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株洲市旅游
株洲市文物古迹介绍
41、攸县凌云塔
凌云塔,位于攸县县城西十公里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的鸭塘铺乡阴山港村,座落在米洣水河畔的马鞍山上。据清同治《攸县志》记载,建设于清嘉庆丙子二十一年(1816),为县令赵勷率合邑绅士建。凌云塔八方七层,高二十八米,基边长四点六米,占地面积一百零二平米。凌云塔塔基及第一层为红条石砌成,二层至七层是青砖砌成。阶梯右旋而上,直达顶层。登上塔顶,攸、衡两县边境风光,尽收眼底。由于地处攸县与衡东两县交界之处,与文明下、中、上三塔连成一线,甚为壮观。凌云塔是“四塔”中建造时间最晚的一座,然而又是最大的一座。凌云塔整个塔体构筑为仿楼阁式,建筑工艺精湛,气势雄伟。因年代久远,凌云塔的风化和损毁比较严重。攸县决定维修凌云塔。2009年马鞍山凌云塔修缮一新,现塔身高为29.3米。1982年,凌云塔被列为攸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株洲攸县凌云塔被列为株洲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醴陵窑
时代:宋至民国醴陵窑(山嘴窑址、卢家湾窑址、月形湾窑址),瓷生产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较大规模从事陶器生产的作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始烧制粗瓷。由于醴陵瓷土资源的优良、丰富,从事制陶业人员日益增多,不断改进烧制技法。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醴陵釉下五彩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其色泽极为丰富,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且每一种颜色又有不同的品类,艳而不俗,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既可古朴典雅,又可鲜丽浓艳,能满足不同的需要。特有的色泽,使瓷器具有清丽明艳的独有风格。醴陵窑因其浓厚的官府背景与渊源,被人们誉为“官窑”。特别是解放后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辉煌经历和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更增添了其神秘感和神圣感,被称为当代“官窑”“国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汪家古井
两汉以来,朱亭古镇逐渐成为攸、湘、衡、醴货物集散地,人口渐渐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为战乱从安徽迁居到原隶属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镇繁华热闹,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是前临湘江,背靠狮子山,每当湘江涨水,江水浑浊,居民饮水困难,古人曾先后挖掘几口古井以供饮用,如汪家井、吕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岭井等数处,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岭井在修京广铁路隧道时被掩埋,吕家井位于镇上港街居委会,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庙,井水甘冽,常年不断,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饮用水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负盛名的当数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镇古色古香的港街一处低洼地,紧靠河港,高出河面约1米,开凿于明洪武年间,年代较久远,历代有维修且有碑记,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发现的年代较早的古井,在湖南省内也尚属少见。作为留存极少且保存较好的古代饮水工程,它填补了我市历史文物古井类别的空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重兴桥
2009年11月25日,攸县文物所文物普查人员在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重兴组发现一座距今已有885年、保存状况良好的古桥——重兴桥。同治版《攸县志》载:重兴桥,县西,距县25里,宋宣和六年(1124)由保宁仁勇禅师倡建,明洪武元年(1368)沈氏重修。据此,该县文物普查队展开调查和走访,终于找到这座古桥。专家称,这是该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座主桥与引桥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古代桥梁,因其风格迥异,具有较高的历史、工艺及人文价值。现场测量表明,重兴桥全长56.9米,主桥东西向,单拱,直肩,长13.9米,宽3.6米。拱高3.6米,跨6.9米。桥面弧形,用三合土掺糯米汁夹碎石铺筑。引桥在主桥东端,南北向,长43米,宽1.4米,高2.8米。存六拱,跨度为2.6米至3.5米。桥础和两端护岸用红砂岩条石构筑,其余均用青砖筑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南阳桥摩崖石刻
