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佛山市旅游
佛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21、李小龙祖居(李小龙故居)
李小龙祖居位于均安镇鹤峰社区上村,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龙1940年出生,1959年定居美国,其后在西雅图大学修读哲学,先后出版《基本中国拳法》和创立截拳道拳法。李小龙曾获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中国武术协会颁发的武术电影巨星奖、《时代》杂志的“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是唯一入选的华人。关于李小龙祖籍何处,祖居又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纷,近年来,顺德市政府办公室经过两年多的考证,终于揭开历史之谜——李小龙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乡。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祠堂,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着李氏列祖列宗的灵位。整座祠堂显得宽敞整洁而有肃穆之气。李小龙祖居离李氏宗祠不远,大约有半里路左右,就位于以李小龙的名字命名的“小龙巷”的中部。李小龙祖居占地51.8平方米,分一房一厅一厨一天井,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砖木结构民居。该房是李小龙的祖父李震镖所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逢简刘氏大宗祠
刘氏大宗祠位于杏坛镇逢简村,堂号“追远堂”。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天启年间扩建。清嘉庆年间及2002年多次重修。刘氏供奉至今已有二十二世了。当时称“影堂”,后改为:“追远堂”。是目前珠三角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祠堂。是逢简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五大祠堂之一。据传,逢简刘氏是中山靖王之后,与刘备同宗,是汉高祖的后裔。刘氏大宗祠是逢简古村“第一祠堂”,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气势都是其他祠堂所无法比拟的。宗祠建于明永乐十三年,为刘氏五世祖率族建祠。明天启年间进行过修缮,扩建东西钟、鼓二楼及周边楼阁等。宗祠坐北向南,三路三进四合院式结构。硬山顶,龙舟脊,青砖墙。是顺德年代较为久远,造型较为独特的宗族建筑。它五门的整体设计,在附近的祠堂中也算独具一格。刘氏大宗祠的第一道门是“藜光书院”入口;第二道门是“台门”,门上方的砖雕和绘画古朴而有特色,一扇油漆一新的门也还保留着些许古风;与之对称,大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石湾陶师祖庙
位于石湾镇街道辖区的水巷,是石湾“四大古迹”之一(另外三处是丰宁寺、莲峰书院、高庙),始建于宋末元初(约1273年),面积约30平方米。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陶业各行会捐资扩建,并迁址至石湾乡(明代时石湾镇称为石湾乡)之莲子岗东麓(今佛山化工机械厂),其南侧为“莲峰书院”和“丰宁寺”(均尚存)。陶师祖庙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同治九年(1870年)、光绪年间(1875~1908)、1926年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1926年最后一次大修缮,工程最大。得到石湾老中医罗积廷、澜石黎涌乡侨商简照南、佛山莲华行车公司的大力资助。重修后的陶师祖庙除翻修庙宇外,还扩充了花园和陶业商铺,建有六角亭一座,1930年后庙宇一带曾拓展为陶工娱乐场。清道光版《南海县志》卷十二记载:“陶师庙大门有竖式匾额,书写《陶师祖庙》四个大字,此为庙之正式名字,而陶师庙是民间的俗称。”陶师祖庙于当时已是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南浦李氏家祠
