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 > 鹿城区旅游
鹿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21、谷氏民居
谷氏民居原位于高盈里11号,为温籍数学家谷超豪祖居。坐西朝东,为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目前易地保护重建在白鹿洲公园东北角。坐西朝东,由门台、正屋、厢房、院墙组成合院式二进建筑。前门台嵌入门屋,与门屋立面内凹,做成八字形照壁。为单开间传统式砖门台。屋脊隐入门屋屋面。门屋为五间单层建筑,带前廊。明间设屏门,为过道。两侧各间向明间开启。外立面开窗,内立面设槛窗。明间进深5柱10檩。青瓦屋面,硬山顶,青水脊。门屋两侧各设一附房,四柱两披,内设石坐凳。前天井左右被花墙分为三部分,中间较大,设条石通道。天井两侧为三间两层厢楼带廊。明间后设单步楼梯通向二楼。明间进深5柱。青瓦屋面,硬山顶,青水脊。正屋五间一层,设前廊。明间进深7柱13檩。东西各间设暗阁。青瓦屋面,硬山顶,清水脊。正屋两侧各设一间两层的耳房。前天井内有井1口,平面呈方形。井栏用青石板做成,四角用青石望柱。井壁用板石砌成,水质清澈,可使用。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花马营巷周宅
花马营巷周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安平坊社区花马营巷3弄10号后,据称此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面阔三间,坐东朝西,硬山顶木构建筑,进深五柱十檩。正堂设屏门,屏门前梁架为抬梁穿斗式,中柱落地前后双步梁带单步梁,屏门后为草架屋顶,用五架梁。原为青方砖铺地。此民居后,即明间东侧为一池塘,池塘上搭建有一亭,六柱圆柱,穿梁斗拱,板瓦,脊随柱,类歇山顶,亭地面为片石铺成,周围花岗岩条石,亭周围美人靠栏杆坐凳,亭底以假山岩做基础顶。池塘上部立镂花墙,为原样式。池塘壁为假山岩堆成,下部面积较大。池塘北侧,正屋东侧,现为一木构廊,四柱单坡檐,池塘南侧原有一月洞门,现已塌,拆除。正屋东侧院落以东,为一抗战时建砖木二层建筑,建筑以内东南角为一水井,四方井壁,池与井水质仍清醇。此民居为周氏于抗战时期购得,当时屋上仍有一鲁班尺,记载此民居建造年代、尺寸等。后于文革时期遗失。亭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重修过。此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砻糠桥惨案”遗址
1942年7月温州第二次沦陷于日军之手,日军在南塘抓捕了潘瑞明等18位男青年,囚禁在砻糠桥(今龙方桥)边的空房里。第二天一早,日军把他们押到河边,用竹杆打他们,逼他们下水。幸好他们熟识水性,就拼命向对岸游去。日军见他们个个会游泳,就端起枪胁迫他们泅回来,他们泅回来爬上岸后,日军就用绳索把他们五花大绑绑在石板上“晒人干”。时值盛夏,约莫晒一小时后,放宽了他们身上的绳索,把他们拖到河边推下水去浸泡一会儿,然后又拉上岸跪在石板桥上再让烈日暴晒。如此反复多次,他们的手脚被绑得麻木发紫,膝盖红肿,鲜血直流,周身起了一道道血泡,痛不欲生,气息奄奄。第三天,一个冷酷残忍的日军将潘瑞明两手捆在一起,拉到河边,猛地把他推下水去。潘瑞明意识到日军要下毒手了。于是,他沉住气潜在水底,一动不敢动,一晌功夫,再忍不住气时,探头浮出水面。这时,守候在河边的日军发现了他,见他未死,遂抡起大石块想要朝他头上砸下去,突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程让平祖居
程让平祖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平山村。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二进合院式建筑。门台为砖砌仿木构门台,单开间,悬山顶。屋面铺小筒瓦,带勾头滴水,脊上灰塑卷草纹。立面抹灰。围墙与门台相连,呈内“八”字型,下部为块石垒砌,上部为砖砌抹灰。前院南侧厢房为三间两层木构楼房,板瓦灰脊,二层重檐。底层带前后廊,二层立面为板壁。北侧厢房改建为两间三层砖房。前屋面阔七间,单层,木构建筑。悬山顶,板瓦灰脊,脊上翘,灰塑卷草纹。明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混合梁架,中柱落地分心,前后带廊,前廊上为船篷轩,后廊上为平板吊顶。屏门后设内0-,梁架遮盖。明间前门后有挑斡做法。后院南厢房为两间单层木构建筑,立面板壁,局部重建。第二进正屋为七间带两披屋,硬山顶木构建筑。板瓦灰脊,脊上有脊饰。明间进深七柱十四檩,抬梁穿斗混合梁架,中柱落地,前带船篷轩廊,后廊上设平板吊顶。正屋南侧有一甬道,甬道东侧有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溪东程氏民居
