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惠山区旅游
惠山区文物古迹介绍
冯其庸学术馆
冯其庸学术馆是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政府文化建设工程,座落于惠山区前洲街道。惠山区前身属原“华夏第一县”之称的无锡县,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腹地,南临太湖,北倚长江。全区面积3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1.17万人,常住人口58万人,是“长三角”国际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板块。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8亿元;财政总收入129.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779元;农民人均收入17468元。无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近年发现原始文化鸿山文化,出土大量珍贵文物。3500年前,周文王之兄泰伯来这里斩荆拓荒,开创了吴地文化。诞生过顾恺之、倪云林、王绂等大画家。近
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取名为“凤谷行窝”。秦金死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秦瀚加以修葺,并改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朝阳禅寺
朝阳禅寺座落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东侧,原为历史名刹翠微寺退居寮,名朝阳庵。因寺后有一石窟,当地群众习惯将朝阳庵称为朝阳洞。日久天长阳山朝阳洞也就举世闻名而众所周知。这里形势壮观,景色秀丽,为此,宋人唐皥《题安阳山翠微寺》七侓有句云:“龙窟正当螺结顶,僧居端坐画图中”。朝阳禅寺又在阳山镇的大阳山中,寺门前是镇政府的桃花源广场及有一个很大的宁静的湖泊,依山榜水,一进山门内绿玉葱葱,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顺着羊肠山间小道走上去,看到了另一个画面,宽广古朴的大雄宝殿,大殿门前有一棵150年的银杏树,寺里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兰殿,图书室,客堂,藏经阁,祖师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脚下的二泉。该泉相传为唐大历年间无锡令敬澄开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为泉源所在,水质最好。中池为方形,紧靠上池。据《惠山记》载:“活水细流,澄澈可爱。”两池都是石底,青石围栏,上池四周石栏磨得十分光滑,特别是提脚踩的位置,石栏深陷成几个缺口,是近千年以来,人们取泉煮茶的纪录。下池最大,为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约7米,横10米,深约0.33米,位于漪澜堂下。每年秋季阴历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会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匡村中学旧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匡仲谋在其宅第(无锡杨墅园)开设匡村初等小学堂。民国十六年(1927)创办匡村初级中学,以原来的小学为附属小学,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前身。匡村中学创办人匡仲谋,名启墉,字裕芬,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幼随父学,耕读家乡,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业余自学外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盈利八万余两银。被店主称为最诚实、最能干、最得意的学徒,并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三万两相赠。匡仲谋在此基础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薛暮桥故居
薛暮桥故居在无锡惠山区礼舍古街的西街,距孙冶方故居仅百步之遥。该建筑占地405平方米,取名“慎修堂”。修葺一新,粉墙黛瓦,乌漆大门。门旁一块石碑,文字内容与孙冶方故居前一模一样。旁边还有一块小石碑,镌刻这样一段文字:薛暮桥故居建于1884年,由薛暮桥的祖母主持建造,原有主体建筑为三间四进砖木结构,第三进为楼房。薛暮桥1904年10月25日出生,2005年7月22日逝世,跨越了一个多世纪。故居以图片形式展示了薛暮桥波澜壮阔的一生,一幅幅照片记载了薛暮桥为党的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生平历程。在展出的图片资料中,翔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薛暮桥笔耕一生、著作丰硕的内容,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冶方故居
孙冶方纪念馆位于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玉祁礼社街121号,为缅怀、学习孙冶方,1997年7月,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在文昌公园内筹建了孙冶方纪念馆,馆名由杨尚昆题写。2008年孙冶方诞辰100周年时,玉祁镇党委、镇政府对礼社孙冶方故居(孙冶方养女李昭不同意此认定)进行了修缮,并将孙冶方纪念馆搬迁至故居内。故居房屋为清代晚期建筑,前后五进,坐北朝南,临街而建,系砖木结构。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无锡玉祁礼社村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15岁投身学生、工人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任中共无锡支部第一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书院旧址