李氏家祠位于均安镇南浦村。清代建筑(1800年)。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6.45米,总进深39.75米。主体为硬山顶,灰塑博古瓦脊,碌筒瓦,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结构。宗祠前为一麻石铺成的地堂。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6.9米。青砖墙,花岗岩石脚。明间、次间为抬梁式,梁及驼峰均刻有人物故事图案。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三层花岗岩柱础,上部皆置一“福禄寿”石雕。明间为花岗岩条石地面,次间为钟鼓台,上铺花岗岩条石。墀头置砖雕一幅(部分已毁)。头进、二进以天井、迴廊相连。迴廊为卷棚廊,地面铺阶砖,现损毁严重;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花岗岩石柱础。迴廊墙上有壁画。廊封檐板刻有木雕图案。天井为花岗岩条石地面,设有排水洞口,天井的水通过洞口流到暗渠排到外面。廊左右各开以门,连通外廊。二进为厅堂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16.45米。硬山顶。前廊地面铺花岗岩条石,二、三间地面为街砖。檐柱为方形花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陈铁军故居
陈铁军故居位于佛山城区福贤路善庆坊。是陈铁军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为佛山清代常见的两进院落式民居。尚有烈士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家具、文具、印章和亲手刺绣的绣件等。陈铁军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座面向北,三间二进院落式平面布局,硬山顶,人字山墙,砖木结构。陈铁军烈士在此居住和生活。是佛山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和之梁公祠
和之梁公祠,堂号“世昌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历时30年才建成。中堂前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体量较大。后堂前后三步廊。祠堂规模较大,完整的保留了清后期的建筑风格。祠堂的砖、木、石雕工艺精致。是逢简村保留最好的祠堂之一。和之梁公祠位于逢简嘉厚街,占地接近900平方米。祠堂大气而不失精致,高耸的人字封火山墙,淡雅的灰塑正脊,青砖墙白的麻石脚交相辉映,恢弘之感在一片村落民居中脱颖而出,是梁氏族人重要的宗族活动中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路州黎氏大公祠
黎氏大公祠即余庆堂。位于乐从路州。据碑刻所述,建于明朝崇祯庚辰(公元1630年)仲夏,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重修过,至今仍保存得较完整。坐西北向东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总面阔29米,总进深49米,占地面积1029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白石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檐柱采用白石,金柱和角柱均采用东京木,屋檐下和天井滴水檐边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画像,刻有一副对联“王气洽南天,先猷传北王”。屋脊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两侧有青云巷,巷门楣左刻有“霞蔚”,右刻有“云蒸”。中路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穿斗式梁架。明间置有雕花硬木屏风,屏风顶上正面刻有“累朝恩宠”;背后刻有“奕世科名”,字迹清晰可见。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明间上悬挂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河宕遗址
河宕遗址位于佛山市澜石镇河宕旧圩。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77~1978年发掘750平方米。第二、三层为文化层。堆积中含大量贝壳。遗迹有红烧土硬面、灶坑、灰坑、柱子洞、墓葬等,清理墓葬77座。墓葬为东西向竖穴土坑,大部分无明显坑壁,人骨架作仰身直肢,生前有人工拔牙习俗,成年男性头向西,成年女性头向东,多数墓没有随葬品。出土陶器有釜、罐、壶、豆、盘、盂、纺轮,器形多见圈足器、圜底器,晚段出现圜凹底器。纹样以几何印纹陶为多,其中以曲折纹为主,其它有方格纹、叶脉纹、云雷纹、S形纹、凸点或凸格纹,已出现云雷与曲折或方格组合纹样,部分纹饰显然仿自青铜器。也有少量赭红色彩绘的条形或带状彩。陶器上还见一批刻划符号。石器以有肩锛、有肩有段锛为多,其它有镞、凿、矛、砺石等,石料中有43%是西樵山的霏细岩。还有骨器、牙器、蚌器、蚝器等。碳十四测定贝壳标本的年代为距今490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顺德糖厂早期建筑
