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旅游
余姚市景点介绍
赵考古祠
赵考古祠是余姚市一处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余姚镇笋行弄26号。是为纪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于明嘉靖年间而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初年重建。赵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先生,凤亭乡(今肖东镇)人。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留下著作300余卷,为古文字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赵考古祠”历经风雨沧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该祠为硬山顶,有倒座和正厅两进,通面阔均为14.6米,正厅通进深9.76米,倒座通进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中间天井面积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铺。赵考古祠这种由倒座和正厅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墙门
黄家墙门,即黄徵义住宅,位于余姚城内管家弄100号。黄徵义为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第五世孙,字仲治,号平敝。从小聪颖过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中举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曾任从化知县,任满以病重告归,杜门不预外事。晚号鹤石山人,著有《鹤石山房诗稿》。黄徵义旧宅坐北朝南,沿纵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门厅、正厅、后楼、后罩屋,通面阔均为19.55米,各分五间。门厅为楼房,通进深5.50米,穿斗式梁架结构,用五檩、三柱;正厅通进深9.75米,明间梁架结构为抬梁式,用八檩、五柱,山墙呈马鞍形,明、次间前后有廊,前廊为船棚形顶、轩梁、平梁及雀替,均雕刻精细;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谏议坊
谏议坊位于余姚城南半霖的史家村内,南北紧临民宅。该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间,通面阔7.20米,明问阔2.50米,次间阔1.35米,方形石柱。石坊高5.70米,明间顶部额匾的北面横镌“谏议坊”三字,南面刻凿“济美”两大字;小额匾上刻有“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八字。石梁南北两面雕刻有植物纹图案,东西两头为突出兽头,次间顶部各有四个立体饰件,明间额坊上镌有狮子滚绣球和花卉纹浮雕图案。石坊基本完整,但顶上盖顶已毁。整座石坊石雕工艺精湛,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谏议坊建于明代,是为史立模而立。史立模,字贵宏,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在他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曾上疏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四明山革命武装旧址
草茅庵,位于余姚市洪山乡余鲍陈村约2.5公里的山岗上。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庵堂建筑,座东朝西,九开间木结构正殿,通面阔32.75米,通进深8.9米。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面,系清末建筑。草茅庵是四明地区迄今为止保存较好,建筑特色较浓厚的一处宗教建筑。更是浙东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旧址。1947年5月上旬,中共四明工委在洪山乡孔岙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建立武装。5月15日夜晚,由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开了建军大会,宣布重建革命武装。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部队番号对外称“三五支队第四中队”,对内番号为“四中队”,部队建立了党支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镇晓岭街“小源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指挥中心。现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址现开辟为新四军浙东纵队史料陈列室。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是目前我市保存相当完好又颇具地方建筑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它座北朝南,前后两进,前进系倒座平房,后进为重檐硬山楼房,两翼为左右厢房,中为石板天井。整个建筑典雅静穆,气势庄重,很多地方匠心独运,体现了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为了缅怀新四军游击纵队抗击敌寇、浴血奋战的不朽业绩,教育子孙后代,弘扬光荣革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
