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湖滨区旅游
湖滨区十大旅游景点
1、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市东西城区之间的生态区内,三门峡市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4张)现有面积8850亩,其中陆地6150亩,水面、滩涂2700亩,核心景区包括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古城和沿黄生态林带三部分,是一处融生态、文化和人文地理于一体的自然山水景区。景区位于市区的生态区,东起金昌立交桥,西到陕州大道与沿黄观光路交叉处,南接陕州大道,北至黄河滩涂,规划面积590公顷,是在陕州故城遗址及青龙、苍龙两条涧河治理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目的是使三门峡市拥有了一个常年5000亩、蓄水期3万亩水面和5万亩林地的城市生态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景区荣誉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白天鹅特色资源为品牌,以虢山岛为中心,以黄河、青龙湖、苍龙湖为主体的自然山水景区已逐步形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驻足流连;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科普等功能日益凸显。2007年02月,公园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三门峡市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又名天鹅湖景区。2011年,三门峡市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被国家旅游局评
2、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虢国公园)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虢国博物馆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它北依黄河,南展厅望崤山,是建立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贵族墓地遗址上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虢国是西周时期—个重要的姬姓封国,开国之君为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虢回原分封在宝鸡附近地区,西周晚期,东迁到三门峡—带、建都上阳(今市区李家窑附近),公元前655年,被晋国采用“假虞灭虢”之计所灭。虢茧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来.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己发掘的260多座墓葬0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和虢仲两君大墓。因出止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分别被评为1990年、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观之—。2001年4月,虢国墓地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场馆规模虢国博物馆总占地近15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展厅
3、三门峡大坝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部,距市区14公里,从市区乘旅游专线车可达。是一处依托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而建成的风景名胜和人造景观相结合的水库观光游憩类人文景观。其中,三门峡大坝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它是响应毛主席的“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而于1957年4月开工兴建,1960年10月主体工程完工。这里峡谷险峻、景色秀美,两侧的山体蜿蜒起伏。景区内的主要景观有:黄河展览馆、大禹公园、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水晶宫、炼丹炉、黄河古栈道等。中流砥柱,屹立在三门峡大坝下方激流之中。自古以来就被世人传颂被誉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中流砥柱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古时的三门峡谷,石岛、暗礁犬牙错落;悬崖绝壁,森然耸立。过往的船工们要想将船顺利撑过三门峡谷,必须要在船过三门时朝砥柱石直驶过去,在船与石几乎将要相撞的一刹那间,石前的回水就会将船轻轻拨划,从而使船工们获得九死一生的成功。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砥柱石都巍然屹立在这里,水涨它也涨,永远淹不没冲不垮。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学士,对
4、三门峡博物馆
三门峡市博物馆座落在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内,位于宝轮寺塔北侧,是在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先生捐资200万元的基础上,于1989年11月建成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的建筑风格是: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古朴庄重,秀丽典雅。该馆主要收藏三门峡地区出土的历史文物和自然资源标本,向世人展示三门峡自古至今灿烂的文化遗产和丰富资源。同时还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活动,反映三门峡市的建设成就、豫西地区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以及从大禹治水到现代治理黄河、开发黄河、利用黄河的历史概貌。
5、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陕州风景区内,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南面,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高26.5米,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该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宝轮寺塔风格典雅,结构坚实,虽然历经16次地震,其中4次破坏性地震,塔身仍基本完好。游人立于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叫的声音也越逼真、越响亮,所以群众俗称-塔。据民间传说,塔内原有一对金-,所以声音洪亮。后来,喇嘛僧将雄金-盗走,只剩下了一个雌-,响声不如从前洪亮了。其实,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三门峡相传砥柱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距市区约30公里。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卧魏征勒于砥柱之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为它写了一-诗,其中有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等佳句。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小船就要被风浪推向岩石。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
7、三门峡黄河古栈道
黄河古栈道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游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从遗迹上可以看出,黄河古栈道是在紧靠三门峡谷的黄河两岸徒壁的河水冲击处开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再在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桩搭成小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现在的漕运遗迹在三门峡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见,这些四方洞,散布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人们在石洞上钉进木桩,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让纤夫系上绳索攀援,遇到风浪时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来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没。曾经有诗这样形容“鬼门幽幽深百篙,人们逼窄愈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所以从西汉开始,每年的枯水季节,朝廷都要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今天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的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
8、钟鼓楼甘棠苑
位于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内的原陕州古城北大街,占地12000余平方米,是一处在原遗址中重建的、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点。甘棠苑,也称召公祠。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召公姓姬名奭,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说:“不劳(我)一身,而劳百姓,不是仁政。”召公就近坐在山野的棠梨树下休息,摘吃棠梨果子解渴,高兴地夸赞说:“这甘棠树真好,浓荫郁葱,果实甜酸适口,百姓劳作累了,正可休息解渴,要好好保护这树,不要乱砍滥伐当柴烧了。”百姓闻听,都夸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民心。后来,群众作《诗、召南、甘棠》诗来歌颂召公,并集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故陕县也称甘棠县旧治。历代诗人曾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钟鼓楼,又称谯楼,始建于唐,跨街而建,气势恢弘。楼下是用大青砖砌起大拱门,楼上有鼓,系古代“晨钟暮鼓”敲击之用。在钟鼓
9、会兴古渡
会兴渡是黄河上著名的三大古渡之一,位于市区北部6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会兴镇,与北岸山西平陆的茅津渡隔河相望。因古代平陆属陕州,故历史上统称为茅津渡。两岸峡谷对峙,河水平静,风景秀丽。宋代诗人魏野《茅津渡》诗赞曰“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颙昂三两待舡人,卫塞抉筛理水滨。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会兴渡地势险要,古代就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和军事要地。公元前658年,晋国假虞灭虢,由茅津渡渡河南下,一举奏捷。公元前624年,秦军从这里北渡伐晋。东汉末年,-之君汉献帝刘协由此仓皇北逃。唐朝“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为平叛,借回纥兵3000人,也由此跨入中原。辛亥革命中,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在渡口附近与清兵激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渡是转移我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1947年8月22日,陈谢大军在茅津渡和济源长泉渡之间,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历史上著名的山西潞盐,也多由此摆渡。解放后,会兴渡经过几次整建,已成为黄河上最大的机动船舶渡口之一。“茅津夜渡”为古代陕州八景之一。黄河一般不夜渡,紧急时,这里却是可以夜渡的。黑夜间,
10、古陕州城遗址
古陕州城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端3公里处的陕州风景区内。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教民于甘棠树下,民感其德,建祠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现在三门峡市车马坑博物馆有召公祠诗碑、召公遗爱、古甘棠等碑刻。据史书记载,陕州古城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形势险要。历史上有名的夏商征战、周召分陕、假虞灭虢、-之战等典故,无不见证于此。以后历代兵事频繁,城池多次被毁,又多次复建,一直是州郡、县治所在地。由于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统治者多派能员干将治理。唐太宗李世民曾于公元637年春日游历陕州,登城楼俯眺原野,见回舟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菲,花柳川岫,聊以命篇《陕州咏》。以后唐玄宗、韩愈、杜甫、柳公权、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等以及宋代政治家司马光、王安石,金、明、清代许多文人志士都先后游于此。唐西台侍郎上官仪、昭容上官婉儿的故居在城东北隅上官巷,北宋诗人魏野的草堂在城东三里桥。城西是太阳渡,城北是万锦滩,城内有羊角山、钟鼓楼、宝轮寺、文庙、关庙、禹庙、召公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部湖滨区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