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张掖市 > 民乐旅游
民乐文物古迹介绍
童子寺石窟
在河西丝绸古道上,距民乐县城10公里的-乡童子坝水库北岸,有一座建于北魏时期的名闻遐迩的古寺——童子寺及童子寺石窟群。今日所见童子寺砖木结构的三间大殿、观音殿、念佛殿、厢房、寮房等建筑,为释觉尘及四方信众募资于1994年重建,古朴庄严,与寺后山体上的石窟形成一完整的佛教胜迹。童子寺石窟约建于北魏时期,有大小石窟洞40余孔,窟洞内有塑像和壁画。窟洞分中心柱洞窟、大佛殿洞窟、菩提洞、罗汉洞等窟室,洞内壁画分北魏、隋、唐、元、明、清各代的均有,保存完好的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中菩提洞和天洞子内有密宗内容的壁画,塑有六大观音、五大明王、千手千眼观音等像,在敦煌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乐圣天寺
圣天寺地处民乐县城西北角,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寺六百年来,沧桑屡更,几度兴衰。清同治四年毁于兵燹,光绪三十二年洪水千总孙兰重修,文革期间再度被毁,幸存大殿三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开始,陆续修建了具有江南风格的大雄宝殿一座,以及经堂、钟楼、鼓楼、天王殿、斋堂、僧舍、客房共60多间。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殿宇巍峨,回廊曲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各大殿内分别雕塑的三宝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观音菩萨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而珍藏于诵经堂内的檀木雕刻的金饰千手观音佛像,更是巧夺天工,叹为观止,是本寺的镇寺之宝。另外,新建的大悲楼内,有
永固古域及八卦汉墓群
座落在童子坝河边的永固城,据说曾是月氏族的都城。汉初曾是匈奴单于王的避暑胜地,故又叫单于王城。那时这里地势辽阔,湖水荡漾,牧草异常丰美。就是今日,也依然湖光映着塔影。为了打通西域之路,霍去病率军横出扁都峡后,直奔永固,一举捣毁单于王老巢,拉开了河西战役的序幕,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养军马,以备战用。自此以后,历朝各代把这里当作皇家马场看待。据《甘州府志》记载,东晋永和年间,前凉张祚于其地始置汉阳县,隋为赤乌镇,唐为大斗城,宋时曾是甘州回鹊临时成都,清时康熙帝取永远巩固之意,刺名永固,定名永固城。原城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320米,近方形,面积2.1平方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营城址及墓群
八卦营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镇八卦营村东500米处的背背山、直岭岭、簸箕洼、陆沟山、乱疙瘩等五条山岭上,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20世纪60年代末发现,1975年,张掖地区文化局调查。墓群面积达246万平方米。从山坡暴露发现的墓葬看,有券顶砖室墓、土洞墓及瓮棺葬。墓室结构有单室、双室。墓群出土器物比较丰富,有各类陶器、铜器、木器等物,随葬有陶灶、壶、盆、杯等和汉代的钱币——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半两、五铢钱等。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钱币“一刀平五千”为不可多得的古币珍品。在考古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墓室内绘有壁画,壁画以天界、星云、日月、四神、女娲、鸟雀为主要表现内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灰山遗址
时代:夏、商东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六坝镇东北约2.5千米处,遗址是由灰土与沙土堆积而成的一座呈东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约5~6米,面积24万平方米。属四坝文化。1958年发现。1987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铜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遗址的文化堆积中发现小麦、大麦、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沙丘东北部为墓葬区,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东南向排列,与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为竖穴土坑墓,部分有龛,极个别有腰坑。仅两座墓发现有木质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乱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童子寺石窟及翟寨子水库
