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相城区旅游
相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苏州城隍庙
位于景德路94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横四直图》碑)。苏州城隍庙宋元时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传为三国东吴周瑜宅址)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景德路今址。历经明弘治、嘉靖、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仪门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庙之东西两翼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分别创建长洲县城隍庙、吴县城隍庙,左右对称,合成一大建筑群。两县庙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庙被用作工厂,府庙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西侧吴县庙,渐被拆除改建,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皇罗禅寺
皇罗禅寺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北段,埝浜村,北靠湘城,东邻阳澄湖,并有官泾江流经寺后,寺院三面环水,寺内长廊水榭,风景秀美。寺院始建于唐朝中叶时期,原名为积善庵,当时香火兴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南宋建炎元年(1107年),创自西域僧人德胜,时名为“积善庵”。后元兵内侵,土地荒夷,僧众散去,庵废。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僧心光法师重修积善庵,心光法师圆寂后,醒泉法师重振积善庵为己任,力募修葺,并复置义田,四处讲经,使四方信众无不肃心瞻礼,此庵再度兴盛。清乾隆年间,此庵再度修复,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处有王官、贵族曾停留过,故至今还有官泾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桥古戏台
古戏台坐落在北桥街道南桥西侧城隍庙内。这是相城区内硕果仅存的古戏台,始建年代无考。宋《东京梦华录》说,城隍庙里建戏台,是为娱神。据此推测,这戏台当与庙殿建于同时。那么,这座城隍庙又是什么时候造的?同样无考。查有关资料,“城隍之神至宋始为通祀,穷乡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庙肖像,奔走严事”(明《吴县城隍庙记》),就是说,城隍庙的普遍设立,是宋代的事。一些乡镇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黄埭)的地方,莫不立庙祭祀。北桥无土城,但有人工开凿的冶长泾,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庙的资格。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三记载,苏州府、县、乡的城隍庙建立比较晚,要到明代万历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慕御窑址
陆慕御窑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社区(原陆慕镇御窑村),由两座姊妹窑组成。古砖窑为清朝晚期,始建年代要更早一些,砖窑拱形门尚保留历年维修的痕迹,据调查曾为清皇室烧制过金砖。窑为双窑连体窑,南北座向,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35米,南北长33米,占地1255平方米。外部为连体结构,内部窑膛和烟囱各自独立,渗水池位于窑顶,更为科学合理,此种渗水系统从未在相关的专业书刊上有过记载,为江南一带独有。窑内呈圆锥形,底面直径6.70米;拱形窑门,宽2.42米,高3.05米;圆柱形烟囱,直径1.00米,高4.25米。1984年,它成功烧制了传统金砖,此后为故宫、天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皋故居
王皋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称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苏州现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员会。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东莘县明年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天下三槐王氏将在山东聊城群贤堡寻根问祖。王皋祖籍正是山东大名府莘县。苏州太平桥王宅燕翼堂修缮为王皋故居,苏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乡寻根问祖。苏州“三槐堂”旧址:其一,“阁老基”,即王皋故居遗址,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周墓
沈周墓,在相城区湘城镇沈周村西。沈周(1427一1509),字启南,号石田。明著名画家,与唐寅、文徽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班首,在画史上影响深远。沈周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墓地较大,约5亩多地,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明张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皇罗禅寺
寺内横梁、内顶雕花精美,彰显皇家风范,是长三角地区唯一集北派建筑风格的寺庙。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埝浜村,东邻阳澄湖,并有官泾江流经寺后,寺院三面环水,寺内长廊水榭,风景秀美,河巷纵横、岸柳成行,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宜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集北派建筑风格的寺庙。寺院始建于唐朝中叶时期,原名为积善庵,当时香火兴旺,香客遍布于江南各地,清乾隆年间,此庵改名“王路庵”,意思是此处有王官、贵族曾停留过,故至今还有官泾桥,官泾河之名。后相传清雍正皇帝下江南寻父,曾在此留宿一夜,故改名“皇罗庵”。皇罗禅院是苏州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苏州佛教协会所在地,有悠久而古老的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征明墓
文徽明墓位于苏州市吴县区陆墓镇文陵村李家洪。文徽明墓在苏州市吴县区陆墓镇文陵村李家洪,文徽明墓穴保存完好,封土高约1米。墓前有照池,1984年将里口发现的石马、石虎等石刻运到墓地暂时保存,并修复了坟包。文徽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徽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吴县市)人。明著名书画家。54岁以岁贡生荐试吏部,任翰林院待诏,三年辞旧。他和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为“吴门画派”重要成员。他早年文章学吴宽;书法学李应祯,师二王(王义之、王献之)、钟太傅(钟骡);画学沈周;后来又专门研究郭熙、赵松雪的画法。他所绘山水、花鸟、竹果无不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城福昌桥
相城福昌桥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众泾社区,年代为清。2019年8月23日,相城福昌桥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士龙祠堂
