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十堰市旅游
十堰市文物古迹介绍
21、七里河遗址
七里河遗址位于房县红塔乡七里河村,东距县城3.5千米,西濒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北为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遗址地貌为一处不规则圆角方形矮岗,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于1958年发现。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6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2~3米。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先后发现石家河文化的房屋、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三房湾文化时期灰坑、墓葬,东周建筑遗迹、墓葬,以及两汉时期墓葬等大量遗迹。七里河遗址,首次揭开了房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填补了武当山南麓至神龙架区这一大片区域内新石器时-古学文化发现的空白。其中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发现,表明七里河遗址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是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址,历史文化价值重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治世玄岳”牌坊
明代牌坊。位于湖北省武当山特区玄岳村,是武当山列为明皇家庙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治世玄岳”石坊,俗称“玄岳门”,耸立在武当山北麓的一豁口处,相传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清乾隆二十年(1755)修缮。坐西朝东,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柱顶架龙门枋,并以鳌鱼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撑,正楼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矩形横匾,两面均双勾嘉靖皇帝敕额“治世玄岳”4字,楷书,字径0.80米见方。其上置单额枋,枋上置六攒七踩斗拱承楼顶,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墩石。额、枋、柱、栏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仙鹤游云、八仙及花鸟图案。玄岳门位于武当山北麓,濒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游览丹江口市武当山的序幕。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三盛院
三盛院建筑群位于竹山县上庸镇境内,堵河与竹溪泗河的终点交汇处,是清末当地的豪门庄园,也是竹山的“大宅门”,三盛院的得名因“王三盛”而来,但是王三盛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亦农亦商的家族总商号,这个总商号源自王应魁一人。王应魁祖籍位于湖北麻城县畔,生于公元1785年(清乾隆50年),家中排行老大,属蛇。王应魁年幼丧母,19岁时,识破后母投毒之计,愤然离家出走。后辗转至竹山县城,居南关街,做起铜活、豆腐小本生意,披星戴月,甚是辛劳,及至一年,小有余财,后迁移到20里外的田家坝(今上庸镇)北坝街落户。落户田家坝后,王应魁不丢铜活、豆腐两业,并着手小笔食盐贩卖生意,家资渐丰。王应魁后来娶竹溪县烂泥湾村翁姓女子为妻,得贤内助。转而开起百货商铺,不出两年,北坝街半数商铺尽为其有。田家坝所处深山,山货物产丰饶,但农民银两匮乏,王应魁深谙为商之道,推行以物易物,商铺百货多换成了山珍野货,几经转手,获利颇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黄龙古建筑群
黄龙古建筑群位于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清代建筑。由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江西会馆、武昌会馆、64号传统民居、64号附2号传统民居、理发店民居、王启华民居等组成。占地面积2764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坐北朝南,少部分建筑为东西向布局。多为硬山形式,梁架结构有抬梁和穿斗及混合式,建筑材料砖、木、石并用,皆为小青瓦屋面。石门、石窗形式多样。墀头形式与檐线装饰丰富。山墙有五花山墙及猫拱背式或如意式等式样。墙体做法有斗砌、青砖错逢顺砌、纵砌等多种做法。厢房、楼阁装修形式多样,各不相同。黄龙镇古建筑群是鄂西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交流融合的产物,规模较大、布局集中、结构合理,是清代十堰地区建筑文化的代表性遗存,对于研究汉江流域古民居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学堂梁子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近之处,反映了远古人类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学堂梁子遗址丰富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非常重要材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位于竹溪县鄂坪乡慈丰村慈孝沟石壁西壁,镌刻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58年),石壁上镌诗三章,字径三寸,面积约为0.8米,记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营建北京故宫时在该地采伐楠木的史实。