顺德糖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居委沙头村。1934年陈济棠兴办地方实业时,投资330万元建成。捷克斯可达工厂连工包料承建,制糖设备来自捷克。尚存四栋早期厂房:制糖车间、压榨车间和成品糖仓库两间。制糖车间长35米,宽20米。钢框架结构,共用32根工字钢柱,把厂房分成宽4开间,长7开间。钢柱上有圆头铆钉。大跨度钢桁架上盖铁皮顶。空心红砖上有“永”、“广州小港”、“永利砖厂”等铭文。成品糖仓库两间,各长22米,宽40米。压榨车间长24米,宽45米。均为钢框架结构,以空心红砖砌墙。建筑作为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甘蔗糖厂,并保存了助晶箱、桔水罐等早期设施,是见证广东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实物。顺德糖厂是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有“中国甘蔗制糖之父”之称。糖厂投产于1935年11月,从捷克斯可达公司引进全套制糖设备。从改造糖厂榨机系列,实现甘蔗运输机械化,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改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祖庙大街店铺
在岭南天地中,一处被标上“祖庙大街店铺”的文物景点,曾经是明末清初佛山最繁华的闹市。这里是古老佛山最繁华的地方,最鼎盛时期出现在清乾隆年间。从《佛山忠义乡志》古人绘画中可以依稀找到这一带店铺曾有的景象:这里曾经有售卖各种生活用品的店铺,像手工业的剪纸、木版年画、锅碗瓢盆、石湾公仔和铁器等。当时以陶瓷、铸造业等手工业闻名全国的佛山,在祖庙大街店铺集中展示了本地的文化精粹。后来随着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在机器化制造的洋货和战争的炮火面前,祖庙大街店铺一度陷入衰落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工艺被人们重拾,祖庙大街的繁华才得以逐渐恢复。据佛山岭南天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佛山在明、清时期,民居比较集中,且大部分以商号、作坊、住所三合一使用,下铺上居或前铺后居成为佛山典型传统店铺的形式和街景,花岗石的“铺张墩”,曲尺型的木柜台和装嵌在墙上的杂货架是营业的独特设置,祖庙大街店铺门前一般放有“门官土地福德财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西樵山采石场遗址
石器时代,西樵山是我国南方最大规模的采石场和新石器制造基地,北方只有山西鹅毛口能与之比肩,因此把它们并列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两大石器制造场,并率先提出了考古学意义上的"西樵山文化”一词。以霏细岩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石器制造品在珠三角的广泛分布,意味着该地区“出现了社会分工与产品交换”,这些凝聚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工具,标志岭南农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后来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认为,西樵山是“珠江文明的灯塔”。石燕岩采石遗址位于西樵山狮脑峰东南麓,为明清时期人工开掘石料而形成的矿冶遗址,因曾盛产石燕得名。石燕岩洞内人工采石痕迹明显,因长年累月开采,洞内容积不断扩大,日久受风化、雨水的侵蚀而积水成湖,可泛舟内进,形成“水上汽车”、“水底牌坊”等洞内奇景,遗址还留下石祠堂、石屏风、天窗格等奇妙景观。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是我国华南地区迄今唯一的石器时代的大型开采石材和制造石器场所,对研究广东尤其是珠江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莲峰书院
莲峰书院位于石湾区莲子岗丰宁寺侧,是保存为完好的一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莲峰书院始建于清初,由康熙年间最后一任南海知县宋玮召集七堡士绅捐资修建作为七堡内五十四个村庄子弟的封建科举的教育场所。据《南海显志》记载:莲峰书院在魁岗堡。石湾园尾莲子岗南麓,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宋玮楷大江、大富、魁岗、深村、榕洲、张槎、土炉七堡绅士捐建现今保存下来的书院碑记亦有记载:南海大魁之间旧有文武庙,在丰宁古刹之左因日久栋宇圮颓,召集各乡绅士拟解奚囊,仍其旧而修葺之兼创后坐,大其规模,以广嘤鸣之雅谊,或品商古今,或会课艺文莲峰书院历代多有修葺,仅乾隆二十三年各乡士绅就费了七百金,历时三个月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民初废除了科举考试,莲峰书院由于历史上的重要位置,七堡总局就设在莲峰书院。七堡所管辖的范围称为莲华四十六,后来,连佛山镇亦包括在内,又称为莲华四十七乡。莲峰书院作为一个教育场所,拥有自己的产业,除店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银洲贝丘遗址