安阳书院位于阳山镇狮子山与长腰山之间,四面环河,环境幽静。始建于清同治三年,由浙江候补知府钱勖募资在原慈缘庵旧址上兴建,现有建筑包括书院大门、门厅、砖砌门楼、北侧厢房、主厅等均为清代建筑。2005年进行整修时建慕贤堂一所。建筑面积计480平方米。书院门前的单孔小石拱桥,为明代成化八年原物,采用当地产阳山石构筑,至今保存完好,十分珍贵。门口的两棵古银杏已有120年历史。门厅,三开间,硬山顶;大门用明代青石门枕石。门厅后与天井以砖雕门楼相通;门楼上砖刻“樸作人”四字。南北厢房各三间,硬山顶,有风火墙,南庑已毁,两进两庑面向中央庭院均有外廊,相互连通,围成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祁凤阜寺
凤阜寺位于文昌公园西南隅,相传该寺建于宋代,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前原有殿宇,到明代洪武年间建有玉皇殿、文昌阁、观音殿、天地楼、二老爷殿、阎罗殿等,时过境迁几经兴废。一九四零年抗日战争时该寺焚毁殆尽。现寺内尚存文物碑记、有清代康熙时五十八年的芙蓉湖圩水利碑记,有清代道光八年的玉皇殿重修碑记。寺内远存其余碑记在一九五八年墩上创办农业中学时全失。玉皇殿文昌阁于一九八四年批准为无锡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殿字年久失修于一九八九年重修玉皇殿,一九九三年翻建文昌阁,一九九四年新建大雄宝殿及移建天地楼,一九九七年新建千手观音殿及二老爷殿,一九九八年新建天王殿。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氏宅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陆氏宅(陆定一祖居)位于无锡西漳陆巷,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出生的地方。老宅自2006年修复后开放至今,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老宅有待全面提升。据悉,陆氏宅修缮养护专家论证会于近日召开,老宅修缮养护正式启动。提起陆定一故居,无锡人多会想到位于西河头县前西街的那组清末民初建筑。在无锡西漳,也有一处陆定一故居,在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上显示为“陆氏宅(陆定一祖居)”。1906年,陆定一在此出生并度过了幼年时代。陆氏宅位于惠山区堰桥街道天一社区老陆巷4号,坐北朝南,白墙黑瓦,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老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岁月更迭中有所损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金镛宅
李金镛宅位于无锡市惠山区。年代为清。李金镛故居虽然十分破旧,已无人居住,但大部分房基旧貌尚存,尚有平房三间,矮楼四间,原木结构卧室,雕花厅窗等旧貌尚存,小院内的古井、天竺石榴树尚存。李金镛故居位于洛社镇天授村戴李巷,是清代爱国名人清朝二品道员内阁学士,漠河金矿创办人,老百姓心中的“李青天”“李善人”李金镛1835年出身和生活20余年的地方。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圻小学旧址
华圻小学旧址位于惠山区洛社镇华圻村。1925年,匡村中学在此设华圻分校。1947年由无锡著名的工商实业家华圻籍丁熊照先生接办,出资约计大米4000余石兴建华圻私立小学,设初、高级6个班级,面积约2600平方米。由当时著名建筑设计师许钟锜设计,上海大公营造厂承建。该学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反映了当时的办学理念和建造水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氏梅园
荣氏梅园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2002年10月荣氏梅园1912年无锡市西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漳蚕种场旧址
西漳蚕种场是苏南地区最后一个蚕种场,这个无锡曾经最大的蚕种场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到养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鼎盛与繁荣。历经三年筹建,昨天,这里修缮一新,变身江南蚕桑博物馆开门迎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的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无锡地区养殖蚕桑遗存、农桑文化地标的新面貌。西漳蚕种场原名‘三五馆’蚕种制造场,始建于1926年由陆子荣创建,他有姐妹三人兄弟五人,所以就取“三五馆”为场名。历经一年准备和建设,1927年春开始饲养春蚕,10年后的1937年,这里已经拥有桑田300多亩,蚕室附属室100间,还有贮蚕室等总面积2000平方米,可以年产蚕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彦钧墓
华彦钧墓,在无锡市惠山天下第二泉西面春申涧畔。华彦钧,小名阿炳,无锡人。从小跟雷尊道院法师华清和(他的父亲)学习音乐技艺,1915年他父亲去世后接替为法师。1928年双目失明,离开了道院走上街头卖艺,以演奏乐曲和说唱新闻受到群众的欢迎,人称“瞎子阿炳”。1950年,中国音乐学院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优秀的民间音乐资料,录制了他创作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凤曲》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他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墓原葬于璨山“阳明观”道士坟内,1966年毁,现墓是1983年由无锡人民政府拨款重新迁建。墓的形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陆墟桥
在惠山区陆区,有这样一座桥叫陆墟桥,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桥。陆区地名的来历是从陆墟桥而来。老街上的一座陆墟桥800多年的古桥。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人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平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鸭头春涨绿浸柳堤,鹰齿云排红迷桥岸的对联。现在陆墟桥已评为无锡市文化保护遗址。2019年,陆墟桥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