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香港 > 九龙城区旅游
九龙城区十大旅游景点
1、宋王台花园
宋王台(或宋皇台),是位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一块纪念石碑,公园现址于1959年底正式落成,相传是宋朝皇帝宋端宗赵昰,和其弟赵昺被元朝军队追逼,南逃-在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台”三个字。“宋王台”碑石原本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立在马头涌海边一个称“圣山”的小山上,即后来的启德机场客运大楼一带,“宋王台”石碑后来被迁移到距离约300呎的现址放置。历史在香港的旧启德机场之客运大楼原来的位置上,原来有一座高度35米的山峰,名叫“圣山”,它的周边约606米,三面环陆地,东临九龙湾。1278年,中国宋朝皇帝宋端宗赵昰和赵昺被元朝军队相逼南逃避难,途经香港九龙半岛的一座山。他们曾到了山上一块估计约有300公吨的巨岩休息。最后赵昰病死在香港,而赵昺则在崖山海战输掉后自杀。后来附近的民众在那块可以容纳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薹”三个汉字。有传闻宋王台其实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为本地人不想激怒元朝的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都有一传闻说再一开始就是宋王台,并没有改变。19世纪末期,有人在宋王台圣山采石作建筑材料,对宋王台古迹做成威胁。立法局华人议员何启支持九龙城居民发起的
2、牛棚艺术村
牛棚艺术村(CattleDepotArtistVillage)位于香港九龙马头角马头角道63号,毗邻十三街旧楼群,牛棚艺术村是出租供艺术工作室的一个场地。艺术村所在地的前身是牛只的中央屠宰中心,建于1908年,于1999年8月停业,改建并分拆成多个单位租给本地艺术创作家做工作室,慢慢演变成牛棚艺术村。牛棚艺术村占地1.7公顷,为铺瓦尖顶的红砖单层平房建筑。目前,共有二十多个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驻场,其中包括“进念二十面体”、“艺术公社”、“牛棚书院”、“1A空间”、“CUTANDTRY”、“蛙王”等,大都公开让市民参观欣赏。历史牛棚艺术村前身为马头角牛畜检疫站(政府畜牲检疫站,又名马头角牛房),于1908年建成。原位于红磡,称九龙屠房及六畜厂,占地约1.7公顷,设有一座大型屠宰场,三座畜牲棚和其它相关设施,足以容纳近120头牛只、200头羊只及400头猪只;后因上址兴建九广铁路而需迁移土瓜湾马头角道。1999年中,由于环境及市区发展的影响下,位处市区的屠房在运作时经常产生环境卫生问题,对附近居民造成滋扰,因而弃用马头角牛房,迁往新建之上水屠房。至2001月7月,马头角道号前牲畜
3、九龙寨城公园
九龙寨城公园位于香港九龙城东头村道和东正道交界,邻近侯王庙,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背景。在香港历史上,九龙城寨是唯一没割让或租借给英国的香港领地,面积2万9千平方米。1994年辟为一座具香港特色的中国园林。九龙寨城公园座落于本港最历史性的地点之一,原址为九龙寨城,包括一座由坚固石墙,六座了望台和四道城门围着,面积达六点五英亩的寨城于一八四三至一八四七年间建成。公园将尽量保留寨城一些原有的建筑物及特色。现今的九龙寨城公园增加了不少建筑,但石匾、大炮、柱基及清朝官府碑铭等丰富的历史遗迹,在拆卸过程中仍然保留,置于公园陈列展览。园内还有当代罕见的南中国“衙门”建筑、城寨原有石碑、南门古迹以及战前的混凝土废墟,展示了城寨的沧桑变化。九龙寨城清拆工程于1994年4月完成,香港政府将原址改建为公园。原本计划名为“九龙城寨公园”,因为其原称“九龙寨城”早已完全失传,但清拆期间得到老居民的指引,古物古迹办事处将一些遗迹发掘了出来,并揉合在公园的设计中或予以保存为展品,以供游人欣赏。整个发掘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两块于城寨南门(此乃城寨的正门)出土的花岗岩石额,它们分别刻有“南门”及“九龙寨城”字样。其他的遗迹
