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旅游
常德市文物古迹介绍
宋玉庙
唐文宗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澧州诗人李群玉从洛阳参加制考落第归来,他决心以屈宋为师,痛饮读楚骚,抒发其“巴歌掩白雪”之愤。一日,他来到澧阳郡长乐乡浴溪河边宋玉墓(今临澧县望城乡看花村)拜祀宋玉。同时发起修复宋玉墓,并在宋玉城东门外修建宋玉庙。公元1884年(清咸丰四年),安福大财主蒋光业之侄蒋明试捐巨资进行为期二年的大规模整修和扩建。修复后的宋玉庙占地约15亩,分为三进,内塑宋玉像,悬挂一口高一丈有余的铁钟。自唐至清,宋玉庙香火旺盛,游人不断。不少文人骚客前来拜祀,在此留下华章。兹录清道员蒋徽陶《谒宋玉庙七律一首》:“雄才自者擅骚坛,痛我迟来兴欲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大同寺
古大同寺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津市市猫儿岭北麓,古大同寺相传为九祖道场,具有一定历史、宗教研究价值。据《岳州隆兴寺志》载:寺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年间(828—840),后屡毁屡建,最后于光绪五年至九年(1879—1883)重修庙宇,开垦寺田,又复旧观。文革期间,,寺遭破坏,现存建筑为前殿和大殿及两侧厢房等。大殿,单檐硬山瓦顶,,脊饰葫芦宝瓶,两山侧和后墙为砖砌白粉壁,山墙前后为马头墙,前面为可开启的大门。殿内位梁架结构,面阔5间,宽21.3米,进深13.2米,各间相通,殿内有26根立柱,大殿通高8.4米,上覆小青瓦。大殿正中原供如来佛像,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前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家岗遗址
周家岗遗址位于剪市镇白鳞洲村周家岗台地上。距县城西南15公里,与桃花源水府阁隔河相望。白鳞洲四面环水,浮现江中,俨然-颗翡翠明珠镶嵌沅水之中。潇湘八景之“渔村夕照”即指此处。昔人曾用“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灯照明”描绘渔民捕鱼景象。遗址座落在白鳞洲周家岗台地上。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发现,属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遗址表土为耕作层,文化层呈灰褐色砂土,采集标本有磨制石锛、石斧、石球、陶网坠、陶罐等。陶系以泥质红陶为主,兼有彩陶。陶器上饰以水波纹、人字形纹、条带纹、印纹等作装饰,纹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11年10月省文物考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爪山遗址
时代:石器时代虎爪山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是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爪山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石制品出于距地表2米左右的第四纪网纹红土层中。1988年调查发现,同年5月发掘6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件。1994年至1997年初,在砖厂取土过程中又采集石制品及石料126件。石制品有石核、石片和石球三大类。石器有石片石器和砾石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切割器、刮削器、尖状器、薄刃斧、石球、石锤等。此遗址总体上属华南砾石石器文化传统,因其有一批特色鲜明的砾石砍斫器——砾石尖状器,而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玉城城址
宋玉城在离临澧县城3.5公里的望城乡宋玉村,为屈原弟子楚辞赋家宋玉在此居住而得名。面积约6平方公里,考古证实这是一座先秦古城。四周残留城墙高约4米,宽约5米,南北城门处发现有绳纹板瓦、简瓦,城区内可见遗物有战国晚期的泥质缸罐等。城址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水面最宽处20米。城址临近道水,四周约10公里间,有多处大型楚墓群。城内西北角有《九辩书院》遗址,为清代中叶临澧大财主蒋明试捐建。城东门外100米处有宋玉庙遗址,再往东1000米处有宋玉在此观花的看花山,在1500米处的浴溪河边有宋玉墓,往西500米处有宋玉放舟的放舟湖。宋玉城兴建于战国,项羽曾在此驻兵多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荣定王墓
明荣定王墓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山麓。此墓原有的8方圹志是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重要实物史料。该墓为拱券式结构的砖室墓,分前后两室,墓宽17米,进深13米,高6米,封土堆高10.6米。前室韦享堂,置石案石椅。后室为寝宫,分3小室,每室1棺床,两小一大。墓主人为明宪宗朱见深后裔,荣恭王的儿子翌珍及其二妃李氏、杨氏合葬墓。朱翌珍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死于万历四十年(1612),万历二十六年(1598)受封为荣定王。墓及随葬器物早年被盗。20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人员清理时,只有石案及圹志八方(1966年有四方被破坏)。此墓制庞大,建筑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瓦塔
