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文物古迹介绍
241、五桂楼
五桂楼坐落在梁弄下街洞门弄,是一幢二层三楹木结构清建筑,系里人黄澄量为藏书而建造的。黄的的先祖颇有雅名,南宋时,五兄弟同中进士,同朝为官,衣锦还乡时,宋高宗赠《送五子还乡》诗中有“仙藉桂枝香”句,而取名“五名楼”。五桂楼有五马山墙以防风火,前后有四米高的围墙,围墙东西两侧有大门,西侧为正门。进门便是卵石砌成的庭院,石刻木雕,花草竹木使庭院绿荫婆娑,花香袭人,灰尘不蒙,市声不喧,显得幽静,古朴、清雅。楼下为三楹统间前后分隔,前厅为讲学会文之所,后厅是楼梯,楼上有书橱二十四架,藏有5万多卷古书善本,名画碑贴和手抄本,有木雕板近百块,屋顶呈“众”字形,有暗阁,明看二层,实为三层。据传,凡遇战乱,善本多藏千顶上暗阁,暗阁中至今仍保留有“柱百竿”一根,长9.8米,竹竿上记着当时建楼的各种尺寸数据和梁架构件的符号,似现代的建筑图纸。登五桂楼眺望,可一览四明七十二峰,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现悬挂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2、孙家境孙氏祠堂
孙家境祠堂位于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民谚“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形象地道出了在孙家境显现的地域文化奇迹。据说昔日横河孙氏高官府第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颁旨赐孙家一个“境”字,规定官员凡踏入孙家村境内,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横河孙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项殊荣。历代以来,孙氏家族成员居官显赫,政绩卓著。南宋淳熙进士、烛湖先生孙应时,弟子史弥远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别人争相附势,他却超然自避,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仰。明江西巡抚、忠烈公孙燧,矢志维护朝纲,被宁王朱宸濠所害,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并赐祠南昌。忠烈公季子孙陞,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品德高尚,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文渊阁大学士孙如游,辅光宗,赠少保,谥文恭。东阁大学士孙嘉绩,义师扶大明,赠太保,谥忠襄。令人称道的还有文恪继妻杨文丽,育子个个进士及第:长子孙鑨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次子孙铤礼部尚书,季子孙錝太仆寺正卿,幼子孙鑛兵部尚书。一门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3、胡公冕故居
胡公冕(1888-1979),原名世周,永嘉县五氵束鸟村人。1921年10月,在上海由陈望道和沈定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经组织同意,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致力于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以浙江代表的身份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后,参加黄埔军校筹建工作,开学后任黄埔军校卫兵长。在北伐战争中,先后任总司令部宣传大队大队长、副官处处长、国民革命军677团团长、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后,被蒋介石通缉,失去党的组织关系。1930年初,受中共中央军委委派,回永嘉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担任总指挥。是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正式成立,担任军长。1932年9月,胡公冕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翌年2月,经营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4、南雅桥
