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古迹介绍
1、清代布日都庙“演教寺”
清代布日都庙“演教寺”位于布日都苏木,距明安图镇30公里。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60多年的历史,由乾隆皇帝赐名“演教寺”。在鼎盛时期寺内僧侣多达300多名,是一座著名的古刹。主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经修缮后现已开展佛事活动。距离此地3公里的奇石林,怪石林立,形态各异,酷似各类人物与动物。传说是由一名-利用法术将危害百姓的凶神恶煞和豺狼虎豹定于此地,化为石头,用寺庙舍利0,保得了一方平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墓葬
巴盟境内的古墓葬大体上以石棺墓和砖石墓为主。以乌拉山、阴山南麓为界,北部多石棺墓,南部多见砖石墓。石棺墓多为早期北方草原狩猎游牧民族的墓葬,多分布于山沟口侧的阳台上,墓室呈方、圆形,方者长3~5米,宽2.5~4米。无论方形或圆形,均普遍用自然块石垒成外棺墙、多为单层、无椁,故名“石棺”。从已发掘的石棺墓看,一般无随葬品,多为单人葬,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可见石棺墓多为氏族社会的产物。较为典型的石棺墓有乌布浪口、石兰计山口、达拉盖沟口、哈日格乃沟口石棺墓群等。砖石墓葬多分布在古城遗址附近。在阴山和乌拉山前的城堡附近,都有一个至数十个古墓群,较为典型的砖石墓有三顶帐房古墓群、公庙子古墓群、阿拉奔古墓群、乌加河古墓群和沙金套海古墓群等。其中以沙金套海古墓群面积最大。沙金套海古墓群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1~5公里处,以汉代窳浑古城为中心,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其中以南区面积最大,东西宽2.25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布日都庙
位于布日都苏木,距明安图镇30公里。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有260多年的历史,由乾隆皇帝赐名“演教寺”。在鼎盛时期寺内僧侣多达300多名,是一座著名的古刹。主体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经修缮后现已开展佛事活动。距离此地3公里的奇石林,怪石林立,形态各异,酷似各类人物与动物。传说是由一名-利用法术将危害百姓的凶神恶煞和豺狼虎豹定于此地,化为石头,用寺庙舍利0,保得了一方平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塔林宝力格浩特
塔林宝力格浩特座落于内蒙自治区巴盟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中心,占地约140亩,有纯蒙古族特色的蒙古包群,一次可接待100人的团体。这里可举行蒙古族婚礼及小型那达慕,篝火晚会,乌兰牧骑演出,骑马,骑骆驼摄像等蒙古族娱乐活动项目,并可品尝到纯蒙古族全套的马奶酒,奶酒,奶食品,全羊席,羊宝、风干羊肉蒙古包子、手扒肉等等。近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下,以生态保护为主,绿色旅游得到了政府旅游局的批准在本浩特原有草原风情的基础上,开发了以甘其毛道边境口岸、阴山岩画为龙头的两个旅游线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宥州古城
宥州城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据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唐代鄂尔多斯的繁荣。据史书记载,唐开元9年,居住在这带的胡人康待宾起义反唐,唐王朝在镇压叛乱后,将参加起义的民众疏散到江淮渚州。而这些人世代游牧,迁徙无定,不习惯中原的农耕生活,日夜思念故土,迫切要求返回故乡。于是,开元26年,朝庭命宰相牛仙客在鄂尔多斯设一新州,以安置从江淮地区返回的民众,并将此州取名宥州,以示唐政权的宽宥之意。宥州城城址位于我旗城川镇城川嘎查北1公里处。古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以“夯土”之术建成的城墙而今仍兀立于地上。东、南、西三面分别有城门,是为瓮城,城墙之上有角楼和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数座。大约在南宋末年,宥州城被弃。宥州古城遗址现以历史悠久、内含丰厚的“古钱币文化”而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城内出土的古币中,从西汉到清朝的古币应有尽有,但奇特的是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以唐、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石板墓群
新右旗境内分布着30多处石板墓群,少则几座,几十座,多则一二百座,都有着很高的考古价值。如呼伦湖西岸不远的达林础鲁墓群,山坡上密集分布着120多座石板墓。墓的结构是以巨大的天然石板砌成长方形墓框,大者7米长,5米宽,小者3米长,2米宽,头向朝东。小墓大体成行排列,大墓往往位于墓群东北部,其前方(东方)10多米处,有的立有墓碑状天然石条,上无文字。唯墓群东北大墓前的“石碑”上刻有几道半圆型沟槽,侧面也刻有圆形沟槽。呼伦湖西岸东德乌拉山西南坡上也分布有许多巨大的石板墓,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山顶上取风化的片麻岩石板砌成。石板厚约0.1米,长约1米或1.5米,宽约0.5米或1米。这些巨石板立着埋入地下,上部露出半截,砌成长方形墓框。个别的大墓,长可达8米,宽5米。长方墓框之外西侧并附有尔室状小框,约5米长,4米宽。呼伦湖以西直至贝加尔湖一带分布的此类石板墓群是外贝加尔青铜时代基托托伊文化的重要特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双合尔山白塔
双合尔山白塔座落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的双合尔山上,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塔身为砖石结构,通高13米,形状似北京市北海公园白塔。塔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塔基砖石砌成,高2米,方形,每面长9.1米,南北两侧修有2米宽的台阶,南台阶9层,北台阶7层。塔座,成多棱形,用青方砖砌成,四面有砖雕如意图案和吉祥结,两侧雕蹲形小狮子。塔身分塔底、塔肚、塔底3部分,塔底为圆柱形,3层,塔肚为瓮形,四面刻砖画和文字,文字和图画雕刻精细,线条流畅。塔肚分7层,-的骨灰在其中。塔顶为铸铁金锋形,上有佛教图案,金锋上有铜质鎏金的月亮、太阳、火炬。塔顶的罗伞下悬挂4个铜制小铃。塔身柱为檀香木主芯建成。地址: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苏木的双合尔山上类型:古迹古塔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乃春庙
