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旅游
东莞市文物古迹介绍
少简公祠
少简公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晚翠公祠左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二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9.7米,总进深9.4米,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舟脊,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头门红石阳刻“少简公祠”,挂“文丞武尉起凤腾蛟”对联。后堂悬挂“褒德堂”木匾,神台处供奉少简公及历代祖先牌位。该祠对研究清代东莞地区祠堂及南社村、谢氏家族等具有一定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百岁祠
南社百岁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明清古建筑群西门塘北岸,明万历二十年(1592)为纪念村中百岁老人而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两廊一天井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8.4米,总进深10.7米,占地面积约195平方米。砖石木结构,青砖墙体,红砂岩墙裙、勒脚、门框、柱及柱础。硬山顶,人字山墙,首进灰塑博古纹脊,上立一对鳌鱼,二进龙舟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首进屋顶以墙体承重,二进前部分瓜柱抬梁承重,后部分以墙体承重。该祠对研究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祠堂具有很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记”一块,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的。该碑记述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为研究东城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余屋始称侯山,为明朝进士余士奇故里。余士奇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曾任宁国知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顶营旧址
山顶营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面社区南山顶,西、南临珠江,西北遥对蛇头湾炮台,西侧为镇远炮台。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光绪九年(1883)虎门炮台大修时重建。炮台呈方形,全长123米,中宽30米,四周建有三合土围墙,围墙上布满枪眼,围成一个炮城的形制,中设兵房和练兵场,占地面积约5490平方米。围墙西南面开口处有德国产克虏伯大炮一门及炮座一个,炮长8.45米,重4.2万斤。山顶营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麦氏宗祠
麦氏宗祠位于牛过蓢古村落前面,叔俭祖家庙左侧,少恭麦公祠右侧,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936)。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最近重修为1997年。坐东向西,面阔10.7米,进深26.5米。三开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抬樑与穿斗混合式樑架,硬山顶,灰塑龙舟脊,碌灰简瓦。其柱、门框、墙角均为红石。门联“来龙结叶,宿国家风”,横匾为“武烈流芳”。中堂桂“爱悫堂”匾。后堂祭殿供奉麦氏宋五、六、七世之宗祖。该祠堂具有清代东莞祠堂的特点,是研究当时建筑的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牛过蓢族史有深蕴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
沙角仑山炮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设有炮位五个,每个炮位有暗道相通,四周设有围墙;炮台还设有烽火台、兵房、军械弹库等设施,占地面积约1490平方米。现存的仑山炮台有三个暗堡式炮位,分别为仑山霹雳台、仑山振威台和仑山□□台,三个暗炮位现已崩塌,暗道保存较为完好。山顶现存两个露天炮位,炮池形制为圆形和月牙形,有暗道三条,清兵营房四间。沙角仑山炮台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设施具有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莞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蚝岗大围。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清光绪三年(1877)分别进行过重修,现基本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形制、梁架结构、材料和工艺手法。苏氏宗祠坐西向东,是东莞市区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古色古香,精美绝伦。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该祠为中轴线对称的三路建筑布局,重要建筑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结构。中路的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的三进建筑。后面附置读书室。一进前瞻廊梁架和挖墩上周往刻有精美的人物故事和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尔雅故居
邓尔雅故居位于东莞市莞城区东正社区寺前街,坐北向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保存二栋形制、大小一样的房屋,都为四开间,面宽14米,进深16米,麻石勒脚、门框,趟拢门,青砖墙体,硬山顶,人字山墙,船形屋脊。邓尔雅(1884-1954),广东东莞人,生于北京。雅幼承家学,治小学,早年攻篆刻、书法和文字训诂,并师何邹崖学印。1899年入广雅书院就读。1905年偕妻及大儿邓小雅赴日学医,后改学美术,1910年回国任小学教员。次年,与潘达微等同办《时报画报》、《赏奇画报》,1912年与黄节等创办贞社广州分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医务所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瓮窑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1年4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医务所。当时部队医疗条件极差,药品缺乏,医疗器械简陋,医务人员克服困难,用盐水代替消毒水、采摘草药、自配药水等方法,救治游击队伤病员。该旧址曾于2005年重修,坐西南向东北,平面近方形,单间建筑,长7.1米,宽7.6米,硬山搁檩结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医务所遗址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遗址的一部分,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亮德书房