株洲县南阳桥乡竹园冲村的摩崖石刻墓碑为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长期埋没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这是摩崖石刻比较权威的定义。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走到名山大川,兴致来了,诗情勃发,赋诗一首,作文一篇,将其刻入石头,就是摩崖。因此在名胜景区常见。比如著名的黄山摩崖石刻,可谓是名人荟萃,精彩纷呈,连康熙皇帝都没忍住手痒,御笔一挥,命人将其才艺刻入石头,供天下人瞻仰。当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铭诗刻文,也有造像具图的,从内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态,皆因人因事而异。株洲县南阳桥乡出现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将天然石壁作为刻字的墓碑,显然是一个另类,而且全省都罕见。这块作为墓碑的石壁,属于花岗岩类,质地细腻坚硬,经久耐用,且表面平整,就像是一张没有写字的灰白的纸,镶嵌在青山的正中央位置。其高约20米,宽约15米,呈长方形形状,约成75度角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茶陵古城墙
茶陵古城墙时代为宋—清代。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城墙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时代城墙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城墙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周长2522米,底宽4.33米,高8.33米,城门5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进行了大修,周长增至3353米,新建月城4座。清乾隆十九年(1784)、道光六年(1826)、咸丰二年(1852)均进行了维修。现存城墙4段共1536米,城门(含月城)两座(紫薇门、迎熏门)、马道一条,沿江护城堤700余米,宋代镇堤铁犀1座。这些地面遗存主体建筑基本完好,其余城基遗址尚存。城墙墙体表层为丹崖条石浆砌,内为泥土、碎石垫层。城门系特型青砖拱砌,月城一般建在城门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0-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宁太一墓
宁太一墓位于醴陵城区西山渌江书院后面的山坡上。1936年,国民政府为追念宁太一先生而拨款修治。墓地建筑面积32平方米,花岗岩结构,墓周围以数十块长方形花岗石板砌成一椭圆状。前立长方状石柱墓碑,正面阴刻:“宁太一先生之墓”;左侧刻“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侧刻:“程潜敬题”。碑前置石拜桌、石香炉各一个,石鼓凳四个。墓旁曾修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扬令,右刻-院长于佑任书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太一亭已毁,于佑任碑刻及林森褒扬令碑刻则存于渌江书院。宁太一,1883年生,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著名活动家、同盟会会员。在二次革命讨袁救国斗争中,被捕入狱,于1913年9月25日就义于武昌抱冰堂,遗体运回醴陵,葬于西山。宁太一墓于198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靖兴寺
【靖兴寺】醴陵西山曾被称为“净兴山”,西山山腰毗邻渌江书院处有一座古寺,名为“靖兴寺”。它的建成与命名,与隋唐时期的名将李靖和一位历史上传奇的风尘女子红拂女有莫大的渊源,她为爱奋不顾身,慧眼识英雄的故事,在民间实为一段佳话。唐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据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铣,驻军醴陵西山,其妻红拂随往。后来,李靖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不幸的是,红拂在醴陵染病而亡,李靖选择了山环水绕,风景优美的西山安葬了她,并且修建了靖兴寺,募僧守护。这便是西山靖兴寺的由来。靖兴寺峰岭连绵直逼渌江江岸,林木葱郁,山色青黛如画屏。清末,靖兴寺改为学堂,寺庙中的铁佛被移置城区城隍庙,暮鼓晨钟,渺不复存。1986年,政府拨款予以重修,1988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磨山遗址
磨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湖南省株洲县漂沙井乡,此为洞庭湖以南地区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溪文化遗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1987年8月进行试掘,试掘96平方米。磨山遗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右,文化堆积为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的遗物。商周遗物只见于地表。遗址下层出土了文化特征明显、年代上有明显衔接关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纹白陶。在印纹白陶出现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纹白陶出现后,筒形釜极少见,而鼎足却大量出现。此种现象成为我们了解与把握大溪文化磨山类型文化内涵的变化的一个坐标点,是一种以鼎特别发达为主要特征的文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09-3。2019年,磨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旧址——十都万寿宫