乃春庙位于呼和浩特至包头公路中段的美岱召城内,据说是麦达力-居住的地方。乃春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殿内供奉三世佛及密宗0,殿内罕见完整逼真的壁画是研究藏传佛教极其宝贵的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巴拉奇如德庙
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巴拉奇如德苏木达兰花嘎查境内。建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原有8座大殿,现存2座,先后6世葛根转世。香火最盛时-达800名。巴拉奇如德庙现存的部分建筑是阿旗寺庙中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庙。“弥拉查玛”是该庙五世葛根罗布桑普日来扎木苏根据弥拉的传略创作的,与其他寺庙的查玛有很大的区别。此庙的精美古建筑群的布局、风格、雕刻、图饰和工艺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东山墓地
介绍东山墓地位于锡林浩特市东部14公里处,1993年发现距今约七百年左右的辽墓地。出土了三十多件文物,出土文物中有白鹤图纹铜镜、铁锁、水晶顶链等贵重随葬品。这些辽墓群大约占地两亩,据估计是辽中晚期所葬。辽墓的发掘对研究辽文化及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内蒙古锡林郭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杨都庙
百年古刹—杨都庙:杨都庙位于洪格尔高勒镇政府所在地,它是锡盟少数几个,也是阿巴嘎旗至今仍保持着宗教活动的唯一寺庙。杨都庙始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已有300多年历史,清廷赐名“施善寺”,鼎盛时期-达到813名,其中常住-500名。“0”期间,遭到毁坏,仅三大殿保存下来,后经政府拨款予以修缮,今日杨都庙已重焕异彩,成为了我旗的一处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韩氏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在辽代是一个特殊的家族,它的兴衰是辽朝兴衰的一个缩影。韩氏家族是在辽朝第一家赐姓耶律的汉官家族,为辽朝帝族、后族之后的又一显贵族系,是中原汉人贵族契丹化进而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演化发展过程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缩影,更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体现。从民族团结、草原帝国政体的演变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它,意义非常重要。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辽庆州白塔
辽庆州白塔的真正名称是释迦牟尼舍利塔,是佛教徒为供奉释迦牟尼火化后的舍利而建,因其外观呈现白色,俗称辽庆州白塔,当地牧民称作“金金察罕索布尔嘎”。白塔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驻地东北查干沐沦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处庆州城的西北部,距赤峰300公里。白塔为八角七级、通高73.27米的砖木结构拱阁式塔,始建于1047年。塔的外观整体洁白如玉,挺拔秀美,座置平原,直插蓝天,背靠青山,面对白水。。塔上门窗、楣拱及砖雕斗拱、拱眼等处,分别装有圆形、棱形青铜镜856面,转角处为砖雕圆柱。塔顶八条脊上各铸有一个铜人,每个铜人前都有一个铜制的螭首,螭首前又有一个铜凤。塔上七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这些天王个个头戴兜鍪,身披盔甲,手持宝剑或利斧,威风凛凛,雄武生动。塔体浮雕将儒、佛、道及萨满的宗教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水0溶,隐隐透出辽代佛教“星密圆通”的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突厥石人墓
介绍突厥石人墓作为景点散布在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巴彦乌拉镇)、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阿巴嘎旗(巴彦查干镇)、正蓝旗(上都镇)和多伦县(多伦淖尔镇)境内。这些石人的形态基本相似,有站、坐、跑、行者;有男、女、老、幼,这些石人,多数为墓前殉葬品,高1.3米左右。隋唐时期,锡林郭勒草原曾是突厥人生活的地方。经考证,石人是突厥人留下的遗迹。这些石人雕塑线条流畅,逼真,表现出我国古代突厥人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这样的石人墓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分布较多,在中国新疆以及今蒙古国境内、俄罗斯西伯利亚,均有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5、根坯庙
根丕庙位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巴彦包力格苏木境内,亦称“拉西根丕庙”,汉名“广佑寺”。根丕庙背靠群山、腹临平川,风景秀丽,幽雅。根丕庙建于嘉靖20年(公元1815年),盛时-数达320名。丙子年间,杨松-第二世罗布桑年日格巡游各地,选地建庙,路过这里,看见此地山势险峻,地势平坦、森林密布,水草肥美、风水脉络清晰,便选定此地建庙。根丕庙曾被捣毁,现存的庙宇是1981年修复的,其规模只是过去的一部分。寺内有三座大殿,正殿为佛祖殿,殿内供奉着20多尊佛像,县挂着30多个五彩米希尔(佛教饰品),是-念经的地方。佛教经典《甘珠尔经》、《丹珠尔经》共326卷,也存放在这里。主殿两则有配殿,西南侧的称经院殿,东南侧称世界金刚殿。1938年,班禅九世旦毕尼玛曾来此小住,从此这里名声大振,香火日旺。寺里现有-30多人,他们大都学过佛教-,最有名的是转世-吉木彦,为杨松葛根第六世。吉木彦曾在塔尔寺、雍和宫居留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