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襄阳市 > 襄城区旅游
襄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古隆中
襄樊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襄樊学院。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17岁随叔父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现在的古
襄阳古城
襄阳古城在襄阳市区汉水南岸。南跨汉沔,北接京洛,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方便。春秋时为楚国之北津戍,东汉末为荆州牧刘表治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城郭建置历史悠久,元末城垣大部被毁,明洪武初,又于旧址重筑。城高8.5米,周长7.3公里,四面六门,其四角皆建子城,各为角楼。此后虽屡毁屡修,但仍存明初旧制。现全城轮廓尚存、尤以北城垣最完整,清代重修的临汉门城楼仍耸立城头,重檐九脊,古貌犹存。登楼远眺,北临汉水滔滔,碧波萦带;南望岘山,岗峦连绵,城郭街市,尽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揽天然之胜。其西北角有子城,名“夫人城”,相传为晋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景区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习家池
襄阳习家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习家池是本区最早的古代私家园林。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马泉的水,池中垒起钓鱼台,列植松竹。后人称之为“习家池”,历代滤加修建。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广德寺
广德寺原名云居寺。位于襄阳县城西约13公里处。四周呈方形,面积约30000平方米,有一条宽约10米的小溪环绕。殿宇林立,古树参天,苔藓匝地,异常幽静。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名“云居禅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隆中迁此,因宪宗御笔亲赐“广德禅林”,遂一直沿袭至今。寺内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韦驮殿、观音殿、藏经楼、方丈房等建筑,现仅存天王殿、藏经楼、方丈房和多宝佛塔。天王殿为硬山顶,因人为破坏,已改原有风姿,内部完整,外部改成民用建筑。藏经楼为重檐硬山顶式,系清代重修。大雄宝殿重檐九脊,翼角恽飞。多宝佛塔建于明弘治七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古城墙
襄阳城墙:位于湖北省襄城区。原城墙初筑于汉初,屡经整修,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在元末被毁,现存城墙为明初重建。城垣周长7.6公里,城高8米,四面六门,四角都有角楼,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登小北门城楼可北眺汉水南望岘山,凭吊古战场。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绿影壁
绿影壁在襄阳市襄阳城东南隅。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此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壁用绿色砂岩块浮雕云龙海水,然后拼砌而成。合壁雄伟壮观,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雕龙百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山陕会馆
由--商人共同兴建的山陕会馆所在地,现正位于襄阳二中校园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会馆声势日渐衰败,这里就被有效利用起来,创办了"樊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也开启了山陕会馆的另一重历史使命。从此,这会馆便一直与学堂和师生结下了跨越世纪的缘分。解放初,这里被改为"襄樊第一小学",继而创办"襄樊市中学",是襄阳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公办普通中学"联中二部",五十年代改为"襄樊市二中"。校园内的山陕会馆正好见证了襄阳二中近百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或许正是因为在历史长河里,山陕会馆一直被教书育人的校园生活所包围,较之城里其他会馆更为有幸地逃过了各种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故居(诸葛茅庐)
诸葛亮故居位于襄城区隆中山。为三国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居住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重修。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自前往后有“古隆中”牌坊、抱膝亭、武侯祠、三顾堂、草庐亭、“卧龙深处”等建筑。存石牌坊四十八通。相传诸葛亮曾与其叔父诸葛玄在此居住过。现存有武侯祠、梁父岩、三顾堂等遗迹。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本人在上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还记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德寺多宝佛塔