溪东程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和平村。该建筑建于清晚期。坐南朝北。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合院式建筑。门台为单开间木构建筑。悬山顶,山墙由砖砌抹灰。进深三柱,上设覆斗天花。屋面铺小青瓦,脊上灰塑卷草纹。围墙与门台相连,下为块石垒砌,上为砖砌,比较完整。前院厢房为三间二层木构建筑。前带腰檐,底层前带廊,立面为板壁。北侧山墙上做有观音兜式山墙,山墙上做有两扇西式镂空花窗,两侧为科林新柱,上为拱型窗罩,做工精细。正屋为九间带两披屋二层木构建筑。双落翼硬山屋顶。明间进深七柱十檩,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底层前后带廊,上均设船篷轩。二层外廊设通长美人靠。后厢房为四间二层硬山顶木构建筑,前带腰檐,前廊上设船篷轩。屋面铺小青瓦,灰脊。后院内有水井一口,平面呈六边形,砖砌抹灰。井壁由块石叠砌成圆形,内长有青苔,井水清澈。溪东程氏民居整体保存完整,细部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木业公所旧址
玉环殿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场头路以北,西城路小学东侧。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厢楼、大殿组成,现仅存门楼。门楼面阔七间二层歇山顶砖木混合建筑。明间二层内设藻井天花,斗出两跳,梁架呈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北立面二层挂落上刻回形纹,下排为花草纹。南立面下为青石须弥座,束腰部分用减地平金及法雕刻如意花草纹。台基之上用清水砖砌至二层,以仿木构的斗拱、出檐结束。明间墙体内收,形成八字式,门框为青石质,立颊上置卷草纹雀替承门楣,两边门为拱形,上用三条弧形青石做半圆拱。次、梢、尽间线脚之上,立瓜弧、坐斗承三踩斗拱,屋面由望砖出檐,承砖制方形飞椽。明间在线脚之上仿木构三山式结构,罩三层瓜柱、驼峰、坐斗承二层随梁、搭牵、其中上层搭牵为屈曲状。顶层坐斗亦承三踩斗拱,形制同次、稍、尽间。门楼东、西侧墙脚嵌置“木业公所”界石各一。玉环殿为清光绪年间,本地木商及地方人士筹建,为各地木商同业会员商计重要会务、制定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池上楼
谢池巷池上楼位于鹿城区谢池巷,系纪念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而建。谢灵运(385-433),东晋明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才思俊逸,开我国山水诗之先河,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携眷来郡,建有“池上楼”。明万历《温州府志》卷18有关谢氏古迹有池上楼、谢公楼(在拱辰门上,谢灵运游适之地),读书堂(在旧郡治,谢灵运读书处),梦草堂(晋府之西堂,谢灵运梦惠连之处)等。谢池巷池上楼原在“丰暇堂北(今东公廨)”,因“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佳句而得名。后毁。今积谷山下池上池为刘宋时“谢村”,亦为谢氏寓居处,后人曾于此建楼纪念。清道光初,邑人张瑞博自湘归,购得此址,增筑“春草轩”,“怀谢亭”,“鹤舫”等,并取名“如园”。今楼为清代民居式木构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四面回廊,东面临春草池,设有靠槛。1981年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8、澄鲜阁和谢公亭
澄鲜阁与谢公亭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西端。刘宋永初三年(422)七月十六日,太守谢灵运抵永嘉郡,常登拱辰门上谢公楼遥望江天,政暇频游江心孤屿。澄鲜阁原名“水陆阁”,号称“江上楼”;北宋崇宁元年(1102)创建,明正统间重建。万历十九年(1591)重修时,为纪念谢公,取其“空水共澄鲜”之意,易名“澄鲜阁”。今阁为清代晚期建筑,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二层硬山顶建筑。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为混合式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九檩。砖砌灰脊,无脊饰,筒瓦。檐口设勾头滴水。依山临流,西傍古塔,斜对谢公亭,气象万千,蔚为大观。谢公亭,位于江心屿西山下,相传为谢灵运观海处,后建“谢公亭”。唐宋时,亭屡建屡废,今亭为1952年重建,六角攒件尖顶,地处江边,景色绝佳。1981年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1年6月1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澄鲜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9、朱自清旧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我国新民主革命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和爱国学者。1923年2月,由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研究部部长兼图书馆馆主任、著名教育家金嵘轩提议,朱自清被聘请到该校任教。是年,朱自清携家小来温,先在离十中较近的大士门租房住,后因大士门失火,遂迁至朔门四营堂巷34号东厢房居住。