毛泽东、朱德第一次会面旧址——十都万寿宫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到达沔渡。四月下旬,毛泽东率部在县城接龙桥击溃尾追朱德部队的湘敌两个团以后,经坂溪、石洲到达十都。朱德闻讯赶往十都,在十都万寿宫与毛泽东第一次会面,商量了会师、部队建制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等事宜。后在宁冈砻市召开会师大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万寿宫为清代江西商人集资修建和-经商场所,占地535.5㎡,共三进:戏台、中厅、后厅。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宏伟,造型美观别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失火损毁。2013年,炎陵启动重建万寿宫项目,现已对外开放。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51、宋名臣祠
宋名臣祠是1901年由当时醴陵知县陈寿纶倡捐而建。在当时渌江书院的学生达到顶盛时期,增加到了200人,斋舍不够住,就在这里增加了斋舍,即:日新斋。宋明臣祠的原名是“三公祠”,是为了纪念我们醴陵三位宋代的名臣:吴猎、皮龙荣、杨大异,他们都是宋代的二品官,是历史上有名的抗倭将领。后来经过考证,宋代的时候我们醴陵的名臣远远不只他们三位,于是就将三公祠改名为“宋名臣祠”。两边墙壁上分别嵌有“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和“宋名臣祠碑记”并附有捐碑。“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的碑文内容是当时的知县所写,字体由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黄自元书写而篆刻。这些碑保存得比较完整,文革时期被埋在地下,所以没有被破坏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湘山塔
湘山塔时代为明。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关镇,此为湘东地区明代砖塔之一。湘山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6),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咸丰元年(1851)曾数次重修,塔下原建有湘山寺,已不存。塔系楼阁式空心砖塔,六角七级,铸铁葫芦顶,高约13米,底边长两米,圆形底座,塔身一、二、三层各有半圆形拱门,门侧有“八仙飘海”等浮雕,一层门楣上有阴刻楷书“湘山宝塔”四字。塔俊俏挺秀。清代工部主事尹荣祖至此,题有“残霞飞殿角,落日挂林端,塔形连天碧,山光入水寒”的诗句。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51-1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网岭墓群
汉墓群攸县网岭镇新网岭墓群中的3座春秋越人墓,是典型的越墓,其墓坑狭长,随葬品少。已发掘的40多座楚墓,全为竖穴土坑墓,无棺椁、葬具保存,墓葬形制与长沙楚墓基本一致。之后各个朝代的墓葬,汉晋两代,多为券顶砖室墓,西汉前期则为竖穴土坑墓,所清理发掘的唐、明、清时期的墓葬,全部为土坑墓。1987年10月,在攸县莲塘坳乡巨洲村清理的一座明墓,出土的20件丝织品,许多是湖南同期明墓中所少见。1989年6月清理的醴陵市嘉树乡乌石岭清墓,身为六品文官的墓主,墓中所随葬的官袍、官服等20多件文物,为研究清代的官制和服饰业提供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刘三吾墓
刘三吾墓位于腰潞镇石陂村竹陂组大塘坪。这座古墓坐北朝南,北面有一道高约4米的青砖牌坊,因为这个原因,当地人把这里叫做“牌坊前”。刘三吾墓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成之后,刘氏家族在不同时期对它进行了修复,现在大家看到的是2001年清明节期间修复而成的。来到刘三吾墓场,首先请大家注意这道青砖牌坊,它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呈半环抱状态,如同一道展开的屏风。“屏风”顶端仿庑殿顶结构,“庑殿顶”下面是逐渐收缩而成的两重仿斗拱式砖檐,砖檐而下是清水墙面。牌坊正中的清水墙面上镶嵌了一副人物浮雕画。可惜,风雨侵蚀使我们现在无法看清楚这些浮雕人物。好在浮雕下面的“开国元勋”题额和神道碑还保存完好。好,我们来看一看“开国元勋”题额。大家注意了吗,题额左侧有一行小字“成化丙申巳月吉日”,这是明宪宗十二年1476年农历四月錾刻的。再来看一看题额下面的神道碑,这道神道碑上圆下方,高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国营三三一厂消防瞭望塔
