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五华区旅游
五华区文物古迹介绍
大富春街何氏宅院
何氏宅院位于大富春街,建于1919年,坐北向南,占地450平方米。三坊一照壁式样,两层三间六耳,单檐硬山顶,有回廊相通。大门设于东南,其枋额、垂花柱、隔扇门及隔扇门窗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宅院为原滇军将领何世雄修建的私人住宅,1945年被旅缅侨商舒子烈收购,后几易其主。何世雄,字子侯,云南云龙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护国战争中任护国第二军第一梯团第四支队第一营营长。1919年任近卫军十四团团长,1924年任近卫军第三旅旅长,在广西全军覆没。1927年重任第四混成旅少将旅长,余不详。何氏宅院是昆明老城内保存完好的典型传统民居之一,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直街王氏宅院
文庙直街王氏宅院位于文庙直街103号,坐北朝南,为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单檐歇山顶,山花浮雕“仙鹤白云”图,三开间,有外回廊。两侧置楼梯间。该楼额枋花板、雀替撑拱、挂落垂花柱、栏杆下挂板等木雕装饰极为精美,且沥金箔,甚为奢华。楼下层有石材罗马柱式,窗框门套亦为石材弧顶,具有西式风格。该楼始建年代不详,原为昆明士绅孔鉴庵宅第,清光绪年间,由云南清代巨商王炽购下,作为眷属居住使用。建筑原为三院,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仅存一幢。近期维修时,内部有较大改动。文庙直街116号民居建筑为一座坐西面东的二进院合院民居建筑。经多次改建,仅后院正房保存原貌。该房土木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祥宅院
仁和祥宅院位于五华区金碧公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由两个“四合五天井”建筑对联组合构成,整个建筑雕刻简洁明快、做工细致,是昆明地区现存传统民居代表性之一。院内两个大天井各坊均为面阔三间的二层“走马转角楼”房。其中,北院南楼为顶部设露台的西式建筑。其檐枋垫板、窗棂隔扇、垂柱抱头梁及围栏等装饰木雕较为精美。东侧三道大门均为通天砖石柱拱形门,门楣装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额“仁和祥”。该宅院建构规整,造型独特,中西结合,为昆明地区保存完好的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之一,具有一定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通山石牌坊
圆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间,分别立于圆通山制高点大方亭东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为青石质地,四柱三门,平顶,方柱,长方形额枋,须弥座夹杆石。通高6.5米,宽约9米,中间间距2.47米,边间间距1.68米,中间两柱须弥座上为圆雕狮象,边柱则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简洁,雕饰圆润精细。石牌坊分别旌表云南近代有“忠”、“义”、“节”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龙志桢、一位是弥勒人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牌坊由其亲属出资建构,现枋柱有错乱现象,原因待考。圆通山石牌坊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藜光庐
正义路文庙东巷5号藜光庐是一座套院建筑。约建于民国初期。土木结构、二层、单檐硬山顶。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体量较大。北院为宅院的主体,系“四合五天井”布局,坐北朝南,正房“明三暗五”,耳房和前厅为三间,设“走马转角”楼道相通,装修精美。南院为宅院大门内的附属院落,靠西建有独栋二层楼房。宅院大门采用中西结合手法建构。门套为水洗石平直线条组合。额曰:“藜光庐“,藜光,意为“烛光”。表达了原房主闹市求静、习读诗书的心境。另:光绪二年(1876)恩科进士刘藜光系昆明人,此宅院是否与他有关,待考。因其建筑艺术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税务告示碑
税务告示碑位于盘龙江敷润桥至米厂心桥中段,盘龙江旁,立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青石质地,通高0.98米,宽0.43米。该碑是当年云南府昆明县正堂关于整顿生猪屠宰行业税厘行规的告示。文中规定生猪屠宰要报公“验明盖用图记,按名取结注册并录名发给牌示各肉案备查”,所有屠宰户均要“遵公会立定条规办理,不得隐瞒税课功德,倘有私宰乱行规,定予查究不贷。”碑文对研究昆明的税务史有重要的价值。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大楼
