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西州 > 永顺县旅游
永顺县旅游景点
芙蓉镇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
猛洞河漂流景区
猛洞河因“山猛似虎,水急如龙,洞穴奇多”而得名。“张家界看山,猛洞河玩水”已是湖南湘西旅游精髓。猛洞河水量丰富,河流坡降大,水急滩多浪奇,高大的峭壁直插水面,两岸并相靠拢,形成幽深的峡谷景观。沿河两岸古木苍天,苍翠欲滴,奇石错落,流泉飞瀑随处可见,下游一路水碧山青,风光秀丽,野猴成群,溶洞奇特。现在猛洞河上开展了上游的天下第一漂和下游的平湖生态游两个项目。天下第一漂,起点哈妮宫距王村约40公里,行车1小时,终点牛路河距王村30分钟的车程,漂流水路长17公里,漂流两个半小时。从哈妮宫放舟而下,一路是古老的河道,绝壁百里,怪石嶙峋,滩奇水异,两岸苍翠的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原丁家院子。1934年11月26日,根据党中央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宣布成立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以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张子意、刘士杰等及少共省委一人为省委委员,秘书长王恩茂,组织部长甘泗淇,宣传部长张子意,民运部长刘俊秀。省委成立后,首先是进行宣传与发动群众,开展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省委考虑湘鄂川黔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合理要求,立即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1934年12月1日,省革委会颁发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暂行条例》。1934年12月16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塔卧红军第四分校旧址
塔卧红军第四分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塔卧居委会。1934年12月,红二、六军团政治部在塔卧雷家新屋办了一所红军学校,全称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校长由萧克兼任,副校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张平化。学员主要来自红军,部分学员由郭亮、永保、龙山、桑植等县保送。学员必须是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好的青年积极分子,共有600余人(郭亮、永保两县约保送了60余人),编成了两个营,学习期限为一个月。主要学习军事、政治,培养红军排级以上干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直观教学,如用木柴作山,火柴盒作屋,粉笔做人教师给学生假设一次战斗,叫大家提出战斗方案,然后讨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革委会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中心原雷家老屋。旧址为四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480平方米,周围砌有卵石围墙。正屋坐南朝北,五柱四棋,五开间,中为堂屋。厢房为三柱四棋,四开间。大门与堂屋相对,两侧为粮仓。院内为贺龙、夏曦、陈希云等领导的办公地点和住处。1934年11月26日,湘鄂川黔边临时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于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同年12月10日迁至永顺县塔卧,机关设在塔卧雷家老屋。省革委会主席贺龙,副主席夏曦、朱长清,秘书长张启龙。内设劳动部,部长朱长清;财政部,部长喻杰(代理)、陈希云、虞志清;粮食部,部长张经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老司城摆手堂
老司城摆手堂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内,原位于距此约500米处的紫荆山麓雅草坪。建造年代不详,传说是土司遗物。据当地人回忆,摆手堂是20世纪60年代复垦造田时移至今址的。摆手堂主体建筑三层,面阔5.63米,进深7.57米。共设六柱结构到顶支撑歇山小青瓦屋面,脊高12.8米。丰体两侧及后面有配厢,配厢为披檐结构,系一层单坡屋面。两侧配厢开间均为2.90米,进深与主体相同为7.57米。后面配厢进深3.30米,开间与主体相同为5.63米,供上下楼交通用。二楼后置木梯上三楼,梯间进澡为1.92米,中间休憩室进深4.50米,前置护栏阳台,阳台宽1.15
老司城祖师殿
老司城祖师殿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今司城村)太平山南麓,距老司城约二公里。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1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前临灵溪河,后靠太平山,景色优美。祖师殿为当年老司城五大庙宇之一,是老司城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古建筑。主体建筑有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三座殿堂坐落在同一条轴线上,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而上,重重叠叠,殿阁飞檐,蔚为壮观。