南雅桥。位于鹿城区藤桥镇上埠头村,始建于清晚期,1948年重修。该桥东西横跨戌浦江,为11孔梁柱式石桥,用花岗岩建造;全长48.6米,宽1.2米。桥身平直,各孔平铺3根桥面板。桥墩以2根方形石柱直立,向内倾斜。2000年列为瓯海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南雅桥东接上埠头村,西临藤泽公路,现公路面高出桥面约10米。下游约100米处为藤泽公路跨戍浦江的公路桥。桥梁处在田园郊外,没有高大建筑物影响。东西横跨戍浦江,为11孔梁柱式石桥,用花岗岩建造。全长48.41米,宽1.2米,桥面距正常水面约1.9米。桥身平直,桥面系直接于桥墩立柱上开卯口,各孔平铺3根桥面板,板宽0.39米,厚约0.25米,两端做榫头同桥墩立柱搭接,北侧桥板自西向东阳刻有铭文“民国戊子南雅桥夏姓首事”。桥各跨长度不一,中央数跨跨度较长,桥墩结构各跨大致相同,用料较粗糙,以2根0.4×0.4米方形石柱直立,向内倾斜,两立柱外侧用长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5、下汤遗址
下汤遗址座落在仙居县城西30公里处的郑桥下汤村北端,北依八卦山,南临永安溪的河谷平原的台地上。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丰厚,地层分明,文化层厚度2米以上。陶器种类有夹炭灰陶、夹砂红陶、细泥质灰陶和黑陶等,胎质都较酥松。其中夹炭灰陶以稻谷壳、杂草为掺羼料,已炭化,胎心乌黑,器胎表里涂一层厚达0.2厘米似漆非漆的褚色染料,出土时非常鲜红绝艳,为以往所罕见。器型种类有盛器(罐、瓶、壶等),炊器(釜、鬲、鼎),饮器(碗、盘、盆、杯),以及纺织工具的防轮和制陶工具的陶拍等。陶器上的装饰有镂孔、堆塑、麦穗纹、直条纹、印捺纹、绳纹、篮纹、斜条纹-纹等。器形以平底器为主,也有小量的凹底和圈底,石器制作小而粗犷,经打击略粗磨,仍处在原始状态。但也有一种器形细少的品种,如柳叶形镞、指甲形有段小锛、笔头状小凿和石簪、石块、石璜等装饰品,磨制精细光洁,工艺水平较高。石器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6、它山古迹
它山古迹位于慈溪市观海卫城北浪港山。浪港山在当地称卫山,在明代此地是内辅郡邑、外控倭患的东南重镇。它山古迹东西横跨卫山两峰之山坳间,坳内有岭称它山岭,上有它山殿与古迹毗邻。岭墩有镇峰塔(又名它山塔),面向它山古迹拔地而立,两者近在咫尺。它山古迹全部采用条石错缝叠砌,中间开设类似城门的拱形通道。通道高2.9米,宽2.7米,拱顶刻太极图案,拱门南额书“它山古迹”,北额书“表海安澜”。它山岭穿拱门而过,二侧巅峰烽堠对峙。古迹总体布局大气古朴,俨如关隘。它山古迹铭刻“嘉庆岁次二年四月中浣重修”,始建何时至今尚未发现明确记载。据《嘉靖观海卫志》、《重建镇峰塔碑记》等记,明初信国公汤和营建观海卫城时,认为城北浪港山二峰对峙,中凹为垤,按方位正当城之乾方,乾方无峰,不是财殚货竭,便是生灵涂炭,因而建镇峰塔,合形辅势固其保障。塔高五丈四尺计七层,建于矮岭山峰,初以木为之,嘉靖年间都督王宝江重建,始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7、仁王护国禅寺
据《乌程县志》和佛教书刊记载,“护国仁王院”始建于唐至德至咸通年间(公元756-876),地址位于凤凰山南麓(即仁皇山南麓),唐著名僧人文喜禅师为开寺祖师,在佛教界为文殊菩萨道场。“仁王护国禅寺”为唐懿宗因山有项王神庙兼取佛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而得名。“仁王护国”是说仁王见众生痛苦,生起怜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护之,称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众生从苦恼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般若是能仁其国,能护其国的秘密要法。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护送一切众生安稳到达彼岸,恒受妙乐。仁王护国禅寺历代以来在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宋代云门宗高僧从利、有从、安德禅师,临济宗高僧得亨、德亮禅师相继住持中兴。天台宗山外派僧人仁岳净觉离开四明知礼后住护国仁王寺,著作完成了楞严,金刚,弥陀诸疏。元代临济宗月江禅师弟子可棠禅师住寺弘法。清顺治间愚绝禅师再兴寺宇。2004年湖州市民宗局批准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8、苏村苏氏大屋
苏村,是遂昌县北界镇的一个小山村,地处丽水、金华、衢州三市交界地带。苏村民居沿溪而建,村庄分为南北两部。溪上一座大桥,连通南北两岸。据《桃源苏坡宗谱》的村居图所记,村南部的高山有前山、高岭,前山前部的两个小山岗,一个形似凤凰,村人称凤凰咀头,一个形似伏虎,称伏虎山,著名的苏家大屋就在凤凰咀头的山前。苏家大屋的西部,有一大片水田,叫“洋耶畈”。洋耶畈的南部为坑里源,坑水自南向北,汇入桃源溪。房屋大多为新建,混凝土结构居多,风貌较不协调。苏氏家庙,位于桃源溪北面,坐北朝南,门前大路。苏姓大屋与苏氏家庙隔溪相望。据史料考证,自苏氏太公苏允贞从四川眉山迁居浙江遂昌北乡桃源苏村之后,绵延近千年。据记载,永公学博而敏,业精以勤。行端品正,谨始慎终。训子以义,有惠困穷。一生积德,百世高风。九十二年世讳允贞,字元亨。永之子也。世称为九学士舍人。因父殁,奔丧来任,莫克西迁,后赘平昌桃源吕坡。吕氏延览地舆,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9、二十八宿井
