185.13平方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河栈道遗址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及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河水吞没。“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村遗址
光村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新绛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的光村北约100米处北依吕梁山南部,东望汾河,属临汾盆地边缘地带的山前缓平坡地。地形北高南低,面积约50万平方米,50年代发现,1993年和1994年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遗存以仰韶文化为主并涵盖了仰韶早期至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上层文化和西王村二期文化。其文化特征,以陶器为主。陶器主要有红陶、灰陶,器型以素面为主,彩陶次之。花纹有圆点、勾叶弧线、三角等,图案在其中期时十分繁缛华丽,并以黑色为主且用白色勾边。其它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和蕊纹等,而后者之蕊纹逐渐增多。器型以钵、碗、盆、尖底瓶(壶)、敛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稷山段氏宋金墓群
宋金墓群,现已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在这里,既的独占景观的地下宫殿雕刻群,又有多姿的地上建筑群,松柏云彩成林,奇形怪状花异草满园,真正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之一。位于稷山县城西四公里马村西南隅,东与闻名全国的青龙寺相距300米,原为马村段氏祖莹地。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因雨水冲刷,曾先后发现宋金时期砖室雕花仿木构建筑墓三座,于一九六一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省文管会派人在此考古钻探,又发现同类墓室十二座,共计十五座,并发掘了其中八座,发现各个墓室,虽砖质相同,但在结构上装饰上却各有千秋,有窑洞式,楼阁式,宫殿式,分单檐,重檐和多重檐等,大多为四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塔
会冒烟的奇塔—龙兴塔,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当你从县城南关下车,涉过那座人工搭成的小浮桥,或者坐车从浮桥上游的汾河大桥通过,一踏上热闹非凡的新绛县城的街头,纵目远眺龙兴塔的腾烟。渐近新绛,在卧牛式的县城,第一眼就可以看到龙兴塔,它居于县城置高点,又高耸挺拔,显得十分显眼,它仿佛向你招手致意,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外归来的故人。穿过龙兴大街,拾级而上,循望宝塔,这座建于唐、重修于清乾隆年间、高43米的宝塔,因宋太祖曾寓于此,而以龙兴塔而命名。塔洁白如玉,八面飞檐系铃,风吻铃铛,叮咚作响,宛如优美动听的乐曲。虽论高不如洪洞广胜上寺的飞虹塔,论雄姿不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善庆寺
护国善庆寺,位于新绛县城关镇西关村南堡沿土崖之上。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敕始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据传,五台山佛派流源,虔敬文殊菩萨,儒人众多,供演佛事。原寺观广阔,寺址近25亩,另有田产30亩。寺院自南而北,拾级而上。山门前有影壁。建有南北佛殿,南殿左右建有钟鼓二楼及东西厢房,东塑关帝,西塑土地。西厢房后有偏院,塑有苦行僧卧佛。西北角有方丈院,东北角有餐堂,北殿有采0,楼上塑南海观音,楼下有如来佛及十八罗汉。南殿塑有立佛文殊菩萨。寺建宏伟,布局严谨。该寺原有佛会,每年阴历三月三,广开佛堂,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晚间于汾河投放河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姚温牌坊
东姚温牌坊时代:明、清地址:运城市永济县城西办事处东姚温村东姚温砖牌坊共有两处,东姚温砖牌坊与东姚温石牌坊。其中东姚温砖牌坊坐西朝东,创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为旌表故太学士孟庭之妻王氏的节孝坊。四柱三楼,面宽11.5米,进深2.7米,高12米。砖砌圆形柱,每间砌圆拱形门,两次间为假门,单檐歇山顶。檐部仿木结构砖雕斗栱,单额枋上悬砖匾一方,内刻“圣旨”。中部浅雕楷书横匾一方,上刻“清标彤管”。坊身砖雕二十四孝图、八仙人物及飞禽走兽等图案,共计164幅,内容丰富,每幅砖雕细腻传神,雕刻精湛,蕴含浓厚的封建节孝思想,堪称民间砖雕艺术之瑰宝。东姚温石牌坊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马遗址
下马遗址位于垣曲县蒲掌乡堤沟村下马自然村周围。据二普资料记载,该遗址分布面积7万平方米。2000年发掘清理遗迹有房址、灰坑、陶窑、墓葬和瓮棺葬。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类型。2004年此地出有祭祀所用的完整彩陶5件。现遗址所在地被用作移民新村村址,三普时在村北原生文化层,采集有泥质红陶弦纹盆口沿片,钵口沿片。2004年被运城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耀月故居
景耀月故居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城东20公里处的历史文化名镇一陌南镇,是辛亥革命风云人物景耀月先生留于当世的一座民居宅院。1984年被芮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门口抗日纪念摩崖石刻
