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旅游
昆明市文物古迹介绍
41、官渡土主庙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土主庙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街道办事处官渡古镇内。土主庙始建于唐南诏时期,曾累兴累废,多次重修扩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官渡街坊士绅及僧人等重建。辛亥革命前后,先后设区公所、初等小学、私塾等于内;“七七事变”后,又先后设省立官渡农校、私立云秀中学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昆明第九中学亦设于内。土主庙内部设计为“八卦”形,组成四合大院附四小院,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前后数天内,举办盛大庙会,闻名于附近的各州府县。1982年,政府投资重修了大殿,1983年公布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后修葺一新,2003年公布为第七批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中共云南省特委恢复成立后,建立了青年运动委员会,负责领导大、中学校及职业青年中党的工作及党的-组织。8月,省特委为了集中领导青年工作,将“云南青年抗日先锋队”和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西寺塔
西寺塔又名慧光寺塔,立于东寺街中段西侧,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与东寺塔对峙,一起历经昆明风雨,曾多次修葺,是古老文明和文化的见证。在二月的梅花和烟雨中,“双塔烟雨”成为明清时的“昆明八景”之一。西寺塔是13级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高约40.5米。始建于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方建成。1984年修葺时发现刻有南诏字号“天启十年”(859年)的砖刻。也证明中原烧砖技术,南诏时已传入昆明。塔设金刚塔基三层,塔身第一层南面辟券门通塔内,塔内设方井小室通顶部,室内有木梯可登临塔顶层。塔从第二层开始,以奇偶数层交错设佛龛和券洞,佛龛雕菩萨坐像,券门起通风透光作用。塔身挑檐浮雕,外形优美,体现了唐代古塔流畅、雄伟的建筑特点。塔顶为铜质塔刹,高5米,由相轮、伞盖、牟尼珠等组成。作为云南古塔的特点之一,塔顶四角各立铜质金鸡,为佛家大鹏迦奴罗,云南古时多水患,塔顶置迦奴罗以镇为祸水患的恶龙。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石寨山古墓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5公里处滇池之滨,面积约5000平方米。1955年至1996年先后五次考古发掘,清理战国至西汉滇国王族墓50座,出土器物5000余件。以青铜器为主,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兵器、各式贮贝器、铜鼓等,题材广泛,猎涉当时的社会风貌。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1956年,考古学家在滇池东岸晋宁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一一古滇国墓葬群重见天日,由此证实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猜测。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对石寨山的第二次发掘中,随着6号墓中一枚上镌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的出土,古滇国国王的墓葬被发现了。金印重9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4厘米,高2厘米;蛇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4、朱德旧居纪念馆
朱德旧居位于昆明五华山北面的水晶宫红花巷4号和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院为昭山小学使用,红花巷4号院为云南记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使用,建筑内都陈列有朱德生平事迹展览,对外开放。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坐北朝南,中式土木结构四合院。正房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屋檐下有廊。耳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到座面阔五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马标的私人房产。1090年朱德由川来滇,以蒙自籍身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习武,与马标有师生之情谊,1911年毕业,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护国运动、靖国战争中屡建功绩,步步晋升。1921年朱德出任云南省警察局长。马标将此房转让给朱德,同时还购得房后空地和几间旧房,由朱德与其挚友李云谷设计建成中西式外走廊砖木结构楼房一幢。楼东面一间为朱德当年住房,楼后建一小花园,建成小梅园巷3号。小梅园巷3号宅院为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楼下全有走廊连接贯通,浑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5、升庵祠
升庵祠坐落在昆明西山山麓、滇池之滨的高峣村。是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为祠,供奉其塑像。这是一座三院三殿的中式庭院,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旁有清泉,花木繁盛,幽雅秀丽。祠内古木参天,楼台亭阁巍然肃立,祠堂静谧。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升庵祠原为乡绅毛玉的庭园,当时毛玉任吏部给事中,与杨慎友情笃深,在“议大礼”的政治斗争中,被逮下狱,廷杖创发至死;“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杨升庵准备的。该祠在1986年重修,占地2000平方米,辟为杨升庵纪念馆。祠东原有明初修建的普贤寺,明末,徐霞客游滇登太华山时曾在此驻足,便将普贤寺维修后辟为徐霞客纪念馆。升庵祠位于西山山麓高峣村,背靠西山,面临滇池。明万历年间(1573-1619)布政使刘之龙首将其寓所碧峣精舍改建为“太史祠”,是明代著名文人杨慎的纪念馆,供奉杨升庵的塑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南总督范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福春恒商号旧址