据《永顺县志》记载,“祖师殿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建正殿”,正殿祖师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布小青瓦。屋角起翘较为平缓,戗脊上排列走兽。大殿面阔五间,宽16.9米,进深13.0米,脊高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原涂家大屋。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54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教室和宿舍设在西厢房,东厢房放置一些通讯器材,又称无线电分台。旧址系任弼时、王恩茂等同志办公地点和住处,也是根据地区、乡政权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学员学习的场所。1934年12月,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培养党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党校,省委委员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任教务处处长。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学员是军政干部和苏区县、区、乡青年干部,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校根据“新区党组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劳庄吊脚楼民居
劳庄位于永顺县宝坪乡兰花洞村,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民风纯朴的劳庄人将家园依着连绵的山势层叠而建,将山的意象融入于建筑之中。环形拱卫的山体,绿油油的稻田,散发着浓厚古风的劳庄民居分布在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布置于山体的各个阶梯可以达到的范围之上,建筑形象古朴清新,透着一种统一而多样的美。吊脚楼与山体结合为人们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这条线如此整齐使我们怀疑是否当初统一规划而成,蓝天、绿地被一群群散发人性光辉的民居镶嵌在一起。建筑群布局紧凑而均衡,拥有乡土的性格和精神,体现着因地制宜的布置方法和伦理精神。向宅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建筑倚山而建,减少
溪洲铜柱
溪洲铜柱现存于王村民俗风光馆内。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军区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丁家院子。该旧址紧靠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750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东头与省委旧址相通,南西设木朝门。院内为王震、张子意、李达等领导人办公地点及住处。1934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军委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成立湘鄂川黔省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任弼时任政治委员。12月10日,省军区机关迁往永顺塔卧。省军区在塔卧,一是建立各级地方武装,开展军事斗争。省委在1934年12月22日和省军区政治部一道发布了《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永顺观音岩古刹
观音岩古刹位于永顺县城南1.5公里处观音岩下,为邹姓邑人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7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永顺府协镇副将许天元有感于庙宇之简陋与秀丽风景不相称,领头捐资数万,历时三年,扩修了山门、正殿(观音殿)、水府阁、地藏庵、玉皇阁及客房僧舍等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随山就势,错落有致,与周围丛林峰石、层岩叠翠的环境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著名文学家沈从文题额“人间胜迹”。建筑群中惟水府阁保存完整,坐落在临猛洞河20米左右的岩砌堡坎之上,建筑面积169.72平方米,3层,为木结构叠梁式。歇山屋顶,小青瓦屋面。立柱逐层内收,柱网呈“回”字形,外檐斗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和万坪镇。1934年12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军区迁到塔卧后,在塔卧涂家台办起了临时修械厂,厂长是当时能造步枪的铁匠马立盛,政治指导员曾陆生,经理田端武,管理员周锡鹏,工人来自红军和当地的铁匠、木匠,共50多人。1935年春,红二、六军团从慈利缴获敌保安团兵工厂的两台车床和一些原材料,俘获40多名兵工人员,连同涂家台修械厂迁到龙家寨多士坪,扩充为兵工厂,共380多人,厂内设有红炉、翻砂、修理、木工等车间,主要生产刺刀、火药、子弹、炸弹、手榴弹和0零件,修理和组装一些0。厂里还有负责保卫的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无线电台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湘鄂川黔省委旧址后面的民房内。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92平方米,正屋坐北朝南,右厢房为吊脚楼,楼上为无线电总台。正屋为宿舍和学习班教室,左厢房为厨房。系当时总台长苏林,密码翻译陈琮英,教官王永浚办公地点和住处。1934年12月,省委迁至塔卧后,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带来无线电台2部,有线电话总机1部,任弼时夫人陈宗瑛任通讯负责人,并担任密码译电,工作忙碌时任弼时、李贞也前来译电。无线电台设有总台和分台,总台负责与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各团部的联系,分台负责指挥本地各师军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基地
