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旅游
广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省港-委员会旧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南东园横路一号。1925年,为-帝国主义制造的上海“五卅”惨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震撼中外的省港大-。-工人清除东园的野草瓦砾,盖起了一座座葵蓬竹寮,东园成为世界-史上时间最长的-——省港大-的指挥部。在东园大门挂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大-委员会纠察队本部”两条长匾。苏兆征任委员长,何耀全等任副委员长。廖仲恺、邓中夏、黄平受聘为顾问。-委员会下设干事局、法制局、审计局、会审处、财经委员会、监狱、医院、学校等办事处机构。-坚持长达16个月之久,--了香港,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这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史坚如墓
史坚如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3月公布。史坚如墓位于黄花岗公园内。原墓葬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成,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至现址。现墓园门楼石额为原物,上刻“史坚如先生祠”,上款为“民国二年”,落款“胡汉民题”。过一花岗岩石砌的三级平台和石阶,置史坚如立像。像与方形石座均由白云石雕成,基座的正面刻有烈士的生平简介,末署“中华民国二年七月孙文等公建”,均是从原墓葬迁来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邓仲元墓
邓仲元墓位于先烈中路79号黄花岗公园内七十二烈士墓东南侧。园内青松翠柏,互相辉映,蔚为壮观。墓道门楼面阔三开间,两边有厢房,是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正面中间的门洞两旁有方形倚柱和圆形旋柱各两根,是仿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混线变化多样,柱础线脚简洁,旋柱支撑旋拱的门洞,门楼正上部的山花有“邓仲元先生墓道”字样。门楼两侧有围墙50多米。墓门后约400平方米的祭场,其右侧有邓氏铜像和八角亭,铜像原置广九车站门前邓氏被刺牺牲处,50年代初移置到这里。铜像中的邓仲元身穿军大衣,头戴人沿军帽,右手叉腰,左手握-,再现了陆军上将的英姿。八角亭是混凝土结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汉康陵
康陵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街道北亭村大香山南麓。康陵建成于南汉光天元年(942),陵园坐北向南,依山坡地势南北向分布,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坛,地下筑玄宫。陵园呈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垣,墙垣四角设有角亭,墙垣东西宽70米、南北长130米,占地面积为9100平方米。南墙垣正中有门楼磉墩遗迹。陵墓居陵园中部偏北,为带墓道竖穴砖室墓,地宫上方为砖土结构的坛形建筑。陵坛为方座圆丘,由圆台、方台、散水等分层构成。圆台为砖包土结构,直径10.50米,现存高2.10米。圆台下为砖砌方形台座,边长11.50米、高0.35米,砖台之上以白石板铺面。方台四周设置方砖铺砌的散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岗曾氏大宗祠
曾氏大宗祠在钟落潭镇龙岗村,又名追远堂。据族谱记载,龙岗村曾姓为曾子后裔,追远堂之名出于曾子语“追远民德归厚”。该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建。坐西向东,5进深,占地966平方米,灰塑瓦脊,碌筒瓦面,素胎勾头、滴水、锅耳风水山墙。第一进面阔进深各3间,瓦脊上灰塑双龙,龙身向脊端、龙头回望宝珠。“曾氏大宗祠”石额为民国重修时刻制。墀头有砖雕。红砂岩门枕石雕狮子、草龙,龙身乃明代风格。后梁驼峰刻如意纹,线条简朴;明间墙壁,全部墙脚石、八角后檐柱等均为红砂岩所制,可见其年代较为久远。第二进是花岗石4柱3间楼牌坊,有砖雕卷叶形斗拱,坊额题刻“奉议大夫”,上方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纪念馆是为纪念1925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个会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面积约700平方米,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舍原为惠州会馆,建于清末民初。曾是援闽粤军司令部所在地。1924年国共合作后,这里成为-中央党部办公的地方。1924年1月,这里是中国-中央党部所在地。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被-反动派买凶暗杀于此。1925年10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迁入此处办公。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了省港大-,并为全国工人运动培训干部、发展-组织、开展统一的工人运动、支援广东革0据地的统一及北伐战争作出了贡献。19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陈廉伯公馆
