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旅游
邵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41、大园苗寨古建筑群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是个具有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博物馆”。自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松外蛮之一酋长杨同外、杨剑松等受朝廷招抚封官赐地后,其后裔的一分支便开始在其领地皇家冲(原音注:黄瓜冲)一带安居乐业。此一说见于正史和部分地方志.而《杨氏族谱》则说是杨再思之孙杨光裕定居大园(大园有杨光裕墓).由于朝廷一些显贵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徭税不堪重负,拒缴滋事屡起祸端.朝廷为保一方太平,每每派兵剿抚并施;于宋太平至宋熙宁年间(976–1077)在距皇家冲仅2里之地设置关峡砦,并筑城池。此后,皇家冲便更名“大园”。有鉴于大园是过往商贾游客的必经地,起着拱卫城堡,联通四方,进出要塞的歇息暂留地。因此,大园村寨的建设更是颇具规模,其发展速度与日俱增。现在大园村寨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构筑物,建造时代特征明显,石、砖、木制作工艺,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碑记、匾额、遗迹、墓葬、古巷石道、民俗器具,节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邵阳北塔
在资水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级八角,为砖石结构,铁顶。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碧水古塔,别有情趣。邵阳北塔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江北乡北塔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十年(1582年)竣工。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镇江人大错和尚钱邦芑(音“起”)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该塔为楼阁式砖塔。青石构筑的塔基,平面呈方形,每边长6.25米,高1.92米。塔身八角,外观七层,通高37米。塔底层南面开半圆形券顶门,每层均有塔檐。一至三层塔檐饰砖雕如意斗拱。塔檐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匡互生墓
匡互生墓时间为现代。位于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此为著名教育思想家匡互生的墓葬。墓围圆形,直径8.2米,以石灰岩建造。墓冢直径1.86米,高约1米。入口处竖立石碑,高2.23米,宽1.95米,周谷城题写的“匡互生先生、唐镜缘女士之墓”的文字为阴刻。碑阴有《匡互生先生生平》,由叶圣陶先生撰文、启功书写。下端镌刻有《建墓记》。匡互生(1891—1933),别名日休,邵东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匡互生于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拯救国家、民族之命远,与周予同等创立工学会等革命团体,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英勇地参与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活动。他曾参加了毛泽东等人创建的新民学会。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创办“立达校园”,开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例。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8-3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定远桥
定远桥位于湖南省绥宁县关峡镇,是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献自己的俸禄银子于康熙二十三年修建。桥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水声轰鸣是一曲高亢优美的乐章桥面用青石铺面,青石已被磨得油亮发光,仿佛看到当年繁忙的景象桥顶屋架木瓜、懔条缘皮、青瓦翘檐、瓦头洁白桥依山而建,山腰薄雾环绕山峰没入云端桥为清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银倡导,廪生李若樑督建,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现为湖南省保护文物。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单孔,半圆拱,青石桥身,古朴威严。原建有廊亭,称范公亭。民国初年毁,2001年,绥宁县政府投资12万元重建,并刻碑石记之。亭为杉木架构,卯榫嵌合,不用一钉。圆石为础,巨木为柱,片板为栏,长方为座,可供憩息,可避风雨。三层飞檐,青瓦叠铺,白灰抹边,线条灵动。四面翘角,远观如飞鸟振翼,飘逸欲起,近观似新月弯刀,直指天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法相岩石刻
法相岩时代为宋至清。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山、花乳等8个分洞,各洞皆镌有洞名。原8洞相连,今花乳洞已堵,七洞仍相通。洞中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洞中有宋至清名士题刻70余方,草、楷、隶、篆、行风格各异。其中以宋开禧三年(1207)吴中所书《金刚般若经》偈语40字、隆兴元年(1163)楼鈅楷书“碧玉簪”3字及“洞开”两字尤为珍贵,受到历代书家赞赏。法相岩自宋代以来即辟为游览胜地,历代摩岩石刻,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观赏、临摹或捶拓,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1959年1月24日,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1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双峰禅院
