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洲 > 阿根廷旅游
阿根廷十大旅游景点
1、伊瓜苏国家公园
伊瓜苏国家公园(IguazuNationalPark)处于玄武岩地带,高80米,直径2700米,跨越阿根廷和巴西国界,世界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就位于这个地区的中心。许多小瀑布成片排开,层叠而下,激起巨大的水花。周围生长着200多种维管植物的亚热带雨林,是南美洲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貘,食蚁动物,吼猴,虎猫,美洲虎和大鳄鱼的快乐家园。被誉为“南美第一奇观”的伊瓜苏瀑布是南美洲最大的瀑布,也是世界五大名瀑之一。“伊瓜苏”在当地印第安人的瓜拉尼语中意为“大水”。伊瓜苏瀑布位于阿根廷北部和巴西交界处、伊瓜苏河下游,距伊瓜苏河与巴拉那河汇流点约23公里。伊瓜苏河发源于巴西南部,沿途汇集了大溪小流,穿过维多利亚山口,以雷霆万钧之势朝巴西和阿根廷交界的平原奔腾。在伊瓜苏突然受到阿古斯丁岛的阴滞,河道为之铺宽达3公里,形成一个水深仅1米左右面的湖面,湖水流到绝壁时,飞泻成一大瀑布群。伊瓜苏瀑布呈弧形,平均落差72米,共有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组合成三大瀑布群,平均每秒钟流量1750多立方米,雨季流量每秒钟达1.27万立方米。最高、最壮观的瀑布群名叫“鬼喉瀑”,位于正中。因该瀑布在泻入深渊时发出的轰鸣声
2、门多萨
门多萨(Mendoza)是阿根廷中西部的历史名城,门多萨省的首府。位于以葡萄酒酿造闻名的库约地区[Cuyo]的核心地带。城市西依安第斯山支脉(帕拉米洛斯岭SierradelosParamillos),建设在由门多萨河冲积出的河谷之上。根据阿根廷国家统计局[INDEC]2001年度的报告,门多萨市的人口为11万余人,较1991年略有下降,而居住在“大门多萨都市区”的约85万人口则有较大幅度提高,依然保持阿根廷第四大都市区。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断了太平洋湿润空气的东进,使得这个山脉东麓的城市有着干燥的气候,特别在它干热的夏季,气温常常升至35摄氏度以上;相较而言,门多萨的冬季显得温和而湿润。值得庆幸的是,由冰川融水汇流而成的门多萨河为这里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该城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上,活动频繁的库约断裂带穿过了整个城市,使得这个地区历史上地震频繁。和所有的阿根廷城市一样,门多萨处处洋溢着欧洲城市的风情。市区种植着大量树木,它们依靠密如蛛网的市内水渠灌溉,这些植物构建的林荫大道为门多萨炎热的夏日提供了丝丝凉意。城市以独立广场为中心,在这里一条名叫萨米安多路的步行街向两边延伸,穿过整个市
3、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DrakePassage)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紧邻智利和阿根廷两国,是南冰洋的一部分,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海峡是以发现者16世纪英国私掠船船长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德雷斯本人最后并没有航经该海峡,而选择行经较平静的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公里,最窄处宽645公里,是南极洲与其他大陆最短的距离。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八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于是,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的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1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
4、乌里托尔克山和蒙特教堂城
简介蒙特教堂城距省会科尔多瓦119千米,是一座古老的山城,海拔797米,堂住居民8000人。小城坐落在海拔2000米的乌里托尔克山脚下。西班牙人来到之前,那里居住着印第安人科迈沁恭部落。17世纪末,最后一位科迈沁恭酋长卡拉巴伦巴被西班牙人残忍地杀害。这里虽然早已没有纯粹土著人了,但是,许多印第安人的传说,以口头流传的方式留传下来。在印第安传说中,乌里托尔克是一座圣山。在西班牙征服者来到之前,土著人就在山里观察到奇异的光亮掠过天空。到了近代,关于乌里托尔克山中异常现象的记载越来越多。正是这些奇闻轶事使乌里托尔克山和蒙特教堂城闻名世界的。一位阿根廷原子物理学家讲述了他岳父12岁时的一次奇遇:那是1915年,在山里迷路,那个夜晚,他亲眼看见不断有亮光掠过山头,照亮山坳。1928年,一位妇女说,她每天在山上放羊,接连两天她都看见一个发亮的物体出现在山顶。1935年,一位当地居民说,他在经过乌里托尔克山时,突然出现一个相貌奇特、身穿闪亮紧身衣的怪人直盯着他,然后突然消失。而80年代的两则消息则使小城和乌里托尔克山一夜之间闻名全球。1986年1月9日,有人在乌里托尔克山间发现了“
