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杜岗会师纪念馆
一、杜岗会师纪念馆基本情况西华县杜岗会师纪念馆位于西华县城北4公里处的红花镇杜岗行政村,由纪念碑、纪念馆、雕塑群和办公用房、商业用房等四部分组成,其前身为杜岗会师纪念碑,后由中央支援革命老区建设拨付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建成杜岗会师纪念馆,共占地32.5亩,总投资500多万元,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纪念碑于1993年建成,位于该馆中轴线的最北端,碑高19.38米,象征会师时间在1938年。纪念碑由三个竖面呈“丫”字型组成,上部集于红色碑顶,寓意三支部队在中国0红色武装旗帜下汇集一体。碑正面有原-副主席张震题词:“杜岗会师”四个大字,东侧是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光山吉鸿昌旧居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红色旅游景点---吉鸿昌将军旧居,位于光山县城西8公里的城关镇胡围孜村。北有宁西铁路、叶罗高速公路、312国道,东有京九铁路、阿深高速公路,距京广铁路枢纽站信阳市90公里。吉鸿昌旧居原为裴氏祠堂,始建于民国七年,民国九年竣工。是当时的吉、长(吉林、长春)镇守使,将军府将军裴其勋亲自组织筹建的。建筑座北面南,二进18间,为一天井院落,内有回廊一周,有正殿和东西厢房,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640平方米。1931年春和1932年冬,吉鸿昌将军两次率部来光山,居住在裴氏祠。在这段时间里,吉鸿昌将军刻石寄言志,苏区寻真理,巧计助红军,除恶安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国故城
蒋国故城,源于淮滨县期思镇,是以国为氏的。蒋姓的起源十分单一和纯正,俗称“天下无二蒋”。蒋姓人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周灭商后,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在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大分封中,属于周公诸子的有6国,其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于蒋,建立蒋国,成为蒋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绝大多数蒋姓人都是伯龄的后裔。周王朝统治者分封姬姓蒋国于淮水上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蒋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传说在伯龄于蒋地建立蒋国时,曾有鹤发长者入曰:“侯可为国不可为蒋也。”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项城袁世凯故居(袁氏旧居)
袁世凯故居袁世凯故居位于市区东南17公里的王明口镇袁寨村。袁世凯故居是著名历史人物、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诞生地。旧居占地270亩,建成具有明清特色和传统风格的各式建筑248间,周围是1800米长、10多米高的寨墙,6座炮楼及三道护城河。旧居整体按中、东、西三轴线布局,分东、中、西三组纵深院落,且院落幽曲相连,形成一片完整且别具风格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传统砖瓦、木材、白灰等建筑材料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房屋顶脊之处,皆有狮、虎、豹、马、猴等砖雕,四角挑檐高耸,饰有龙纹兽尖、直指苍穹,气势恢宏。中宅院,为袁重三修建,走马门楼,门楣栏板彩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庆陵(后周世宗柴荣陵寝)
庆陵,为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的陵墓,陵号“庆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郭店镇陵后村陵上西侧。1963年6月20日,周世宗庆陵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954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梁王墓群
汉梁王墓群位于河南省永城市东北的芒砀山,是西汉时期梁孝王刘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从梁孝王刘武开始,西汉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砀山,加之王后、嫔妃和文武大臣有多少地下宫殿目前还不清楚。现除主峰未发现外,已查明的汉代梁国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僖山金缕玉衣墓、王后墓、黄土山一、二号墓、窑山一号、二号汉墓、南山一、二号汉墓、夫子山一、二、三号汉墓、铁角山一、二、三号汉墓等二十余座。汉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保安山梁孝王陵区已发掘的柿园壁画墓、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已成为芒砀山文物旅游区的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位于徐府街中心。徐府是明代周定王长女兰阳郡主的仪宾(丈夫)徐茂先的府第。徐茂先是中山王徐达的孙子,因此这座府第特别显赫。所在的街道称为徐府街。明亡以后,府宅荒废。清初山西、陕西商人建成会馆,因为关羽是山西解州人,一般明、清山西会馆前例建关帝庙。会馆及关帝庙始建无考,据旧志为顺治七年(1650年)建,据调查关庙大殿悬有乾隆三十年(1765年)匾额。足证关帝庙及会馆已有悠久历史。光绪末年,甘肃商人参加会馆后,改称山陕甘会馆,现会馆建筑已全部改观,仅存关帝庙,群众仍习称山陕甘会馆。山陕甘会馆,建筑雄伟、飞檐交错,五彩纷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宫。它的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寺寨
