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宣州旅游
宣州文物古迹介绍
宣州古窑址群
宣州境内存在的一个分布较广的晚唐时期五代的窑址。根据调查情况和其器物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山岗古窑址群是古宣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遗址由小河口古窑址群、山岗古窑址群、幸福古窑址群、邵村古窑址群组成。山冈古窑址群位于宣州区狸桥镇东云行政村新岗村民组,南距宣城城区约30公里,东距狸桥镇约10公里。南距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窑址约7公里。现查明该窑址群由9处窑址组成,其形制均为龙窑型,窑址堆积层高约4-8米,堆积面积可达40000平方米。在堆积层上有大量的红烧土、窑砖和窑具,堆放着大量的瓷片,堆积中器形比较丰富,有执壶、小罐、钵、碗等,其中碗和执壶所占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老街
水东镇始建于隋唐时代,山清水秀,古迹众多。该镇系国家级文明村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最佳旅游乡镇和省级重点中心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古镇水东因水阳江这条“黄金水道”而成为鼎盛的商埠码头。现存的老街街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街道全长740米,宽4米。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与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的水东老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与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显盎然古意和徽风皖韵。老街现存古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都是明清建筑,内部架构简洁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脁楼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服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位于安徽宣城市城内十字街。时代为北宋,位于宣城市城内老十字街。塔始建于晋,塔随寺名而变,初名永安塔,唐称开元塔,宋叫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清为永宁塔。塔平面六角形,9层,高约34米。底层有附阶,现存西南两面,塔身壁面开券门,门两旁做灯龛,各层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样。塔内部结构为空筒式,每层装有楼板,并用交叉梁承托。景德寺塔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景德寺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公元302年),塔随时间的推移曾有多次更名。最初,古塔名为永塔,后塔名随寺名更改而改,唐称开元寺塔,宋称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清称永宁塔。古塔原位于开元寺右侧,至今已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州广教寺双塔
广教寺双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双塔后原建有的广教寺,俗称“双塔寺”,今已经毁弃。根据对双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内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记载,推测双塔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双塔均为七层,高约20米,平面呈四方形。东塔每边长2.65米,西塔每边长2.35米。塔都是砖砌的,枋木结构,除底层三面开门外,以上各层均四面开门。半木檐,木楼板,没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装饰。塔身原来砌有很多的佛像砖,至今已经严重损坏,只有东塔第五层的四对佛像还完好地保存着。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为三间,中间是圆形的拱门,转角圆形的角柱有“卷杀”、“侧脚”,阑额上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山遗址
宣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向阳镇陈山旧石器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证明,早在6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宣城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陈山位于宣城市区南15公里,向阳镇夏村行政村赵边村民组,东经118o2,北纬30o53。遗址东距水阳江约1000米,西南群山起伏,北为平原绿地。陈山遗址处于一条西南东北走向陇岗的东北端,是黄山山脉的余脉,顶端海拔45米,相对高度25米,当地人称之为陈山,亦称老龙山。其上沉积了水阳江的冲积物和其他堆积物。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晚期。地层年龄为81.7-12.6万年,文化时代是旧石器早期至旧石器中晚期。陈山遗址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章氏宗祠
南湖章氏宗祠位于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南湖村大章自然村。章氏宗祠始建于明初,现存建筑为清代,分为主祠和副祠,砖木结构。主祠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副祠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主祠为三进三开间,面阔约16米,进深约32米。硬山式顶,马头墙。八字门楼,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抱鼓石。内分门厅、敦睦堂和享堂,有前、后天井。副祠略向内缩进,面阔约16.5米,进深约31米。前进为门庑,中进分开,两边为厢房、回廊,后进为享堂。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砖雕随处可见,雕刻精细,绘画精美。章氏宗祠整个建筑既有徽派建筑的一些特点,又带有本土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皖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花戏楼
