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61、具茨山岩画
具茨山岩画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与许昌市交界处的具茨山,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与禹州市四县级交接处,具茨山岩画在新密的分布范围主要在新密市南部的苟堂镇最南端范堂沟村和槐树岭村的石牛山和大鸿山上。东西长4公里,南北约600米,分布范围较广泛。存量达3000多处,郑州市界内新郑发现200余处,新密30余处。具茨山岩画1988年被发现并引起重视。岩画多呈沟槽、凹穴、网格状,圆点凹穴是研磨法制成,沟槽和网格状可能是用坚硬的打击石器或金属工具制成。另外,在石牛山和大鸿山顶均有古寨存在,寨周围及寨内为岩画分布集中区域。在调查中新发现了两处全新世中期褐红色古土壤叠压岩画的地层,推测此两处岩画形成时代约当全新世中期。这为解决具茨山岩刻的时代难题提供了地层学依据。具茨山发现的岩刻、岩画数以千计,数量之多、分布之集中均为国内外罕见,对研究文字的起源、华夏文化渊源有其极重要的意义。具茨山岩画的确认填补了以往我国中原地
62、焦竹园鄂豫边革命纪念馆
焦竹园革命圣地:位于泌阳县城东30公里铜山乡焦竹园村,地处泌水源头,北靠白云北麓,南与铜山相望,是竹沟革0据地的前身,是豫南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8月,豫鄂边省委在此成立,1936年民主革命时期成为0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指挥中心所在地,也是当时全国十四块革0据地之一。先后有张星江、王国华、周骏鸣、张旺午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开展游击战争,于1938年1月13日,0豫南特委和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迁往竹沟,其间流传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也常让人忆念和敬仰。如今焦竹园革命圣地也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平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焦竹园,是一座被桐柏山余脉群山环抱的小山村,位于泌阳县东部的铜山乡。村中有一处修葺一新的古代大院落,青砖青瓦,房屋布局错
63、张仲景墓及医圣祠
张仲景墓及医圣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的高埠之上。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穰东镇)人,曾官至长沙太守。他医术精湛,著作也很丰富,由后人收集整理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更是著称于世数千年,历来被奉为中医的经典之作,被人们誉为“方药之祖”、“医中之圣”。张仲景死后被葬在南阳。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墓前立碑,碑上题“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后来墓塌毁损坏,碑亦没入荒野。明崇祯六年(1633年),当地的农民在挖土掘井的时候,又得到了晋碑,从而探得了墓地,后来修复墓冢,并加盖墓亭予以保护。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又在墓地建立了医圣祠。祠的平面呈长方形,墓在院的中部,四周建有过殿、正殿、东西配殿、内经楼、灵枢楼、素问馆、医圣井、梅花轩、荷花池、医林会馆等。医林会馆原来是四方医士聚会探讨医学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有香火大会,南来
64、承匡故城
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县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历史甚古。《左传》有“(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会晋郤缺于承匡”的记载。《战国策》记有“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当西周时,承匡本为宋国西部边境要地。到战国时此地入于魏国。秦灭魏后,于此地设承匡县,后以此地“卑湿”,乃徙县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废弃。现城垣仍残存,逶迤数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台,高约十米,台下有土穴,深不可测,民间传为古时报警用的“狼烟洞”,可直通杞县圉镇。台上建关帝庙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据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关帝庙碑记》载:“溯厥创始,惜无所稽,惟悬钟上记有‘重修于万历八年’,想亦历世久远矣。”庙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间谐称为“五百(柏)零一所庙”。庙宇及古柏毁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村民80年代于土台上重建了关帝庙。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5、商丘崇法寺塔
崇法寺塔,位于永城市老城东北角烈士陵园内。据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崇法寺创建在唐以前,绍圣初建塔,高数丈”。现寺已无存,仅剩此塔。据史书记载和塔内地宫石、砖刻文可知,该塔始建于宋绍圣元年(1093年),塔成于绍圣五年(1098年)。崇法寺塔是一座楼阁式仿木构式砖塔,平面呈八角,九层,通高34.6米,分外壁、回廊、塔心,每层内部构造各异,塔内走道用砖石混和砌成。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由河南省文物局拔专项维修经费10万元对其进行了彻底维修,基本上恢复了古塔的原貌。塔的基座为八角形,高1.6米,周长24米。第一层,东、南、西三面辟圭形门,门内小室互不相通,均用十层叠涩砖砌成四角攒尖的藻井,下为地宫。北门梯道可盘旋登塔。塔的底层转角处为梅花形倚柱,柱下为砖雕莲花覆盆式柱础。西北、东南两塔壁上砌有砖雕古钱纹假窗,东北、西南砌龟背纹假窗,窗两侧嵌有佛像砖。各层塔檐用相错叠压的莲花瓣砖和
66、王铎故居(王铎书法馆)
洛阳神笔王铎故里景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洛阳市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旅游总局确定的全国旅游景点之一。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王铎故居位于中州名镇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是明清大书法家王铎的宅第。王铎明天启2年中进士,官至明礼部尚书,清加太子太保职位,遂建官邸。后因历史变迁,战争纷拢,其故居毁于战火,为了弘扬王铎书法艺术,陈列其书法手迹、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建筑艺术,于1998年11月动工,按王铎故居原貌修复重建,历时一年完峻。修复后的王铎故居,主要包括故居和宅居园林,占地面积180余亩,建筑面积5
67、单拐革命旧址