银洲遗址位于三水市白坭镇银洲村豆边岗。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1982年发现,1991~1993年发掘近775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部分堆积含大量的贝壳,主要是蚬和文蛤。清理墓葬78座,灰坑90个,房址5座。房址四周有基槽,底部排列密集的柱洞。文化内涵分三期。第一期陶器有釜、罐、豆、鼎,烧造火候不高,纹饰有细斜条纹、条纹、粗线叶脉纹。鼎类仅个别出现,是受石峡文化因素影响的产物。30号墓头顶上有一件已碳化的长条弧形木质饰物。第二期陶器有釜、豆、圜底罐、圈足罐、器座、纺轮等。纹饰以曲折纹为主,其它有云雷纹、叶脉纹、复线长方格纹等十多种。石器有长身、有肩或有肩有段锛、凿、镞、砺石等。74号墓出有青玉锛、环和石决、骨臂环。第三期陶器新出现凹底罐、广肩罐、细把豆、盘、大口高领尊、有流器等,纹饰有叶脉纹、复线长方格纹、双线方格纹、方格纹、双线方格凸点纹等。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大墩梁氏家庙
梁氏家庙位于乐从大墩。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重建,1991年维修。坐西向东,分左、中、右三路,两进一香亭。总面阔30米,总进深33米。镬耳山墙,脊有狮子、山水、花卉图案灰塑,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内墙顶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两侧有青云巷、偏间,偏间为平房建筑。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人物及花卉雕刻梁架,惜人物头部已被砍掉。次间为包台,左右前檐柱上各有一木质红色麒麟相对。花岗岩石脚清水砖墙。大门对联内容为“新猷宏国治廉吏著家声”。后座正前“圣谕亭”,香亭呈正方形,正脊为灰塑花卉、鸟兽屋脊。瓦脊四角各有一只麒麟灰塑。亭由四石柱支撑,通花木梁架。后座为穿斗式木梁架。正上方挂有新造的“永思堂”木匾。内挂6幅仿制梁衍泗等梁氏先祖画像,由黄士俊题词的11幅真品保存在偏间。梁氏家庙是明崇祯皇帝为表彰翰林院大学士梁衍泗的功绩,赐他出生所在地为“金马坊玉堂里”,并恩准他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西樵山翠岩
位于西樵山中部,是一条上窄下宽的漏斗状的峡谷。清代画家黎简与何丹山曾常住翠岩写诗作画,石壁上原有他们的书画室和书舍,翠岩被尊为岭南画派的发源地。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无叶井、翠岩、摩崖石刻、葫芦井、蟹眼泉、黎二樵书室遗址、碧云村、桂花园等。在碧云峰西,是一个呈漏斗状的狭长的谷,两面峭崖壁立,林荫覆盖,寒藤摇翠,满谷青葱。入口处称“捍门”,宽约二十米,谷内开阔,渐进渐狭,长约八十米。捍门后有古愚谷、半月泉、嶙峋壁、百花台和龙须瀑等。谷底一道急瀑下流成小潭,潭上复有两道小泉,一刚一柔,刚者喷射,柔者缓垂,称阴阳水。潭旁有蹬道可登内嵌于崖间的听瀑楼,楼侧有葫芦井,接贮石缝泄出的甘泉。崖侧有栈道可通玲珑径,攀绕瀑水之旁上登碧云村。谷内两个石室,是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的隐居作画处,黎简在崖上题下“天然图画”四个大字。何丹山也在壁上题下七绝诗一首,正壁有不少清人的摩崖题刻。谷内左崖上榕根攫石如网,异卉纷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6、沙滘陈氏大宗祠
沙滘陈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离广州陈家祠建成不过1年。当初,族人商量筹建祠堂研究方案时,就以广州陈家祠为参照蓝本。因此,沙滘陈氏大宗祠是广州陈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艺上则更精细,一柱一梁,都值得驻足凝视。沙滘陈氏大宗祠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为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中轴进深80.23米),属典型的岭南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建筑,布局按中国古代建筑形式集岭南风格之精髓。从2007年9月开始,乐从镇政府陆续投资近2千万元修缮沙滘陈氏大宗祠。现在陈氏大宗祠已经重焕往昔光彩,重现传统经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所造型的传说人物、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器皿图纹神态生动,粗犷细腻皆有。除宗族活动外,沙滘陈氏大宗祠还一度成为沙滘村的教育基地。1947年,沙滘村委会将几所小学合并,创办沙良乡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并于上个世纪50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西樵山云泉仙馆