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期间,朱自清除在仓桥中学部教语文外,还在道司前师范部教公民和科学概论。他教学十分认真,在课堂上极力向学生传授新思想、新知识,播种新文化。他讲究教育方法,注意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还写了多篇散文,留下不少墨迹。1925年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赴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去世。朱自清旧居,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四营堂巷34号,建于晚清。该故居坐南朝北,为五间三进合园式木构建筑,通面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朔门街郑宅
朔门街郑宅,亦作郑明云民居,位于温州鹿城区朔门街30弄15号,坐南朝北,由北侧两个院落和南侧邻街店面组成。北侧东部为一传统式合院,面阔三间,正屋进深8.5米。底层前廊做成船篷轩,二层外廊做成装饰“寿”字纹木栏杆,东西两侧各带两间厢楼,为单坡屋面,山墙上开砖漏窗。底层柱头出单跳承花板,厢楼用立体雕刻牛腿承花板。次间用宫形格心长窗。厢楼与正屋交接处用悬柱。西侧为西式风格楼房一座,清水砖外墙,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九架,北侧设外廊,外廊为宝瓶式木栏杆,用拱券承屋面,拱上灰塑花草鸟兽,檐口抹灰多层线脚,挑檐下用细木条抹灰,室内为木梁架,顶部用石膏抹面吊顶。楼梯设于明间南侧。南侧靠朔门街为二间二层木结构店面。屋面铺小青瓦。西院西侧院墙上有灰塑照壁一座,北侧设单间砖门台出入。郑明云解放前在朔门街设“和顺生”棉花店,郑氏民居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商住功能分区的近代建筑。保护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类别: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1、沧河巷林宅
林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沧河巷一百零四弄5号。坐北朝南。门台位于围墙中轴线偏东,为巴洛克风格,青石门楣,上罩半圆形大门罩,门台背部砖砌仿木构,上塑有精美雕刻,砖砌屋檐,勾头滴水。门台与围墙为石英砂抹面,围墙下为青石台基,壁柱下青石雕出花草纹,门台西侧墙上正对正屋明间为一砖砌照壁。门台以北为天井,门台与正屋地面抬升,高于天井与外部地面,天井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厢房,单间硬山顶,槅扇门雕刻精美。天井以北为正屋,面阔五间二层硬山顶,砖木混合建筑,带前船篷轩廊,木檐柱均包砖垛,外用石英砂浆,做成柱式。正屋中堂设十槅扇门,门后设楼梯通二楼,宝瓶式扶手,二层外廊设十字雕花式木栏杆。后院有砖木结构门台和几何图案的院墙花窗。林氏民居格局完整,建造精致,是我市近代较典型的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2010年6月11日类别:近现代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夏承焘旧居
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66号,由门屋、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门屋面阔五开间,为一层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屋面铺小青瓦。门屋明间为过道。前院有两厢,东厢改变更多。西厢为三间一层硬山顶木构建筑。正屋为五间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层高高于门屋,带前廊,明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屋面铺小青瓦。后院有两厢,西厢为后建。东厢为民国样式厢房,三间二层带前廊,明间后带楼梯通二楼,二楼立面做有百页栏杆,栏杆上设格子窗。青瓦屋面,硬山顶。夏承焘旧居为二进合院式晚清木构建筑,为我国一代词学宗师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处,具有较高的价值。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著名的词学家,是我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词学专著近30种,《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是词学巨著。于2000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育婴堂旧址