单拐革命旧址位于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1944年9月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迁驻清丰县单拐。1945年3月邓小平率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到达冀鲁豫边区,同时也进驻单拐村。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军区政委邓小平、司令员杨勇及-等同志先后在这里居住长达一年之久。他们在这里不仅领导了有名的锡山战役和解放阳谷、封丘、延津等战役,还积极发动这一带贫苦农民建立农民政权,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斗争,并在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厂,成功制造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清丰县对该旧址进行了多次修复,并按原址建成3个展区、8户旧居和19座展室,并从全国征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余件,各类珍贵图片400余幅,并建设了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革命旧址广场。单拐村现
68、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
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位于新县城南白毛尖,是新中国批建的第一批县级烈士陵园。始建于1957年,占地22公顷。1989年8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整个陵园由大门、烈士浮雕墙、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吴焕先半身塑像、烈士纪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组成。大门为“八一”型现代建筑风格,庄严典雅,轩昂壮丽。门上镶嵌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的“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十一个耀眼夺目的金色大字。烈士浮雕墙:用花岗岩雕塑而成,生动反映了鄂豫皖苏区三支主力红军诞生、农民武战斗争和苏维埃政权及党组织建立的宏伟历史场面。烈士纪念碑:高13.1米,正面有朱德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烈士纪念堂:存放有各个时期的烈士英名录,陈列着鄂豫皖苏区创始人之一、红二十五军政委吴
69、许昌灞陵桥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灞陵桥从此名扬。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桥西有关帝庙,为后人追念关羽所建。庙为三进大院,有山门、钟鼓楼、大殿、厢房、道士院等,并塑有关羽、曹操和二夫人像。其中关羽勒马塑像神采奕奕,英姿飒爽,庙
70、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
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位于遂平县嵖岈山镇政府所在地,东西长230米,南北宽165米,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是继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个人民公社,具有垄断性和典型性。是我国在-时期遗留下来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旧址。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紧临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是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嵖岈山风景区的所在地,有遂平县城、驻马店火车站的旅游公交车直达,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嵖岈山人民公社成立于五十年代后期。当时,广大农民刚刚脱离封建桎梏和战乱之苦,获得了政治上的翻身和安定的生活环境。随着三年恢复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原先比较穷困的大多数农民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有
71、新安函谷关
时代:西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重要关隘,也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的丝绸之路的第一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00年9月25日,汉函谷关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2、宜阳灵山寺
洛阳灵山寺位于宜阳县城西7.5公里灵山山腰,距洛阳市区40公里。灵山原名凤凰山,因周灵王葬于此地而易名。灵山寺原名报国寺,也因灵山而更名为灵山寺。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这里建刹,原名报国寺,后随山而易名灵山寺。全寺因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门形似城楼,单檐歇山顶,高4米。上建阁房3间,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阁中原供祀迦兰菩萨,1980年重修。下有洞门,门额上有“灵山寺”匾额,为赵朴初题写。寺内自北向南沿中轴线有四进五层建筑,有殿堂楼阁近百间。一进院为天王殿,硬山顶,明代建。殿中供祀着四天王像,系近年金塑。正中间为弥勒佛像,高1.7米。前有一古银杏树,高9丈余,树围需数人合抱,顶枝如伞,枝密叶茂。二进为中佛殿(大悲阁),金代建,殿内供祀缅甸玉佛菩萨,高1.6米,金碧辉煌。殿前千年银杏,身粗3围,高35米,枝繁叶茂。三
73、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位于确山县盘龙街道建设街东段,占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院,青砖灰瓦,硬山式建筑,为明清建筑风格。其中,一进院为南北建筑交融风格的二层楼格式建筑,面阔三间,东楼梯间和明间有通往后院的小门;二进院是重梁起架青砖灰瓦式建筑;三进院是有西洋特点的楼格式建筑,并有东西厢房十八间,水井一口。整个院落完整,东西宽13.6米、南北长88.5米,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共有房屋43间。2000年9月,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7年4月5日,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在河南省委、驻马店特支领导下,杨靖宇(马尚德)、张家铎、李鸣岐、张耀昶等0人率确山数万农民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夺取了县政权,于1927年4月24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苏维埃农工政府——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杨靖宇(马尚德)在此被民主选举为临时治安委员会主席,代行县长职权。确山县
74、仓颉陵遗址