铁寺寨位于大别山腹地,豫东南鄂豫交界的天台山、老君山之间,古店、牛冲、卡房三村交界地段,海拔高度681米,主峰乌龟石包,次峰香炉石、马鞍山、杀人坳、燕子窝。诸峰环绕相连,相互拱卫,犹如一条连绵起伏的”长龙”盘绕在铁寺寨周围。自明朝初期建寨以来,铁寺寨历经沧桑,如今已破损严重,十里城墙断续存在,百余处防患施舍(炮台、瞭望台、碉堡、掩体、粮食弹药存储洞等)残留多处,东、南、西、北有四道寨门显现。相传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朱洪武九打九焰山”之传说。朱洪武攻打九焰山后获取“寨之优,在于易守难攻”之经验,于是大量筑城建寨,以防外扰。仅卡房境内现存古寨7处,累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水王湾遗址
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西约3公里处郊区谷水镇王湾村涧河东南岸第一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发现该遗址,1959年秋、1960年春,曾两次进行发掘,共揭露面积3350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房基9座,灰坑、窑穴179个,陶窑1座,墓葬119座。王湾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湾一期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经研究认为,王湾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而王湾二期文化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中间过渡性质和特征。王湾一期文化发现居住房基7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封故园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历史上曾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朱仙镇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木版年画和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明清年间,朱仙镇达到繁盛顶峰,位居华北水陆交通联运码头之首,聚集人口20余万,商贾云集,盛世空前,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把朱仙镇这一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由河南省开心一方集团投资开发的“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动工建设。此项目已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坐落于中原“0-一线”的黄金旅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府文庙
开封府文庙最早是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年)的汴梁路学。是利用北宋太学的旧址改建的。北宋太学的旧址原在内城朱雀门外附近,有北宋嘉祐年间所刻的全部儒家必读的石经,用篆楷两体书写,世称二体石经。金代贞祐年间(1213-1216年),为抵御蒙古,金人将内城扩大,太学刚在拆迁的范围。金人在匆忙中将太学迁移东南城下,石经亦随之迁移。金亡以后,元人即以其地改建为汴梁路学。那时石经堆积如山尚未树立起来。元代中期,曾整理石经,发现已残缺不全,就予以修复,李师圣撰《修复汴梁石经记》叙述了这次修复的经过。元代晚期,汴梁遭受水患,学宫受水淹圯,石经再次受到冲击而残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贠家大院
贠家大院位于灵宝市豫灵镇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国后,收归国有,20世纪60年代,乡财政出售给贠承业等八户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侧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为二进式,主院大门前有照壁,大门设在主院中部,两边各有门房三间,通宽19米,进深7米,门房后为厅房,厅房五间,中部为通道,厅房后东侧为书房,书房三门间,书房后为二门,二门为砖雕圆门,二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上房为五间,主院通长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宽15米,厅房各三间,偏院、门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长均140米。该大院对于研究清代大型组群建筑有重要价值。走进贠家大院,首先映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上村地坑窑院
庙上村地坑窑院河南陕县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民间“建筑奇迹”、中国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陕县地坑院,目前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河南陕县境内仍有一百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历史痕迹,保留在当地的其他许多民俗民风之间,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河南的西部,有个被国内外游人称作“建筑奇迹”的民俗现象,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人们也称它天井院。许多国内外游人更是对黄河岸边这一奇异的民间建筑文化风俗叹为观止。地坑院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羲台遗址
