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迎恩门
莞城迎恩城楼(俗称西城楼),位于莞城西正路口。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莞城标志性古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它与东门和阳、南门崇德、北门镇海三城楼同时建于明洪武年间,是东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楼高16米,宽126米,厚14米;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有36根大圆柱支承,红墙绿瓦,画梁彩柱,飞檐斗拱,雄伟壮观。城楼下为拱门通道,六十年代重修时,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不设城门,以适应交通需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迎恩城楼依然屹立不倒,雄姿英发。它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仙寺
欧仙寺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黄家山原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光绪十年(1889年)重修。今存建筑物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欧仙,字东明,黄家山人,宋仁宗时在世。年轻时曾到罗浮山从黄野人学道,暮年返乡,买舟垂钓,顺以渡人。后来传说有一天深夜,有道人度他得道成仙,由于此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乡民乐道。乡民为了纪念他,在乡间择一清境庙侧,集资建祠,称“欧公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坑王氏大宗祠
中坑王氏大宗祠位于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是石排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虽然历经五百多年,但这座古老的岭南建筑,并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呈老态龙钟之势,它们依然耸立在中坑后辈们的面前,在尘世的风雨中,将一番似水流年娓娓道来。明德堂王氏大宗祠也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品。中坑明德堂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自始建到今已有五百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代早期所遗留,但宗祠的基本布置和格局仍为明代手法,大门顶部的历史名人题字门匾和其下的雕琢精美的门枕石以及厅堂内的部分造型古朴的石础,还是明代原物。自清代重建至现在的历次维修,皆在其上留下各个时代的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佐邦墓
卫佐邦墓位于东莞东城区同沙林场飞鹅岭。在同沙生态公园里面,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保存了多处历史遗址和人文景胜。园区里青山绿水环绕的飞鹅山上,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百年将军墓——卫佐邦墓。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步观音祖庙
观音祖庙位于麻涌镇大步村宁坊附近,东临创兴二路,始建于1912年,在1989年重修。观音祖庙为座西向东、三开二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长20米、宽10米,面积200平方米。首进、二进梁架装饰精致,正殿供奉观音菩萨,右殿供奉抬观音的龙亭和观世音神像。“龙亭”用名贵的紫檀木雕刻而成,工艺精湛,是一座被村民公认的村宝,至今仍保存在庙内。首进的壁画、石刻字、砖雕及石碑碑文基本保存完整(另在庙的左侧南面与观音祖庙同期建筑的“东壁社学”和北面的“公所”也基本保存完好)。观音祖庙是乡村的道教庙宇,经麻涌文化站多次组织有关人士、专家对观音祖庙的现场考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天勅命”碑刻
“奉天勅命”碑刻为两块青石刻,同样大小,高160厘米,宽76厘米,碑文均为明正德五年(1510年)12月26日皇帝勅命的,内容一是赐封户部员外郎钟绍之母高谢氏为太安人,一是封钟绍之父为承德郎。两碑现保存完好,是区内仅有的明代碑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灵塔园
金沙灵塔园位于沙田镇,占地面积58.93亩,灵塔主体17层,现已建成13层,建筑面积17500平方米,灵塔内有灵塔位44700个,内设豪华电梯、排风除湿、中央空调恒温。周边有喷泉池、放生池、长廊、灵塔碑及休闲区,还建有日月坛和大雄宝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野公祠
云野公祠建于公元2002年,堂号为“敬德堂”,面积158.8平方米,集资金额,港币58万元,人民币2万8千元。祠堂中的狮阶础柱均为麻石,梁桁檐罩都是仿古木构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马碑
节马碑,原置于虎门寨关忠节祠内壁。是清同治元年(1860)重修此祠时,虎门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郑耀样,右营游击赖建犹所立。碑料为黑云石,碑长1.5米,宽0.4米,厚0.023米。节马碑图文并茂,前段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节马图,后段是赞颂节写的《书马行》诗文。它记载了1841年1月7日,英军重兵进攻虎门海口的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领全台600多名官兵,抗击数倍于己的敌人,而绝大部分壮烈殉国,陈连升的战马也被掳香港,其坐骑久随主人征战,训练有素,性如其主。英国侵略者喂之不吃,近之则踢,骑之则摔,刀砍不惧,后来被放到香港的山中,它连地上的草也不吃,每日朝着虎门沙角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汾何氏大宗祠
坐落在汾溪河畔的万江大汾,曾与潢涌、麻涌、石碣等被誉为东莞的四大名乡之一。这座古村立村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至今有856年历史,民居与宗祠在排列组合上还基本是广府的疏式布局。何氏大宗祠是大汾村最大的宗祠,始建于1527年,如今这里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村史展览馆时代发展太快,很多古建来不及保护,如今的大汾村已经看不到连成片的古民居了,但走几步路,就能在现代建筑中间看到夹杂其间的古建筑,有些保留得很好,青砖、红砂石、三雕一塑等都在,很是漂亮。作为东莞四大名乡之一的大汾村,明清两代就以书画名人辈出而闻名,是广东省书画之乡。村中不少古建筑被改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林氏宗祠
林氏宗祠位于石龙镇林屋村,约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近700多年历史,是记载林氏家族从福建蒲田迁移广东南雄再迁移东莞石龙的立村标志建筑,原名存著堂。林氏宗祠占地1230平方米,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砖瓦建筑,共有四栋,原有内外炮台两栋。第二栋“九牧流芳”牌坊是为纪念林氏祖先善乐公的九个儿子都是“九牧刺史”之职,牌坊下面有屏风门,平时不开,只作迎接京城、省城大-之用,两列马房,供京城或各地-的马匹休息之用。第二与第三栋之间是一方天井,两旁左右有两个锣鼓亭,凡有喜庆大事和迎接上级-都会鸣锣击鼓,第三栋是,存著重地,牌匾,中间大堂是族人喜庆(结婚、开灯)、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礼屏公祠