仓颉陵遗址位于南乐县梁村乡吴村。遗址上建有庙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碑文记述,对仓颉的供奉“历汉唐以来没有间断过”,可见汉唐以来这里已有陵庙建筑。明清两代,陵庙得到大规模整修兴建,现仅存明天启年间方碑两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历圣之宗”分别为明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题。享殿前檐石柱两根,上雕二龙戏珠和鱼龙变化图案,正面镌刻楹联:“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仓颉陵建筑在一处古文化遗址之上,这一遗址位于古繁水河道的阳台地上,面积约4000平方米。经考古钻探,地下有汉代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层,充分表明,在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先民的一个聚居地。
75、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简称洛八办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而以其旧址为依托成立的一座革命纪念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也是洛阳市目前唯一的一处对外开放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于1985年5月开始筹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1987年4月部分对外开放,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巩固统一战线的成果,1939年11月,经与-政府协商,我党在一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洛阳建立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办事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工作,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动员民众投身抗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救亡运动,为我党我军输送干部,青年及转运物资。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我党我军领导人曾多
76、许昌春秋楼
许昌春秋楼景区位于许昌中心,文庙前街中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东征,下邳之战俘获关羽及刘备甘、糜二位夫人,为保护皇嫂安全,关羽“土山三约”之后暂且归附曹操,来到许昌。曹操宠才爱将,遂拜关羽为偏将军,并赐府宅一处,让关羽和二位皇嫂同住,关羽为避嫌,将一宅分为两院,让二位皇嫂住内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楼,关羽在此秉烛达旦,夜读《春秋》,春秋楼由此而得名。现存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两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轴线上依次有雉门、钟鼓楼、春秋楼、刀印楼、关圣殿等,内院有问安亭、甘糜二后宫、挂印封金堂及附属建筑;西与文庙毗邻,总占地面积约30亩,是三国旅游线上的重要旅游景点。景区内文化设施、文化内涵、文化特色建设情况春秋楼景区是以三国文化为依托的一处人
77、汤阴扁鹊墓庙
扁鹊墓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南8公里的伏道乡岗阳村北,现占地16200平方米,集墓冢与古建筑为一体。1978年公布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据《史记》载:秦太医令李醯(xī)自知技不如扁鹊,使人伏于道旁而刺之。当地百姓将扁鹊遂葬积冢,于冢前立祠以纪念,故此地更名为伏道。扁鹊墓庙座北朝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雕塑14尊,碑刻数十通。扁鹊墓庙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西半部分为主体,由山门、阴阳桥、二门、大殿东西厢房、墓冢组成;东半部分为附属,由药库,放生池、百草园、十二生肖和扁鹊汉白玉塑像组成。1978年汤阴县人民政府将扁鹊墓庙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山门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贯穿东西的阴阳池及雅致的阴阳桥,单孔小桥,雅致秀气,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八角形水池,东边是日出之地,为阳池,
78、邓城叶氏庄园
商水县叶氏庄园又名(叶氏住宅)位于因三国大将邓艾屯兵而得名的古镇邓城。距商水县城和周口市区均16公里。依靠水运而发家成为当地巨富的叶氏,从清康熙年间始,历时半个多世纪,耗银百余万两,完成了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三个大院为主的宏伟的叶氏庄园建筑群。现存由西向东的一号院,又称“三进堂楼院”,它以前、中、后三个院组成而得名,共有楼房96间;二号院为“五门照”,因具有大门到后坐楼五道门都在中轴线而称,现存楼房35间;三号院因地势高而称为“高门台”,现存楼房30间。叶氏庄园三处主体建筑,是我国典型的硬山式四合院组群建筑。整体气势恢宏,布局严谨合理,门楼威武高大,主楼富丽华贵。各院因功用而设计,高低有别,华淡相间,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但又不失其统一的建筑风格。建筑选材精良,做工精细,飞檐斗拱,珍兽镇脊,砖木雕刻,堪称一绝,是中原腹地清代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建筑规
79、西华女娲城址
女娲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伟大女神,她创造人类,修补天穹,造化世上万物。经考证,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省、市旅游部门和文物部门通过考察论证,将女娲城列为市级重点旅游景点建设项目。同年,女娲城由当地民众自发捐资,在女娲城遗址附近的女娲古陵处动工兴建。女娲城占地60余亩,现有牌坊门、女娲陵、补天殿、娲皇宫、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两侧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朴典雅,精雕细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娲、伏羲等神像及描绘女娲造人补天功绩的雕塑和壁画,创意生动,活灵活现。女娲古陵前更是常年烟雾缭绕、香火极盛。女娲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自成庙会,四方民众蜂涌而至,人山人海,多时日游人达10万之众。西华是远古时代人祖女娲主要活动区域和唯一建都之地,因此,现今的女娲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型女娲祭祀观光胜地。
80、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现舞阳县城北24公里贾湖村东侧的沙河故道旁。从107国道到漯河,再转省漯平公路可达。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3-2001年先后六次对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态和文明的文物相继出土,尤其是一批七孔骨笛和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甲骨契刻符号,让世人惊叹。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愚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贾湖遗址发现六项世界之最分别为:世界最早的乐器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