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易县旅游
易县文物古迹介绍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千米的永宁山下,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
清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叶赫纳喇氏(1868-1913年)。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一直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慕陵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内葬宣宗道光皇帝、孝穆成皇后钮枯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咸丰皇帝的生母)。慕陵在清东西两陵区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隆恩殿面阔由五间改为三间,殿内装饰不施彩画,月台的规制也比前代简单。地宫之上只有石圈。这也许是和道光皇帝提倡节俭有关。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据说他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经三次洗涤不更换。慕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遗址位于易县东南,为战国古遗址。1982年7月23日,燕下都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在河北省易县境内。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国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昌陵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南2.5公里荆轲山上。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为0,广招勇士。纳卫国人荆轲(?一公元前227年)为上卿,修馆待之。荆轲好读书击剑,性豪爽,游侠,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遇害身亡。为纪念其“图穷匕首见”的悲烈壮举,后人在荆轲馆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称荆轲山。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辽代此处建有圣塔院。明万历六年(公元l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现存此塔及明代重修塔碑、清乾隆癸未《重修圣塔院塔碑记》和明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土荆轲里碑》。荆轲塔之名,最早见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荆轲山上,且传为纪念荆轲而建,故名。古时每逢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君堂
狼牙山在河北省保定地区易县西部.在狼牙山棋盘坨上,有一处古庙,这就是著名于方园百里的老君堂,传说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流传着很多动要的故事。早在战国时期,燕昭王复兴燕国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起来,并幻想长生不老。他手下一群善吹的门客们,投昭王所好,鼓吹练仙丹让他吃,以求长生。昭王信以为真,派人寻访炼丹的好地方,最后选定了美如仙境的狼牙山。选定了佳期,昭王亲自登山遥拜星晨日月,然后派方士们组织炼丹,这拜坛的地方主是老君堂。到了唐代,有一名道家朱翁曾在老君堂修道,学会了缩地法。他回家之后,乡亲们求他试一试法术,想开眼界,朱翁不肯。有个叫陈士明的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福地遗址
北福地遗址位于河北省易县太行山东麓地区,史前时代属黄河下游地区。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和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的拒马河考古队,调查发现并试掘了北福地遗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北福地遗址进行了连续两个年度的正式发掘。北福地新石器时代第一期遗存的主要特征以直腹盆与支脚为典型陶器均为夹砂夹云母陶,不见泥质陶。文化面貌与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遗存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燕山南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它们的相对年代应大体相当,属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一期遗存的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泰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泰陵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建筑历时有八年。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等。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泰陵作为典型的清式宫殿式建筑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庵双塔
双塔庵双塔又称太宁寺双塔,位于易县西陵乡太宁寺村西北1.5公里处的半山腰。现存双塔均为辽代建筑。南塔的创建年代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北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创建于辽代,虽经明万历年间重修,但仍保存着辽代建筑风格。塔通高17.4米,分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塔座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每角置一力士像,每面分为两块,雕有祥云、蝎牛、蚯蚓、金鱼等图案。束腰之上为砖雕斗拱承托勾栏,勾栏也雕刻各种图案,上置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内有方形天宫,覆斗顶;正面两侧的斜面上各砖雕一菱形棂条的窗户。每角处均有一砖雕七层小塔,之上为砖雕五踩斗拱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行宫
清西陵行宫始建于乾隆十三年三月(1748年),完工于同年八月,是乾隆皇帝专为拜谒其父雍正的泰陵而建的。与其同时还建有房山的黄新庄行宫、涿州的丰壁店行宫、涞水的秋澜行宫。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三座行宫已荡然无存,而梁格庄行宫(清西陵行宫)却比较完好地保留下来。清西陵行宫,坐落于梁格庄村西,与御用喇嘛庙永福寺毗邻。南面有座小山叫龟山,北易水河沿山脚潺潺流过,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行宫门内,是一组布局合理、排列有序的灰布瓦建筑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屹立在中轴线上的一座雕梁画栋的垂花门和长长的彩绘走廊。垂花门内,有一座八角形喷泉鱼池,池中置假山。冬季,泉水结冰,假山变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北45公里处的紫荆岭上。紫荆关地理位置显要,关城建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广阔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京西内长城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它是一处重要关隘,位于居庸关、倒马关之间,与居庸、倒马合称“内三关”。紫荆关它是进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县永福寺
永福寺位于易县清西陵东部,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专为陵寝祭祀设置。永福寺坐北面南,依地势前低后高,层次分明。山门内依次有钟鼓二楼、前殿、牌坊、碑楼,碑文记述了永福寺兴建经过及用途。碑楼后的中殿为主殿,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内两侧设有佛坛。中殿之后有踏跺上月台,台上建有后楼,高2层,据说是放经卷之处。寺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为-居住之处。整个寺院主要殿宇均为黄色琉璃瓦顶,余为布瓦顶。黄灰瓦顶、红色院墙,掩映于苍松之间,高低错落,显示出一幅幽静壮观的古刹风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石佛
镇国寺石佛位于易县解村,为隋代石刻。石佛为释迦牟尼的汉白玉石雕像,高4.95米,立于仰莲座上,坐下有刻铭“大隋国”等字样。石佛身披袈裟,并施以彩云,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典型的隋代佛教风格,对研究隋代文化习俗和石刻艺术有重大的参考价值。镇国寺现存清代大佛殿三间,为1899年重修。石佛置于大殿中间,现佛手足均残,佛头已于1997年3月6日被盗割。1993年7月15日,镇国寺石佛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观道德经幢
老子道德经幢位于县城内友谊路。据《天下舆地碑记》载,经幢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县城西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迁至城内南端的龙兴观。经幢通高6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清同治十二年为暴风雨吹倒,其后二年重修时位置装错。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重修经幢碑亭,以利保护和管理。级别“国保”。龙兴观道德经幢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易县,该幢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较完整的唐代(公元618~907年)道德经幢。龙兴观是中国唐代北方的著名道观,现仅存道德经幢及三通石碑。经幢凿刻建造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现高4.29米。幢身正面刻“太上玄元皇帝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燕下都
燕国下都俗称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易县城东南12华里处,界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我国现存的一处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故都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下都共有八处景点。在燕下都文保所院内,建有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的文物展室,展出燕文物二百余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轲塔
荆轲塔又称圣塔院塔,坐落于易县城西南2公里处的荆轲山上,是省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始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历经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及解放后的1985、1986年多次修葺,现塔高24米,八角十三层,砖石结构,下有莲花仰托,上有舍利子封顶。塔每层之八隅均悬风铎,经风吹动,清脆悦耳,音传四野。门票:无游览时间:半小时电话:0312-821248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峪村千佛宝塔
峪村千佛宝塔位于易县西山北乡塔峪村,在县城以南约四十公里。古塔建于清顺治五年,七级六角砖塔,高约17米,内部中空,塔身外嵌有很多精美砖刻图案,顶置圆形葫芦砖刹,单数层塔檐下设斗拱,偶数层塔檐下为莲瓣承托。塔身上的砖雕以中国民间传统的神仙形象为主,以此推断这座塔是一座风水塔。这座塔整体保存较好,但已向南倾斜严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丛葬墓群
丛葬墓群位于易县解村一带,为战国古墓葬。1982年7月23日,丛葬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县清真寺
易县清真寺位于易县易州镇,为明、清古建筑。1993年7月15日,易县清真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