水东花戏楼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东胜行政村内。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始建于南宋,清光绪末年,因楼毁坏严重,村人合力重修,民国五年又重修。花戏楼又名万年台,呈凸字形,前部表演区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可以三面观看表演,后台为硬山顶,台身砖木结构,四周共有柱16根,檐柱斜撑刻以戏文故事及狮形,台基高1.85米,台宽12.7米,前台深4.4米,后台深5.1米。据调查,自清同治四年即有目连、散腔等戏剧在该戏台演出,十年一大唱,五年一小唱,多为专业班社,且与玩灯、赛会结合。保护范围:台前向东26米,台墙向南、西、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清墓
梅清墓位于宣城市新田镇。梅清早期所画的题材只是家乡山水、故园风情。32岁始潜心画黄山,屡登天都、莲花、云门、光明顶、文殊院、狮子林、炼丹台、蒲团松、西海门等百余处胜景,深为天下第一奇山所陶醉。从此,他在绝妙如画的山水间热情-满怀,纵横驰骋,以诗人之心去感受自然,更以画家之情来表现自然,不仅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而且画出了无数峭拔秀美、云烟变化之胜、意境韵味无穷的黄山风景画,与黄山结下了奇缘。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大夫第
水东大夫第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水-区水东老街内。大夫第始建于明代,现存为清代建筑。该宅为砖木结构厅堂建筑。原为五开三进,现存三开三进,面阔11.2米,进深30米。面积312平方米。房屋前厅分上下两层,东西为厢房,中进设回廊,后进为祭祀堂。前厅有一券门可直通天井,天井用石条铺成,下设排水道。为了防潮,房间和楔厢房地坪高于明间约20厘米,上面还铺有木板,整幢房子都采用素色、原木。保护范围:东至交通路,南至幸福路,西至沿河路,北至包上路。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西、北各1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鸦山与九曲岭古道
鸦山与九曲岭古道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年代为明清。2019年,鸦山与九曲岭古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塔
开元塔位于宣城市区开元寺遗址陵阳山第三峰(今宣州电影院右侧),初名永塔。塔名随寺名更改而改,唐称开元寺塔,宋称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清称永宁塔。该塔从始建至今已长达1600余年。“时坏时修”,民国18年(1929年)维修过一次,解放后曾维修两次。现存为九级六面砖塔,高34米。塔内设有螺旋木梯,游人拾梯而直达其顶。登顶,市区周围山水风光尽收眼底。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寓宣时,曾作《开元寺浮屠》一诗。诗云:“坐对芙蓉塔,延观柏枧云。青霞城北涌,翠潋水西分。巅树疑岚湿,岩花入瞑薰。风铃流梵响,玉漏自闻声。”开元塔影倒映句溪河,形成“句溪塔影”,为宣城胜景之一。清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脁楼遗址
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中心。公元494-496年,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在郡治之北陵阳山顶构建一室,名曰“高斋”。唐初在旧址上建“北楼”,以后历代均有修葺。遗址现存面积1100平方米,高9米。谢朓楼遗址时代为清,位于宣城市府山路。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谢朓楼遗址时代为清,位于宣城市府山路。谢朓楼,又称“高斋”、“北楼”、“叠峰楼”。公元494-496年,南齐著名诗人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在郡治之北陵阳山顶构建一室,名曰“高斋”。唐初在旧址上建“北楼”,以后历代均有修葺。谢朓楼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李白、白居易、文天祥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果墓
张果墓位于宣州区济川街道,时代为宋,类别为古墓葬。2016年,张果墓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埠老街
孙埠老街位于宣州区孙埠镇,时代为清末民国,类别为古建筑。2016年,孙埠老街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宣州天缘桥
宣州天缘桥位于宣州区寒亭镇,时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16年,宣州天缘桥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廷藻墓
刘廷藻墓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年代为宋。2019年,刘廷藻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桥
李家桥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年代为明。2019年,李家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狸头桥
狸头桥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年代为明。2019年,狸头桥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塔
龙首塔位于宣城市宣州区鳌峰街道,年代为明。2019年,龙首塔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