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1、哈布图哈撒儿旅游景区
哈布图·哈撒儿是蒙古乞颜部也速该的次子,圣主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子孙众多,世代繁衍。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阿鲁科尔沁、茂明安、乌喇特、四子部落以及青海和硕特部、阿拉善额鲁特部、卫拉特和硕特部等都是哈布图·哈撒儿的后裔。今蒙古国境内也有一部分哈布图·哈撒儿后裔。今天,达茂旗80%的蒙古族是哈撒儿的后裔。哈布图·哈撒儿生于1164年,卒于1213年。哈布图·哈撒儿自幼善射,箭法超群,“哈撒儿”就是凶狠、烈性的意思。在成吉思汗统一北方各部落和建立大蒙古帝国的大业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高原后,改变了过去蒙古部落的旧制度,实行千户制,把蒙古统治地区的土地属民分别赐予皇室成员和战争中的功臣。他将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以及千户居民分给了哈布图·哈撒儿。后人为了祭奠哈布图·哈撒儿,设立祭奠堂,每年举行祭奠活动。一年举行五次,分别是农历二月、五月、
2、奈曼旗蒙古王府
奈曼王府博物馆位于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境内,是内蒙古自治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蒙古王府之一,是清代奈曼旗最高统治机关所在地。2013年,奈曼王府博物馆以其独有的文物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建于清同治二年。原分东、西两院,东院为卫队驻地,现已不存;西院为王爷府第,门前有大石狮一对,现存建筑为回廊式四合院布局,具有清末悬山滚龙脊、雕梁画栋、红柱回廊等特点,鲜明反映出封建王公的等级尊严。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奈曼蒙古部归附,崇德元年编此部为奈曼旗,封衮楚克为扎萨克多罗郡王,世代承袭。共传14代郡王,先后建过4个王府。此为11代郡王德木楚克扎布所建,但在十二代郡王玛什巴图尔时始迁入居住。是内蒙古境内唯一保存较好的王府,现已修复为王府博物馆。奈曼王府占地31000平方米,有房屋191余间,呈院中有院格局。建筑全部采用青砖青瓦,墙体磨砖对缝,屋脊呈硬山滚龙
3、甘珠尔庙
甘珠尔庙甘珠尔庙又称寿宁寺,是呼伦贝尔最大的喇嘛庙,在全区数千座寺庙中排列第十六位,曾以收藏甘珠尔经享誉国内外。目前甘珠尔庙开发区软硬件已初具规模,旅游人数逐步增多,预计每年可接待10万人次以上。甘珠尔庙位于阿木古郎镇西北20公里处,距海拉尔186公里,距阿尔山市210公里,距满洲里市200公里,交通便利,客源市场广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帝颁“准予”旨的批文并命由清室拔银建庙。乾隆三十八年破土动工,乾隆五十年赐庙号,并亲笔撰写“寿宁寺”匾额。由于收藏过《甘珠尔经》,故而又得名为“甘珠尔庙”。甘珠尔庙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由11座庙宇,4座庙仓,100多间伽蓝组成,建筑风格以中原、蒙古、西藏三种风格为一体,反映了三种文化的巧妙融合。远处望去,恰似“海市蜃楼”,成为了碧绿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乾隆五十年(1785年)甘珠尔庙曾举办第一次庙会。此后180多年间,甘珠
4、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画,分别为“须纱山分布图”、“六道轮回图”、蒙语“天文图”。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朝雍正五年,由塔基、金刚座、塔顶三部分组成,为砖石结构,通高16.5米,塔顶是由五座舍利玲珑小塔构成。利宝塔的基座高约1米;金刚座为束腰须弥
5、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
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罕达盖苏木境内,距新左旗所在地阿木古郎镇至阿尔山市S203省道60公里处。景区于199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诺门罕战役遗址景区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包括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景区大门和景区雕塑景观群、和平广场等。陈列馆是景区的核心,建筑面积为2264平方米,建筑分四层,一、二、三层为陈列馆、战场模型沙盘、放映厅等;顶层为观礼台,正前方对着诺门罕战争主战场。陈列馆一楼放映厅放置座椅和投影仪,已对游客开放,播放影片是与凤凰卫视合作的苏日二战交锋录第二集《诺门罕战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诺门罕记忆》。陈列馆主体建筑外部设计风格为密封的古城碉堡形式,色彩上以岩石般的凝重灰色为主,内部布展以深灰色岩石和有色金属颜色为主颜色,光、电、声三
6、索伦惨案烈士墓