双峰禅院。双峰山位于武冈市头堂乡,距城区8公里,因其山形酷似“双凤朝阳”而得名,双峰禅院洪觉寺处其环抱之中。洪觉寺始建于宋末,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云南渠山妙随禅师来武冈,选择双峰山“蓐草而坐,乞钵面席”,以募化所得重建双峰寺。据记载,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知州吴从谦相助,扩建大雄宝殿、方丈室、诵经楼、钟楼、藏经阁等建筑,占地面积达300亩,僧众达200余人,终日香火如同诵经之声,袅绕不绝,与胜力寺并称佛教两大丛林。现禅院尚存一门两殿,门前楹联:“洪千古名山佛宇清净,觉十方众智哉同登福。”禅院左侧山坡留有渠山和尚塔,为须弥式石塔,由塔云峦石洞、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通高5.52米,塔座下开拱筑室,石门卷顶,为研究古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寺院旁有著名的双峰八景,即异峰双秀、眺云台观、云峦石洞、石门映月、白衣宴岩、龙湫喷泉、禁蛙池亭、-无声,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魏午庄故居
魏午庄故居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村。此为重要的清代江南民居建筑群。故居坐西朝东,南连五柱山,西倚樟树坳和猫头寨,北抵狮子山,东临金水河,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整个院落前后四重,左右楼阁,飞檐翘角,十分可观。房屋窗花构图精美,工艺精湛。院前有砖砌围墙及槽门,院内屋宇多达100余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体部分保存尚好,不失为典型的江南传统民居建筑。魏午庄(1837—1915),号光焘。曾历任陕甘、云贵、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与李鸿章等同为19世纪80至90年代清朝政府的重臣。魏午庄是魏源的族侄,他曾出资刊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其他多种著作。魏本人著有《勘定新疆记》(8卷)、《湖南名人自述》等著作传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92-5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蔡锷故居
蔡锷故居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的蔡锷乡(1948年,属邵阳县亲睦乡。1950年3月,属蒋河桥乡。1952年3月,邵阳县析置邵东县,为邵东县第三区蒋河桥乡。1985年3月,为邵阳市郊区蒋河桥乡。1996年5月,更名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故居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停车场,大概长宽各20米,还是黄泥草坪地面,有些地方有积水,还可以看到明显的车辙。一部分是故居和陈列馆,占地面积约4亩,其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故居坐南朝北,东侧坐东朝西建有两层楼的陈列馆,故居和陈列馆后面有片茂密的小树林。故居前面正对着有一条米把宽的砂石路,其余空地有稀疏的柑橘树。故居系土砖平房,正面3开间,东面一偏房为厨房。原房于1950年倒塌,后辟为橘园。1991年当地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并将东边的民居改造成蔡锷生平事迹陈列馆。2013年10月30日上午,蔡锷故居保护开发建设项目签约暨奠基开工典礼在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隆重举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武冈木瓜桥
木瓜桥又叫红军桥。位于武冈城西南15公里邓元泰镇木瓜村东,跨资水,东西走向,是连接木瓜村与沙洲坪的交通要道。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建桥亭,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全长44米,面宽4.7米。四墩五拱,墩上叠木,拱间架木,逐层往上出跳,木以上石板加重压固,构成12排木架长廊。桥廊两端砌青砖牌楼,门额泥塑楷书“木瓜桥”三字。门联楷书“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云。”-声隆隆的1930年12月,李明瑞、张云逸和邓小平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离开它的起义地广西百色后,由桂入湘来到武冈。听说有兵从广西而来,木瓜村的村民们如雷轰顶,自然联想到了民国15年10月广西军阀沈鸿英率部5000余人窜扰村里时烧杀抢掠的情形。为了躲避再次的灾难,弃家逃命成了村民们唯一的选择。就这样,整整一个村庄,一个下午就变得空空荡荡,杳无人迹的了。傍黑时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谭人凤故宅
谭人凤故居时代为清末。位于湖南省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此为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谭人凤的纪念建筑。故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纯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共四正两横。正房均为并列的5开间平房,单檐双坡小青瓦盖顶,中间隔以小巷,作为直通后院的出入口。厢房位于前排正房的两侧,系重檐歇山顶盖小青瓦。正房挑檐枋上雕刻龙头等兽面纹饰,厢房飞檐翘角,保留了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谭人凤(1860—1920),近代民主革命者,号石屏,湖南新化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返国后参加镇南关(睦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及黄花岗之役。1911年与宋教仁等组织同盟会中部总会。武昌起义爆发,一度担任武昌军事指挥工作。1913年“二次革命”时,回湖南策动讨伐袁世凯,失败后-日本,1916年回国,客居上海,著有《石叟碑词叙录》。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武冈凌云塔
