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花都区旅游
花都区文物古迹介绍
洪秀全故居
国家AAA景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大布村官禄布,位于新华镇西北面8公里处,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焚毁。1961年广州市文物考古队发掘出房屋墙基,参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建筑为泥砖瓦木结构,一厅五房,六间相连,客家人称为“五龙过脊”;坐北向南,东西宽16.5米、南北深5.5米,每间房子约13平方米。西端第一间为洪秀全夫妇住房,室内陈设简陋,仅有仿客家样式的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间房子正面挂洪秀全太
花都华严寺
花都华严禅寺原名观音寺,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8),历史上信众群集,香火兴盛,近百年来几经兴废。该寺位于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称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处。华严寺位于距广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卫星”之称的花都区。明末清初对中国佛教文化颇有影响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别传寺开法第一祖,岭南海云诗派、海云书派创始人,著名高僧天然和尚的故乡就在这里。华严寺原名观音寺,始建於清宣统元年(公元1908年),地处花都区芙蓉大道西侧华藏山(又名仙姬山),以芙蓉山脉浩气所归,地脉雄浑,状如莲瓣,清幽典雅,身临其境,万尘俱忘。历史上信众云集,香火鼎盛,近百年来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古王庙
盘古王庙位于花都狮岭镇北面的盘古王山,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光绪二十七年(1909年)重建。民间传说盘古王是开天辟地的神,生于天地混沌中,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身体各部分变成。后人为纪念他,建盘古王庙。盘古王庙的殿堂正中端坐着盘古王神像。每逢农历八月十二日的盘古王诞,民众便成群结队,擂鼓舞狮,前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庙后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侧有乾坤石,俗称盘古王卧石。乾坤石高约4米,有30多平方米大,正中有一条裂缝,裂口宽30多厘米,深1米多。邻近还有几块错叠的大石,石底终年涌泉,名龙口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为先祖,清朝同治年间,三华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职兵部,深得朝廷赏识,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亲徐殿魁封为“资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亲徐爵魁封为“奉直大夫”。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对研究清代的民间祠堂建筑有重要价值。1995年以来,花都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茶塘古村
茶塘村位于炭步镇西南禅炭公路西侧,村民多姓汤,汤姓于宋代从南海迁至此,立村约700年,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之,故名“茶塘”。村中古建筑占地6.7万多平方米,现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20座,其中庙宇、祠堂、书院、书室共有20多座,其余为民宅和小量的厅堂,现民宅大多有人居住。建筑坐东朝西,布局规整,村面建筑排列整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村面建筑以庙宇、宗祠及书舍为主,形貌精良,大多建于清代,多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山墙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灰塑龙船形脊,碌灰筒瓦。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等工艺较精细,保存较好。单体建筑以巷道相隔,现存古巷1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都八角庙
花都八角庙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莘田二村。明代建筑,清中期曾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9.9米,总进深19.3米,建筑占地202平方米。庙前旷地宽阔,有一口半月形水塘,水塘旁边种有2棵古榕树。碌灰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屋面坡度平缓,檐口生起曲线绵长舒展。前后主体建筑为小型殿堂类构架,青砖墙不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山门面阔三间9.9米,进深三间6.6米共九架。歇山顶,抬梁式梁架。五架梁与双步梁为月梁做法;斗欹有,斗下部有皿板形象;驼峰刻如意花纹。14根硬木柱与2根八角形火山角砾岩(下称鸭屎石)后檐柱共16根柱子承重。金柱柱头砍削成栌斗形状。室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徽公祠
景徽公祠位于塱头村中社。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米,总进深36.5米,建筑占地458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12米,进深两间7.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雀鸟、梅花、牡丹、山水等图案。前檐梁架、封檐板均雕刻戏曲人物、雀鸟瑞兽、花草瓜果等纹饰。大门嵌宽1.8米的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阳刻“景徽公祠”,上款刻“道光乙巳(1845年)仲秋重修”,下款刻“知宜城县事梁应乾□刻,孙家桂敬摹”。明间设中门。左次间山墙嵌砖雕门官神龛。石门墩雕刻狮子、宝瓶、花草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廷桢夫妇墓
宋廷桢夫妇墓位于花都市赤坭镇三和庄村后,土名飞鹅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现墓为光绪三十年其子孙将宋与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围大,从后土到山脚石华表全长56米。墓茔分四级,最上为后土,往下三级渐次扩宽。后土为土丘,上竖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级中间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开三页的书卷式,有座。第三级即本墓圈,青砖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书,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赐进士出身四川富顺县知县廷桢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刘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纪念馆保存)。再下第四级为土台,两边有麻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云山故居遗址
冯云山故居遗址位于广州市花都新华镇禾落地村。冯云山祖居原是“九厅十八井”的大屋。1851年金田起义后,被清军烧毁,现仅存部分墙基,深、阔均十五、六米。故居门前原有九茹塘,用三合土砌成塘基,面积约两亩地,现已不存。前面不远的小河原有一水潭,叫石角潭,潭水清澈,乃当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与李敬芳、冯云山等洗礼之处。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被填平,改作水田。现只有一条山溪。冯云山(1822━1852年),出生于此处。早年当过几年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等共创“拜上帝会”,进行革命活动。次年与洪秀全到广西贵县,后入紫荆山区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组织当地贫苦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