童子寺石窟座落在民乐县城东面约十公里的童子坝河的中游。石窟穿凿于河水冲刷而咸的一段砾石崖面上,有大小石窟凡十个,窟与窟之间有暗洞相连。窟内壁画清晰可见,多受-教影响。而最南窟1号洞所画的《西游记》故事,最为生动逼真。画面有猴子出世、悟空拜师、八戒受戒、溪边饮马,柴门问路,穿越荒漠等,皆栩栩如生。而悟空之尖嘴瘦腮之相,八戒长嘴腆肚之形,更趋于自然之猴、猪,与《西游记》电视剧之形象似象非象,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由人不大为惊叹我国古代绘画大师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绘画拔艺。3号洞壁画有五层构成,画有密宗佛象、千手千眼观音,喜欢佛,菩萨等,是研究历代壁画的珍贵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营墓群
八卦营墓群时代:汉地址:民乐县永固镇八卦营村东500米处的背背山、直岭岭、簸箕洼、陆沟山、乱疙瘩等五条山岭上这里从山脚到山顶都有分布。忠家族墓葬群、史涓墓道、包桢墓道。20世纪60年代末发现,1975年,张掖地甘肃省张掖市区文化局调查。墓群面积达246万平方米。从山坡暴露发现的墓葬看,有券顶砖室墓、土洞墓及瓮棺葬。墓室结构有单室、双室。墓群出土器物比较丰富,有各类陶器、铜器、木器等物,随葬有陶灶、壶、盆、杯等和汉代的钱币——大布黄千、一刀平五千、半两、五铢钱等。特别是西汉时期的钱币“一刀平五千”为不可多得的古币珍品。在考古调查中还发现,部分墓室内绘有壁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包墩汉墓群
砖包墩墓群位于李寨乡菊花地村北约10公里处,与国道227线旁的石岗墩呈东西一线,囵有烽煌砖包墩而得名。砖包墩烽庭原本外包青砖,但因历经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而坍塌,砖又被人拾走不得维修,因此现存烽隧已残破不堪。尽管如此,但在石岗墩附近的国道线驻足向西一望,仍隐约可见。砖包墩墓群面积2万平方米,有大小墓象80多个,残高0.2一1.5米其中有砖室墓、木室墓、上室墓。该墓群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出土器物有陶罐、铜鼎、铜镜等。有凡个砖室墓所用的砖都是子母砖,砖砖相抱,十分坚固。因此,该墓群属于典型的汉墓。这一墓群不同于八卦营汉墓群,多为单室墓,固此可以断定起人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卦营城址
八卦营城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永固乡八卦营村西北,以汉初名将霍去病在此布八卦阵击退匈奴得名.城址占地广达42万平方米。城垣残高4米,夯土建筑。东、南各开一门,内有宫城、内城、紫营台。内、外两重护城河,各宽8米、10米。遗址有大量汉砖瓦残片、灰陶片。城址东北有2000平方米的5米高台,俗称为“点将台”。2006年5月,八卦营城址作为汉至晋时期的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2年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对民乐县八卦营境内近百座汉墓的抢救性发掘,出土陶器、青铜器、木器等重要文物300多件,对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民俗习惯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娘娘坟
车出海潮坝,沿祁连山麓穿村越寨,山村景致应接不暇,不久便到了青龙古寺。青龙寺背依娘娘峰,盘绕青龙岭,面对千里河西走廊,其主体大殿置于-突兀的龙头之上,甚为壮观。殿前庭院内有百年老扬两棵,其形似龙,恰似二龙戏珠,甚为神奇。登高远眺,境界十分阔大。其后娘娘峰神话优美、流传久远。相传山下居住一家五口,一天,老父亲到东面远处去取水,遭遇不测,至晚未归,0亲便使三个姑娘登岭现望等待。三个姑娘等了一天又一天,终没等回父亲,于是化作了三块巨石。后来,岭慢慢上升为峰,三姑娘的化身便矗立到今。现在遥遥所见并排而立的那三个尖峰,即为三个姑娘的化身,也是父女至爱、人间亲情的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家魁星楼
四家魁星楼位于民乐县-乡四家村中间。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二十年(1895)因楼倾斜曾维修两次,1921年,村民曾集资维修。魁星楼建在一夯土台基上,台基南北长15.8米,东西宽13.15米,高2.5米,四周用青砖砌筑,底层用石条砌筑。魁星楼为三层六角飞檐攒尖顶式砖木结构。第一层东面辟门,其余五面开窗,正中供孔子牌位,旁列颜、孟、曾等孔门先贤之位。第二层建有木构绕廊,六面砖墙雕有鸟兽,室内塑黄帝、苍颉像;第三层也有绕廊,东面辟门。门为四格扇,上绘山水、花鸟。顶部铁戟上有“大起文明”四字。魁星楼为张掖市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花园戏台