历史的遗迹记载着一个时代的平凡故事、一个时代的伟大传奇。在科右前旗索伦、在七烈士纪念碑前,1946年一幅为争取自由、解放、和平、幸福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画卷翩然展开,松涛阵阵唱出的是英雄的赞歌。1945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内蒙古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获得解放后,蒙古族人民的第一个迫切要求是,尽早实现期望已久的民族自治。在这种形势下,-同志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团结和带领内蒙古蒙古族、各族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于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然而,历史上蒙古族主要聚居的地域还没有统一为一个自治区,民众期望内蒙古的完全解放和恢复统一的行政区划的心愿与日俱增。1945年8月14日,喜扎嘎尔旗人民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下获得解放,1946年4月,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派军政干部唐永作、鲍永吉到索伦开辟工作,建立了旗人民政府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阿善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阿善遗址现存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一到两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迭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于新石器时期,也就是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阿善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吉祥福慧寺
吉祥福慧寺吉祥福慧寺AA级景区。位于伊旗札萨克镇门克庆嘎查,建于1736年,是第九世乌兰葛根在家乡鄂尔多斯建的家庙,三世班禅大师进京谒见乾隆皇帝,途经鄂尔多斯时,赐名“吉祥福慧寺”,1966年在0中拆除,1990年到1998年,本寺由十一世乌兰葛根(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政协副主席、内蒙古佛教协作会长乌兰嘎拉僧图布丹赤列尼玛)筹资200万元进行重建恢复,于1998年5月18日举行隆重的重建落成开光大典,在原址庙建葛根商一院,正殿5间,两边各建3间小殿,总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现有-40名。该建筑规模宏大,游人来此观光,可了解和欣赏到鄂尔多斯渊源的佛教文化和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9、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出土玉猪龙-意为“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公元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年代,当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请了一位叫鸟居龙藏的日本学者来讲学。据日本人回忆,当年他越过辽上京(今巴林左旗)来到了红山,在附近地面上发现了一些陶片。1919年,来了一位法国人,名叫桑芝华。他来到内蒙林西,无获而归。还有一位法国人,名叫德日进,他在红山一带发现一些旧石器时代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公主陵
公主陵是清康熙皇帝第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的陵墓,坐落在十家满族乡境内。十家乡位于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东35公里处,因公主去世后,随公主下嫁的十户陪嫁人(满族)也随同来此守陵故得名十家满族乡。清朝一贯采用和亲联姻方式来巩固边防,康熙年间康熙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于康熙三十一年,将自己的第五女儿下嫁给喀喇沁王扎什次子噶勒藏,以此来安定边塞。公主下嫁那天,热闹非凡。从长城口一直到锡伯河川的公爷府,近千里路上,清水泼道,黄土铺路,旌旗蔽日,鼓乐动天。由数千名迎亲人士组成的庞大队伍,逶迤行进在金秋十月的漠南荒原上。中间引人注目的一顶彩舆上,端坐着凤冠霞帔、戴金挂银的美丽女子。她手捧金册,面无表情。彩舆前面有手提红灯、香炉的宫娥彩女和手持金瓜、朝天镫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后面是运输大队,运载的货物有公主陪嫁的妆奁服饰、金银珠宝和驼马帐房,后面还有步行的管家、庄头嬷嬷以及服侍公主饮食起居的10姓满族家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阿贵庙
阿贵庙,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阿贵,蒙语的意思是洞穴。这里有一百零八级台阶,呈现接近九十度角的陡峭坡度,高路入云端,凌空蹈虚。站在其处,让人有奇幻之感,此感有温怀之意,有仰望之情,是美,是向上,是向善,有云水禅心之境。阿贵庙,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白音察干镇东南10公里处,又名善福寺,是一座黄教喇嘛庙,始建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在之后300多年时间的沉积与空间经纬的勾连中,经过人们旷日持久地陆续修建,形成了如今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阿贵庙,是善福寺的俗称,坐落于阿贵山上。地处高山之巅,尽有些高高在上、舍我其谁甚至高处不胜寒的况味。据当地人介绍,寺院整体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山上山下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十分壮观。每当夏季,山下小溪顺沟由西而东涓涓流淌。植被繁茂,绿草如茵,山泉清洌。小鸟鸣唱,鸿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图画。登山远眺,山岭相连,沟壑纵横,身临其境,心旷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曼德拉山岩画群
