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楼区旅游
鼓楼区文物古迹介绍
琼河七桥
琼河七桥、河七桥(1992年公布名),位于安泰河上,是唐五代罗城护城河上的桥梁。包括金斗桥、馆驿桥、双抛桥、高峰桥、板桥(老佛殿桥)、安泰桥、观音桥等(该名单已核实),均为石构平梁桥或单孔拱桥,栏板上有建造年代和桥名等题刻。古时西水关潮水经此分南北交流,与东潮汇合,为古时福州的特-一。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安泰桥、板桥(老佛殿桥)、馆驿桥、金斗桥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会馆
石塔会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下殿里乌塔南侧,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大门开西侧,正中门额为“石塔会馆”青石匾,门前有一对高一米余青石刻石狮。现有会馆主要的建筑是戏台,面对乌塔,面积约60平方米,台中四根方形石柱,刻有对联“集今古大观,时事各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同”等。台顶藻并斗拱层层重叠,顶刻画有山水楼台、花卉树木,造型优美;台后为化妆室。戏台两侧为看楼,楼前栏板精雕细刻。戏台正面原有神翕,曾为居民占用。戏台对面为正厅已垮塌,仅存观音兜式封火山墙。石塔会馆始建不详,曾祀五帝。清道光、同治(西元1821-1874年)年间重修,光绪年间京果行商会捐资重修。石塔会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冶池
欧冶池在福州市区北部,鼓屏路东冶山路南,旧福建省财政厅大院内。相传为春秋时期著名冶炼家欧冶子铸剑处,故名,一称剑池。池旁有冶山和剑池后等古迹。据宋朝梁克家《三山志》记载:“此池乃欧冶子铸剑之地,然无所稽考。州虽有剑池寺,唐元和中(西元806-820年),僧惟干浚池,得铜刀、剑环数枚,犹有冶灶在竹林间,又隔在将军山之南,南去尚数百余步。非此池也。或恐铸剑者因此以自号,则有之矣。然池非以铸剑者得名。”古时欧冶池周围数里,池畔有冶山、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宋程师孟在此创欧冶亭,至明弘治间,池已严熏淤塞,仅存半亩方塘,且围入贡院。民国21年(193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王祠
闽王庙在今福州市区中心的庆城路,历史上曾经甲第连云,规模很大,但在岁月流逝中庙产渐被侵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只剩下两路四进建筑。祠前东西有牌楼式跨街宫墙(俗称东西辕门),红墙青瓦;墙檐下有彩绘花边纹饰,均毁于“文革-”期间。祠占地面积1621多平方米,今祠坐北向南,依次有碑院、祠厅、后院。门墙为牌楼式,墙檐有宽幅彩画博古花边,红墙青瓦。辟三门。中门前有1对抱鼓石,是以前的门面装饰,象征房子的主人有较高的身份和地位。旁有石狮,门上嵌竖碑“奉旨祀典”,黄碑“忠懿闽王祠”。左右边门石额分别为“崇德”、“报国”。大殿木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穿斗式构架,歇山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碑
西湖“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碑位于西湖内西南角、大梦山景区内,立于清道光元年十二月(1821)。碑花岗岩石质,高270厘米,宽117厘米,厚24厘米,碑额篆书为“重立潘敏惠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下刻清乾隆年间潘思榘撰《重浚福州西湖碑记》、福康安撰《重浚福州会城湖河告成碑记》,及道光年间重立碑时增加的吴荣光跋语。全碑34行,每行80字,正书。碑原立于福州西湖旁湖滨小学内,2009年动物园迁出后,移入西湖大梦山景区,并立一木构碑亭于上方,用玻璃罩保护。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潘思榘(谥号敏惠)从安徽巡抚调任福建巡抚,当时福州“天久不雨,西湖之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禄坊黄任故居
光禄坊黄任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光禄坊早题巷西侧的早题巷4号(早题巷旧1号),原为明代诗、书、画名家许瓯香“墨斋”旧址;黄任为许瓯香外甥,少时读书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政归后,仍住此处,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积815平方米(现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七柱。西侧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环植兰蕙,花竹秀野,图史纵横,饮馔裙履间,具有雅人深致,因以“香草”额其斋,并以“香草”名其集;又因黄任酷好砚,尝购得古砚十枚,深藏其中之“冻井山房”,故又称“十砚斋”、“十砚轩”。嘉庆、道光间归进士林轩开所有。同治元年(1862年)何履亨之父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穿井
七穿井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井楼门,水井圆形,直径4.10米,深8.40米。井面盖四块大石条,在石条夹缝间凿七个井口,故名七穿井。但是民间传说里与临水夫人斩杀蛇妖投入井中,再起塔镇压,故讹名“七星井”。现井边尚存有二块唐末五代雕刻的石塔刹,民间称之“石烛”,可能是古代开元寺的遗存。现盖有七星井庙亭(七星井临水宫),面积有300余平方米。80年代初仙塔街改造,在井大路路面下发现井楼门遗址,出土石门槛等。街道改造后该处理开发房地产,开发商在井旁修建两层小楼,下为商铺,上为居委会使用。后附近居民在小楼背面贴楼为神龛,供临水陈太后等“三奶”。后因香火日盛,又搭盖铁质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振岱故居