位于五一路118号,是一座仿苏式建筑。1958年始建,于1962年6月完工,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立面总体为“凸”字形,下部大厅舒展,呈弧形,前廊设12根圆形石柱。中部凸起二台方形塔楼,上立俄罗斯式尖塔,顶部置红星,通高达65米,整座建筑气势雄伟,造型别致。云南省博物馆大楼是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重要公共建筑,是云南省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10大建筑之一,也是昆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路灯
古路灯位于正义路五华坊巷与如意巷交汇处,坐东朝西。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所立。“古路灯”用整体石灰岩材打造而成,形如一根四方立柱,整体高约2.50米。柱顶镂空,三面凿成窗形,内雕有圆形灯盏,在油盏中盛香油后点燃灯芯,即可通过三面窗口透出光来照明。这座古路灯是昆明市现仅存的清代唯一的一盏路灯,对研究清代昆明市政公共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6年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卷洞巷1号民居
甬道街西卷洞巷1号系“三坊一照壁”布局,建于民国中期。该宅院坐南向北,正房三间,耳房两间,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二楼有回廊连通。由于耳房的位置在正房边间至北,天井显得狭小。宅院小巧玲珑,小木作装饰极为精美。特别是正房挑檩和檐檩下的两幅罩式“二龙戏珠”和人物花卉透雕,繁复细腻,生动活泼,工艺精湛,为建筑装饰木雕的珍品。该宅院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牛街清真寺
金牛街清真寺位于昆明市金牛街41号,始建于元代,又称东门清真寺,是昆明伊期兰教重要礼拜场所,现存朝真殿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五楹,通面阔19米,进深13米。檐下用装饰性斗拱,雕花隔扇门,殿内可容200余人。1941年金牛街清真寺曾被日机轰炸破坏,1943年按照原样修复。1990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明街马家大院
马家大院位于景星街36号,是一座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1142.61平方米的宽大宅院,因建造该宅院的主人姓马,故这个大院称“马家大院”。马家大院体量高大,中院开敞轩朗,平面布局为“四合五天井”建筑,土木结构,双面坡硬山顶。中间大天井四周皆为三间二层楼房,有回廊连通,俗称“走马转角楼”。四角天井较为狭小,三坊一壁。壁设南北,各有对外开门。原大门开于北面正中,面向小银柜巷,后改为东南角,有通道达景星街。该宅院原装饰简朴,主要为传统做法,檐下檩枋挂板均有浮雕,抱头梁下有灯笼垂柱。局部装饰有时代特点,如外墙窗框为砖嵌拱顶、窗扇使用了方格玻璃窗等西式做法。房主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林堂
福林堂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由李玉卿创建。现已成为一个零售药业连锁公司,拥有零售店面80多家、职工600多人,药店严格按GSP要求建设。2000年,云南医药集团与香港世界中国实业项目有限公司合作,重新组建昆明福林堂药业有限公司。其制药86种,著名品种有回生再造丸、益肾烧腰散、黑锡丹、济洲仙丹、加味银翘散及糊药等。2013年5月,福林堂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故居(昆明)
昆明聂耳故居就坐落在原云贵总督府前的官道、现在的甬道街上73、74号。聂耳故居为穿斗结构二层民居建筑,原建筑面宽两间、进深两间,底层铺面原为药店。后因拓宽街面,原临街建筑部分被拆除,现存两间铺面,楼上楼下共四间,每间9平方米。2004年以来,省、市、区文物主管部门多次对聂耳故居的历史状况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与考证,制定了《聂耳故居修缮方案》,2007年5月省文物局同意《聂耳故居修缮方案》。修复后的聂耳故居复原了1912年时的原貌,被开辟成聂耳故居陈列馆,于2012年对广大市民游客开放。1986年7月,盘龙区人民政府将甬道街之73、74号临街铺面命名为“聂耳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直街海天阁1号民居