二十八宿井位于五马街道、莲池街道,年代为元—清。(二十八宿井包含横井、松台山仙人井、松台山八角井、三牌坊古井、炼丹井、县前头古井、白鹿庵井、永宁坊井,共8处古井)温州古井历史悠久的当属晋代时郭璞建永嘉郡城时所凿的“以象列宿”的二十八宿井。据《温州府志》(明弘治版)载,东晋郭璞为永嘉郡城选址时,登上西北的小山峰(即今郭公山)察看地形,发现九座峰像北斗星错立。郭璞认为城墙绕山巅而筑,贼寇不能入斗,便于防守,可保安逸。于是绕山筑城,并凿了二十八口井,以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的位置。“二十八宿井”表达了“取象于天”、天长地久、水源不断的寓意。此“二十八宿井”分别为: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积谷山冽泉、积谷山义井、炼丹井、三牌坊古井、铁栏井、屯前街井、仙人井、永宁坊井、奎壁井、解井、双墙井、简讼井、天宁寺古井、海坛山山下井、桂井、三港殿古井、八轮井、府署古井、县前头古井、金沙井、甜井、道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0、徐时栋故居(烟屿楼)
徐时栋故居,坐落在宁波月湖西岸边桂井巷口旁,古屋坐西朝东,五间二弄,上下二层,书藏楼上,他家住月湖烟屿洲,其藏书片名,有藏书六万卷,他不但收集名家的著作,还留心收集乡帮文献,并立有: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夹别纸,勿作枕头,勿巧式装潢,勿率意涂沫,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之约.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同叔,号柳泉,鄞县人(现宁波鄞州区),是清代浙东著名的学者、方志学家和藏书家.平生酷爱读书,更喜藏书,藏书万余卷,在月湖烟屿洲建烟雨楼,为其读书,著书藏书之所.有人说他“资性通敏,委己于学”.烟屿楼是他从小到大的读书之地,大约先他一百年前,被后人誉为“万宝全书”,也是徐时栋非常景仰的一代先哲谢山先生全祖望,就出生这条桂花飘香的街巷深处.烟屿楼,初名叫做恋湖书楼.徐时栋在自己的笔记里这样宣称:“吾十龄外即喜聚书.”在极年轻的时候,他颇有吟诗作对的天分,少年时就曾撰有《恋湖书楼诗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1、育英书院
育英书院位于深圳龙宫村,书院坐落于龙宫村西边、后为山、前有龙宫溪通过,东为村落,西为田畈。陈仲良(1091——1153)于北宋末年,由新昌平湖迁居龙溪。后裔于明季始建宗祠,清初,由于族人枝繁,在村西再建新祠,名“崇德堂”。龙宫人重视教育,清初即建义塾于跃龙桥顶“文昌阁”。几经兴废,民国后期旧校舍容纳不了就读学生,迁至“崇德堂”,稍作改建,环境甚佳,名之“育英书院”。书院以东同时建有二座校舍,一座为50年代建造,一座为近期建造,同时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三座学校,为研究我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总体布局:书院座北朝南南向前院有围墙。东向设一门,前厅原设山门。中部和东侧门墙,仅留西侧门。沿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五凤楼、天井、大殿。总占地面积为539平方米。大殿座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阴阳合瓦。通面宽14.19米,通进深10.11米,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7架梁前后双步梁用5柱。檐柱用柱头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2、方文彬故居
距上水三弄巷口约五十米,有一条狭弄与法院街相通,两条小弄交界,形成一个相对开阔的所在,我县历史上的知名公益人物方文彬故居便建于此处。方家老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最早先建起后进,经数次扩建,形成主体建筑加北侧附房再加后花园的格局。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徽派风格,坐西朝东,占地约38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平面呈纵长方形。硬山顶,马头墙,阴阳合瓦,穿斗式结构。墙体上部用青砖,抹白灰。下部用红砂石质条石铺砌。沿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门厅、前天井、正厅、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前进正门门楣上方以刻有几何纹饰的砖细围出长方形门额,中砌青砖。门额上方施门罩,以青砖叠涩出檐。正门前筑4级红砂石阶。青石质门框、门槛、门枕石,门槛较一般民居略高。三合土地面,红砂石天井。天井四周檐下牛腿雕刻自鸣钟、花瓶等图案。前廊带卷棚,南北两侧各开一门方便通行。北侧门与附房相连通,南侧门通上水三弄。正厅明间悬挂“尚义家风”匾。中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3、洞山寺
