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定襄县旅游
定襄县文物古迹介绍
阎锡山故居(阎家大院)
阎锡山旧居(第二批省保)时代:民国地址:定襄县河边镇阎锡山执政山西近四十年,曾一度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其宅第始建于1913年,停工于1937年,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西花园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三万三千多平方米。阎锡山旧居的整个建筑是围绕阎氏老宅逐步扩展而成。由于地形特殊,高低不一,每个院落尽管各按地势相对独立而建,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连通形成了院套院,宅连宅,参差错落,鳞次栉比,曲径通幽,变幻谲奇的特征。其规模最大的东花园,坐东朝西,一进三院,斗栱飞檐,雕梁画栋,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西河头地道战遗址(第六批国保)时代:1942—1947年地址: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西河头村内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地道开挖于民国31(1942)年,到36年(1947)秋,挖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是有3条干线、52条支道组成的纵横交错的地道网。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薄一波故居
薄一波故居,位于定襄县蒋村乡蒋村中。薄一波(1908—2007),原名薄书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改为现名,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任国家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长、建委主任、经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薄一波故居是其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坐北向南,一进四合院,分布面积约280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996年当地文物部门进行翻修,现存房屋16间,保存较好,是一座典型的晋北农村四合头小院,院中有石磨1副,枣树1株。2007年6月,忻州市人民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佛堂
位于定襄县城东60余里,雷轰尖山峰南。系石窟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僧道众士,四方募化,就山凿殿,石窟造像,历时九年,造成石殿一座,内镌造千叶宝莲玉像一尊,就殿壁雕刻石像,故亦称百佛堂。石殿三间,深广各三十余尺,全仿木结构建筑,呈一般大殿形式。柱、梁、斗拱、檩、椽、瓦当等全部就山石雕成,石雕工艺古朴而精细。石殿内,百尊石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殿为主殿。还有东配殿(龙王庙)、西配殿(圣母庙)、关帝庙、钟楼等。殿庙及神像均系清代修建补塑。秀容书院: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念大寺
留念大寺,位于定襄县宏道镇留念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约43米,南北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236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大明天顺七年(1463),乾隆三十五年(1770)均有修葺,现存为清代结构。一进院落布局,沿中轴线建有前殿、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西南角有戏台一座。现存正殿梁架扭曲变形,面宽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架结构,单檐悬山顶,三踩单昂斗栱;前殿山墙为后建、前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前设廊,五檩架结构,单檐悬山顶,内山墙三角处有人物、动物壁画约5平方米;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卷棚顶;寺内存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同治八年(1869)重修佛殿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洪福寺
洪福寺,在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洪福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柱头用单抄双下昂。补间用45°斜拱,构造坚实而美观。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卢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两旁分别为弟子迦叶和阿难立像。再两旁为文殊和普贤及两尊胁侍菩萨像。外侧则为0金刚两尊。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4尊龙王,又两旁为十殿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1132)经幢1通,历代补修碑6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关王庙
定襄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北关。早年为寿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灵显王李靖,东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关王。后寺废,现仅存西配殿。殿内现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块。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创关王庙记》载:“将,以义为主,勇武辅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议。求之三国之际,得蜀将关侯其人也。按本传,公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是时威震华夏,战功尤多,其事业著见,进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间,往往神事之。”据此,定襄县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王像,实为中国现存已知较早的关王庙之一。关王庙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岩山摩崖造像
七岩山摩崖造像,位于定襄县南王乡黄场峪村东南约1000米处。位于沟两侧崖壁上,现存东魏、北齐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处。七中石窟5处,摩崖造像4处,大小佛教造像1200余尊。造像面积约27平方米。据《定襄金石考》记载:最早的造像及碑记为北魏神龟二年(519),现存无。现存最早的摩崖造像及题记为东魏天平三年(536),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齐天保七年(556)广武令赵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题记和唐先天二年(713)造像及题记。石窟主要为佛殿窟和禅窟,造像题材为七佛、千佛和涅槃像等。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城王居士窒