湖南省邵阳凌云塔位于武冈市城北东1.5公里迎春亭附近,濒临赧水西岸,俗称东塔。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塔高36.2米,七级,内有阴阳两径直达塔顶。因塔壮丽挺拔,“绝似青云一枝笔”,故称凌云塔。原塔西200米处还有名闻遐迩,建于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泗洲塔(又名花塔或斜塔)。塔3.5公里处另有南塔。三塔远近相映,雄伟壮观,使古城更增姿色。可惜东塔、南塔均于1970年毁坏。武冈原有两座突兀峥嵘的古塔,一座呈黛色,端然矗立于资水之畔,那是东塔;一座呈素色,微微斜立在云台岭上,这就是花塔。两塔相距约一华里,近可比肩,给都梁古城平添了许多姿色。武冈花塔可与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花塔高30.5米,倾斜度6.22°。传说修建花塔与东塔,原来是兄妹俩,所以两塔合称“兄妹塔”。哥哥造的是东塔,妹妹造的是花塔。两塔对峙,竞秀媲美,各有千秋。但东塔的色彩不如花塔绚丽,姿态不如花塔秀美。修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丹口苗文石刻群
丹口苗文石刻群位于城步丹口镇陡冲头村,是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2014年6月至12月,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历时半年的系统调查和考古试掘,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埋藏性质、时代跨度、分布范围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突破进展,初步确认为“三体”苗文。2016年11月19日,湖南省文物局特邀文物保护与考古、民族、民俗、古文字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在城步召开苗文摩崖石刻群专题论证会,专家们一致认定石刻文字就是苗文,且分布集中,保存完整,是非常值得重视的珍贵文化遗产。丹口苗文石刻群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唯一集中发现的性质最明、年代最早、类型最多的古代苗文石刻,对研究苗族社会历史和文化面貌的发展变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2019年10月7日,丹口苗文石刻群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上堡武烈王故城
上堡村是一个侗族村寨,地处雪峰山余脉和五岭山系交汇处,是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上堡村的美,还在于它深厚的历史文化。上堡村历史悠久,自宋代以来,侗族人杨姓一支从外地迁徙至黄桑一带深山中。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形成人口较多的侗族大寨。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麻城人李天保自称唐太宗后裔,组织湘、桂、黔等地的苗、瑶、侗少数民族数万人起义,并在上堡修建金銮殿,自封“武烈王”。之后,李天保以上堡为中心,仿照汉族朝廷,建立中央王权。这一事件震惊明廷朝野,派兵进剿,起义以失败告终。如今,上堡村保存的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其中,上堡侗寨整体作为“上堡武烈王故城”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銮殿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他历史遗迹还有点将台、演兵驯马场遗址、烽火台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崇木凼古树林
崇木凼古树林,座落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瑶族群居地的崇木凼村。现存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林中古树属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四季景象更迭,并有清光绪九年禁林碑及“同蔸生异树,树腹中长竹”的古树奇观。既为瑶乡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凝结了花瑶民族对古树崇拜的宗教观念和风俗习惯的特殊社会属性,同时记录了花瑶人大炼钢铁时期“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运动和解开瑶汉通婚桎梏始末等人文情结,也是花瑶青年对歌相亲的场所。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拓展的一处特有文物。2011年1月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古树林四周山脚界。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200米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召伯窑