福春恒商号旧址位于正义路小银柜巷,建于1924年。该建筑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东面为两院,由一个“三坊一照壁”和一个四合院纵向串连组成“六和同春”式民居。西面南为门厅,北为库房。“六和同春”部分皆为两层走马转角楼房,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举架高大,装饰精致,尤以隔扇门木雕工艺最为细腻精美。库房为大空间单层建筑,单檐硬山顶,卷山。该建筑总大门和内院两座大门以及外立面门窗石材装饰,具有鲜明的西式风格。福春恒商号组建于光绪二年(1876),总号设下关,分号设昆明、保山、腾冲、成都、汉口、香港及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主营丝绸、珠宝玉石、名贵药材、地方土特产品等,兼营钱庄、汇兑及鸦片税捐业务;还开办了柞蚕丝加工厂、面粉加工等六个工厂。经营网点遍及西南、东北等地及国外东南亚地区。1928年总号迁设昆明小银柜巷,1937年破产倒闭,共历时60余年。建筑主体为昆明地区典型“六和同春,构建庄重精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7、北京路石房子
北京路石房子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427号茶花公园内。石房子如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矗立在大树浓荫的环抱之下。中式琉璃瓦挑檐式屋顶阔绰大气,法式主体结构线条干脆利落,一看就是大师手笔。外墙看似不经雕琢、凸凹不平的石头,由内向外抒发着建筑的诗性与智慧。探寻的目光被那几座精致大气的窗子所0-,它的存在毫无悬念是那个年代最有说服力的高尚建筑。歇山顶两层楼形制形成七间三进的平面布局,坐西朝东,中间建出抱厦,小歇山顶雨亭覆于抱厦通道之上。石拱券大玻璃窗、石条墙、三角楣傲立在北京路最令人瞩目的视线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屋面却出人意料地采用中国传统歇山顶,正脊两端设鸱吻,垂脊端头置兽头,唯岔脊不用走兽,斯为毫不掩饰的追慕唐风也。山墙排山沟滴是朝外的,檐下凹出两跳斗拱,左右老角的梁下有悬垂柱,外檐有油漆彩绘,每个细节都值得推敲玩味。廊下有台阶,阶数不多不少恰好七级,台阶两端置有精巧的石花瓶。这栋建筑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8、云南大学会泽院
云南大学会泽院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占地面积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文物构成由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西式喷水池组成。《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立于会泽院主楼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主楼大门外南向,上下共有95级青石台阶;九十五级台阶中段第二平台有西式喷水池一座。史料记载,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会泽院奠基仪式,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建成,并在会泽院外南侧的九十五级台阶两侧新增红色弧段砖体空心栏杆,台阶中段修建西式喷水池,依山顺势,与台阶浑然天成,与会泽院融为一体。1927年会泽院内大厅立《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会泽院代表了当时国内大学建筑的较高水平,建筑本体及其文物构成至今保存完好,是云南大学标志性建筑。它见证了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高等教育从发端走向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云南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9、嵩明县龙王庙红军标语
嵩明县龙王庙红军标语位于昆明市嵩明县嵩阳镇东村村委会西村北约2千米处的龙王庙山墙上。1935年4月29日,红军攻克嵩明县城并占领杨林兵站后,红一军团奉命佯攻昆明,以迷惑敌人,顺利抢渡金沙江。4月30日,红一军团兵分三路向西推进。左路从杨林出发,经白邑的得食、龙潭营等村到达阿子营羊街、大西村。中路从县城出发,经大村子进抵果东、冷水沟一带。右路从县城出发,经西村、竹箐口入寻甸七甲,与中央军委纵队会合(这条标语就是该部红军路过龙王庙时写下的),进一步形成威逼昆明之势。正当敌人全力防守昆明之际,红军各路大军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于5月1日至9日从禄劝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标语长5.1米,宽0.7米,从右至左横书“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十个楷书大字,每字约40×50厘米,无落款,原字书颜色不详,现为红色。红军标语所在的墙壁因年长日久,临近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法明寺
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匡远镇寿山路。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指示,特支成立后迅即开展工农运动和“倒唐斗争”。1926年12月,特支派云南籍中共党员黄丽生到宜良县城开展农民运动。黄丽生在宜良县教育局长兼宜良中学校长李梅轩(国民党左派)的支持掩护下,串联发动农民,吸收农会会员达500余人。1927年4月,宜良县农民协会在法明寺成立。5月,由农会主持在县城召开了声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大会。6月宜良县农民协会发动和组织会员、农民群众和中学生等几千人举行--示成,包围了宜良火年站,反抗法帝国主义侵占文公河水。省-也在昆明组织----和演讲,支持宜良人民的反帝斗争,最终迫使法帝国主义者归还文公河水。1927年2月16日,在中共云南特支的推动下,云南二.六政变”的主要人物龙云(昆明镇守使)。胡若愚(蒙自镇守楼)、张汝骥(明通镇守使),李选廷(大理镇守使)在宜良县城的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1、海潮寺森林公园