礼屏公祠位于虎门镇村头村,是目前虎门规模最大、叠砌最精、保存最好的祠堂。礼屏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占地面积607.4平方米,正门前面宽18.07米,左边长9.97米,右边长40.17,后面宽15.2米。祠分两路四进,中有青云巷。左路面阔三间,前三进为头门、中厅、后厅,前后天井两侧均有连廊;最后一进(北厅)为单独院落,以两侧门自青云巷及左侧街巷进出。右路由于改建较多,关系较复杂,但基本的格局仍可辨析:三进,自天井侧向进出。纵向轴线上建筑除第四进厅外嵛为硬山屋顶形式,第四进厅(北厅)与其它连廊等为卷棚顶。四进屋脊各不相同,越后越低,最后一进为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屋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广东东莞市东城街道余屋社区,是一处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余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记”一块,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的。该碑记述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为研究东城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丝纶阁
丝纶阁,当地人口头称文阁,位于圩镇望溪河下游西浒,雄观望溪之入口,与登瀛桥遥相辉映,形如一弓一箭,寓镇-,保安宁之意。据人们传说,该阁与登瀛桥之建造时间相近。阁是六角形,三层,高11.5米,红石作阁基,阁身以青砖灰沙砌筑,阁檐作迭涩式。首层正门上方镶一长方形红石,上刻“迓星毓秀”四个字,沿门口向上二层中间又镶一红石,刻有“丝纶阁”三个字。阁内原设楼板,有木梯上落。由于年久失修,加之人为损坏,阁内木结构已失,阁尖毁坏,阁身裂损,长满小树亟待维修。1990年上半年,镇府用去10多万元,对丝纶阁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主要采用现代彩瓷片,把塔身外面封贴装潢一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益家族墓
陈益家族墓,明代,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陈益是虎门北栅社区陈氏居民的先祖,是位让陈氏子孙引以为豪的祖辈。因为陈益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是中国第二次粮食革命的先锋,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益身着布衣肩搭包裹,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前往越南。到达后,越南的酋长接待他们时,在宴席中摆出了一道香甜软滑的“番薯”官肴,这引起陈益的兴趣——“要是能够引种回去,该可解决多少人的温饱啊!”从此,他便留心这种可以充饥的官肴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一年之后,他冒着杀身之祸,收买了酋卒,把番薯种藏在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内,但让他始料不及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凤池民居
李凤池民居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60号,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光绪年间(1875-1908)曾重修。坐北向南,为三间两进两廊三合院布局,与书房相连,呈“L”型分布,总面阔20.33米,总进深18.48米,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次间设0,二进内墙周边设防盗木板,防盗木板与屋面密集的檩条及大门的防盗圆木组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二层设上人平台,室内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满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读书学习。民居与书房各有独立的外门出入,又于内部设一过道相通,使用方便。该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亨信家族墓
罗亨信家族墓位于东莞市篁村。1988年发掘。包括有三座墓葬,自南向北依次为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罗亨信祖父母合葬墓和罗亨信父母合葬墓。墓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麒麟及石刻的龟趺神道碑。罗亨信夫妇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天顺三年故通议大夫左副都御史致仕罗公赠淑人刘氏墓”,分南北两个墓室,墓室以石板砌筑,内置木棺,棺与石壁间填灰砂,上盖石板。南室置女尸,北室置男尸,人骨架尚存。北室墓顶还置一方石圹志。随葬品有陶罐、青花瓷罐、碗、金箔、铜钱、“为善最乐”铜镜、刻有“都御史章”“永乐第一科进士”篆书的石印、银簪、耳坠及一件油烟墨等。罗亨信父母合葬墓的墓前碑铭刻“大明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打霄边战斗遗址
三打霄边战斗遗址位于长安镇霄边社区将军山山腰伏波将军庙,GPS坐标:北纬22°4816.3,东经113°4829.3,海拔高程22米。该遗址建于清康熙年间(1680年前后),乾隆六十年(1795年)、咸丰二年(1852年)、光绪五年(1879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及1987年重修。庙内供奉西汉大将路博德、东汉大将马援,由此得名。霄边地处东莞与宝安交界处,是宝(安)太(平)线上的交通要道,并凭借将军山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势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敌我争夺的一个军事要地。日伪军以将军山山腰的伏波将军庙为据点,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日伪军的这个据点,一方面严重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绍同祖家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遗址
绍同祖家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新围,GPS坐标:北纬22°5522.9,东经113°4841.9,海拔高程32米。该祠堂始建于明代,总占地面积242平方米。1940年底至1941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东莞大岭山太公岭绍同祖家祠开设军械修理厂,翻装-、-及修理失效的-支等军械武器。当时军械修理厂仅靠几部破旧车床,修理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并制造简陋的土手-,人员和设备常随部队转移活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械修理厂于195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而拆除,现仅存遗址。2004年1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
大沙西门楼——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部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大沙村新围西侧,GPS坐标:北纬22°5555.4,东经113°5000.8,海拔高程21米。该遗址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长4.70米,宽4.21米,高5.2米。单间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正门门框、勒脚以红砂岩石砌筑,红砂岩门匾,门头上方墙体饰彩色壁画,墀头有彩色灰塑。1948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指示,东江南岸地区的人民武装部队统一进行整编,成立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把惠东宝护乡团下属的大队扩编为团,第三大队编为江南支队第三团,张军任团长、黄华任政治委员,下辖东莞和宝安两个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