5、塔夫拉达·德乌玛瓦
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QuebradadeHumahuaca)分布在一条沿着壮观的里奥格兰德山谷伸展的最主要的文化通道上,其源头起自安蒂恩高原上寒冷的荒原,然后向南部延伸,约150公里后与里奥利欧纳汇合。山谷里的遗迹表明,距今一万年以来,这里一直是从安第斯山脉高原到平原人们交通与交流的至关紧要的通道。有多处明显的遗迹表明,这里是史前印加帝国(IncaEmpire)时代(公元15-16世纪)狩猎者和客商进行交易的场所。这里同时也是19-20世纪人们为独立而斗争的战场。从圣萨尔瓦多出发,我们到达了这个通向高原的自然通道上。一排排的小村庄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土坯的房子、有历史意义的小教堂、前西班牙废墟,在这儿时间就好像停止了一样。其中最美丽的村庄就数殖民地时期的布鲁马马鲁卡(Purmamarca)村庄了,背靠七色山,从其地层可以看出其不同的地质年代。继续往前,在Maimar就可以看到有明亮条纹的山脉所构成的峡谷,它以LaPaletadelPintor(艺术家的托盘)而著名。其中在这个峡谷里最显着的景点之一是Tilcara考古遗址,它是哥伦布发现大陆以前由Omaguaca当地人建
6、拉普拉塔河
简介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在西班牙语中“拉普拉塔”是“银子”的意思。拉普拉塔河是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全长4700公里,流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其实拉普拉塔河只有320公里长,她汇集了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几条重要的支流。拉普拉塔河拉普拉塔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东源,一个是西源。两源都发源与巴西高原东南边。东源叫东源格兰德河,西源叫西源伊巴河,两河在南纬20度相聚后就称为巴拉那河。巴拉那河全长4000公里,流域面积280万平方公里。巴拉那河在阿根廷接纳了一条重要的支流--巴拉圭河。巴拉圭河发源于巴西西南部的巴雷昔斯山脉的东南边,全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的部分河段构成了巴西、维多利亚、巴拉圭河阿根廷的部分国界。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以北处,巴拉那河又接纳了乌拉圭河,乌拉圭河全长1609公里,流域面积32.7万平方公里。从此才称为拉普拉塔河。虽说拉普拉塔河的实际长度只有320公里,但她的宽度却有50公里,河口最宽处可达230公里,是世界上最宽的河流。她的水深有18米,可航行巨型轮船。乌拉圭的首都蒙得维的亚就建在河口附近的北岸。
7、罗萨里奥
罗萨里奥(Rosario)是阿根廷第二大城市,重要河港。地处阿根廷东部巴拉那河下游西岸,是圣菲省东南部和巴拉那河上的重要河港。平均海拔22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944毫米。始建于17世纪末。1852年设市。1852~1861年间为拉普拉塔联合省最大的贸易中心。在阿根廷的独立战争中曾遭受破坏,后随铁路向内地延伸和地区经济开发以及当地港口的建设使得城市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贸易中心和工业城市。主要景点:国旗历史纪念馆:建造于1957年,由三个建筑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带浮雕塑像的高塔用来纪念在1810年的5月革命,第二部分的巨型露天走廊是纪念阿根廷的建立,第三部分的凯旋门廊代表了1853年宪法的颁布国家的成立.,在凯旋门廊之下陈列着美洲各国国旗的美洲国旗荣誉堂。罗萨里奥圣母大教堂:位于五月广场正对面。狮子宫:罗萨里奥市的市府行政机构所在。独立公园:由景观设计师CarlosHays设计,占地超过150公顷,堪称罗萨里奥的绿肺。Urquiza公园:在这里有罗萨里奥市天文馆,路易斯-卡瓦略天文观测台和实验科学博物馆。圣洛伦索市:离罗萨里奥市25
8、乌斯怀亚