上花园戏台位于民乐县杨坊乡上花园村,距上花园小学约20米,东、南、西三面均靠居民住宅。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木砖结构,筑于高1.35米的夯土台上,坐南朝北。前部为舞台,单檐歇山顶,面阔6.4米,进深4.4米;舞台台口宽3.4米;两侧各宽1.5米为文、武场;东、西壁间各由5扇门和栏杆组成。后部为化妆间。硬山顶为原殿,面阔三间(9.4米),进深一间(4米)。此戏台造型独特,对研究河西地区的古建筑有一定的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灰山遗址
西灰山遗址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3.7公里。属四坝文化。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暴露有灰坑。采集有夹砂红陶片,器表多饰绳纹、弦纹、划纹,彩绘纹样有-三角回纹、阴刻三角纹、网格纹、连弧纹等,器形主要有瓮、壶和单、双耳罐等。另采集有石刀、石斧、骨锥、炭化麦粒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和河西早期青铜文化有重要价值。2019年,西灰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牛城遗址
地处民乐县扁都口的土牛城遗址是汉朝时期为防匈奴入侵而修筑的一座重要烽燧,也是汉朝时期为确保丝绸之路南线畅通无阻的一个重要驿站。该遗址雄居:“人不能双肩,马不能双辔”的半山腰,是扼守扁都口的一个重要军事屏障。如今,民乐县重视对遗址的保护,并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吸引了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包墩墓群
砖包墩墓群位于民乐县李寨乡菊花地村北5.8公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分布于大都麻河下游两岸,可见南北向排列的圆丘形封土堆180余座,底径2--5米,高0.2--1.5米。在断崖上暴露有砖室墓,曾出土绳纹红陶罐及铜镜等。地表散见大量子母砖。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研究河西汉代史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固城墓群
永固城墓群位于民乐县永固乡永固城村西1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俗称“大疙瘩”。现存封土堆11座,其中1座土坯垒砌,其余黄土堆筑,残高5--10米,底径20--50米。周围散布绳纹灰陶片及残砖破瓦。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什寨墓群
王什寨墓群位于民乐县新天乡大王庄村西北1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米。南北向分布圆丘形封土堆50余座,高0.5--5米。断崖上暴露有穹窿顶砖室墓。地表散见子母砖。墓群东有砖窑址,残砖与墓砖相似。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庄墓群
韩庄墓群位于民乐县三堡乡韩庄村北2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可见封土堆17座。1978年发掘清理券顶单室砖墓3座,墓道向东,出土陶罐、铜壶、金饰、莲枝灯残片及铁镜等。墓葬保存较好,对甘肃汉-古和河西汉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乐圆通寺塔
圆通寺塔,明清-塔古建筑,位于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六南村。史载,圆通寺原为河西重要密宗寺院,始建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年~1125年),明、清两朝多次补修。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圆通塔,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又加高重修。现寺已不存,仅存孤塔。圆通塔为砖石结构金刚宝座式-塔,通高23.37米,自下而上由塔座、塔身、相轮、塔顶组成,塔座为三重方形须弥座,第二、三层四角各置一座高2.2米的小型-塔。塔身为覆钵状,高5.2米,上砌“亞”字形须弥座。相轮十三重,高8.8米,塔顶置流苏宝盖,周悬风锋,中坐1.5米高的黑釉宝瓶。该塔基座造型与整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