老司城子孙永享牌坊
老司城子孙永享牌坊位于永顺县老司城南面若云书院前的雅草坪,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明廷为表彰第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8岁的土司彭冀南,受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彭翼南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授昭毅将军,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历史上的土司均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土兵”,都是从勇士中精
那住村四水屋
那住村中保留着一栋木建筑,当地人称之为“四水屋”,其平面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建筑类似,故名。四水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黑龙窟地区最有特色的建筑。四水屋局部为两层建筑,居住着三户人家。三户都由同一门厅进入,以天井为中心,分堂屋和厢房分居。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石材为辅,皆来自当地,可谓就地取材。四水屋中有一天井,大约10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风。正下方有一方形的石砌下凹花坛,地下一角有下水道,雨水可以从下水道一直流出去,同时也方便三户人家排出生活污水。一般天井的左右两侧房屋对称,当然根据不同的地形走势也可呈不对称状。正面的会客堂屋比较高,达10米
土王祠
土王祠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它是古代老司城中土司王宫殿的一部分,位于宫殿的最后一进,专门供奉土司王的历代先祖。土司王宫的其他建筑均已毁弃,仅存这座土王祠。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土王祠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分为两进,前进为大门和耳房。大门全木结构,木屋架、木板壁,入口处凹进,两旁向前突出,下部木柱架空,呈吊脚楼状,长长的台阶直通大门。耳房用青砖砌筑,两层,开方形窗洞。这一部分建于清代,门窗线脚等处带有西洋风格。前进和后进之间有一狭长的横向天井,天井正中立一块石碑。碑后面为正殿。正殿高大宽敞,梁柱粗壮。进门的屋宇设有附梁,上面刻文字,记载着修建匠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西湖彭宅
首车镇舍珠村龙西湖的彭宅,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与常见的一正左厢及一正两厢的形式不同,为纯粹的一正右厢。吊脚楼起吊方式为因地赋形的落差起吊,这种方式在位于山脚溪边的土家山寨随处可见,既体现了土家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减少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的理念,还与土家人“不怕青龙高万丈,单怕白虎抬头望”的信仰和客不欺主的民俗有关。宅舍东西面阔20.1米,南北进深15.3米,脊高7.56米,檐高3.7米。正屋三开间,构架原为五柱四瓜穿斗式结构,后在北面加建,变为六柱五瓜。平面遵循传统土家民居常见的布局,中间为堂屋,两侧间为前火床后卧室。吊脚楼上层为女孩的-,走廊檐饰用于纳凉
列夕宋家大院
古码头列夕镇有一座历经百年沧桑的老宅——宋家大院。四合院建筑,全木结构,中间夹着一个狭长的青石板天井,两侧为三段式封火山墙,两坡屋顶。大门临街,两侧仍保留着老式柜台,柜台上繁复的雕花,呈现出昔日街市的繁华。同时,柜台后开小窗,体现了传统商户的厚道,夜间也不忘为人提供方便,可通过小窗购物。六页隔扇门后是各自的火塘,如今已经分家,所以院子左右各有一火塘。左边为宋家所有,右边已经属于另一家。宋家大院的堂屋很是宽阔,堂屋的最里边是祭祀牌位,这一区域用木地板抬高。门厅为五柱六瓜的标准屋架结构,而堂屋却在木地板的放牌位区域出挑双步梁。宋家大院特别的地方在
白竹山风雨桥
白竹山风雨桥位于永顺县三家田乡白竹村,修建于民国11年(1922年),出自邑惹坝沟匠师张大刚之手。桥廊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式屋顶,中央突出四角攒尖式亭阁,建筑三间,长12.0米。桥面宽3.8米,其中过道宽2.4米,歇台宽0.7米,脊高6.8米。桥墩原为粗大木构支撑,因年久腐朽,1982年改为石构。风雨桥亦称花桥、凉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建于交通要道,方便行人过往歇脚,也是迎宾场所。通常由桥、廊、亭组成。用木料筑成,靠榫卯衔接,风格独特,建筑技巧高超。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石桥墩上建塔、亭,可有
全部永顺县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