花瓦塔时代为宋。位于湖南省澧县宜万乡花瓦岗,此为省内现存最早的古塔建筑之一。塔体单瘦,结构稳重坚实,并用黄沙泥作粘合剂,与岳阳慈氏塔极相似,应为宋代建筑,现寺毁塔存。塔为楼阁式建筑,除塔基外,主要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八面形,七级实心。塔身高22米,塔基高2.5米,直径6.1米,正北辟拱门,门高1.95米,宽0.9米,门道深1.05米,中有穹窿式藻井。一层底径5.5米,高3.2米,南北两面有假券门。二层以上逐层缩小,每层各面腰檐下均辟有佛龛。原供佛像,均已无存。塔身外壁转角处,均有倚柱,腰檐转角处的翘角作鸟翼形,上饰卷云纹,攒尖式塔顶。此塔从造型、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家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丁家岗遗址位于湖南澧县涔南乡东田堰村三组一处高出四周1米的台地上,四周水系环绕,北距鸡叫城遗址2公里,属澧阳平原腹心地带,遗址东西长约33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66651平方米。1979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最早文化遗存可上溯到皂市下层文化,而后经历汤加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最晚为石家河文化,其中尤以汤加岗文化和大溪文化两个时期文化遗存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先后发现了一批重要墓葬、、祭祀台、祭祀坑等遗迹现象。该遗址对了解新石器时代各种文化内涵的联系、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期人类原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十垱遗址
八十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对研究新石器早期聚落形态、水稻栽培具有重要价值。1993-1997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澧县八十垱遗址进行发掘。6次发掘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主要堆积层属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遗址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范围超过3万平方米,晚期约200平方米。中期不足3万平方米,却是遗址最兴旺时期,突出标志是聚落环壕与围墙的开挖和堆筑,这样即形成日常活动圈,南北长约300米,东西最宽处160米。壕沟上宽约4米,下宽及深约2米,围墙底宽约5米,顶宽约2米,高1~2米。估计与防护、排水有关。墙内建筑遗址有半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德笔架城
笔架城在常德市武陵路的起点,雄伟的武陵阁旁耸立的一堵笔架城垛,巍然屹立在沅水岸边,笔架城因其状如笔架而得名,由并列的三角形五个城垛构成,中间一垛最高,为3.75米,两侧稍低,为2.75米,再两侧又低,为2.35米。搁笔的文具,多为古代读书人所使用。笔架城下的现育英小学历来为宋儒学府和元文庙所在地。儒学府乃古代施教孔孟之道的所在,笔架城为儒学府的配套装饰建筑,以此鼓励莘莘学子勤习笔墨,攻读五经四书。笔架城曾多次修缮,有史可查的有七次。清同治《武陵县志》载:“崇祯十一年(1638),邑人杨嗣昌奏请加修,三年竣工,拆旧易新,极其壮固。”1980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屋桥
白云屋桥白云山海拔394.4米,孤峰矗立,形如旗帜,常有白云缭绕笼罩山顶,故名白云山。山南麓溪沟有一屋桥,即有名的白云桥,或称白云屋桥。该桥是连接皂市至磺厂进入慈利县境的古要道,建于清嘉庆年间。桥上木屋用优质杉木构成,小青瓦屋顶,格调高雅,坚固耐久,美观大方,别具风韵,至今完好无损。桥中间为走道,桥内两边设有木质长凳供行人在此歇脚,避风避雨又遮阳,故又名风雨桥。这桥也是当地人劳作后疲惫的身心彻底放松的天堂。特别是在炎炎夏日里,一天辛苦劳作后,或几人一堆在桥上唠呱着乐事,或躺在桥上的长凳上,让流水蛙声响在耳旁,让小溪的山风凉气吹在身上,让丰收的喜悦融进自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县多安桥
多安桥位于澧县澧阳镇东侧。桥为石质连拱结构,建在澹水河上,始建于雍正年间。乾隆49年(1784年)绅士彭宗粮等倡议修石桥,因多次被洪水冲毁,桥未建成。后至嘉庆24年(1819年)州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就其址建石拱桥,并于次年竣工。当时澧州人民为了纪念多赉和安佩莲两位大人,将此石拱桥命名为多安桥。多安桥全长198米(包括引桥),宽8.7米,共11孔。中间石拱跨径约15米,高约10米,其余两边孔跨直径与高度递减。拱桥石礅成舟形,并从下往上呈台阶内收,形成梯型尖状。原桥面两侧置有石检坪,中部建有亭阁,两端各有石牌房一座。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城,为了堵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家山遗址
邹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临澧县九里乡邱桥村,遗址对于研究澧水中游地区楚文化的发展渊源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于198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长300米,宽60米,约18000平方米,就已采集遗址剖面出土的陶片及文化层观察,下层的双耳绳纹釜、镂孔圈足盘、红陶折沿釜,均系大溪文化时期的器物。另外的器形有双腹豆、盆、鼎、高足杯等,系屈家岭文化。上层有泥质灰陶鬲、罐、陶鬹等,为龙山时期的文化。再上层还有大量的东周遗物。该遗址叠压有3个时期的古文化层,且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就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而论,它对研究澧水中游地区的古文化,尤其是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澧浦楼(八方楼)