位于西关的陈廉伯、陈廉仲兄弟的公馆,是并排的两栋西式别墅。陈氏兄弟的名字今天已很陌生,但在百年前的广州可是不同一般。兄弟俩出自名门,祖父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这是写进历史教科书的。陈廉伯、陈廉仲先后进入汇丰做买办,并且共同经营昌栈丝庄,几乎垄断广东生丝买卖,加上银行、当铺等生意,成为广州显赫一时的巨商。陈廉伯还当上了广州商团团长,1924年酿成近代史上有名的的广州商团事变。商团事变被孙中山指挥平定,陈廉伯被通缉去了香港。抗战时期﹐陈廉伯沦为汉奸,在香港任“华民代表会”四人成员之一。抗战胜利前夕﹐陈廉伯乘日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重光门楼
宣重光门楼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塱头村塱东社东侧。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2000年重修。坐北朝南,高两层,面阔4.7米,进深6.4米,高约9米,建筑占地30平方米。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楼顶四周砌女儿墙,首层外墙在重修时改贴绿釉条砖。门楼首层开东南两门,东门石额阴刻“瑞凝东壁”,上款刻“同治六年(1867年)仲春”,下款刻“汤驾北书”;南门石额阴刻“爽挹南薰”,上款刻“同治六年(1867年)仲春”,下款刻“汤驾北书”。两侧嵌花岗岩石门联“财帛无私求庇佑;升君有道赐神恩”。首层供奉财帛星君菩萨。二层东面开嵌花岗岩窗框的小窗,窗内宽外窄,内宽35厘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北帝古庙
北帝古庙始建于明,坐落在广州萝岗街圹头村,建筑面积320平方,为当地村民祈福场所。庙内墙壁镶有雍正、干隆、嘉庆、咸丰、民国等多块重修和扩建庙宇碑记,详尽记录该庙的历史,对研究本地区的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在西郊沙贝下元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丁末年(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宗祠为硬山顶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后两进,有东西廊,天井宽敞。主体建筑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门前有宽阔的7级石台阶。阶前场地宽广,一口大水塘绿波涟游,环境秀丽。前座面阔3间,进深2间。琉璃花脊工艺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华店造”字样,为省内现存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装上整鱼宝珠。碌筒瓦面,绿琉璃瓦剪边。大门石额上刻“宋名贤陈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样恢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阁麦家祠
在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发现这里竟还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大型宗祠建筑群———麦氏宗祠,其规模和建筑布局、用料、工艺等在当时堪称一流,在广州地区四大名祠中,仅次于陈家祠和沙湾留耕堂,位居第三。当地政府和村委表示,不久他们将投入资金,在宗祠对面修建广场,并对祠堂进行修复重建,以保护这一难得的岭南文化遗产,届时,它将可与市内陈家祠的建筑规模相媲美。麦氏大宗祠始建于宋代麦氏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从附近的市南路拐入不到一里路,穿过两个栽满荷花,不时有鱼儿跃起的池塘便到了,南沙未开发之前,由于道路不便,广州市内少有人知。麦氏宗祠共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别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番禺龙津桥