明代。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隆中山东北广德寺北端。是我国仅存的少数几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广德寺,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名云居寺。后毁。明景泰年间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间迁现址,改名广德寺。明末遭兵燹,仅存多宝佛塔。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山门、藏经阁、方丈室、东西客堂及多宝佛塔等。多宝佛塔位于佛寺后,建于弘治七年(1494)至九年(1496)。通高16.8米。分塔座与塔身两部分,塔座八角形,直体,边长5.32米,高7.26米,设角柱,叠涩檐,四面施石券门,正门上有壁龛座佛一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人城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壮的襄阳城西北角,是与襄阳城紧紧相联的一座城外城。城墙高6米有余,周长约100米。城墙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夫人城”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城墙下边有一碑刻。这城墙上的匾和下边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当年襄阳激战,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势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如今夫人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跃檀溪遗址
马跃檀溪遗址就在襄阳城南1.5公里的龟山(又名真武山)北麓。据传东汉末年,走投无路的刘备投奔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为蔡瑁所妒,被其设计欲暗杀之。刘备为了躲避蔡瑁等人的暗害,逃离在襄阳城设下的“鸿门宴”,驰马出门西逃,被数丈宽的檀溪所阻。在追兵渐近时,刘备纵马陷入檀溪,眼看追兵即至,刘备大呼:“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一跃三丈,遂得过溪,飞奔至水镜庄。马蹄之处留下两个深坑。现真武山脚下山石上有巨大马蹄印记,为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檀溪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阳城西真武山北面。因刘备的卢“一跃三丈”而“跃马檀溪”闻名于世。檀溪在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曾伯纪功铭
李曾伯纪功铭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城西龟山东麓。摩崖呈方形,高4.7米,宽4.4米,面积约20平方米,刻写于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正月一日。铭文共79字,字径0.3米,碑文宽正,阴刻楷书,整篇作品颇为厚实,字体方正宽博,遒劲有力,刻工技艺高超,字字清晰,保持了书体的原有神韵。四边以阴刻图案装饰,体现了摩崖的端庄肃穆。其上横额双钩体“襄樊铭”3字与铭文字体不同,疑为后人所加。铭文为阴刻楷书,竖排11行,99字,字径30厘米,除个别文字稍有漫漶外,一般较完整。前7行为铭序,文为:“大宋淳佑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调都统高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学宫大成殿
襄阳学宫大成殿位于襄樊市襄城区积仓街中段北侧。襄阳学宫始建年代不详,唐代位于城外,北宋庆历五年(1045)迁至城内,明代曾5次重修,崇祯末年毁于战火,清顺治年间、康熙十二年(1673)复建,后不断扩修。现仅存大成殿,建于道光二年(1822)。面阔五间17.8米,进深三间11米,重檐歇山琉璃瓦顶,中部抬梁式构架,两山穿斗式构架,前壁设格扇,有檐廊。(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码头
历史上的襄阳码头分布于襄城、樊城的汉水两岸,共有31座。其中襄城码头位于汉江南岸,分别为檀溪、罗家、夫人城、临汉门、官亭、铁桩、拱宸、长门、闸口;而樊城码头分布于汉江北岸,分别为火星观、米公祠、大码头、龙口、公馆门、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岘亭、余家巷、莫家巷、官码头、占吉庙、五显庙、回龙寺、汉阳书院、基峨巷、苏家巷、湖南馆、马道口、梯子口、迎旭门。在漕运兴盛的年代,襄阳城内有21条小街巷可直通河岸码头,大小船行20多家。民国年间,襄阳因船运业发达,水路运输达到一个顶峰。据《襄樊交通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前后,根据把头势力划分,汉江5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佛寺大殿
铁佛寺大殿位于襄樊市襄阳城西门外500米,清代。是供奉铁质释迦牟尼佛的殿堂,为单檐歇山式,六柱五开间,构架为楠木,又称楠木大殿。(第四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步两道桥遗址
三步两道桥遗址位于襄城区欧庙镇赵山村南1公里,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暴露出灰坑、红烧土。采集有石斧和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有少量蛋壳彩陶和泥质黑陶;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器形有鼎、豆、杯、碗、罐、盆、钵、盘、缸、壶形器及纺轮等。属屈家岭文化。(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岘山寺摩崖题刻
岘山寺摩崖题刻位于襄樊市襄城区岘山北麓岘石洞外。共7处,刻于宽约20米、高4.5米的山体崖壁上。其中题字摩崖2题,题记摩崖4题,崖体下端存碑1通。(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元己末摩崖题刻
庆元己末摩崖题刻位于襄樊市襄城区胜利街郑家山北麓。刻于庆元五年(1199)。幅面高0.9米,宽0.6米。阴刻楷书5行33字:“庆元己未寒食日率兵将官以下遍祭战殁将士于岩亭之野酒焚币成礼而去清明日复携家来此遥睇松楸用修时祀河阳赵淳题”。字径0.05米见方。对研究南宋抗金战争及风俗具有参考价值。(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阳谯楼
襄阳谯楼位于襄樊市襄城区襄阳南街中段西侧,清代。砖木结构,重檐硬山顶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谯楼券洞壁上镶嵌有武周宰相张柬之家族墓志10合,是著名的十志斋墓志铭。(第四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