陆士龙祠堂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老街人民街,年代为民国。2019年8月23日,陆士龙祠堂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凤凰桥
苏州凤凰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旺巷村王巷港(即荻溪)上。是一座单孔武康石梁古桥,长17.2米,宽2.6米,高3.4米。主要构件为褐红色武康石,产地在浙江省武康县,宋元以前,采用此类石材作建筑材料。武康石石梁粗壮,宽0.82米,厚0.50米,两端各雕刻着一组精美的卷草纹饰,线条流畅,刀法娴熟。石梁中间镌有铭文,西面石梁上刻:“太原王氏近溪策立”;东面石梁因石质风化,字迹漫漶,并有水泥涂补,细辨为:“末岁建凤凰桥”。铭文中记载了造桥人姓氏、桥名和建桥的年代。石梁下的长系石上,各端原有护梁木,现木已腐朽无存,仅存榫孔。1986年3月,凤凰桥被列为吴县文物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城粮仓
湘城粮仓在湘城镇观桥头的粮库南栈,1951年改建灵应观为粮库,称为阳城区库。当年,灵应观粮库称为“南栈”,改建的妙智庵库称为“北栈”,鹞鹰溇库称为“新栈”,三大粮仓共占地面积28293平方米,其中晒场5片,计13845平方米,仓房23只,总储量可达982万公斤。1955年始,归并阳城区粮管所(库)。1958年8月,湘城设立粮食管理所,统辖粮库管理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粮库新建起砖圆粮囤,每座储粮10余万公斤,现存三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熙馀草堂
熙馀草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西市,坐北面南,现存楼厅、花厅各一进,均硬山顶。有砖雕门楼两座。楼厅面阔三间10.5米,进深10.6米,前后带廊,另附厢房。楼下悬挂“熙馀草堂”匾额。花厅天幔四周镶嵌五彩玻璃窗格,地面斜铺磨细方砖。170多年历史的熙馀草堂,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保护和合理利用下,作为苏州“黄埭评弹陈列馆”建成开放,这是苏南地区乡镇级最具规模和档次的评弹陈列馆,馆内陈列的百余张珍贵老照片和著名评弹演员用过的乐器服装记录了黄埭书场的百年历史。几百张老照片生动记录了清末到现在来过黄埭书场的46位评弹名家,有曹汉昌、徐云志、严雪亭、黄异庵等,图文并茂,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悟真道院
悟真道院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活力岛商圈东南边,人民路北延东御窑路西,阳澄湖西路北。是闹市黄金地段之中的僻静修行之所。建于宋淳熙三年,已有800多年历史,主要供奉东晋画家顾恺之,也是宋书生何中立(道号蓑衣真人)的退修之所,是文物保护单位。据介绍,悟真道院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年),距今已有830多年,主要供奉东晋画家顾恺之。相传东晋义熙年间,吴中大地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旱,领兵路过的参军顾恺之心生恻隐,便以军粮赈济救助饥民,结果被奸佞谗言所害。四乡八邻的老百姓得到消息后,用茅草搭建了一座“将军庙”,以纪念顾恺之。南宋时,建康僧人慧空“罄募化所得”,重修“将军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
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原在黄桥镇北庄河西观音堂内,立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五月。文革时,堂毁碑尚存。1979年,碑上部断落,由河西村委整修完整,置在村西边。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碑为圆首青石质,高2.06米,宽1米,厚0.27米,分碑体和碑座两部分。碑体上端刻楷书“奉旨遵宪蠲免渔课永禁泥草私税”,碑文楷书29竖行,计1080余字。碑左下侧镌有40名立石人的姓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桥
观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老街,始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与桥堍灵应观同为宋代始建,始建时名“通仙桥”后元朝天佑年间改称观桥。清光绪十六年,里人张毓庆再修观桥,风格上保留了元代式样。依然是南北走向的单孔石拱桥,青石与花岗石、武康石混合堆砌而成。全长28.7米,宽3.85米,高3.95米全长28.7米,宽3.85米,高3.95米,其中拱券3.95米,跨度5.9米。1997年7月28日,观桥被市政府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改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桥
石家桥,俗称石桥,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北桥镇石桥村。桥南北走向,跨石桥河上,建于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花岗石单孔石拱桥。石家桥全长28.7米,拱高4.9米,桥孔直径7.7米,桥面宽3.5米,24级石阶。桥北东侧有旗杆石,东西两幅桥联保存完好,西面桥联:“雁齿云平虹腰水映;驴骑月冷马印霜骄”,东面桥联:“红板夕阳不数提诗客过;苍葭秋水澶偕荣故人来”。桥顶东西栏为一对长石椅,供人休息,形制较为少见。桥北堍有土地堂一座,土地堂内门枕石尚为原物。1997年7月,石家桥被公布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苏州市县工委联络站--江杭办事处旧址
中共苏州市县工委联络站--江杭办事处旧址位于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年代为现代。中共苏州市县工委联络站--江杭办事处旧址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应观后殿
灵应观位于苏州市相城区湘城镇老街观桥头,始建于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由道士赵专清创建,初名为灵应道院。元朝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道士苏斗南重建,并升院为观,取名灵应观。灵应观现存遗址东西向长146米,南北向135米,面积近20000平方米。观前有一小河,东接阳澄湖,西达济民塘,是当时四乡祟米者的重要水路交通干道,河上有一重建于光绪年间的单孔石拱桥——观桥(通仙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镇上老人回忆,当年的灵应观头山门有一砖砌牌楼,气派不凡,观内自南向北分别为雷祖殿、三观殿、玉皇殿、三清殿等主要建筑。两边还建有不少供道众使用的厢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妙智庵旧址及明御祭姚广孝文碑
妙智庵位于今阳澄湖镇人民街后弄底向东150米,西南邻陆云土地庙。妙智庵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也正是佛教飞速发展的时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即指此也。妙智庵初由高僧西铭募建,初名法华庵。北宋宣和年间,僧人紫峰重建,更名妙智禅院,俗呼妙智庵。因与姚广孝关系密不可分,历代都有记载,据明《长洲县志》载:“国朝姚少师公祠,在相城益地乡,初少师名道衍,后贵,御笔更名广孝,幼隐于僧,遇异人,尽得其传。高皇帝征相燕藩,赞成靖难鸿业,卒赠荣国公,谥恭靖,里中立祠祀之。”清《长洲县志》:“明初姚广孝为僧时居此,既贵重修,有勅赐碑文。”由此看来,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