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位于花都区花东镇九湖村王氏大宗祠(俗称显承堂)内。1923年,中共广东区委派彭湃、阮啸仙等到花县指导农民运动。1924年10月19日,花县农民协会在王氏大宗祠成立,并在此召开了花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选出王福三为大会执行委员会副执行委员长(正执行委员长暂缺)兼第二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长。大会通过了实行“二五”减租和组织农民自卫军两项决定,并制定了会员须知和农会章程。1925年,因地方民团围攻,花县农民协会迁到九湖乡(今属三凤村)鱼笱庄迅峰书舍,与九湖乡农民协会一起办公。2002年,花县第一届农会旧址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塱头村古建筑群
塱头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拥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初次来到塱头村的人都会为村口巨大的风水塘,和几十间一字排开的祠堂、书院所震撼。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塱头村被认为是“耕读传家”传统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体现,历史上,塱头村有云南左参政黄皞等15名进士、10名举人、15名秀才。至今村内还保存着24间书室,其规模之大,为珠三角地区仅见、全国罕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岭观音古寺
文笔岭观音古寺坐落于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致使寺院遭受严重的破坏,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人为的破坏。1995年重建。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妇人带着孙子经过文笔岭,孙子突然腹痛不止,老人无计可施,便祈祷神仙保佑。随后老人在附近草丛中看到巴掌大的观音像,孙子的腹痛也随之痊愈。老人认为这是观音显灵,回家后传颂观音功德,附近村民便在此修建了观音庙,因为观音突然在山上显灵,像是从天外飞至此地,村民们便为寺庙起名为“飞来观音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书院村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清咸丰元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谭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6米,总进深39.1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中路建筑头门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设四架轩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间设有谭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左右路建筑为衬祠,各面阔4.2米,与中路建筑以宽1.5米青云巷相隔。左路衬祠中后进已毁,部分墙体有裂纹。现状一般,祠内建筑有多处损坏。谭氏宗祠目前有部分木梁架发霉腐烂。后堂前二廊渗漏,有部分木梁架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藏书院村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位于炭步镇藏书院村。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东,广三路,总面阔18.3米,总进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中路建筑山门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两间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墩、雀替、封檐板均施有戏曲人物、鸟兽花草等纹饰。虾公梁刻楹联“耋艾歌咏其来已久;樽爵静洁不懈益虔”,上款刻“光绪廿九年(1903年)孟秋吉旦立,顺德苏□湖□书”,下款刻“沐恩弟子儒雅堂来合号谭福扬谭桂扬谭金胜谭金镛敬奉”。大门两侧镶嵌花岗石,石门额阳刻“洪圣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茶塘村洪圣古庙
茶塘村洪圣古庙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茶塘村南社。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2003年再次重修。茶塘的洪圣古庙是花都规模最大,建筑艺术、文化内涵个方面一流的。庙里面所有的木材都是坤甸木,门前立有两条龙柱。古村中最好玩的看点是“华尔街”——“财主佬巷”足征里,足征里巷是有名的财主佬巷,屋宇建筑十分讲究,统一为三间两廊,一式青砖,像广州西关大院那样,巷门加“抵制严嵩门”,大厅“趟栊”。村落中一年最热闹的是每年正月十六日那天早上八时的“抢炮会”,各房亲醒狮队陆续进场,各自带上雄鸡、四时果品,先到洪圣古庙拜祭,然后在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友峰汤公祠
友峰汤公祠位于茶塘中社,清代建筑,2009年部分重修。坐东朝西,总面阔11.4米,总进深17.2米,建筑占地20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红阶砖铺地。封檐板雕刻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等纹饰。前廊壁有“传经图”等。挑头为人物花岗岩石雕,有“衣锦还乡”、“送子观音”。墀头砖雕有亭台楼阁,戏曲人物及如意斗栱,图案繁复,工艺精细。虾公梁上有石狮、异形斗栱。两庑檐顶望脊各嵌一列石湾陶塑,施有亭台楼阁,戏曲人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留耕公祠
留耕公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塱东社。始建年代清嘉庆四年(1799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深两进,左路建筑为衬祠,总面阔14.6米,总进深18.2米,建筑面积266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红泥阶砖铺地。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一架,前廊双步.前、后红砂岩石棱柱,4根硬木金柱。大门嵌宽1.9米红砂岩门夹,石门额阳刻“留耕公祠”。红砂岩石墙脚,九级石阶段。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共十三架。4根硬木金柱。梁架均为硬木。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后堂前左廊已用青砖在四周砌封。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塱东社木棉树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坐北朝南,为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为花岗岩结构,高5.7米(因地面填高建厂房,地下埋藏高度未计)。明间门宽3.1米,次间门宽1.6米。牌坊正面阳刻“升平人瑞”,上款阴刻“乾隆岁次壬子(1792年)季冬吉旦”,下款阴刻“一百零三岁黄卓篪建坊”。石额上阳刻圣旨牌。牌坊背面阳刻“百岁流芳”。石额上阳刻荣恩牌。这座牌坊是为塱头村十一世祖(塱头第五代)黄宗善的儿媳崔氏夫人所立。她的丈夫在30岁时染病身亡,当时崔氏夫人才24岁,她活到103岁去世,79年间始终未再嫁,乾隆皇帝下旨立碑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诒书室
谷诒书室位于塱头村塱中社,为该村奉直大夫黄谷诒所建的生祠。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1999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两进,总面阔11.5米,总进深22米,建筑占地268平方米。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红泥阶砖铺地。全祠梁架、檩枋、木柱均为坤甸木料,花岗岩经水磨抛光处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壁画等工艺精湛,保存较好。头门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三间6.3米共九架,前廊三步,后设四架轩廊。前、后石檐柱施多层复合柱础;2根硬木金柱。前廊梁架梁底雕花,有鳌鱼托脚、斗栱,柁墩雕刻多组戏曲人物、缠枝花草、雀鸟虫鱼等图案。挑头均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大夫祠牌坊
资政大夫祠牌坊位于花都市三华村资政大夫祠(参见第三章第四节之一《资政大夫祠》条)内,作宗祠仪门。建于同治二年(1863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制如意斗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199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