摩崖诗文为:“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玉,木既得矣,村既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县知县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慈孝沟“采皇木”摩崖保存了历史原貌,对于研究北京故宫修造历史、材料来源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由于楠木处于濒危,摩崖对于楠木原始生长情况和区域提供了难得史料。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位于房县门鼓寺镇彭家湾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望族彭氏的家祠。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合院式布局,由前厅、正堂,左右配屋等组成。前厅也为其祠堂的门厅,大门有贴面式牌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高出前厅檐口,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圣宗祠”。正堂与前厅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灰布瓦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前厅嵴檩彩绘有八卦、如意、蝙蝠图案,墨书题。天井院中间用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地幔,地域特征明显。该祠堂保存较好,木结构形式与屋面嵴饰都很有特点,在鄂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湖北省内保存较完整清代祠堂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及琉璃塔
清凉山万佛洞石窟,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清凉山,又称万佛寺。万佛洞石窟共四个洞窟,由北向南编号。1号窟为主窟,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窟中间凿石成坛,两侧凿有石屏,屏壁上满布浮雕佛、菩萨、罗汉、弟子像等。坛上塑像为1985年重塑。2号窟有三世佛及弟子、罗汉像等。3号窟有弥勒坐像。4号窟口有天王像,内部有浮雕佛教故事图像。2013年5月,清凉山万佛洞石窟及琉璃塔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丹江口饶氏庄园
饶氏庄园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镇水田畈村。光绪六年(1880)由当地富户饶宗义所建。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220平方米。平面呈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垂花门廊、前厅、中厅、正屋及左右配房和哨楼、花园等组成。前、中厅、正屋均面阔三间12.2米,进深分别为5.6、7.24、8.3米,均为单檐硬山顶,明间为抬梁式构架,两山由砖墙承搁椽檩。前、中厅为猫拱背式山墙。天井院有回廊相通,多设格扇。梁、柱、枋、门、窗施多种图案的木雕构件。哨楼建于高3.5米的砖砌台基上,单檐四角攒尖顶,分上下两层,砖墙上檐,四角立柱。面阔5.6米,进深4.2米。(第三批)2019年10月7日,饶氏庄园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竹山石佛寺
石佛寺:位于双台乡北星河上游茅塔寺村,为秦巴山区著名古刹,始建于光绪八年,由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会同竹山居士建造,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00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竹山境内的佛家居士集资重新修复,并聘请襄阳鹿门寺主持释(上)本(下)觉法师为主持。恢复工作初具规模,寺内殿堂金碧辉煌,三尊大佛(如来佛、阿弥佗佛、药师佛)栩栩如生,金光灿烂,殿外设有钟鼓楼、念佛堂,居士楼,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距竹山县城45公里,距十堰市120公里,是十堰境内唯一的一处佛教活动场所,每逢佛家活动纪念日,前来观光、上香拜佛的游客不下万人,香火旺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下河庙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位于郧西县马安镇下河庙村,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正方形,一进带厢房天井院式。通宽14.5米,总长18米,建筑面积261平方米。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梁架穿斗式,人字坡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天井用青石板铺墁。前厅及后堂面阔均三间,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一间。前厅、后堂之间围墙正中各开有一个券顶小门。山墙均为人字封火山墙,用有“汪氏宗祠”铭文的薄砖清水斗砌。该宗祠是极具地方特色,也是我省现存祠堂类建筑不可多得的一个实例,是研究古代公共建筑形式的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刘家老屋
刘家老屋位于郧西县涧池乡军家河村,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平面矩形,对称布局,二进二天井带厢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灰砖斗砌清水墙体,单檐硬山顶,木结构架梁,屋面布小青瓦,屋嵴青瓦干摆,室内青砖铺地,天井青石板铺墁。正房面阔五间,后天井两侧厢房面阔二间。前厅大门平面为内凹八字式,次间设有石质花窗;中厅大门内凹,设石质门框,次间、稍间均安装石质花窗。后厅门、窗均为木质,雕饰人物故事及花鸟图。该建筑格局严谨,运用了较多的木雕、石刻技艺,是郧西县清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羊鼻岭遗址