简介南极洲隔海相望的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最靠南的土地,它的首府乌斯怀亚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位于火地岛的南部海岸,北靠安第斯山脉,面对连接两大洋的比格尔海峡。它的纬度是54°49’,是世界上最靠南的城市。在当地土著部落亚马纳语中,乌斯怀亚的含义是“向西深入的海湾”、“美丽的海湾”之意,比格尔水道在这里形成一个大海湾。这里距南极半岛1000公里,是南极科学家不可缺少的补给基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南极考察船队都在此停泊过。乌斯怀亚依山傍水,郁郁葱葱的山坡和巍峨洁白的雪山交相辉映,色调不同的各种建筑坐落在波光粼粼的比格尔水道和青山白雪之间,水道对岸智利境内的雪山也历历在目,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旖旎的风光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给这块本来荒凉的土地注入生机。乌斯怀亚市顺比格尔水道沿岸而建,岸边是宽阔的玛依普大道,街道两边既有现代化建筑,也有镀锌铁皮盖顶的简易房屋,还有几十年前的木头房子,多是一两层高,显得朴实、宁静。市区的主要街道是圣马丁大街。这是一条商业大街,两边商店的豪华程度不输于一个大都市。这里卖的主要是进口的化妆品、贵重烟酒等,这些物品免税,价格比内地便宜
9、火地岛
简介南美洲南端岛群。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主岛火地岛又称大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同南美大陆相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数百个小岛和岩礁在内的群岛总面积约了7.3万平方公里,约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主岛略呈三角形,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面崎岖,海拔1500~2000米,最高峰约甘山2469米。雪线高度仅500~800米,现代冰川发育。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米,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冰川湖和沼泽湿地,较大的有法尼亚诺湖。气候寒冷,年均温低于10℃,多强劲风暴。西部受湿润西南风和地形影响,年降水量高达2000~3000毫米;东部降水较少,不足500毫米。山区多森林,低地为丛生草原。人口稀少。原为印第安人奥那族等的居住地。1520年航诲家F.麦哲伦探险到达。1880年后,由于牧羊业兴起和发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开始移民。1945年主岛北端马南蒂亚莱斯发现石油,火地岛成为智利仅有的产油区。现主要经济活动是养羊,集中于岛的北部;其次是伐木、捕鱼和狩猎。工业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
10、科尔多瓦清真寺
简介建于公元785年,科尔多瓦的清真寺以世界上最宏伟的清真寺为目标,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更是不断扩建,使得它成为当时回教世界最大的清真寺。由14世纪的穆迪哈尔(Mudéjar)式大门─宽恕门(LaPuertadelPerdón)可看见种着橘树、棕榈树的橘园(PatiodelosNaranjos)。清真寺的尽头是个回教式殿堂,中间是壁龛(Mihrab)朝向麦加(Mecca),供人膜拜。前身为西哥德所使用的教堂,后经拉曼一世收购,改建为清真寺。在16世纪时,查理五世又对教堂大肆改造。再加上之前几位在位者的扩建整修,这座清真寺在经过几次改建后,使得风格变得有点混杂了。罗马人到达科尔多瓦后,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坚固的地基。公元第一个千年伊始,科尔多瓦成为西班牙辖区和罗马安达卢西亚行省的首府。756年,大马士革倭马亚王朝的最后继承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定都,自称统治者。科尔多瓦城的杰作大清真寺,是西班牙地区最辉煌的东方文化纪念建筑。10世纪时,由于获得哈里发王国的地位,科尔多瓦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作为西方人口最繁盛的城市,科尔多瓦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盛的首都,鼎盛时期清真寺多达300
全部阿根廷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