洞山寺位于慈溪市掌起镇任佳溪村,地处灵绪湖南缘的崇山峻岭间,据《镇海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初,北宋祥符中请额曰“幽栖洞山”,清乾隆八年僧觉性重修。另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洞山寺田山碑》记载:“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洞山寺石塔位于寺北的岗阜上,为楼阁式六边形仿木结构。塔原有基座,共七级,今残存五级,残高4米。塔身用石块雕凿层层砌叠,逐级收缩,每面刻浅龛,内雕菩萨或佛像,或袒胸和悦,或怒目威武,或手执法器,或脚踏莲花,或跏趺莲台,神态不一,显示出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塔身每层压腰檐石,腰檐的板瓦翼角雕工清楚,坡度平缓。全塔结构简洁,轮廓清秀,出檐比例得当,充分展现出宋代石塔典型的艺术特色和历史风貌。白云洞横贯山坳,属券顶石砌结构,与宋代石塔相距咫尺。该建筑既作山门,又关合山之风水,构思巧妙。洞门宽2.2米,高2.4米,进深2.9米,拱顶额镌“白云洞”三字,字迹清晰。据《镇海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4、张璁碑亭
张璁碑亭位于鹿城区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赐大学士张璁御碑,原是大士门张氏一品家庙中的单体建筑,1958年2月改移今址。系明代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回廊,硬山顶并做有周廊腰檐。亭内竖立敕制汉白玉碑三座。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永强人。明世宗间为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等。1981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张璁碑亭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明、清类别:古建筑保护范围:以碑亭周边栏杆为界。建筑控制地带:东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32米至妙果寺围墙为界;南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23米为界;西以保护范围向外延伸18米为界;北以松台山游步道为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5、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跨湖桥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30平方米左右。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6、绍兴秋瑾故居
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秋瑾曾经在此习文练武,度过她的少女时代。一九○六年回乡后,这里又成了她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建国以后,对秋瑾故居进行了几次整修,并把它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秋瑾故居原来是明代大学士朱赓别墅的一部分。故居共五进,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为三间平房加一楼一底房屋,是秋瑾居住、生活的房间,其余三进为秋瑾母、兄等人的住处。秋瑾所居住的二进房屋有客堂、会客室、餐厅、卧室,秋瑾曾在这里接待同志,秘密商议起义事宜。卧室的后墙为夹墙,在夹墙的密室内,是秋瑾收藏武器和文件的地方。故居曾经多次修缮,在第三、四进设立有秋瑾史迹陈列室。故居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故居”匾额,笔力遒劲,情意内蕴。进入故居,就是一个石板铺成的小天井。越过天井是三间坐北朝南的平房和一间小楼,当中的堂屋里挂有“和畅堂”的堂匾,笔调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7、虹明桥
