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迹介绍
朝阳寺木化石自然保护区
朝阳寺木化石自然保护区位于延庆县东部山区,公园内分布着多处地层、构造、火山岩浆活动和矿产地的遗迹,以及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区域中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水帘洞式的滴水壶,集碧溪、怪石、青山幽谷为一川的乌龙峡谷,具有“高峡平湖”美誉的燕山天池,以及众多岩性岩相、构造形迹及溶蚀地貌等地质遗迹景观,再配以古老沧桑的燕长城、典雅古朴的古家山寨、清新别致的朝阳寺、林木茂盛的大滩自然生态保护区,构成了一个天然、优美、资源多样的地质资源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渡寺大殿
普渡寺大殿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内普渡寺前巷,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初为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进京后的住所,称为旧睿亲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成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渡寺”,另还有一处睿亲王府在外交部街,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普渡寺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椽共3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家花园
贝家花园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大觉寺北,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北安河村闵姓私产,民国时期协和医院法国医生贝希业为女儿疗病静休,租用此处辟为花园别墅。抗战期间,曾多次在此救护我方抗日同志。整体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北大房、南大房、碉楼等建筑;其北山腰平台山环中,建有五间两层卷棚歇山顶楼阁一座,楼前有水池、藤萝架、喷泉等。园门外为一座三层西式石城堡。贝家花园是北京少见保存较好的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学部遗存
清学部遗存位于西城区教育街1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革官制,新设学部,使用原镇国公全荣府。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沿用为教育部。1928年为国民党北平市党部,1943年在此建私立新华中学。建筑坐北朝南,原有东西二路。现存东路三进院落,有大门、过厅及正房等建筑,占地约3300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学部是清末实行“新政”的产物,建筑是公府的规格,现存建筑对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柳堂旧址
目的地介绍万柳堂旧址位于崇文区广渠门内。元代右丞廉希宪在右安门外草桥建了一处别墅叫万柳堂,清初大学士冯溥慕其名,在广渠门内建别墅,取名“万柳堂”。万柳堂占地百余亩。园内堆土山,种植了杨柳和各种花卉。并修建御书楼,楼内悬挂康熙御笔匾额“间廉堂”。万柳堂后归属石文桂,又修建了大悲阁、大殿、关帝殿、弥勒殿,名曰“拈花寺”。位置:位于崇文区广渠门内公交车111、60可到。北京崇文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密云龙泉寺戚继光诗碑
龙泉寺戚继光诗碑在密云县城东北2.5公里处,戚继光(1512-1587),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戍边时曾在密云石匣驻防,万历三年(1575年),他在游密云龙潭时,曾赋游龙潭七律一首,刻碑留龙泉寺中,戚继光是抗倭名将,当年正是他,保卫了中华大地的几十年安宁,也使得沿海一带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戚继光的威名也从此远播,他的功勋也写入青史,永垂不朽,华夏一代名将,将永远激励我们勇抗外敌,誓死保卫祖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照塔
照塔位于房山区南尚乐乡塔照村东的山巅。建于辽代。塔坐北朝南,为八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15米。此塔当地传说为风水塔。塔基为须弥座,高3米,每面宽2.2米。中部塔身高2.2米,每面宽1.75米。塔身正面有券门,其它各面设假门和假窗。塔身之上为仿木砖刻额枋檐椽和砖制的一斗三升斗拱。上边是七级叠涩檐,塔尖为攒尖刹。景点位置北京房山区南尚乐乡照塔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中山广场建筑群
沈阳中山广场建筑群包括中山广场和周边尚存的六大建筑。其中,中山广场的前身叫中央广场,始建于1913年,到1919年时,改名“浪速广场”,原广场中央有日本人建的纪念日俄奉天大会战纪念碑。国民党统治时期将原纪念碑拆除,改名为中山广场。除了原沈阳铁路局公安处被拆和改建外,目前,中山广场周边尚存六大建筑,均保持了建筑原貌。而随着中山广场建筑群跻身第七批“国保”名单,一旦要对这些建筑物进行维修和修缮,都需要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沈阳中山广场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中山寺观音像
介绍:中山寺观音像位于房山云居寺西1公里。中山寺已不存,可观音像却完好保存。它面向东,坐落在石洞内,用艾叶青石精雕而就。始建于明末清初。观音像高1.9米,蜷足端坐,一只手五指向上置于胸前;另一只手平伸在腿面上,手心向上,赤足。为房山区保护文物。观音像前有清泉。景点位置北京房山区云居寺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康有为故居
北京康有为故居位于米市胡同43号。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至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都曾住在这里。康有为居住在北跨院的中间院子里。因当年有七棵树,所以又叫七树堂,七树堂西房3间为卧室,北房4间为书房,其中有一间像船形,康称它为“汗漫舫”。其间有一条廊子,长廊壁间嵌着摹刻苏东坡观海棠帖片石。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米市胡同43号电话:010-6351120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方石窟景区