亮德书房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建于清代末期,由塘尾李氏四房李礼佳建造。坐北向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总面阔10.55米,总进深11.29米,占地面积约119平方米。右侧开门通天井,正房两次间设0,天井正面墙及左侧墙设绿琉璃花窗,花窗两侧有灰塑及对联,花窗两侧设侧门通冷巷。内部梁架结构合理,用料考究;房内的雕花门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表现出较高的工艺术水平。它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乡镇书房、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在东莞市东城街道鳌峙塘村,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该祠长42米,宽22米,青砖构筑,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现仍有徐氏宗祠木匾一块,是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李时华题。其第一进屋脊则以石湾大型堆塑釉陶装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一组稀有的陶瓷艺术品。鳌峙塘是明天启四年(1624年)刑部尚书徐兆魁的故乡。徐兆魁字策廷、号海石,明万历四年(1576年)举人,万历四十年(1586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刑部尚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乐平书房
乐平书房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旧围内,清代由村人李乐平兴建。二层楼阁式建筑,坐北向南,总面阔15.97米,总进深8.97米,占地面积约143平方米。正面开三门,内部壁画精美,彩画、木雕、石雕甚多。二楼保留有一面木隔墙,墙上的门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题有对联:“低看湖水天机畅,远眺云山眼界宽”。李乐平为塘尾李氏四房后裔,在广州和香港分别有利昌机械厂及船运公司。该书房装饰精美,对研究清代岭南地区乡村书房、教育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石排镇燕窝村,山体由红沙岩组成,宽约2公里。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一座大采石场,所产红麻石(亦称-石)是古代东莞境内重要的建筑材料。在燕岭采石场遗址上,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深潭峭壁,形成各种奇异的景观,人们据其形状命名,有“天女散花”、“十八间房”、“鳄鱼潭”、“飞鼠岩”、“了哥墩”、“鱼跳龙门”等著名景点。燕岭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石形奇特,燕岭之石有如天外飞来,形成一种派山之势;山体中有无数神奇的石潭、石室,千姿百态。此外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屋牌坊
余屋牌坊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余屋村村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为表彰余士奇父子而赐建。清光绪年间、1993年、2000年重修。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明楼为木结构歇山顶,额施如意斗栱承重。坊额一面刻“进士”、一面刻“赐恩”四个大字。余士奇,东莞余屋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官宁国知府,断疑案快速准确,卒于任。其父余宗旦,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得敕赐文林郎。同年九月赐建此牌坊。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麻涌拈花寺
拈花寺位于华阳湖湿地公园内,拈花寺的名字源于“世尊灵山会上拈花示笑”,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会祖心意。史料记载:古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距今已有640余年的历史了,因位于马元河边,故命名马元寺;在公元1645年间,又有麻涌乡绅萧礼有,出资扩建马元寺,为方便信众烧香礼佛,在寺前建了一座木桥,因木桥雕龙画凤、做工精妙、命名为花桥。古寺与花桥相映成趣,日出氲氤绕桥,恰似云中。如同天桥一般,夕阳西斜照在桥面,宛若彩虹,构出一幅水乡绝佳美景,造就了文人墨客广为赞颂的麻涌八景之一。花桥佛庙当时在人们心里,有着难以割舍的神往情怀,相传麻涌第一名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角迎薰门旧址
沙角迎薰门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沙角社区沙角炮台内,沙角捕鱼山与扯旗山之间,建于清代晚期,东北—西南走向,占地面积约176平方米。迎薰门高3.05米,宽1.7米,门额上书写“迎薰门”3字。两侧围墙延伸至山上,墙厚1米,高3.05米,三合土夯筑。西南侧围墙残长76米,东南侧围墙残长约100米,靠近迎薰门处被沙角海军部队门楼断开。沙角迎薰门旧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场所,对于研究明清海防遗存也具有一定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岭村大王岭村民小组,是一座泥砖民房。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加强后勤军需工作,保证部队粮食供应,在此开设粮食加工场,把稻谷、杂粮运到这里,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回部队各伙食单位进行分配。坐西北向东南,宽7米,长12米,硬山搁檩结构。该旧址对于研究广东人民抗日革命斗争史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蟠公祠
云蟠公祠俗称“花厅”,座落于百岁塘北岸的富贵巷,毓生楼(俗称西楼)之后。据《南社村志》载:云蟠公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岁(1780年),宽9.7米,纵深11.7米,118.5平方。2009年重修后成为南社村史陈列馆。云蟠公祠重修后,依然保持整体原貌,尤其是凹斗式的门脸仍然是红石砌就,云蟠公祠的石匾、石钉均为原件,檐下的彩绘已经褪色、模糊,仍保持原状,单单从门口可以看出南社古建筑管理所对古建筑的修复越来越专业,保护措施越来越得力。门口联曰“家传玉树,门接乌衣”,其实“玉树、乌衣”都是谢姓之代名词,这里都潜藏着谢氏的故事。厚德堂上一幅对联:上联为“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寺
东湖寺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隅社区新沙坊。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太常寺少卿尹源进捐款修建。坐西北向东南,原为三进,后堂已毁,现存二进,面阔15.5米,进深31.3米。硬山顶,人字山墙,灰塑龙船形脊,绿琉璃瓦当及滴水。青砖墙体,红砂岩勒脚、门框、柱与柱础。抬梁和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首进内有屏风仪门,二进内4根圆木柱,瓜柱抬梁承重。寺前原有大湖叫东湖,可通东江,两边建有北畹庵与如庵,大湖南岸建有玉皇楼,现均已不存。东湖寺1958年改建为敬老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志敬墓
陈志敬墓位于东莞市虎门镇梁屋村小捷山。墓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灰沙夯筑,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重修。保存完好。陈志敬,虎门北栅村人。陈志敬之孙陈益(?~1592年)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从安南(越南)带回番薯。试种成功后,在其祖陈志敬墓地右方买地三十亩进行扩种。经农史学家考证,引种时间比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引种还早八年。1989年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