海潮寺森林公园位于四营乡大山哨村后大鼎山,此地林木葱郁,潭泉处处,环境优美,置身山上,放眼北眺,嵩明坝子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北麓有一溶洞,洞宽20-30米,高约30米,纵深约1000米,分上、下两宫,总面积约5700平方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晶莹闪烁,玲珑剔透,经初步开发,更加奇观迭出,气象万千,引人人胜,被誉为水晶宫。这里,古有海寺,始建于明代,为嵩明八大寺之一。后因年久失修而渐倾坍,20世纪60年代,仅存遗址。1997年,四营乡政府及其所属海潮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决定利用大鼎山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海潮寺的历史文化影响,用9年时间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旅游事业。规划公园占地1.5平方公里,设5个景区,即山前垂钓娱乐景区;寺观、溶洞景区;孔明泉景区;白龙潭游乐区;小海子水库水上乐园。一期工程以重建海潮寺为主体,于当年1月28日动工,翌年1月竣工对游人开放。在原址上建成重檐歇山式大雄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2、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
东寺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书林街南段。原在常乐寺内,常乐寺称东寺,故名东寺塔,常乐寺早毁。西寺塔位于东寺街南段原慧光寺内,慧光寺称西寺,故名西寺塔,慧光寺已毁,仅存寺塔。常乐寺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高40.57米,底层南面辟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的顶宝上立有4只铜铸金翅鸟,故又称金鸡塔。与西寺塔东西遥相对峙。慧光塔现塔通高35.54米,塔形与大理崇圣寺塔主塔相似,为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虽经历代较大修葺,仍不失原有形制。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同为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所建,始建于唐太和三年(829年),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地震,东寺塔倾塌。现存东寺塔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修复时,“因视旧基低下,虑土薄弗坚,乃移于迤东数百步内”,在三皇宫旧址仿西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3、范石生旧居及范石生墓
范石生旧居位于昆明西北王家桥红联小学旁,建于1917年,系范石生1916年底由驻川滇军第六师参谋长任上辞职回滇时所建。当时他与同事钱开甲共同合买了昆明西郊王家桥的八十多亩田地,并建屋居住,躬耕垄亩,自行劳作,在此隐居近三年,至1920年调任驻昭通的靖国军第十六团团长,方始离开。房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坐东朝西,占地325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凹”型,正房五间,南北耳房各两间,悬山顶,外走回廊,建构简朴但举架尺度较大,几无装饰。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范石生(1887~1939),原名石僧,字小泉,号小翁。云南峨山县人。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丙班,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参加重九起义和临安起义。护国战争中,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东路军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后历任驻川滇军第六师参谋长、滇军第十六团团长、云南北伐军先遣军总司令、驻粤滇军第三师师长,第二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等职。授上将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昙华寺
介绍:昙华寺位于昆明市东郊2公里处,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因园内有一株优昙树(实为云南山玉兰,树龄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1981年,昙华寺被扩建成一座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三部分。前园基本以原寺庙的三进院宇为主,亭台楼阁,假山水榭,花木竹林,回廊曲桥,错落有致。中园比前园稍大,建有一鉴轩、牡丹园、杜鹃园、山茶园、海棠樱花园和儿童娱乐园。在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早期进步思想的“-赠映空和尚诗文碑”。前、中两园新增的钱南园纪念碑廊、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石刻、全国名联碑园等,值得一览。1996年4月,后院的瑞应山上,又新建成一座高48米、七层八角的“瑞应塔”。这是一座可供游人登楼远眺的跌旋式观览塔。登临塔楼,昆明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以及四周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它的四周山地上,遍植贴梗海棠、火把果、杜鹃花、雪松等花木,还有新建的长廊、小亭和垂钓池。昙华寺面积约与圆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5、海口川字闸
川字闸原名屡丰间,,又名白鹤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闸为主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闸分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滩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故通称川字闸。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有滇池袁钥之称。为了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赡思丁,赛典未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闸(屡丰闸)建成以前,每当大规模疏浚,人们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闸(屡丰闸)原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两旁设拦马石,可以供人马通行。桥闸每孔两侧桥墩设沟槽,可启落木板。大规模疏浚海口河时,即用双层木板夹土阻断水流,竣工后除土起板,水即畅流。既省筑坝之繁劳,也对保持滇池的水位发挥了关键作用。1964年后,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大德寺双塔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五华山东侧的祖遍山巅,今平政街大德寺内。