羊鼻岭遗址位于房县白窝乡长龙村西南,新石器时代、商周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铲、刀、镞和陶片。新石器时代仰韶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和彩陶,彩陶纹饰有草叶纹、花瓣纹,器形有盆、钵、碗、锉等;屈家岭文化陶片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细绳纹及彩绘;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夹砂红陶绳纹鬲足及泥质灰陶板瓦等残片。(第二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庞湾窑址
庞湾窑址位于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河村,明代窑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窑炉六座,已发掘三座,发现淘泥池、炼泥池、储泥台等作坊遗迹。出土大量遗物,主要为瓦当、滴水、板瓦、筒瓦、勾头等琉璃构件和匣钵、支钉、垫砖等窑具。出土的“和记”铭文琉璃瓦件尺寸、胎质、釉色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故该窑址应为明代专供武当山琉璃建材的窑场,且为皇家琉璃窑场。该窑址证实了武当山古建筑群大部分材料均在丹江口市及武当山周边制作、加工和取材,这对研究武当山古建筑群建造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武当山古铜殿
古铜殿位于武当山太和殿前小莲峰转运殿内。铸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面阔三间2.7米,进深一间2.62米,高2.44米,单檐悬山顶,仿木结构,穿斗式构架,瓦面铸成整块平板坡形,各部构件均以榫卯相接,前壁开四抹头球纹格芯格扇门4扇,中绦环板铸成镂空花纹图案,殿内后壁设一小神台,置九尊铜像。铜殿安放于石须弥座上,格扇、柱子、梁枋、瓦底等构件上,都铸有各地信士舍资捐铸构件事宜的文字,其中“大元国大德十一年中元吉日题”注明了铸造年代。此殿原置金顶,明永乐时因建金殿移此。(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北泰山庙墓群
北泰山庙墓群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东周时期墓群。由吉家院墓地、秦家坡墓地、龙脖墓地、傅家院墓地、水牛坡墓地、王家垭墓地、三座山墓地等组成,面积200多万平方米。主要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甲”字形竖穴土坑墓、砖室墓及车马坑等。1987~2011年进行多次发掘,清理墓葬580余座、车马坑1座,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主要有陶鼎、敦、壶、缶、豆、盘、铜鼎、戈、剑、矛、削刀、镞、车构件、盖弓帽、玉璧、璜及金箔、骨料珠等。该墓群分布范围广,出土遗物数量多,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老君崖石窟
老君崖石窟位于武当山狮子峰。老君岩又名玉清岩、太清岩、太玄观,坐北朝南。道士任道清、王道兴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在其南部岩壁上开凿一高5米、宽4.5米神龛,龛内浮雕高2.95米的老君坐像一尊,两侧龛壁线刻道家-图示13幅,上部龛壁线刻武将4幅,并分别在其外侧阴刻楷书“大宋天圣九年七月囗日老君岩王道兴记石匠李”、“山门奄主任道清”、“太上岩”,字径0.5米见方。大龛周围的崖壁上,另设数十个或刻于崖壁或嵌于崖壁的小龛,线刻人物或文字,高0.4米-0.8米。(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武陵峡风景区
武陵峡风景区武陵峡风景区位于官渡镇境内,峡谷全长33千米,峡谷平均高度1000米以上,平均宽度5米左右,为华中地区最长、最深、最窄的奇特大峡谷,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将其命名为青峰断裂带。武陵峡山峦俊秀陡峭,内有许多大型溶洞群,飞泉流瀑,九曲回肠,青天一线,地缝深渊,蔚为奇观。峡谷内原始森林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遮天蔽日。武陵峡风景区由桃花源景区、峡谷原始生态景区、地质公园等部分组成,主要景点有桃花源古风村、猴跳峡、一线天、中柱峰、五龙洞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白龙洞猿人遗址
白龙洞猿人遗址位于郧县安家乡东风村神雾岭东坡,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洞口朝东,高2·4米、宽2·6米。洞内为堆积物填充,深度不明。洞底高出河南约40米。1975年、1977年、1982年4次发掘,堆积共分3层:上层为棕褐色粘土,厚约0·2米;中层为浅褐色含粗砂粘土,厚约1·5米;下层为黄色砂质粘土,厚约1米。中层含化石最为丰富。出土8枚猿人牙齿化石、19种伴生动物化石及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石制品。(第二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十堰回龙寺
在十堰市瞿家湾的小山上。寺旁两口清澈见底的水井,如龙双睛,寺前萦绕曲流的马家河,似龙回游,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毁修多次。现存前后三重大殿和东西厢房。前殿内四大天王像,系巨石所雕,魁伟威武,极为壮观;中殿门前“重建回龙寺记”石碑,制作精致,刻字工整;后殿楼上尚存大幅彩色壁画,耐人欣赏。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朴的泰山庙、娘娘庙和明建照北塔,山下周围,果树林立,花开和结果时,姹紫嫣红,灿烂如锦。回龙寺位于茅箭区的瞿家湾,寺院简介回龙寺位于茅箭区的瞿家湾,古时被誉为鄂西北郧阳府八大名刹之一。寺院建在形似盘龙卧伏的山包上,寺旁有两口清澈见底的水井,似龙的眼睛。因马家河从寺前迂回流过,恰似蛟龙回游,故名回龙寺。寺院历史寺始建于元末,分前、中、后三殿,左右厢房42间,建筑面积1094平方米。此寺建筑风格凝秀,形式古朴。前殿陈列四尊石雕,名四大天王,个个形体伟岸,气宇轩昂,魁梧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