国营三三一厂消防瞭望塔位于董家塅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主干道东侧,建于1953年,塔楼和消防办公楼联成一体。塔楼平面呈正方形,四层,长5.6米,宽5.5米,高18米。消防办公楼平面呈长方形,两层,长22米,宽13米,高8.4米,几经改建后现存建筑面积约720平方米。整栋建筑均采用清水砖墙,广设窗户,建筑风格简洁、古朴,具有典型的苏式建筑特点。国营三三一厂消防瞭望塔是解放初期我省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的工厂消防设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8年12月成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军民诉苦大会旧址——中村圩头
1928年3月中旬,工农革命军来到中村。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部队和炎陵县县委在中村圩头召开有三千多人参加的军民诉苦大会。会议由县委书记刘寅生主持。毛泽东在会上列举当地土豪劣绅剥削农民的事实,通俗地讲解革命道理,号召大家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十几个穷苦农民争相上台控诉土豪劣绅的罪恶。大会根据群众要求当场处决了两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诉苦大会激发了广大军民的阶级觉悟。会后,道任、联西、龙潭等十几个村庄普遍开展插牌分田运动。1997年,军民诉苦台修复一新。军民诉苦大会是中村“插牌分田”运动的前奏,它启发了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促进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张经武故居
张经武故居位于炎陵县沔渡镇夏馆村,晚清江南民居建筑,为面阔三间的两层楼房。2014年,湖南省商务厅拨款对已坍塌的故居进行了重建。2015年、2017年,张经武之子张华川在故居的一、二楼布置了张经武生平事迹展板。张经武故居的堂屋,挂着张经武的画像,一幅对联写着:“武略文韬展雄才,经邦纬国抒壮志。”张经武故居的墙上遍布展板,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张经武的戎马倥偬,卓著功勋。2018年,张经武故居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办公楼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大楼于1948年竣工,该楼建筑平面呈“一”字型,中间3层,红粘土屋面,出檐;两端2层,略有突出,女儿墙,不出檐。小玻璃方窗与深红色的窗间墙形成水平线条,舒展明快,朴实的雨篷体现厚重,是传统风格与现代建筑语言相结合的作品,而整个红粘土屋面既象征着党的红色记忆,同时也激励着株机人不断前进。公司与时代共进,与改革同行,企业党建以红色引擎之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2019年,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办公楼被批准为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红四军军委扩大会议旧址——张家祠
红四军军委扩大会议旧址——张家祠1928年7月12日,朱德率部攻克酃县城后,回师永新。来自宜章的二十九团官兵借口省委有去湘南的指示,不愿返回永新。15日,红四军军委在沔渡张家祠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委扩大会议。会议由朱德、陈毅主持,何长工、王尔琢、龚楚、胡少海、杜修经等参加。会上对部队去留问题争执不休,没有结果,同时,会议决定取消军委,成立前委,陈毅为书记。17日,部队执意往湘南开拔。红军主力远离根据地后,敌军疯狂进攻,造成边界“八月失败”。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革命遗址。(余永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60、接龙桥码头
接龙桥码头位于渌口古镇渌江岸边,修筑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渌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长20.4米,宽2米,面积约40平方米。是昔日渌口古镇商业繁荣及渌江航运发展的见证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说到接龙桥,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总。“湘潭十八总”,一到八总在渌口,九至十八总才在湘潭。古时候的渌口老街与湘潭的老城区,都位于湘江边,主体部分都是江边的二条老街,这二条老街每过一到两里有一个集市,被称为“总”。渌口的老人们都说,商业和集市,是先在渌口设一总到八总,后才在湘潭城关镇设九总到十八总。“总”的另一种说法,是指古时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围划分,从一总到十八总,每个区域都安排一个专门的更夫进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区被分成了“十八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渌口老街还保留了更夫打更的习惯,一名六七十岁的老年更夫,提三角煤油灯,敲一下锣,喊着“小心火烛!”“关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