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文烈张公祠
文烈张公祠位于万江居委会村头坊永宁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氏族人为纪念抗清民族英雄增城侯张家玉,集资把张家玉故居改建为文烈公祠。每年春秋两祭。祠分两幢,正堂上挂大木匾,题“念兹堂”。神楼立木神主,书“明赐进士及第,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芷园公之神位”。傍边配祀“琚子公讳家珍之神主”。香案整齐,庄严肃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煜故居
尹煜故居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光明路,坐东北向西南,建于清末民初,原为三进三开间,首进在城市道路改造时拆除。现保留后两进,面宽8.3米,进深13.7米,砖瓦结构,红砂岩勒脚、门框,青砖墙体,硬山顶,彩色蚀花玻璃窗,趟拢门。尹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东江纵队领导王作尧等人曾在此楼召开秘密会议。尹煜儿子尹平儿和儿媳袁蕙也分别于1937年、1940年参加抗日游击队。故居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重要帮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门医院旧址
虎门医院旧址位于虎门镇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由门楼、商颂亭、虎门医院主体建筑三部分构成。据史料记载,虎门医院是由蒋光鼐等人发起倡建,于1933年正式落成。现在虎门医院旧址已命名为虎门镇执信公园,以纪念朱执信先生。园内广植花草树木,宁静怡人,文物本体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的重要场所。虎门医院大楼现为老人活动中心。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莞城报功祠
报功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莞中学北区校园内。清同治年间,为纪念历尽艰险争回万顷沙田的四君子:何鲲、方文炳、陈龙安、陈荣光而建。抗战期间被日军毁坏,1946年在原址上重建。报功祠为两层楼房建筑,坐北向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墙表呈米黄色,面宽11.4米,进深11.9米。大门上嵌大理石碑,阴刻“报功祠”3字,两侧嵌大理石对联,阴刻“前徽崇祀庙千秋,遗泽永留沙万顷”。现为东莞中学教师办公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任之故居
现代李任之故居,位于常平镇横江厦村,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为一间青砖石脚古老大屋。此故居建于清代,是李任之的祖籍故居,由大院与三间房屋组成。大院四周为青砖建成的围墙,大院门在三间房间的右侧,大门向南,空地右侧种有一棵龙眼树。李任之故居坐西南向东北,由大院与四单间排列民居建筑组成。每间面阔3.7米,进深7米。砖木构成,悬山顶,墙体正面为清水砌墙,其余与泥砖砌筑,当地俗称“金包银”。其中第一间较为讲究,有木雕封檐板,檐下壁画以花鸟为主,墀头有灰塑。房内靠玻璃天窗。2004年由常平镇有关部门进行了维修,现有专人管理,保存较好。2004年1月,李任之故居被东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厦庶常张公祠
博厦庶常张公祠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二甲坊10号。清代初期,为纪念博厦七房人先祖张庶常而建,张敬修、张达等为该房后裔。公祠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四连廊结构,通面阔11.9米,通进深约25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基脚、孰台、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上有精美木雕。总体布局基本完整,有鲜明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菴公祠
梅菴公祠:塘尾上班李氏十二世祖李梅菴的家祠。始建于明万历前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装修。坐北向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设二塾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9.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41.28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藮谷公祠
藮谷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为南社谢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櫟与穿斗混合棵结构,两侧廊房为歇山顶,中间留有天井,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建筑面积约116.3平方米。藮谷公祠内有一古井,名为荫禾井。据《南社村志》载:荫禾井,蕉谷公祠,即藮谷,便要水源荫禾,故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滘国殇冢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道滘国殇冢,也称六一一亭,是纪念1941年农历闰6月11日,日寇第二次屠村时,被毒烟熏死的老百姓而建立的,该亭于1946年修建,1949年2月24日重修揭幕。国殇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2年和1988年道滘镇政府两次拨款重修。每年清明节、道滘镇中小学校都组织师生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原址为清末一卢姓人家住宅。1949年2月24日,拆除原民宅,改建国殇冢,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屠杀的死难者。同年3月28日国殇冢揭幕。国殇冢长20米,宽8.6米,占地面积172平方米,中间建有一四方亭,名“六一一”亭,长4.25米,宽5米,高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福庵遗址
万福庵遗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西面。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年至6000年。1961年发现。经多次调查,文化层最厚达1米。堆积中含大量蚬、螺、蚝的壳体。出土绳纹夹砂釜和彩陶圈足盘,彩陶为器表施白色陶衣,其上绘赭红色条带状彩,有的用点线纹与条带纹组合,也有勾连状花纹,还有的可见小镂孔。发现有人的骨骼碎块,当属墓葬。因村民建房,遗址多被覆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阁