召伯窑址:一座见证邵阳兴起的千年古窑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垒土筑城,说起邵阳的建城历史,大家都知道,距今已有2500多年,不过大家有没有发现,邵阳很少有大型人类活动遗址,难道这2500年,是嘴上说说的吗?不过,最近一项考古发掘很好的回答了这些疑问,那就是召伯窑址。上月初,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带领下,经过23天的辛勤努力,对召伯窑址进行了一次考古调勘,许多重大发现为破解召伯窑址历史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召伯窑址主体位于大祥区板桥乡召伯村,距市区约10公里,1990年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但这些年来,并未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研究。2019年3月,召伯窑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邵阳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学堂弯村之沙洲上。距司门前镇3公里,距隆回县城60公里。总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1794年,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魏源诞生在这里。魏源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湖南邵阳人。是我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治国之道,后人评他“生前有学名、有政绩”、“死后遗泽人间,博大精深”。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系魏源的祖父孝立公遗留下的产业。这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杨氏宗祠
洞口曲塘杨氏宗祠位于洞口县竹市镇曲塘村,建于1914年。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590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有大门(戏楼)、中堂、祖先堂、两侧厢房和钟鼓楼等。此祠堂的最大特点是正面并列三座西洋式的牌楼门,表明清末民初这里已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中门四柱冲天,大门上方楷书阴刻“杨氏宗祠”石匾,石匾上部题有“清白第”三字。进入大门后,里面的建筑又全是中式,整个建筑完全是中西合璧。大门后面是戏台,进大门后从戏台下穿过进入庭院,戏台重檐歇山顶。曲塘杨氏宗祠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曲塘分部旧址。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湖南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其曲塘分部就设于此。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宛氏宗祠
宛氏宗祠位于白沙镇宛旦平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湘南颇具特色和规模的民间祠堂建筑之一。宛氏宗祠从清同治八年开始兴建,于清同治十一年竣工,历时四年。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64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正门廊庑,左右厢房,中厅,后堂及中厅与后堂连廊等组成,为砖、石、木结构围合式庭院。附属文物包括:惜字石塔、岗子口驳岸码头、杨溪石板古道、古树名木等。该宗祠较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建筑格局,文物本体建筑真实且完整,是集祭祀、议事、文治教化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性建筑。其建筑形制,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工艺等技作,都有着典型的本土特色,时代特征,宗族意念,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教化价值。2011年1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吕振羽故居
吕振羽故居时间为1936年。位于湖南省邵阳县城西南35公里的金称市镇溪田村。此为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吕振羽的纪念建筑。故居建于1936年,为三层楼房,坐西朝东,土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门楣及窗额上彩绘历史故事。走廊栏杆为圆形车木葫芦形,别有风味。每层楼分为三弄,每弄进深2间,最上层两端砖墙外吊立本围栏。建筑面积114平方米。吕振羽(1900—1980),原名柳岗,历史学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去延安,曾任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著有《中国政治思想史》等。1996年1月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24-2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猴塔
邵阳市有一座猴子塔,它并不惹人注意,过去的年代,房屋一般比较低矮,不过一层到两层高,猴子塔显的比较注目。只是近年来房屋密集,高楼林立,猴子塔几乎被人们忘却了。猴子塔座落在九井湾后面的小山包上,小巧玲珑,砖石结构,一只高约70公分,宽约30公分,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猴子蹲在塔顶上。猴子外貌清晰,形态栩栩如生,托腮望远,憨态可掬。猴塔高15米,共七层,内实心。猴塔古时的建成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报愿远方的亲人吉祥平安,盼望他们能经商顺利、人财两旺、平安归来。猴子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后毁于兵灾。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塔身嵌有石碑,详细记载了重修经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