澧浦楼又名遇仙楼、八方楼,位于湖南澧县县城东南隅城垣上(今澧县城关中学北校区内),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径14.17米,由24根圆柱支撑。粱枋雕龙、凤、花草图案。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每层檐转折处翼角高翘。内置旋状木梯,游人拾级而上,可揽澧城风光。据《直隶澧州志》记载:相传南宋乾道年间,太守乔逊在此遇见吕洞宾,便建八方楼,在楼西沧堰之上相应建有遇仙桥。八方楼平面呈八角形,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内置旋状木梯,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新石器文化早期。位于湖南省澧县,此为长沙中游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彭头山遗址是澧县文物考古人员于1985年开始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同类遗址尚有十余处。1988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发掘。遗址在澧水北岸低于50米的山岗上。此次发掘共开探方15个,探沟两个,揭露面积约400平方米,主要清理了新石器早期灰坑15个,墓葬18座,柱洞24个,灶两个,居住面残迹1处。早期文化的文化层较薄,仅0.6—0.8米,但包涵物比较丰富。早期灰坑有圆形、椭圆形、锅底状、盆底状及不规则状。柱洞为圆形、椭圆形,一般直径为0.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山遗址
鲁家山遗址系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物点,位于澧县涔南乡文家村十组一高出四周约1——1.5米的台地上,西南距澧县县城约9公里。西北约0.8公里处为鸡叫城遗址,西南200米处郭家油榨遗址。遗址分布范围呈椭圆形,全为棉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85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东、南、北三面被宽约10米的鲁家山堰环绕,西部有一宽约25米豁口与外相连。灰白色文化层,厚约1米,土质松软,距地表深约0.5米,并采集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石家河时期的陶片。该遗址保存完整,晚期人类破坏较少,遗址对了解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期序列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为探索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鸡叫城遗址
鸡叫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垣壑尚存,相传有仙人夜间筑城,鸡叫而成,故名鸡叫城。城呈圆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60米,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1997年于西城墙探沟内发现龙山时期陶片,专家认为此系屈家岭文化中、晚期的古城(距今5200~4000年),陆续使用到龙山时期。1998年,发掘190平方米,墙体地层关系可分为七层,底层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晚期居住遗址,柱洞密而小,一般直径15-20厘米,深度在20~30厘米。鸡叫城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泉汉墓群
白龙泉汉墓群位于津市市区以南约5公里的新洲镇,石子岭东南麓,肖家湖以西,与雷家湾墓群隔湖相望,又与石子岭墓群绕山相接。该墓地于1986年在全省文物普查工作中调查发现。1992年配合湘北公路建设,在肖家湖西岸及山坡上清理两汉时期墓葬数十座,出土各类文物数百件。其中肖家湖17号西汉墓出土青铜礼器两套和精美的釉陶器数件。特别是该墓地东汉墓葬较密集,墓葬规格、形制较高。现沿石子岭南麓至山峪洼地还分布有三座较大封土堆。该墓地是迄今为止澧水中下游流域发现的两汉墓葬分布最密集,规格最高的墓地。如此密集和规格的两汉墓地也印证了新洲古城在两汉时期曾一度作为澧阳县治所在。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玲故居
玲故居位于临澧县佘市桥镇蒋家村,距离临澧县城8公里。丁玲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佘市桥镇黑胡子冲(现蒋家村),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革命家,其文学作品和革命精神影响深远。其长篇著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艺奖”,毛泽东同志曾亲笔写下《临江仙赠丁玲》词,高度评价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2015年6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临澧县启动丁玲故居景区建设,该景区以打造名人故里、创作基地、精神家园为目标,主要包括丁玲故居、丁玲文学创作基地、文学会馆、景区道路、停车场和园林建设,核心区域50亩,整体区域500亩,总投资1.5亿元。20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湖抗战碉堡
白马湖抗战碉堡属常德会战碉堡群,位于武陵区三岔路办事处长家山社区,现湖南文理学院体育馆西侧。白马湖抗战碉堡是1943年中日常德会战国民党陆军74军57师保卫常德,防守西郊白马湖通往桃源,临澧一线的外围重要防御。碉堡系采用当时同盟国援助的高标号水泥掺以碎石浇注而成,受弹面厚度为50—80厘米,该碉堡及周围的防御调入为57师,170团邓鸿钧营部分官兵据守。在日军进犯常德的过程中,守军几乎全部伤亡,但给日寇以重大的杀伤,为保卫常德赢得了时间。现碉堡的入孔被封,射孔在原战争中被破坏,堡体已破成四大块,只有西部保存最完整。白马湖抗战碉堡于2011年1月被湖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