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旧址在梁弄镇东北的原正蒙学堂。正蒙学堂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是由黄守斋先生创办的一所著名学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养正,匡扶正义”之意。校舍分前后两进,座北朝南,依次为月宫形大门、天井、前进七开间平房,天井,东西厢房,后进五开间平房,后进小厢房各五间,四周围以围墙。旧址建筑用材较小,结构装饰都较简单,属于清末比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浙东敌后各界人民临时代表会议”在正蒙学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政府方面、军队方面及会稽、四明、浦东、三北和鄞、镇、奉沿海地区的代表、文化新闻界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大隐镇里埠头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桥,又是一种漫水桥。南北横跨于里埠头村与学士村之间的溪河上。桥宽l.95米,全长70.3米,它不仅是余姚市最长的古桥,而且建筑风格独特,除两岸桥堍外,共有桥墩十三个,桥孔十四个,桥墩用规整的条石错缝砌叠,西端砌成分水尖,以减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击、缠绕。桥梁两端用条石垫铺台阶,桥面由平铺于两边的长条石和长方形石板组成,桥面刻有“五福捧寿”、“平升三级”等寓意吉祥图案,以表示人们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桥板东侧镌刻“清咸丰四年集资重建”字样。宽阔的水面、狭长的桥梁,两侧不设置栏杆,它适用于洪水易发而时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圣庙戏台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庙戏台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宁波地区现存戏台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艺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庙戏台是仙圣庙的一部分。仙圣庙依山傍水,前有宁晓公路沿溪通过,后有庙后山环抱,座东北,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楼三间,腾空而起的戏台位于天井一侧,与前殿明间衔接。前殿是楼房,楼上临天井一边设廊,与两侧厢楼回廊相通,外侧围构栏,观众可倚栏看戏。据《郑氏家谱》手抄本记载,仙圣庙戏台由中村郑氏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迁移到今址。戏台面阔4.6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歇山顶,飞檐翘角,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盖式板桥,它以结构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气候多变,桥梁是江南水乡的道路纽带,也是水乡的特色,凉亭可让行人歇脚、避雨。李家塔板桥则在桥上建屋,集桥梁、凉亭于一体,给行人带来了极大便利。李家塔板桥全长27.7米,桥阔4.5米,桥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条石并列竖于溪上,上再横铺条石一根,用以联结桥墩,防止倾倒。整座桥身仅一只桥墩,侧视犹如金鸡独立。在桥墩上平铺大原木10根,搁架予两岸,上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盖有十间高约4米的桥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结合,中部贯通形似长廊,木橡上盖小青瓦。全桥两侧围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戚少保祠
位于姚北重镇临山的戚少保祠,是为纪念我国历史上战功卓著的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建的一座纪念性建筑明嘉靖年间,倭寇经常侵扰我沿海州县,临山成为抗倭的前沿阵地。朝廷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抽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入浙参战。同年夏,任宁绍参将,浙东三卫(定海卫、观海卫、临山卫)均受其节制。戚继光在临山卫共署守了三年左右时间,在署守临山期间,以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加上严明的军纪,对群众的爱护,“戚家军”神出鬼没,勇敢善战,常常打得倭寇晕头转向。故倭寇一听戚继光之名就闻风丧胆。他的功绩为临山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崇敬。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当地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风千古”石坊
“高风千古”石坊位于余姚市低塘镇黄清堰村。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浙江按察司使于重修严子陵先生祠、墓的同时,特重建“高风千古”石牌坊,以纪念汉代高士严子陵先生。严光(公元前37年—_公元43年),字子陵,出生于姚北下河严家,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光武帝想委任严子陵为谏议大夫,而严子陵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恶习早已深恶痛绝,更不愿为官场繁琐的礼节所束缚,向往无拘无束、清净无为的自在生活,故拒绝了光武帝的任命,在富春江边过着农耕渔钓的隐居生活。他的这种不图名利,不图富贵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宰辅第
宰辅第位于余姚镇南河头保庆路,是明代大学士吕本(阁老)故居。吕本(1503一1587),字汝立,号南渠、期斋,早年曾拜谢丕、倪宗正为师。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二十七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大学校长)。次年廷推阁员,吕本被明世宗特选以少詹事的身份入内阁办事。二十九年,晋升为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三十年晋礼部尚书。三十三年进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三十五年加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主管吏部事。次年晋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宰辅第坐北朝南,沿纵轴线依次为门厅,轿厅、正厅、宝纶楼(御书楼)。每厅前均有围墙,正厅前有门楼,把庭院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庭院。里院中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大年墓(孙子秀墓)