何振岱故居位于大光里17号,.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共两进.入大门,走廊、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有插屏门隔成前后厅。是三间排倒朝(坐南向北)。屋前庭院种有花树,竖何梅生墓志铭。建于清嘉庆间,光绪及民国初重修。始建人员不详。何振岱购入后始终为何氏家族居住。1991年挂牌保护。三坊七巷改造后,何氏族人迁出。现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宅
谢家宅(一排巷4号·清代·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原为官宦住宅,后转华侨谢氏所有。单进,单层,周以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式顶,双重大门朝东。临街两侧为马头墙。六扇大门是门头房,门头房的南侧有假山、鱼池。入石框大门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种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木构架(用30根大木柱),双坡顶,马鞍式山墙,驼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细琢,工艺考究。厅前后廊地面铺大石板,青石柱础四周浮雕八骏马、十二生肖等。门(插屏门、石框大门扇)、窗、壁扇、灯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厅的粉墙正中,有一悬塑的“福”字,字径1米,字圈四角种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宦贵巷黄家宅院
宦贵巷黄家宅院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宦贵巷,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著名中医黄庭翼的住宅。大门坐东向西,门后小庭院。院东有三间小屋。主建筑前后二进,坐南向北,四面围墙,双坡顶。一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两廊旁有披榭,中为整齐石条天井。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所有驼峰、斗、拱、托等,都经精雕细刻。大厅中间是六扇推光漆、红地、贴金插屏门,窗槛漏花采用缕空精雕博古图案。八扇门扇,皆用红柴精制,门上花槛用黄杨木树根,相形雕刻。二进前有天井,后有披榭。中间为深五柱三间排厅堂。首进、二进左侧有小门通往东边小花厅,花厅由花园、客厅、假山鱼池等构成。进入花厅,北面有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葆桢墓
沈葆桢墓,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国光社区梅亭村火烽山南麓。沈葆桢墓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墓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合土夯筑,前方后弧,平面呈“如意”形。有四层墓坪,面阔10.9米,进深20.5米。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前立墓碑,高0.85米,宽0.60米,上刻沈葆桢官职和沈葆桢夫妇等名字。墓碑两旁分立一对三合土堆塑狮子。祭台裙板浮雕动物,墓柱上刻对联。墓前竖花岗石墓碑,楷书:“皇清诰封资政大夫沈丹林公偕林夫人,长男按察司衔、九江道幼丹公、长媳林夫人,次男”墓碑两旁置三合土堆雕狮子。墓柱阴刻对联:“人念九原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声洞故居
方声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内九彩巷16号。故居原是两座相连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大门原悬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门头房和首进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厅、鱼池和第二进院落都已改建。现仅存第一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武帝行宫遗址
隆武帝行宫遗址位于鼓西路137-139号通湖新村内,现只余遗址、破屋和一道残墙。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西元1645年)六月,清兵陷南京,福王死难。明大臣黄道周、归降海盗郑芝龙等于福州拥戴唐王朱柽八世孙朱聿键为帝,建号“隆武”,以南安伯府为行宫,改布政司为行殿,建行在太庙、社稷及唐国宗庙,升福州为天兴府,改福建省为福京,为大明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之外的第三京。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西元1646年),因归降海盗郑芝龙叛变,福京沦陷,隆武帝在汀州被掳,--而亡。隆武三年(清顺治四年、西元1647年)九月,淮安张华山起事,仍用隆武纪元;郑芝龙叛变后,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旗会馆
八旗会馆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道山路。据记载明中使园“高台曲池,花竹清幽”,有夕佳阁(即夕佳楼)、蒹葭草堂、水云亭、宾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奉直会馆为八旗旅闽京官要员住宿之所。主座建筑前后五进,主要建筑有厅堂、戏台、厨房、库房、花园、花厅、假山、鱼池、亭台楼阁等,建筑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现存重建的厅堂一处,长方形,面积360平方米,四面围墙,双坡屋顶,穿斗式木构架,木桩特大,屋顶藻井保存较好。大堂南面一座戏台,三面通是精雕各种花鸟图案的隔扇、门扇,可容纳500人左右,具有清代满族建筑风格。初为督舶太监高寀游宴场所,俗称“中使园”。因在城西南,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抛桥