4、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简称浸大(英语: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HKBU),为基督教浸信会背景的公立大学,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其校训为“笃信力行”。201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将浸大评为世界排名排名第一百一十一位。根据2013年QS亚洲大学排名,浸大位居亚洲最佳学府第43位。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浸大位居全球最佳学府第271位。而201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将浸大评为世界排名第276-300位,及亚洲排名第50位。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会书院,1972年始改称香港浸会学院,首任校长为林子丰博士。该院于创办初期只开设外国文学系、社会学系、数理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及工商管理学系的文凭课程。由1986年开始,该院开办学位课程。1994年11月,立法局通过有关条例,香港浸会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成为香港八所受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现时香港浸会大学设有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视觉艺术院及持续进修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增设多项创新课程,以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较
5、香港房屋委员会展览中心
香港房屋委员会展览中心(HongKongHousingAuthorityExhibitionCentre),位于香港九龙采石山佛光街80号何文田广场3楼,是介绍香港公共房屋发展的博物馆,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管理。该中心于1996年启用,初时为钢结构构件及预制件兴建的两层展馆及一座单层的访客中心,馆址设于采石山佛光街与常富街交界(即房委会总部第3座现址),并展示长者住屋及康和式居屋的示范单位。由于配合发展何文田广场,现址于1997年9月30日关闭,展馆迁至佛光街与常盛街交界的公园内,并于1998年1月17日重新启用。示范单位则延至1998年7月27日关闭。何文田广场落成后,房委会在商场3楼301A号铺辟建展览中心的永久馆址,于2002年7月18日由署理政务司司长孙明扬及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房屋)梁展文主持开幕,7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2007年11月24日,展馆原设于何文田广场3楼317A号铺接待柜台,因租约期满而关闭,公众出入口亦迁到4楼。该中心强调互动与创新,展区包含有:时光漫游,台阶式的展览动线,透过图片、实物摆设及模拟单位,让参观者体验公共房屋计划的发展过程。观
6、香港海心公园
海心公园(英文:HoiShamPark)是位于香港九龙土瓜湾落山道的一座公园,于1972年正式启用,设施包括一座海心亭、两座足球场及儿童游乐场等。海心公园原址为海中的一庭小岛──海心岛,原址有一座海心庙,再古代一点则被称作“土瓜湾岛”,土瓜湾这名字就是由此而来,当时香港来了很多客家人,所以香港大部份围村都是客家村,剩下的一部份本地村被称为土家村,所以被称为土家村,所以土瓜湾又被称为“土家村”和“土家湾”。海心岛上四周怪石嶙峋,其中以鱼尾石最形神肖。岛上原来设有龙母坛,往日参拜者以渔民和水上人居多。除了善信外,海心庙从前亦为九龙城著名的旅游胜地,岛上的鱼尾石更是有名的景致。填海前小岛对岸常设小艇,以接载游客往返。1964年,土瓜湾进行填海工程,海心岛自此与陆地相连,龙母坛亦被移至下乡道天后庙旁续受善信的祭祀。1962年至1970年期间,香港政府在土瓜湾沿海进行大型填海工程,于是将当时的海心庙迁移至现址。1972年,填海工程完成后,英皇御准-拨款兴建海心公园,保留了原有的鱼尾石、海心石(位于东经114度11分31.55秒,北纬22度18分53.32秒)及大部分自然景观,园内更种满了树木
7、圣德肋撒堂
圣德肋撒堂(英语:St.Teresas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塘太子道258号,于1932年12月18日举行祝圣典礼。2007年是建堂75周年。依照香港政府的规定,圣德肋撒堂是获准举行婚配圣事的天主教圣堂之一。圣德肋撒堂是天主教香港教区在九龙区第二大教堂,亦是全港最多人举行婚礼的教堂。圣德肋撒堂已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建筑风格由格宁神父设计的圣德肋撒堂是一座带有圆顶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状成一拉丁十字架,并采用了罗马式圆匀意念的设计,侧廊采用了圆拱为主题。堂内的石柱则是采用科林斯式。