孙大年墓位于梁弄镇建隆村后象鼻山腰,是孙大年、孙予秀父子合葬墓,其东为狮山,西为虎山,面对贺溪,周围峰峦叠嶂,环境十分优美。墓葬与山体合为一体,封土高达近三十米。墓前有石翁仲(文武各二)四个和石羊石马两个,后又出土了孙大年和孙子秀父子的墓志铭两方。孙大年、孙予秀父子合葬墓是余姚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墓葬。据传,原有墓道长约二公里,用卵石砌成,宽可五马并行,还特置进丧、转丧两石桥。墓前有石砌台阶,过台阶为碑石亭,整个石亭为花岗石制成,上置云纹石梁和石雕飞檐亭顶,中立棕红色石碑,上刻有孙子秀生平。过碑亭约6米处,有石墙两道,石墙中间有一小石碑,上刻有孙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缸岭窑址
九缸岭窑址位于黄湖北部山坳中,水陆交通可以东西转运,南北群山又为制瓷提供充足的原料和燃料。窑址内有面积长20米、宽4米的瓷片堆积层,但厚度不明。废品堆积层西侧有高1米以上的缓坡,其土呈暗红色,由南至北逐渐与山体混为一色。九缸岭瓷片纹饰与战国印纹硬陶极其相似,器耳纹饰具有汉代特征,这可与大量汉代墓0土瓷器加以印证。产品器形大、矮壮、胎厚,应属东汉瓷窑。东汉时期的窑址在我市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并且仅发现这一处。九缸岭窑从印纹硬陶纹饰的传统继承,到陶质向瓷质的一大跨越,为陶瓷的渊源关系及演变、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10月,九缸岭窑址被列入为市级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澄遗址
东澄古文化遗址位于与河姆渡文化遗址隔姚江相望,距离仅二点五公里的河姆渡镇东澄村,处在姚江南岸仅五百米处。该遗址整体面积约在近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层厚度约八十公分左右。1979年,在该遗址采集到一些印纹硬陶之类的标本,及完整的印纹硬陶罐。1985年4月,由省考古所进行试掘,发现有商代的陶片,也有六朝至唐、宋间的瓷片。后又发现并采集到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等三种陶系的陶片。从陶片的形体来看,器形较大,却有多样纹饰,有回字纹、方格纹、米字纹、直线纹、云雷纹、羽毛纹以及不规则的曲线纹等。印纹陶数量较多,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击音清脆;有紫、红、灰等多种颜色,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步龙窑址
马步龙窑址位于马步龙山南麓,西北可遥见牟山湖,东西两边是马步龙山主峰,正面250米范围内有一块三角环山的茶叶地。据山势观察窑床自南到北沿山坡延伸50米。瓷窑枕山面湖,既有制瓷所需的原料、燃料和水源。又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水路运输,因此这里制窑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从采集的标本分析,产品有钵、洗、碗、盅四种。从产品纹饰和窑具特征分析,应属三国至两晋时期的青瓷窑。尽管马步龙窑无文献记载,但它以润泽的色釉为我国陶瓷史添写了重重的一笔。1981年6月,马步龙窑址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公岩摩崖石刻
胡公岩位于余姚胜归山南坡。明嘉靖二十七年,胡宗宪任余姚知县,有效地禁住了胜归山开凿山石之风。十年后,胡宗宪调任浙江总督,为抗倭多次来到余姚,屯兵胜归山下,后人为纪念胡宗宪,特于嘉靖四十年在胜归山南坡雕凿胡宗宪官服像,故称之为“胡公岩”。胜归山之所以成为游玩胜地,不仅是有几个石孔而已,主要的还在于有着明代、清代至民国先后雕凿的岩崖雕像。胜归山旧有刘将军庙,祀东晋将军刘牢之。到明嘉靖间,在庙前增建复初书院,雕凿胡宗宪秉公断案之像。后因岁久,庙与书院渐圮。至明万历年间,有一僧人看中旧址,改建为禅院,依山岩雕凿佛像,历二十年竣工,称之为胜归山庙。增凿的佛像有袒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守仁讲学处
在余姚城内的龙泉山上,有王阳明先生的讲学处--中天阁。中天阁初建于五代,取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登龙泉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均”之句,名之为中天阁。这里环境幽静,绿树参差掩映,光影斑驳。春月桃花似笑,夏日榴花似火,秋月桂香浮动,冬月腊梅怒放。遥对南天,一览无余,确实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佳境。明正德年间,由大儒钱德洪开辟为讲堂。正德末年,王阳明归余姚祭扫祖茔,被钱德洪、夏淳、范引年、诸阳、柴凤等七十四人迎请到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嘉靖初年,王阳明丁父忧家居期间,定会期开讲于中天阁,规定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日为王阳明先生亲自开讲之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桥
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后历有毁建,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论从造型或其建筑风格来看均具特色。白云桥是座陡拱式单孔石桥,桥北是余鄞公路,桥西为高耸的牛山,距仙圣庙仅50米左右。白云桥全长25.3米,桥基高度1.1米,桥面宽3.8米,桥孔净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桥北石阶22级,桥南石阶24级。白云桥仿佛像一条彩虹轻盈地横跨在大溪上。白云桥的造型、装饰和雕刻富有艺术性。石桥又高又窄,两边I山峦高耸,桥下深涧激流,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飞架雄奇突兀,颇具虹贯白水之势。桥面两侧共有十六根望柱,中间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江楼
通济桥往北沿石阶而下,迎面便是一座高耸的城楼,这就是舜江楼,俗称鼓楼。舜江楼建筑于5米高的城墙之上,这段城墙是目前余姚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弥足珍贵,楼与城墙连为一体,更加突出了余姚古朴的历史风貌。舜江楼初建于元至元元年(1335),以舜江命名,楼上设置刻漏用以计时。明清两代,多次毁而又建,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后更铸大铜钟,兼作报时和火灾报警之用。舜江楼作为城楼扼守姚城地理地势要冲,是古代余姚城的重要门户,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明嘉靖年间,在余姚人民保卫家园,抵御倭寇侵扰的斗争中,舜江楼上曾设置钟、鼓、云板等,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舜江楼是余姚古建筑中采用官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