伏羲台遗址位于巩义市河洛镇洛口村。坐落在黄河南岸,黄河与洛河交汇处东部的夹角地带,高出河岸80米的台地上。遗址于1984年发现,由于当地百姓称此地为“伏羲台”,据此命名为“伏羲台遗址,据先秦典籍记载,黄帝、伏羲、尧、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坛沉璧”,祭天祭川,遗址西北有传说中的伏羲台。1992年5月,经有关单位、专家认定此处为当时祭天场地。晋•王嘉:《拾遗记》卷一:“伏羲为上古,观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清乾隆十年《巩县志》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铎又在祠侧建“河洛书院”。遗址由于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文庙
襄城文庙它是中原创建最早的文庙之一,后经历代扩建整修,至明清形成东西宽118米,南北长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卫衍出资重修,作县内学署。元、明、清历毁历修,仅存大成殿1座,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该殿建在青石高台上,殿前有月台。殿面阔5间,进深3间,房顶是九脊八坡歇山式构造,绿色琉璃瓦顶。解放后曾一度作为学校使用,1963年被归类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襄城县公安局治安巡逻大队办公大院。文庙大门外泮池之南有琉璃照壁,又名奎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共城百泉书院
百泉书院宋元时称为太极书院,位于百泉湖东岸。创建时间为宋,到了元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关键人物是姚枢,姚枢曾任燕京(北京)行台郎中,1141年辞官来辉隐居,耕荒种田,耕读自乐,自刊《小学》《论孟》等书,散之四方,以惠学者。慕姚枢之名,1250年,著名学者许衡、窦默也从河内(河南沁阳)、肥乡(河北大名)来到百泉。他么在太极书院内,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无所不授。不论学生出身贵贱、智商高低,他们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学者皆有所得。百泉弹丸之地,遂成理学渊薮。一时担簦负芨者,络绎于道,使得太极书院与朱熹创办的鹿洞书院,陆就渊创办的鹅湖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豫陕鄂前后委旧址,又称豫陕鄂前后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河南省鲁山县老城大街中段、县委大院西侧的福音堂。豫陕鄂前后委旧址的楼房始建于1891年,当时,挪威一些基督教人士来到鲁山传教,在这座楼相邻的西南建了一座教堂,取名福音堂。此楼为配房,是牧师和传教士居住的地方,人们称它为牧师楼。楼房为砖木结构西欧建筑风格,是鲁山当时最漂亮的建筑。1947年鲁山解放时,传教人员离去。这里成为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的驻地。解放战争时期,鲁山一度是豫陕鄂边区和豫西区首府所在地,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商业比较发达。1948年4月25日,在鲁山县召开的豫陕鄂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康定国公墓
元代康定公墓碑,俗称关关碑。碑后墓冢原高约7米,现已削平。此碑现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通高5.82米,由碑首,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青石质。碑首高1米,宽1.25米,正面碑额镌刻元末丞相脱脱篆书“荣禄大夫河南省平章摅忠协义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碑额上面及两侧高浮雕盘龙图案。碑文楷书,由张翥撰文,孙翥书丹。碑文记述了关关镇压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战斗历程,因战功卓著,由一般军卒升为百户侯,又越级升为万户侯、官居一品的一生经历。据碑文所载,关关(1312年~1365年),字文祖,沈丘县人,蒙古族。此人深沉勇猛,有武艺,喜欢游猎,娴于骑射。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碧霞宫
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俗称奶奶庙。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巅,座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楼阁87间,是一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代建筑群。宫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县知县蒋虹泉主持兴建,历时21年落成。后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渐具现今规模,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宫座北向南,87间殿宇、楼阁以南北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组成三个院落,中轴线上有戏楼、万物资始坊、硬山顶山门、四阿顶二门、卷棚歇山与悬山顶组合的正殿以及三重檐歇山顶的寝楼。碧霞宫正殿是碧霞宫主体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殿建在2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楚故城
陈楚故城陈楚故城(今淮阳县城)是西周至春秋末陈国的国都。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所破,楚顷襄王迁都于此。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陈州州城枕蔡水”。《水经注》载:“沙水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淮阳县志》载:“州城即古陈国”。今淮阳城址与文献记载相符。《诗经·陈风》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水经注》记载:“城之东门,内有池,池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步许,水中有故台,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