温州育婴堂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230号。坐北朝南。由门屋、正楼、两厢组成合院式建筑。门屋五间一层砖立面,木构结构。硬山顶,铺小青瓦。明间为门屋过道,外有砖门台,西式装饰风格。正楼七间两层,砖砌立面,内部砖墙,木柱结构。一层明间为过道,天花做成粉白条。后部由楼道通二层。屋顶为四脊顶。东西稍、尽间一、二楼均设前廊。砖做栏杆,棱形几何漏空。前厢原为走廊,现为一层砖房。廊壁立有多块石碑,现不可见。后两厢为砖墙内部木结构建筑。一、二层均设廊。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铺面。现前天井东、西两侧院墙上尚嵌有青石碑刻二方。永嘉育婴堂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有堂屋99间,同治年间添建;民国八年(1919)重建,隶属瓯海道,掌理温州地区育婴事务,十九年改隶永嘉救济院,易名“育婴所”。此宅为民国时期育婴堂旧址,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籀园
籀园位于鹿城区九山湖滨胜昔桥畔,温州学界为纪念孙诒让而建,由籀公祠和籀园图书馆组成,1916年落成。1919年称温属图书馆。青田杜师预篆书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题额。大门上青石刻有南通张搴书籀园2字。籀公祠3间,坐西朝东,为五间歇山顶建筑,明间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四面回廊,悬山顶木构建筑。图书馆面阔四间,系西式结构藏书楼,有曲槛临流的服膺轩和松柏拱护的厅榭等,藏书宏富,且多善本。服膺轩坐东朝西,为五间卷棚顶建筑,通面阔10.7米,通进深5.6米,四面回廊,东面走廊外侧为直棂式坐凳栏杆。孙诒让,号籀庼,曾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兴办学校,成绩斐然。1912年,温州文教界人士发起购得曾氏依绿园旧址建籀公祠,1919年又在此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1981年6月,籀园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民国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七枫巷胡宅
胡氏民居,位于鹿城区七枫巷60号,坐北朝南,前为院落与七枫巷及南面民居隔开,青砖铺地,为三间二层带前后廊建筑,立面装饰为西方巴洛克夹带哥特式风格。明间外设大门套,一、二层外廊皆为青石栏杆,二层设有仿西方的爱奥尼克柱式,开窗上用半圆拱窗套,中央为突出的拱心石。楼房顶部用统一的大檐口配以齿状饰,其上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涡卷做出的装饰用的宝瓶式栏杆。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划分有水平线脚,其余墙面为红砖、青砖分层混合砌筑,门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间为卷草窗饰。七枫巷胡氏民居传为蒋介石侍卫长胡炘故居。胡忻(1914-2002),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曾任大陈防卫部参谋长,台湾陆军装甲兵司令、总统府侍卫长、第二军团司令,并先后出任台北温州同乡会及浙江同乡会会长。2005年列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东、北以现有院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溪西南侧程氏民居
溪西南侧程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镇平山村,程让平祖居南侧。建于清晚期。坐西朝东,由门台、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木构建筑。门台为砖木混合结构,单开间,悬山顶,山墙砖砌抹灰。进深三柱。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纹。围墙与门台相连接,呈内凹形,下部块石垒砌,上部砖砌抹灰。北厢房为三间两层木构建筑,硬山顶,前带腰檐,底层带前廊。东侧尽间廊围入室内。南厢房形制与北厢房相同,于2007年按原样恢复。正屋面阔九间,单层木构建筑。双落翼悬山屋顶,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纹,脊上翘。明间进深七柱十四檩,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前后带廊,前廊上设船篷轩。屏门后设内0-。明间前门后设镏金斗拱,梁架、槅扇雕刻精致。程氏民居年代较久,保存较完整。梁架等细部做法精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等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东、南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宝大商行