顶梁的材料为三合土和钢筋,但仍采用了中国宫廷建筑的方式建成。圣德肋撒堂的钟楼可说是圣德肋撒堂的标记,但当中的铜钟在大战期间被卖掉。不过根据教友的忆述,教堂的钟声在1960年代时仍有依时鸣响。圣德肋撒堂共有三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碑,第一块位于圣堂右方钟楼底部,是立于1932年的奠基纪念碑;另一块石碑则是在祭衣房洗涤圣物去水盆的上方,立于1950年,为了纪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纪念圣母升天于同年被宣布为信理。最后的一块石碑在教堂大门入口的右侧,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
8、众坊街
众坊街是一条位于香港油麻地的东西走向街道,由渡船街天桥伸展至京士柏山边的石壁道,中间与澄平街、新填地街、上海街、庙街、鸦打街及弥敦道交汇。众坊街名称里的众坊是指油麻地天后庙前的一个广场,本地人称之为榕树头。2004年11月,榕树头被《时代杂志》选为“全亚洲最佳下棋地方”。以前入夜后会有江湖卖艺者在榕树头聚集,占卦算命、演唱歌曲、说书讲故,是附近居民闲暇时休憩娱乐的地方,目前已改建为油麻地休憩公园。香港政府于1887年兴建这条街道时,便根据这个广场将之名为PublicSquareStreet,取其公众广场之意,但是中文名称却误译为公众四方街,1970年代,改为众坊街,取其公众聚集场所之意。除榕树头及天后庙外,众坊街上还有历史悠久的油麻地警署、庙街夜市、骏发花园、美都餐室及玉器市场,极具特色。众坊街西端与渡船街交接处乃昔日油麻地码头的旧址,该码头过去提供来往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渡轮服务,后来佐敦的佐敦道码头于1933年落成后,便取代了油麻地码头。PublicSquareStreet必去理由:香港人气最旺的街道
9、世运公园
世运公园(英文:OlympicGarden)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城南部,邻近旧启德机场,是香港首座以奥林匹克命名的地名。公园位于九龙城回旋处之内,上方有亚皆老街至太子道东的天桥(1972年4月25日启用),太子道西、亚皆老街及马头涌道都在此交汇。公园内奥运的元素不多,仅有五环及火炬作为图案的花坛。此公园附近为旧启德机场,邻近宋王台公园。由于九龙城有众多泰国店铺及食肆,因而每个星期日都会有大量泰国女佣在世运公园聚集,故场内的告示牌也以中文、英文及泰文书写。196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传递圣火在希腊采集过后,运往主办地日本东京途中于同年8月路经香港传递,是香港历史上首次迎来奥运圣火。香港政府为了纪念此项盛事,将九龙城启德机场附近一个回旋处公园命名为世运公园,并且将附近的街道命名为世运道。当中的世运是当时香港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俗称,与世界运动会无关系。2012年11月26日,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世运花园由即日至2016年12月30日关闭,以配合沙田至中环线兴建工程。交通指南景区地址:香港九龙城区太子道西乘车线路:乘九巴11b、11、14、15、21、3b、5c、5d、5、61x、891、9
10、香港浸会大学孔宪绍博士伉俪中医药博物馆
香港浸会大学孔宪绍博士伉俪中医药博物馆(Dr.&Mrs.HungHinShiuMuseumofChineseMedicine,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是香港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香港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中医药学院大楼底层,于2007年12月14日正式对外开放,共展出逾100件中医药展品。该博物馆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拨款450万港元,以及由孔宪绍博士伉俪及其他人士的善款资助兴建。该博物馆收藏展品超过100件,焦点展品包括价值30万港元的“明代正统仿宋针灸铜人”复制品。铜人身高1.7米,重约200公斤,共刻657个穴位。原品是中国古代首个针灸经穴标准,当时用作教学或考试之用。最古老的展品则是战国时代的青铜蒸器。其他展品包括汉代各式陶器、宋代黑釉研碗、清代阿胶及阿胶仿单、民初时期的中医药牌匾、诊疗用具及炮制器具,清代至近代的中医药书籍、凉茶盛器、手术器具、针灸用具等。景区地址:香港九龙塘浸会大学道7号-中医药学院大楼地下乘车线路:乘九龙区专线小巴25m前往
全部九龙城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