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脉,山上黑石嶙峋,岩脉蜿蜒,周围巨大的岩石皆成圆形,酷似陨石分布,一条崎岖小路不见尽头,这便是曼德拉山。蒙语曼德拉是汉语“升起来”的意思。专家考证,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曼德拉山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孟根苏木境内,距离苏木所在地西南14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曼德拉最著名的是岩画。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发现了4234幅岩画。这些岩画以其历史久远、雕刻精湛、图案逼真、古朴粗犷的特点被誉为“美术世界的活化石”,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写照。岩画6000多幅,面积约18平方公里,属羌、月氏、匈奴、鲜卑、回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制作。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落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兴安岭北段顶巅,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嘎仙洞就坐落在这里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沿人造梯而上,登高约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高12米,宽19米,洞内南北长92米,东西宽27-28米,穹顶高20余米,犹如大厅,可容数千人。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用来祭祖的。洞府是部落成员聚会的地方,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百灵庙
百灵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百灵庙系达尔罕贝勒庙的转音,亦称乌力吉套海(吉祥湾)召庙群。庙宇由5座大殿、9顶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里的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清康熙皇帝御赐“广福寺”牌匾悬挂于大佛殿正门上方。据记载,庙内香火最盛时-达1200多名。百灵庙自建设以来,一直是达尔罕草原商旅云集和物资的集散地,素有草原码头之称。是内蒙古北部政治、经济、佛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漠南通往漠化、新疆等的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1936年2月和同年11月,先后爆发的百灵庙武装抗日-和百灵庙战役,曾经震撼中外。百灵庙城周共有9个隘口,俗称为九龙口。出西口1公里处的山顶,有康熙营盘遗址,是清代康熙皇帝于1694年率军亲征噶尔丹叛军路经此地的驻跸之所,至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红山遗址群
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城东北3公里红山北麓。为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存,距今约五千年。“红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遗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细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农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红山区文化局、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红山史前遗址群进行考古调查,除实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发掘的红山后第一、二地点的保存现状后,新发现了红山文化中期聚落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各一处,为全面认识红山史前遗址群的重要学术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英金河东岸的一级阶地上(编号为第三地点),遗址地势平坦,现为耕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春耕过后,地表清晰可见呈不规则圆形的灰土圈,共有20余个,直径最大的约有7米,均成行排列。根据以往的发掘经验判知,每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后契勒陶力盖遗址