虹明桥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福全镇,年代为清。西跨湖桥始建于南宋,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整座桥由单孔拱桥与三孔梁桥组成,全长61米。其中拱桥长30米,拱券净跨5.5米。桥栏板处刻有捐资重建者姓名、年月等。三跨梁式平桥全长31米,均分三跨,现桥面已覆水泥。拱桥以北5米处有小型单孔梁桥一座,名“同堰桥”。与西跨湖桥平面呈“7”形。两侧座栏上刻清干隆、嘉庆年间重修字样。2011年浙江省政府将西跨湖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虹明桥位于柯桥区福全镇徐山村徐山大江和徐山门前江交汇处,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年间重建。由主桥与引桥二部分组成,主桥在北,引桥在南,均为石梁桥,平面略呈“Z”字形,全长58米。主桥分四墩五跨,南北走向,中间一跨跨径较大,达4.91米,矢高2.8米,其与南北跨之间各有四级台阶相连;桥面均用三拼石梁纵向并列铺筑而成,中间一跨桥面最中间一拼桥梁石底面刻有双龙戏珠浅浮雕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8、临海五洞桥
临海五洞桥位于临海市大洋街道,年代为清。五洞桥即新桥,在临海大洋街道新桥头村,位于新桥头村与曹家、山下村之间。桥始建于明景泰间(1450~1456年),为一游方僧人筹资修造。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被大水所毁,翌年由里人章维新、张正礼等发起重建,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落成。同治四年(1865年)又曾重修。五洞桥为临海仅存的五孔型石拱桥,长方形块石砌置,拱券作分节并列结构。桥的跨度南四孔基本一致,而北一孔则相对较小。桥全长75米,宽4.1米,高4.8米。桥面随拱券略呈波浪形,两侧设望柱与护栏,望柱共36对。每根柱头雕刻猴或莲花等,莲花样式繁复,有仰莲、覆莲,还有莲蓬,含苞。雕刻手法既有圆雕、浮雕,又有深刻,浅刻。造型丰富优美,工艺精湛细腻。护栏栏板大多尚存,以中间为界,北截多刻博古、走兽等图案,南截均为素面,两端各雕有一对石象。桥的第三孔两面栏板外侧各镌二大字,东为“新桥”,西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9、小姑岭青瓷窑址
小姑岭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在古银锭湖东部的小姑岭东南麓,南与鲤鱼山相望,东与象鼻山毗邻。窑址上树木茂盛,花草丛生,前有一池,因而俗称“大池墩”。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窑床方向朝西南,瓷片散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暴露的堆积断面厚度为1.2米,从采集的标本来看,该窑址的烧造时间为南朝。产品以碗、罐、壶为主,同时还烧造钵、盘、盏、盅、砚、高足杯等。器物胎骨灰白,较厚,含沙粒,有分层现象;釉色以淡青釉居多,也有青灰、青黄,普遍开细片纹;釉层薄,质感较差,有剥落现象,满釉器制作较规整,半釉器粗糙。装饰方法刻划兼用,以弦纹、莲瓣纹为主,还有水波纹等,弦纹主要饰在碗、钵、壶等器的口沿和罐的肩部,莲瓣纹饰在器物的内底和外壁,有单瓣和重瓣二种,一般用单线、双线和三线勾划,也有四至六线勾划,此外,还采用当时盛行的褐色点彩,一改东晋时期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0、新昌城隍庙
城隍庙,原在新昌县城西门内,今文化馆所在地。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城隍庙“在县西一百步”,是一座坐北朝南临街纵深三进的庙宇。1986年底因西街扩建迁至千佛岩。现在的城隍庙,硬山顶,南北轴线上有三进,即门廊戏台、正殿、后殿。城隍庙戏台:旧为酬神演戏之所,是明成化时的原物,江南已不多见,1963年已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清中期每年主持酬神演戏活动,三四十年代,女子越剧兴起。早期女子越剧演员筱丹桂、越瑞花、王杏花、施银花、姚水娟等曾在此登台献艺。建国初期,城隍庙戏台,一度成为新昌戏剧文化活动的中心。1952年2月,华东实验越剧团演员吕瑞英、金彩凤等曾在此登台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城隍庙正殿:(原城隍庙后殿)三间二廊,木石结构,榫卯连接,梁架明间抬梁,次间穿斗。系光绪二十三年重建,全殿用本地西坑石制圆柱28根,柱上阳刻或阴刻楹联,书法精湛,雕刻技法细腻,楹联多为劝人为善,惩恶扬善之句。城隍庙东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