龙津桥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千年古村大岭村。建于康熙年间,是由红色砂砾岩建成的一墩两孔拱桥。桥墩两侧有较罕见的分水脊,既防止船只冲撞,又可减少水对桥体的冲击,十分科学。龙津桥栏板上的明代风格的卷草图案和暗八仙法器图案,其中北侧西端一方栏板,镌有一西洋人形象,作捧盘跪献的姿势,更显示了大岭村的独特之处。在龙津桥一侧,耸立着始建于清光绪十年的大魁阁塔。高20余米的大魁阁塔是三层楼阁式的六角形砖塔,花岗岩和白林石基座,双隅水磨青砖塔壁,它表明当时大岭村大兴文化之风。龙津桥是一座古老的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由红色砂砾岩砌成,一墩两孔,横跨在玉带河上。桥面两侧各有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湛若水墓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的天蚕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气势恢弘。随山势而下分成四级,每级平台低下0.55米~0.85米,逐级扩展。从第一级的坟头而下至第四级的池座总长21.3米。坟头由高2.2米、墙体厚0.6米的版筑墙绕成半圆筒形,口宽5.5米,正中处为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分上下两层。下层宽广,正间辟碑龛,高1.46、宽0.76米。上层亦四柱三间,四面缩减,两层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层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第二级为拜台,左右两边的版筑墙上分列双钩篆文“山斗八座贞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16字。拜台在正中间,版筑,横长5.15米、宽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位于花地街上市新隆沙东,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六年(1856)重建,为水磨青砖的三进建筑,坐北向南,有大殿、精舍,殿后有小花园,曲径清幽,亭台山石,风景秀丽。光绪年间,仙馆被改名为“七公祠”、“八公祠”,并被用于兴办学堂。建国后,曾为芳村公安分局和芳村文化馆所占用。1958年,这里成为炼钢场所,受到严重破坏,现仅存前殿和两边侧房,但仍可窥其建筑水平之高。前殿正面石额“小蓬仙馆”为80厘米丁方隶书,苍劲有力,两座侧门的门楣上方书有“清镜”和“平砥”字样。前殿山墙檐下一排烘托,上有“花开富贵”图,均为砖刻,线条清晰,刻工精细。檐下一块长约10米、宽4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美术馆
建于1930年,是纪念粤军名将邓仲元而建,解放后改名为广州美术馆,该馆是国家藏画单位之一,经常展出历代书画名家的美术作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霍韬墓
霍韬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镇九如乡后龙山(又称南香山),土名“猪胆挂肝”。墓南向。坟面用山石外包灰沙三合土板筑。依山而建,由上而下共分五级,逐级降低,分级扩展。最上为坟头,由3米的板筑墙绕成圆筒形,深7.4米、宽6.4米。正中靠后有一座3米高的碑塔,用红色砂岩石砌成,八角五层,底层1.2米、边长1.1米,以上逐层收分,到第五层为一整石凿成的宝珠,直径0.24米。碑塔正面嵌“奉天诰命”大碑(1.5米×0.7米),是嘉靖皇帝御撰嘉奖霍韬及其夫人的祭文。第二级平台低0.7米、宽11.7米,左右两墓手(挂榜)及墙上各嵌一石碑,左边的已毁,右边的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氏宗祠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津桥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平路侨批局旧址
和平路侨批局旧址位于荔湾区和平东路50号,年代为清末民初。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广东侨乡地区盛行着一种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侨批(“批”为潮汕、梅州等地区对书信的俗称,在江门地区又称为“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属于民间特殊文献遗产。它不仅是书信,还是侨乡一个与外部世界广泛联系的档案文献见证,是集体记忆遗产。目前,广东、福建共有16万件,其中广东占14万。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历时150多年。2007年初广东省档案局牵头,联合各地启动了抢救和申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与之墓
崔与之墓位于增城市朱村镇凤岗乡官庄村华山。原墓为圈椅形三合土板筑的大墓,面积500平方米。文革期间被毁,墓碑、石狮、石兽、华表等被砸或移走。现在的坟面是1991年重建的。坟面为长方形,分三级,逐级递升0.4米,每级宽16.2米,深度不同,总长22.3米。最上一级为后座,当中立八棱形水泥碑柱,高约3米,中嵌白云石大碑,是墓园重建时新刻。碑文正中为“宋丞相崔与之谥赠清献号菊坡公之墓”;上款署生卒年月日,末为“公裔重修”4字。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附近河涌捞出一块同治三年(1804年)崔墓茔地的界碑,重竖于墓前侧。崔与之(1157~1239年),字正之,增城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