1970年,在乌拉特中旗杭盖戈壁苏木西南4公里处的后契勒陶力盖(汉语意为火石梁),发现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场,发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达日盖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达日盖山口,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遗址不远处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为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群。呼鲁斯太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苏木,属青铜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典型的连珠状匈奴牌饰。旁有春秋时代的匈奴墓群。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5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约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两米高,平均高度为7.2米。古城只在南墙开一城门,城门外有类似瓮形的长方形小围墙,留有入口。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中俄界河与界碑景区
二子湖是一条界河,其西北部水面深入到俄罗斯境内。界河两侧,中俄两国的数座界碑遥相对应,它们像是忠诚的哨兵守卫着自己国家的领土。中俄陆地国界早在1727年10月签订的《阿巴哈依图界的》中已经划定。从恰克图至额尔古纳河上游共设63处鄂博(蒙古语,即界堆),其中63号鄂博的地点就在今东湖区辖境内,设在阿巴该图山西南侧方向的沼泽地里。界标高16公尺,直径3.8公尺,山丘形状。达兰鄂罗木河北段是中俄边界的水路界河。在鱼翔浅底水清清,荻港如屏草如茵的界河上泛舟,两岸山色的空灵,两国隔河相望的神秘,会使游人百感交集。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条河水里,两岸两种不同的标志,显示出两个不同的国度。红绿相间的俄国界桩,孤零零的竖立着。在中国一侧的汉白玉界碑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显得庄重、威严。63号界桩系中俄满洲里边界管段最后一个界桩,为中俄水路界桩,分界线以河道中心为界。此处为达兰鄂罗木河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临河甘露寺
一、建寺缘启甘露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哈达淖尔村,距市区49公里,新华镇9公里。西靠哈达淖尔五社,东临哈达淖尔六社、南临银新公路、北靠田间渠。寺庙现占地东西163.5米、南北217米、总面积35479.5平方米,合53.27亩,是内蒙古西部较大的汉传寺庙。原名观音茅蓬寺,俗称常素庙。民国十五年,由(1926年)本地冯家圪旦农民裴三之子裴金锥所建。裴金锥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从小受祖传的影响下,随父母亲信奉佛教,一懂事后就不乐世好,甘愿布衣素食,走路眼不斜视,经常端坐念佛,老年人都说裴金锥是记前世的人。在他十九岁时,父母就包办给他娶妻成亲,但他不染尘世,立志超凡脱俗,就在成亲前一天的夜晚,悄然离家出走,到山西省河曲县海潮庵寺出家为僧,法名寂成、因俗家姓裴人称裴和尚。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听说包头、固阳、河套等地遭了年馑,海潮禅寺六代和尚看他信仰虔诚,道心坚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通辽青龙寺
青龙寺,原名慈云寺,位于奈曼旗青龙山境内,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清代奈曼旗二十四座庙宇之一,曾以险要的地势,优美的自然环境,精湛的建筑艺术,精深的佛学,丰富的佛事活动及神奇的故事传说,闻名于关东各地,引来四面八方佛教信徒,谱写过辉煌的历史。相传慈云寺是由龙尾沟一姓魏的人家主持修建的,因观世音菩萨看中了这里景色秀美、意境肃穆,是天成的修道场所,于是就化身一女孩被龙尾沟姓魏的人家捡回家中,不久满身生疮,久治不愈。于是魏家就让姓王的小牛馆背着送到青龙山洼遗弃。过几天魏家人来到山里,正赶上下大雾,远远就听见钟鼓齐鸣,走到近前看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山洞,0坐在山洞里,王牛馆站在一旁,方知菩萨显灵,叩头便拜。有一天魏家人梦见0点化他建庙。眼前是大锭黄金,再看远处,有一群羊正在驼着砖往山上爬,如走平地。一梦醒来,他才明白是菩萨显灵,赐钱建庙,于是魏家人按照菩萨的指点,修建了0庙。后来为教化人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赵宝沟遗址
赵宝沟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保存较好的赵宝沟文化类型的遗址有: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西南500米的小山遗址、敖汉旗烧锅地、南台地等。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前后衔接,其原型形成于兴隆洼文化中晚期。赵宝沟遗址面积约9万平方米。房址平面呈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呈梯形,皆为半地穴式建筑,成排分布。与兴隆洼文化相比,赵宝沟文化的聚落规模明显增大,但二者在社区布局方面有很强的共性,如房址均成排分布,面积有大小之分等。这些共性与地域相同、技术水平相近、文化之间具有直接性传承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但更主要的应归结为相近的经济模式。赵宝沟文化石器的主要特点是磨制器与丰富的细石器共存。石质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体石斧、弧刃石刀、磨盘和磨棒等。可以看出赵宝沟文化在生产工具方面较兴隆洼文化有一定改进。赵宝沟文化出土的陶器质地多为夹砂陶,陶色为黄褐色,也有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