宝大商行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晏公殿巷37号,建于民国。商行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为三间两层西式建筑。通面阔15.3米,进深17.3米,东墙角有永余堂界石。建筑立面装饰考究,三角形山花,巴洛克式门套,上有商行当年的商标图案。宝大商行旧址由原工商联会主席王纯侯从别人处以一万银元购建,用于经营棉布生意。整体格局结构较完整,立面砖砌灰塑西式风格较有特色,正立面的商标图案别具一格。王纯侯(1887-1952),乐清乐成人,办有宝大棉布号,并曾任富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国后为温州工商联主席。2005年8月,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类别: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保护范围:东、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1米为界;西以现有围墙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2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8、厉宅
厉氏民居系温州开港后中西建筑艺术互相融合的典型民居居建筑之一。厉氏民居位于墨池社区瓦市巷36弄3号,坐北朝南,由南北两院及东侧院落组成。北院建筑呈“H型”分布,由南北厢房及正屋组成,南北各有一天井。正屋五间一层木构建筑,南厢房两间一层,北厢房为三间一层(东面西厢已改建)。南天井南侧有青砖砌门台通南院(现已封闭)。东院平面呈“一”字型,中部有一南北向风水墙将其隔为两个小院落,墙上开门以连通,东院北为七间一层砖木混合建筑(风水墙东三间,西四间),南有天井。南院建筑平面呈“H”型,由南北厢房门台及正屋构成,门台为砖砌仿木构,正屋为三间二层木构建筑,带东、西两耳房,两侧风火墙上部做成观音兜。西耳房三间二层木构,东耳房三间两层木构,东侧开有门通东院,西耳房内有通道通北院。永嘉厉氏于清末来温,先于康乐坊开设油铺,后又在民国初期增建了南部院落。2000年4月,厉氏民居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9、温州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118医院内,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系重檐歇山顶殿阁式建筑。花岗岩台基,前设垂带踏跺。天宁寺檐柱为青石圆柱,上刻对联,脊柱及金柱为花岗岩方柱,上刻联语,各柱下为方形柱础,各面浮雕有图案。明间进深五柱十三檩,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式,内为天花,天花以下用月梁,天花以上用草架。有正脊及吻兽,漏空花脊,中央为火焰饰。中心浮塑荷花,脊两侧有高大的龙吻。天宁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初建,现仅存一殿,为清朝建筑形制。天宁寺为温州旧城区“外有护国、天平,内有嘉福、天宁”四大名刹之一。1985年列为温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被列为文保单位时,是当时的“四大名刹”唯一保存的建筑实体。虽经历次重建,在当地一直享有盛誉。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85年8月21日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四面均以现存台基向外延伸0-五米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东瓯王墓
东瓯王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黄龙街道瓯浦垟村瓯浦山北麓山脚,坐西朝东。墓面阔13米,进深22米,依山起势,上下三坛,作塌椅式。椅圈用青石砌筑,不事雕饰,正中嵌置“汉东瓯王之墓”石碑。墓顶方石墁地,坛坎设置栏杆,墓前依次设置拜坛、墓道。拜坛右侧竖立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汉东瓯王墓记》碑。全墓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瓯王驺摇(约公元前251-192年),越王勾践后裔。率众佐汉灭秦、破楚有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东海王,建都东瓯,世俗称东瓯王。东瓯王墓,南宋《绍定旧编》载有五处:“太平寺前谢婆埭垟有两冢,西山吴平山有两冢”均已圯废;惟瓯浦岭东侧之冢尚存。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十八载:“汉东瓯王墓:在孝义乡西山瓯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刻有碑记。十年--期间遭受严重破坏,1992年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公布时间:1992年4月17日类别:古墓葬保护范围:墓四周各向外延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