禹门口抗日纪念摩崖石刻(第五批省保)时代:1939年地址:运城市河津市清涧街道办龙门村西2000米禹口吕梁山脉石崖上民国27年(1938)12月20日,驻荣河日军企图偷袭禹门渡河,2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驻防此地的国民党军61师某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守禹门口的一个加强排全部壮烈牺牲。61师师长钟松命令属下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经过一场血战,终于在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此役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的侵略计划,61师的271名官兵阵亡。1939年9月18日,为纪念阵亡将士,国民党六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阮氏双碑楼
阮氏双碑楼时代:清地址:运城市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中阮氏双碑楼,为清代武德左骑尉阮廷实与其子阮凌云的德行碑楼,系父子双碑楼,西边为父,东边为子,两者相距1.27米,分别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和清光绪五年(1879)。两座碑楼坐西北朝东南,形制相同,均为仿木结构砖雕碑楼。砖砌方形台基,边长3.51米,高2.6米。碑楼通高约8.7米,单檐歇山顶。四边砖砌方形角柱,须弥座柱础。碑楼四面均有匾额、石刻楹联,父碑楼四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范模”、“遗爱”、“英明”、“忠信”。子碑楼四个方向的石匾分别为“方直”、“温历”、“端庄”、“磊落”。雀替上浮雕二龙戏珠、缠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陆朱总司令路居
平陆朱总司令路居(第五批省保)时代:1939年地址: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太寨村朱总司令平陆路居位于一处四合院内,院内存北房、北房东耳楼及东房。1939年秋与1940年春,朱总司令先后两次与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卫立煌商谈中条山对日作战时,居住于院内北房。北房面阔三间,进深二椽,四檩无廊式构架,悬山顶。屋内陈设有朱总司令使用过的一张八仙桌、两把椅子等。朱总司令平陆路居是抗日战争时期党重要领导人朱德总司令与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会商中条山对日作战大计之地,真实体现了朱总司令和卫立煌会商时的环境,可重温抗战历史,对于深入了解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解州同善义仓
解州同善义仓时代:清地址: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红旗街据碑碣资料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河东大旱,光绪六年(1880)建此粮仓。整体布局为坐南朝北,二进院布局,为前院后仓。东西宽59.5米,南北长宽164.403米,占地面积9782平方米。大门面宽七间,进深四椽,明间辟双扇板门。大门迎面为面宽七间的仓房,中间辟为通道。穿过通道,东西两侧均为形制相同的粮仓,面阔十七间62米,进深四椽11米,单檐硬山顶。前檐及后檐墙砌筑手法相同,均向里倾。采取了独特的立木框架结构,墙体厚实,粮仓顶设有通风口,地下设架空的厚木地板,墙体宽厚,使粮仓具有冬暖夏凉和防虫、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坑头墓地
坑头墓地(第五批省保)时代:西周地址: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坑头村墓地范围集中在坑头村南民宅,场地和果园内,其中果园内墓地面积约2.88万平方米,场地和民宅内的墓地面积约0.6万平方米。2007年芮城县文物局在坑头村南场地抢救性清理了一座古墓葬,出土器物有青铜鼎、簋、盉、编钟等,据出土器物的特征和墓葬形制判断,当为西周贵族墓。坑头墓地的墓葬形制为口小底大的竖穴土坑墓,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分布规整。曾被盗掘,急需加强保护。该墓地分布规模较大,面积近3.5万平方米,大量分布于果园内,少量被民宅占压。于2007年抢救发掘的一座西周贵族墓,出土有青铜鼎、簋、盉、编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亳城址
上亳城址(第五批省保)时代:战国-汉地址: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村东50米上亳城址为战国至汉的一处城址。城址面积120万平方米,分东西二城,现存北墙、南墙、东墙,中墙为二城合用。北墙长1530米,南墙880米,东墙890米,中墙600米。是一处战国早期—汉代的一座古城址。西城墙西段有部分残留,残长26米,残高1.5米。城基宽近15米,夯土层厚0.04米-0.15米。夯窝直径为0.07米,内含杂物有夹砂灰陶绳纹、泥质灰陶陶片、麻点绳纹瓦片,红烧土、铜镞等。该城址遗物丰富,分布范围较大,文化层堆积厚,时代为战国早期至汉代,在同类城址中保存较为完整,价值更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宁寺塔
保宁寺塔(第五批省保)时代:宋地址:运城市闻喜县东镇北街村保宁寺初名唐兴寺,创建于唐开元六年(718),宋治平二年(1065)重修后改为今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宋代砖塔1座。塔坐北朝南,方形砖砌塔基,宽6.27米,高6.20米,占地面积39.3平方米。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残高约20米,一层檐口仿木构建筑砖雕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双抄,转角铺作出45度斜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刹已毁。塔内中空,直达顶层,一层门额保存有“永固大宋治平二年建立,大清雍正三年重修”题记。一层下方嵌有重修保宁寺蟠龙碑额一方,篆书题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