文阁位于温塘乡西北侧,清初袁氏族人所建。文阁高20米,呈六角形,分四层,青砖灰沙砌筑。其一、二、三层分别有阴刻层名。一曰“韧发冲天”,二曰“光照楼”,三曰“达诗”,四曰“云境”。相传古代温塘乡异姓群居,姓袁者众,文人学士、达官贵人较多。为光宗耀祖,显姓扬名,激励族人勤修学业,仕途奋进,故建此文阁,乡人称之为“风水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藏王寺
地藏王寺原称龙溪寺,旧址在蒲溪,民国初年改名龙溪寺,供奉佛像。龙溪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核。后人只在庙梁上发现有“光绪29年重修”字样,可以肯定它在光绪29年(公元1904年)前已建成。直至解放前,寺内尚有僧人主持。该寺香火颇为鼎盛,抗战期间曾从四处请来和尚十多人,打过三次“万人缘”,在东莞、博罗、增城一带有过一定影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马氏宗祠
马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桥沥马屋村。祠分三进,座北朝南,始建于宣统元年。祠的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可惜文庙和书院均在文革期间拆毁,使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莞城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学左街三巷17号。为清代祠堂建筑,民国十九年、2006年两次重修。坐北向南,三间两进两连廊结构,总面阔11.3米,总进深22米。青砖墙体,红砂岩塾台、勒角、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承重。该宗祠对了解东莞清代祠堂建筑及宗族关系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山冶银遗址
宝山冶银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明正德年间在此冶银,后因成本高,含银量低而停产。采银矿洞呈水平圆台形,深约11米,洞口高7米,宽4米,洞的深处高、宽各2米,内分两层,有人工开凿痕迹。洞前的小水沟有大量人工堆积土,堆积中含冶炼过的银矿石。其时称此洞为银窑。宝山原名卢山,因银矿而改称宝山,当时的宝安县亦因此而得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眼岗遗址
龙眼岗遗址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庙边王村龙眼岗西南坡。年代为商时期。文化层厚0.7米,内含较多贝壳。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器类有釜、罐、豆、器座、纺轮等,罐类以折肩、凹底或圈足为特征。纹饰有绳纹、方格纹、曲折纹、梯格纹、菱格纹、叶脉纹、云雷纹、条纹、漩涡纹及弦纹等。石器有梯形锛、双肩锛、戈、环、芯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松岗碗窑遗址
松岗碗窑遗址位于清溪松岗村北部大坑水库东南约500米处,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以及大量瓷器残片及窑具等遗物。为进一步了解清溪松岗碗窑遗址的遗址性质和范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6月1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勘探,弄清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利用全站仪对遗址的居住址、工棚作坊、窑床、炼泥池等遗存进行测量。据考古调查,松岗碗窑遗址是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烧制碗、杯、碟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民窑遗址现存窑炉、作坊、淘洗池、废品堆积场等遗迹,目前已对其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省文化厅研究认为,“清溪松岗碗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有重要价值,也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通公祠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李景通的家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首进设二塾台。面阔9.5米,进深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芙蓉寺
“百年古刹”—芙蓉寺座落于森林公园宝山峰顶西北山麓,始建于明末崇祯十三年的百年古刹—芙蓉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修复后的寺院,整体建筑呈汉唐之风,古朴庄重,大气恢宏;四周群山合抱,古樟环拥;寺内香火鼎盛,游客如织,正是弘扬佛教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和谐理念的神圣之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探花祠
探花祠坐落在中堂镇风冲村内的胜起家祠是清朝探花陈伯陶的故居。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中堂镇凤涌村人,光绪元年(1875年)考取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考取解元,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探花。根据苏泽东编撰的《东莞题名录》,他是东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探花。说起他当年参加殿试,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陈伯陶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因为试卷中将“宣抚司”写成“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获得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据理力争,改列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历任官国史馆协修、总纂。民国后,陈伯陶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