1983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它同东、西寺塔一样,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大德寺双塔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形制仿西安小雁塔,位于大德寺接引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两塔高21米,东西相距27米,均为密檐实心方塔,塔身每层四面均有佛龛,供奉佛像,并嵌有碑记。全塔朴素无华,自然庄重,五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依然如故。双塔是昆明市区内著名古刹———大德寺的佛塔。建塔之后,大德寺又因塔得名,并称双塔寺。大德寺所在的祖遍山,是景致极幽奇之地。山上古柏森森,翠荫蔽日,登临其上,城郭千家,山林秀色,滇池碧波,一览无余。明清两代,迭有修葺,成为昆明市区较大的佛寺之一。与寺西的盐龙祠,寺祠相连,前来烧香拜佛者及游览观光者终年不息,成为香火甚旺的古刹之一。昆明城中,南有东、西寺两塔对屹,而两塔又与大德寺双塔遥遥相望。大德寺双塔下原有大、小绿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7、官渡少林寺
昆明少林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中心,以金刚塔为核心,由妙湛寺古建群、法定寺古建群、土主庙古建群、观音寺群建群、金刚塔周边的文化广场以及妙湛寺古建群北面、西面待建的禅堂、讲经堂、念佛堂、演武厅、博物馆和位于官渡镇内的昆明少林文化国际学院(原先锋中学)组成。2008年11月24日,昆明市官渡区与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藏经阁签署了托管协议,约定少林寺将以派驻僧团的形式对昆明妙湛寺、法定寺、观音寺和土主庙等四所古刹进行托管,并给出一定空间,用于少林文化在此地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建设。这是少林寺历史上首次对其他寺庙进行托管,这个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云南少林”的应运而生。2008年12月13日,少林将派出十几名僧人,携经书和少林禅、武、医宗,入住四座古寺。正如当年佛法东来一样,少林寺的托管除了为四座古寺擦亮招牌外,还将为他们带去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精良的文化传承。正式接管后,将按少林寺的治寺理念和管理模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8、昆明文庙棂星门
昆明文庙棂星门位于人民中路文庙旧址内。昆明文庙始建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其地址在“城中之北偏”翠湖东南今登华街下段。明万历四十年(1613),搬迁至长春观(今文林街天君殿巷附近)。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于文庙街今址。清代的昆明文庙既是一座典型的、形制完备的儒家建筑群,“殿、庑、门、堂、斋舍、祠宇,诸所具备。”府县两级儒学,均设其中。现古建筑仅存棂星门、礼门、义路坊和泮池等。棂星门,本为祭天的礼制性建筑,文庙中的棂星门表示像尊天一样尊孔。昆明文庙棂星门为四柱三门花岗石建筑,高5米、宽10余米,平顶,中置葫芦宝顶,抱鼓石夹冲天柱。中门稍高,枋额高约1.5米,分为三格,中格镌刻楷书“棂星门”三字,左右两格彩绘图案,门下加有蟠龙抱柱两根,抬双龙望日枋梁。“礼”和“义”都是儒家倡导的为人准则。孟子曰:“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一般文庙均设“礼门”、“义路”坊。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9、大古城魁阁
大古城魁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旧址)魁阁位于大古城(旧称伽宗城)中部,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土木结构琉璃瓦屋面建筑,高13.4米,屋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头盔,整体造型在云南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古建艺术价值。魁阁图样由邑人赵凤兆赴任陕西褒城县知事时提供,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呈贡县赵怀锷主持倡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大古城地杰人灵,明末清初曾出了一位名满江南、著有《南来堂诗集》的高僧读彻(赵苍雪,墓葬今江苏中锋寺)。抗战时期,1938年到1946年,魁阁曾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的地方,他与陶云逵、张之毅等一批学者在此一道深入呈贡、禄丰、易门、玉溪、大理等社区进行调查,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设计战后中国的重建,取得了“魁阁小小,成绩多多”的丰硕研究成果达60余部(篇),其中,以费老1943年赴美讲学翻译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0、黄河巷杨氏公馆
杨氏公馆建于1932年,系原滇军将领杨如轩所建宅院,宅院占地1155平方米。系法国建筑师设计建造。主体建筑为法式别墅风格的砖木结构两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70余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凸”字形,讲究对称。左右正立面为五面体,窗框高大,几乎占墙体四分之三的面积。三角屋顶高而陡俏,铺红色平瓦。中部二楼设外走廊,法式廊柱、顶部设露台,-以罗马瓶柱围栏。装饰简洁,线条凹凸有致,细节处理制作工艺精细考究,建筑外形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杨如轩(1895~1979),字夷斋,云南宾川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参加过辛亥昆明重九起义、护国战争等。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时,杨如轩任国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师长驻防江西临川,应朱德的要求,有“临川让路”之举,之后又“沓起眼皮”让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在赣南上堡从容整训。1928年5月,杨如轩奉命率部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被红军击败。著名红军歌谣“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