因本桥位于大航桥河与元帅庙河的交汇处,桥下河水一头通元帅庙河,一头通白马河,两河在此汇流,白马河涨,潮水汇合于此,故名合潮桥。又因本桥呈曲尺形跨越两条河流,故俗称双套桥,久而谐音为双抛桥;因桥附近有榕树隔河生长,树枝相连,有文人据此衍义为邱何殉情的悲剧故事。双抛桥位于杨桥路雅道巷北口,为单孔石拱桥,桥长9米,宽2.9米,跨度4.8米,桥拱由十九条方体石柱砌成。桥栏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桥”“光绪丙午建”,桥上建有风雨廊,两开间悬山顶。据桥石拦板题刻,桥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西元753年),还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据文物部门的说法,现存桥梁为清光绪二年(西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紫坊方氏民居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谦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河沿东端,建于清初,嘉庆、光绪间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要建筑三进,大门前面有照墙立于河沿,大门口是“明三暗五”门头房。入石框大门,三面环廊,廊下有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扛梁减柱木构架,双坡顶,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厅堂,两侧厢房,门扇、窗槛,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进前厅正面挂有双龙贴金“诰封盒”,厅前后都有天井,天井两侧是披榭。第三进为双层楼房,上为藏书阁,下为课读的地方。东侧有花厅,原有鱼池,花圃已改建为住房。进与进之间有围墙相隔,过道以复龟亭联接。2005年5月11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庇巷谢家祠
吉庇巷谢家祠位于三坊七巷东南侧,南临安泰河,东靠八一七路,处于吉庇路中段。中轴线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时为谢氏人家祠堂。由临街的石门框入门头房,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北侧设青石门框入一进。一进前天井三面环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轩廊顶部无卷棚饰顶,结构简捷,檩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较浓;后天井两侧为披榭,中开石门框入二进。二、三进结构与一进相仿。倒朝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临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经墓
张经墓位于福州市西郊洪山镇原厝村王店山,古称芋坑山,现为工贸学校后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南向,“风”字形,白古石土石结构,自山麓至半山原有13层墓埕,现存9层墓埕。面宽18.5米,纵深110米。封土前竖一马鞍形墓碑,碑面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两侧立石构围屏,上刻张经生平事略。墓裙饰有马、鹿、狮、麒麟。两边墓手各雕一石螭,并镇以石狮。墓埕每层均砌石护坡,埕中分立翁仲、石兽。文官执笏,高3.40米;武士按剑,高2.10米。石虎一对,高1.10米;石羊一对,高1.02米;石马一对,高2.10米。墓前两根望柱,高约5米。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弥陀寺
弥陀寺是福州乌山东部,现存大殿一座,五间五架,坐北向南,单门独院,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黄宗彝所居红雨山房今已不存。弥陀寺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福州文化名流黄宗彝曾寓居弥陀寺中9年,与诗友郭柏苍、吴伯敬、戴成芬等互相作诗唱和,切磋学问。,寺旁种有桃树几百株,每年二三月间桃花怒放,因取唐李贺诗句“桃李乱落如红雨”,命名他所居寺左偏的几间房子曰“红雨山房”,“贮书其中,卷轴琳琅数千卷,多人间未见之本。啸哦之乐,虽南面无与易也”。弥陀寺后废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札成(R.D.Jackson)和温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法海寺
现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罗山,座南朝北,沿中轴线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等。山门砖砌门楼,为近年建。首进天王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悬山顶。左右各带一附楼,为过街楼通道。殿前为停车场。二进为正殿大雄宝殿,面阔三间,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单檐歇山顶。左右各带一单间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满铺石板,陈列盆栽花木。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西元945年),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西元1008-1016)改名法海寺。政和七年(西元1117)改作道观神霄宫,南宋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又恢复为法海寺。明嘉靖初(西元1522年)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