“东方石窟”以石刻艺术生动再现中国古典神化传说以及近现代国内著名艺术家的书画作品。其中,展现中国石刻石像400尊,还有根据现代著名艺术家徐悲鸿绘画创作的《愚公移山》和《井冈山会师》等历史作品100余幅。同时黑豆峪村还与县文化文物局合作,将本县仅存的100余块由唐代至清代的碑刻、石人、墓志集中摆放在“东方石窟”风景区内,给游客又增添了一处有文化内涵很深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景点位置北京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可园
可园座落在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帽儿胡同,是清(1644年-1911年)末大学士文煜的宅第花园,是目前北京保存较好的宅园之一。可园占地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70米。可园布局极为讲究,西路是一座四合院,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种有花草树木。中央有一座过厅,后院用回廊围成宽阔的院落种植花草。东路主要建筑为例座房和正厅,院落中有假山。可园建筑布局和形式都很灵活,中路和东路花园借游廊连接成为一体。可园是中国北方私家宅园中保存较好的实例。可园建成后,有数位名人及外国驻华大使在此居住和办公,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景点位置北京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金仙公主塔
金仙公主塔位于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上面,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40)。金仙公主塔坐北朝南,通体高3.5米,全部采用汉白玉石精制而成。基座由块石砌垒。中间用4块厚板石组成方形佛龛,正面设券门。门两侧各有浮雕金刚力士一尊。自门向里,对面石壁上又呈现出一组浮雕,释迎牟尼端坐中间,两侧各有一弟子。其上是七层叠涩檐,塔上有铭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
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刹海旁。该庙始建于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因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扩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火。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火神庙的主体建筑现基本保存完整。最南端为隆恩殿,供奉隆恩真君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往北便是主殿火祖殿,供奉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火神。火祖殿内原悬有乾隆皇帝御笔之匾及对联,匾曰“司南利用”,联曰“菽粟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密云番字牌石刻
番字牌石刻位于密云县城北部65公里的一座小孤山上,是密云县重点保护文物,在小山的南面石壁上刻有20多组文字,长期无人辨认,1987年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专家们鉴定:石壁上的番字系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字。其中,有梵文、蒙文和藏文,文字的内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在东山坡上,有一块高2米多的立石,石的东面石壁上刻有一个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余,宽约30厘米,为佛教的“十自在画”,此处刻字的时间为明清时代。景点位置北京市密云县番字牌乡番字牌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门桥(万宁桥)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是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成为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现桥面已铺沥青路,仅存两侧栏板,河道已填平建房。景点位置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秀禅寺
环秀禅寺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小幼营村西,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寺坐南朝北,占地约3340平方米,正殿完好,正殿面阔12.3米,为3间无梁殿建筑,殿内为写隆顶,高7米,对面的墙壁上有券顶的佛龛3个,下设连通的须弥座,座和佛龛都是汉白玉石垒砌,座高1.1米,长6.3米,佛龛各高1.6米,直径1.3米、进深1.2米,殿前有月台,长8.5米,宽2.3米,高1米,其上矗立螭首龟趺碑记一座,为“敕建环秀禅寺碑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下坡清真寺
目的地介绍南下坡清真寺位于朝阳门外南下坡。光绪年间由当地回民集资兴建。正殿有132平方米,南北配殿共68平方米,并附有南北配房。1986年进行了修缮并重新彩绘。位置:位于朝阳门外南下坡寺内现保存庆亲王奕劻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书的“纲维二五”匾额一块。此寺一直为当地回民群众作礼拜之用,也是北京市回民殡葬管理所。并为朝阳区重点保护文物。北京朝阳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翰林院遗址
翰林院遗址在北京东长安街路南今天的-内。此处原为明代鸿胪寺旧址,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清初将翰林院并入内三院。康熙年间又在明翰林院旧址重建,并定为正三品衙门。翰林院自雍正以后,成为重要国家储才机关。雍正皇帝曾这样说过:“国家建官分职,于翰林之选尤为慎重,必人品端方,学问纯粹,始为无忝厥职,所以培馆阁之才,储公辅之器”。清朝皇帝为表示对翰林院重视,常到翰林院与王公大臣、-等举行宴会,事前通知有关部门做好陈设以宝座,乐器等准备工作,届时与王公大臣赋诗纪盛。本文图上的石碑即是嘉庆皇帝临幸后留下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山应公长老寿塔
应公长老寿塔位于房山区岳各庄乡天开村北。俗称和尚塔。建于元代大德五年(1301)二月。塔南向,六角形五级檐式砖塔,通高12米,须弥座上砌三层莲花。柱形塔身正面开拱门,门楣上端嵌铭文:“应公长老寿塔”。东南、西南两面又嵌铭各一方。正面设假门,其它面置假窗。假窗上部有挂落;塔身以上为五级密檐,各层檐下均有仿木结构的砖制斗拱。景点位置北京房山区岳各庄镇天开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