任城王居士室,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尧头村西约1000米处。占地面积约35.34平方米。据明万历《定襄县志》载:“任城王居,筑室东南山,有剥落古碑,其略曰:魏武定四年(546)任城王居士室。按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云,魏宗室封任城王者数人......尝考武定乃东魏孝静帝年号,其时袭封(任城王)者拓跋度是也。”又载:“唐王维兄弟尝读书于此。“3孔石砌窑洞式结构,宽11.4米,深3.1米,平顶,门窗已改建,主体结构具有明清时期的风格。2004年民间集资进行了维修。2003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回凤塔
回凤塔,位于定襄县受禄乡回凤村东北约500米处。为楼阁式砖塔,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宋代遗构。原在普济寺内,现寺已无,独存此塔。据宋代《新修和尚石塔记》碑载,该塔建于宋哲中宗元祐元年(1086年),塔高约17余米,共七层,底层呈四边形,边长4.5米,高2.5米,出檐为平砖一出,又尖砖四出,再布瓦收檐,上面六层,皆呈六面。由下而上逐层渐矮渐小,每层出檐均作砖雕仿木斗拱。上层作仿木檐飞,在布瓦尖端作铁刹,各层均有向阳门。198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文庙
定襄文庙,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37.4米,南北宽为77.4米,占地面积约289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时期建筑。沿中轴原建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两侧有道冠古金坊、德配天地坊、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现仅存明伦堂、日新斋、时习斋、东庑和西庑,其余建筑均毁。明伦堂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日新斋、时习斋均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东庑、西庑均面宽七间,单檐悬山顶。该建筑解放后一直归县委党校占用。200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社遗址
西社遗址西社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地址: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东500米处同河西岸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文化层厚0.5—1米。遗迹有半地穴白灰房址、陶窑及同时期墓葬等。采集遗物有石器、骨器和陶器等残片。石器有斧、铲、球、环、刀等,骨器有骨针等,陶器残片以灰陶为主,器形较大,三足器居多,有鬲、三足瓮、甗、罐、豆、盆等。其纹饰有绳纹、篮纹、弦纹及少数附加堆纹。遗址北部为墓葬区,葬式有多人合葬和单体葬。遗址东部因河水冲涮破坏严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阎氏石刻纪念碑亭
阎氏石刻纪念碑亭,位于定襄县河边镇河边三村中。阎锡山父亲阎书堂去世后,分别于1935年1936年在河边三村进村公路旁,建起两座六角形“功德”纪念碑亭,俗称“六角楼”。“六角楼”占地面积约28平方米。底座为三层六角形石台阶,台阶上有石栏杆围着石碑,石碑由六块碑背靠背组成六角形,顶部由青石凿成筒瓦形,又有插飞檐覆盖,恰似一座凉亭。该纪念碑在”文革“期间受到了严重破坏,不少石雕被毁,字迹也模糊不清。2003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尊经阁
尊经阁,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21米,南北宽20.1米,占地面积约422平方米。大清道光十二年(1832)建。该建筑主体保存完整,屋顶前檐部分瓦当脱落,为砖包台基,台基宽21米,深11.1米,高1.5米,面宽七间,进深四椽,前设廊,单檐悬山顶,六檩架二层楼结构;另院内建有东屋三间,单檐硬山顶,一出水瓦房,为后期建筑。尊经阁由当时的知县廖翱(广东南海人)主持修建而成。2007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魁星塔
魁星塔,位于定襄县神山乡神山村东约150米处。圆形三层实心砖塔。塔基平面圆形,石砌而成,高0.52米,直径2.7米,占地面积5.7平方米。据塔碣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光绪二十一年(1895)维修。塔身通高约11米,塔身三层圆形,通体素面,每层设砖花牙塔檐,上露筒瓦,三层南侧辟壶门。一层南侧、东侧各嵌塔碣1方。六角攒尖顶,上置刹座露盘、宝珠塔刹。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伯唐烈士墓
王伯唐烈士墓,位于定襄县晋昌镇王进村西约300米处。王伯唐(1901--1935),名继尧,定襄县王进村人。历任中共北方局直属支部书记、中共山西特委书记等职。1935年7月牺牲,同年于村西建墓,面积约70平方米。1966年4月,立纪念碑,高1.6米,正面题刻“烈士王伯唐之墓”。1994年村委会对其封土堆用砖混进行了修缮,直径约3米,高约2米。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士山北堡址
居士山北堡,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尧头村西约1000米居士山。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长21米,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堡平面呈方形,正面建石砌窑洞3孔,上悬“观音殿”匾额,东西两侧各建石窑洞1孔,分别为关帝殿和雷公殿,正面石窑洞上建木结构大雄宝殿,面宽三间,前辟廊,单坡硬山顶。2004年民间集资进行了维修。2003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太平院碑
重修太平院碑,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寇村中。庙毁存碑。碑为青石质,螭首座佚,碑高2.4米,宽0.9米,厚0.19米。额篆“重修太平院碑”,首题’重修太平院记”。碑文楷书,共15行,满行59字,记载太平院的由来和重修经过。元至正十七年(1357)立石。贾守一撰文,吉祥书丹,贾纯希篆额,郝从、郝信刊刻。该碑现风化严重,字迹大部分已剥蚀不清。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汤头遗址
下汤头遗址,位于定襄县受禄乡下汤头村东北约100米处。在滹沱河北岸台地上,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75米,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等,文化层厚0.7~1.5米。采集有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片,器表为素面和绳纹,可辨器形有罐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1998年修建朔黄铁路时,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198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襄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定襄县河边镇南庄村北约500米。1972年6月,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南庄村村民在村北立碑建碑楼。碑楼为砖混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镌刻毛泽东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题字,下层石碑记载本乡162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姓名与事迹。碑高1.3米,宽0.65米,厚0.18米,保存较好。1931年,定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