海天阁1号民居为一座三合院建筑,砖木结构,悬山式瓦屋顶,二层。其屋宇式门框庄重典雅,檐下叠砖起涩,五层砖台层层收缩,额枋石条和砖砌石柱收束处方框浮雕以及三重木门罩雕刻细腻精美。外隔墙檐下砖砌梅花窗,檐上砌空心花台也独具特色。该宅院年久失修,内部空间略有改动,但部分隔扇门、花格窗保存完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山东路99号建筑
建于1950年,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554平方米,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坐西朝东,中设大厅,对称式布局,交错瓦面坡顶,西式墙体,方窗。内走廊,局部立面檐口、腰线和墙裙装饰回纹图案,有苏式建筑特点。现作为昆明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东临祥云街,一层为商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犴
铜犴位于金牛街南端盘龙江西岸,原为井宿祠供奉之神——井木犴。井宿祠俗名金牛寺,即今金牛街地名的来历。现寺已不存,仅余铜犴。铜犴铸于清同治三年(1864)。为坐卧姿态,身长约2.3米,高约1.5米,背上有一眼孔,腹中空,其形似牛而非牛,顶具独角,卧地昂首,欲作斗状。其造型生动,铸工精致,是古代铜铸艺术的精品。古人为了观测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各有动物形象相配,其中井宿属于南方朱雀星象下的第一星宿。井宿八星的形状如同井字,传说与水事相关。昆明雨量集中,雨季盘龙江经常涨水,势若游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云南府城城墙残段
唐永泰元年(765),南诏国在滇池北岸修筑拓东城,翻开了昆明的建城史,为古代昆明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大理国时期和元代,拓东城改名为鄯阐城和中庆城,城址有所变化,城墙皆为土筑。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攻占云南后,将元代的中庆城改为云南府。明洪武十九年(1386),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主持构筑了新的云南府城。云南府城建在盘龙江的西岸,将五华、螺峰、祖遍三山及翠湖圈入城内。城墙墙体土筑,外墙使用砖砌。云南府城面积约有三平方公里,城墙周长4.6公里,高10米,环城有护城河,其外有重关扼市衢之隘。从目前行政区划看,全在五华区地域范围之内。云南府城共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贡院
云南大学的主体建筑会泽院后,有一座白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的建筑——云南贡院。它始建于明弘治12年(公元1499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的考场。南明时期,这里曾是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艾能奇的定北府。明末,永历帝流寓云南,曾以贡院作为滇都宫室,在此驻跸一年左右,因此云南贡院也是汉民族封建皇权衰落的历史见证。历史渊源清王朝统治云南后,“云南贡院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连考三场,考舍分列至公堂两云南贡院(15张)边,逐年增建,至清康熙47年(1708年)已增建到4865间。每次乡试,云南及贵州考生达五六千人,据《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永历帝殉国处碑
明永历帝殉国处碑位于五华区华山西路中段,碑系石质,为云南省督军蔡锷在1912年以云南三迤士民名义而立。首行楷书“民国元年季冬月下翰”9字,中为隶书“明永历帝殉国处”7字,末行楷书“三迤士民恭建”6字。2020年2月17日,被公布为昆明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第一天文点
云南第一天文点在云南天文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遗迹就在今天的云南大学文津楼旁,绿草树阴中的云南第一天文点看似不起眼,似乎被人们遗忘。由青石板构建的石台上,正中有一个圆形柱状的石圆台,台基两侧和正面碑记留有云南大学校长何瑶题写的“云南大学天文点”以及天文点的来历等史料内容。云南第一天文点是我国早期大地测量定位标志,也是我国除北京观象台外唯一原测经纬度的确切点位,其始测于清康熙49年至57年(1710—1718年),当时的初测数据为:云南省昆明县北极高25度6分,京师偏西13度38分;1934年由云南省教育厅等单位共同发起复测,在云大校长何瑶主持下,经计算,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