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铜仁 > 石阡县旅游
石阡县文物古迹介绍
楼上古寨
楼上古寨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称之为“佛顶山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村庄”。这座古老的村寨隐藏于郁郁葱葱的深山老林之中,周围尽是千年翠柏,环境清幽,鲜为人知,宛若世外桃源,因此这里古村落的风貌也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村中有许多千奇百怪的古树,特别是村里一棵近10米高的桂花树,据说开花的时候左边为黄花右边为白花;还有一摸就摇曳不停的紫薇树,以及按北斗七星状种植的古枫树,都十分神奇。村里的村寨以这“北斗七星”树为中心修建,布局十分严谨,西南方是居住区、东南方是生产区、西北方为娱乐区、东北方为墓葬区,这样的奇思妙想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
石阡万寿宫
石阡万寿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阡县城长征路北端,在县城以内可徒步到达景点,是贵州著名的古代建筑群和旅游景点。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重修,始建万寿宫时称“豫章阖省会馆”。清雍正十三年,知府赵之垣重修,乾隆三年,知府杜理复加修葺。当时的万寿宫没有现在这样的规模,格局是坐北朝南。后来经郡人左成宪等筹款,对万寿宫进行改修,其格局改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就是今天的规模,但山门的位置一直未动,山门不在中轴线上,这是石阡万寿宫与其它地方的万寿宫所不同的最大特点之一。万寿宫的三个山门巧妙地将牌坊、大门、山墙结为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阡府文庙
石阡府文庙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阡县城东南越城路。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由时任知府李鉴修建,因在石阡设府同一年修建,故称“府文庙”。明永乐十一年石阡设府,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改为流宫制度,“改土归流”意味着文明和进步,它使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郡县宫吏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建文庙,传播儒家思想。文庙亦称学宫,是古代培养封建科举人才的场所,自汉武帝尊孔崇儒,历代相承,推孔子为万世之表,重儒术以治理天下,令郡县皆建学宫,以为宫绅人士奉祀瞻仰之地,因此历代宫吏都把营建和培修学宫作为重视文教的标志。石阡府文庙历经战火,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氏墓群
成氏墓群成氏墓群为清代两广总督成世宣家族墓葬,葬于石阡城北10千米的大沙坝乡。墓计11所,分葬4个地点,风洞坡为成世宣墓地,坐西向东,依山势以细石精工雕刻花鸟人物图案,三进门牌坊,高4.5米;第二台即为细条石圈围成世宣墓,墓前一对石雕麒麟栩栩如生。牌头为成世宣父、母、弟、兄葬地,墓四所占地1000平方米,以细石铺地,石墩镶砌高约2.0米高的围墙,墓碑文或阴或阳镌刻,做工精细。该墓区尤以牌头三进门雕坊高大雄伟,双面对称雕刻着八仙人物、龙、凤、花卉等图案,通高4.8米。烟岗岭墓群,坐东向西,与成世宣墓遥遥相对,是成世宣妻妾墓地。共六所墓地分三台:一台墓院,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上村古建筑群
楼上古建筑群位于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始建于明代初期。该建筑群以梓潼宫为核心,由民宅、街巷、屯卡、古井等组成,集建筑群村落建筑、田园景观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良好的、和谐的人居环境。梓潼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年(1654)建梓潼阁,康熙、嘉庆、道光均有扩建,咸同年间两次毁损于兵火,同治六年(1867)修复正殿及两厢,光绪六年(1882)重修后殿,1916年建戏楼。现存戏楼、正殿、两厢及后殿,均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小青瓦顶,其中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带廊,民宅多为庭院式,有四合院、三合院共20余座,均为木结构悬山小青瓦顶建筑,多为面阔三间。民宅布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古建筑群
地址:贵州省石阡县境内处全国最大的宫宇—万寿宫古建筑群。万寿宫位于石阡县城北端。为明万历初年始建,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年间补修,占地3800平方米。牌楼式宫门雄伟高大,正殿和过殿座东面西。宫内分戏楼、正殿和花圃三大院落。整个建筑为木结构,镶嵌以砖烧造的各种花、鸟、虫、鱼、走兽,图案栩栩如生。戏楼翘角飞檐、上下楣枋刻有双龙戏珠和三国演义故事等数十处高浮雕,其间,花饰绿、木饰红、人饰金。万寿宫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好最大的宫宇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石阡县城中心长征路东侧的天主教堂,步行可直接到达该景点,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天主教德国圣心会石阡教区本堂。规模最大时占地7000多平方米,经堂面阔一间,通面阔10.6米,通进深21.9米,高10.6米,为红军“石阡会议”旧址。神甫楼面阔6间,通面阔10.6米,进深15.1米,一楼一底,为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楼上3间房里的墙壁上,有红军标语18条,保存较好,修女楼曾为贺龙、-等领导人住址。石阡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曾两次过境,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红军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