云泉仙馆位于南海市西樵山白云洞。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名攻玉楼,因附近有小云泉,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扩建时改称云泉仙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云泉仙馆依山势而筑,坐东南向西北,四周林木交荫,夏秋蝉鸣清脆,“攻玉听蝉”传为美景。为一座二进院落式、歇山顶建筑,有前殿、祖堂、帝亲殿和后殿厢房等。门前有石华表、石狮子各一对。护壁有壁画和浮雕。殿门左右是钟鼓台。前殿面宽三间15米、深3米,两侧是厢房,以券顶回廊联结,中为“放生池”。后殿为“赞化宫”,奉祀吕洞宾。面宽15米、深14米,抬梁式木构架,地面铺大方砖。正脊饰陶塑二龙争珠和鳌鱼图案。檐角饰陶塑狮子和灰塑狮子。殿堂俱有挂联,如傅日鉴楷书联“第一洞天无双福地,飞流千尺明月三湖”、冯佩珊“涛飞松径来天上,月影莲池见道心”等。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漱南伍公祠
漱南伍公祠位于杏坛古朗。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祀奉古朗伍姓二世祖漱南公及其配室胡氏、余氏。坐北向南,三间三进,总面阔29米,总进深24.6米,占地约2000平方米。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头门面阔三间,进深24.6米,阔29米,连接东西两偏间。镬耳山墙,碌筒瓦面。两侧包台高1.5米,基座石刻花纹。石栏板雕贵人出行图案。梁架托木雕贵人敬酒及迎宾图案。梁架雕花至前檐,地面铺设阶砖。第二进面阔14米,进深32.3米。梁头木刻花纹及贵人出行图案。屏风精致。第三进面阔14米,进深32.3米。梁架精造构筑。地面铺砌阶砖。此祠建筑开阔高大,柱间斗拱亦雄浑,柱础形式多达五六种。头进偏间墙上镶有三块碑记。第一块为:“抱扑祖新积业碑记”,落款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立石”。第二块为:“漱兴会碑记”,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立石”。第三块为:“三世祖璞成会碑记”,落款为“道光二十六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七乡蟠龙水闸
七乡蟠龙水闸位于顺德乐从良村涌口东南边,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保护附近原设置的良村、高填、劳村、莘填、大罗、道教、路州七个村庄免受水灾而修建,水闸南北向横跨河道,共三孔,总长40米,总宽32米,主孔宽7米,左右两孔各宽4米,闸面宽4.5米,闸顶距离水面9米。全部由花岗岩砌成,用厚的东京木作闸门。闸门用厚铁片嵌边,手动开关闸门。1963年用铁门代替木门,将木门安直在后闸上,用作后闸门。2000年将闸面加高了1.5米,将路面铺上水泥人车通行。良村有“粮”,梁姓人涌口坊聚居。重游补充部分良村景观:水马入村大道、鱼塘、水部街、中心公园、百姓堂楼、良村学校、农家书屋、西龙百年榕树、西龙街、良村桥、漱鳌桥、良村码头、龙舟训练基地、乡主庙、涌口街、涌口灯光球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七乡蟠龙水闸、华阳路南延线桥等。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顺德聚奎阁
桂洲文塔,即聚奎阁,其所在便是如今的容桂振华居委会文塔公园,半坡草坪,一园绿树,新开的花儿随径通幽,俨然现代人一休闲佳所。据说这文塔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为生活在宝带河边的胡氏家族兴建的风水塔。乾隆年间,胡氏家族科举功名鼎盛,出了六个武进士,一个文进士。文比武少,遂筑文塔。以河为观,以塔为笔,寄意子孙后代勤读诗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亦传此塔是因两姓争风水斗法而建,以塔顶铁针夕阳阴影刺螺山一坟,破其风水,使之成为废地云云。然这塔最令人感叹之处却是其题额。塔共七层,高34.2米,每层各有题额,由下向上依次为“飞出上青霄”、“秀甲狮阳”、“聚奎阁”、“题名处”、“涵高下”、“风鸣”、“灵照”。题额同为乾隆五十七年副贡生胡俊所书,却分属楷、行、草、隶、篆五体。一人书五体,五体皆出彩,颇具观赏性,让人开眼界。2008年11月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公布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