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旅游
庆阳市景点介绍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军委)旧址陕甘边区政府成立后,政府及军委机关移驻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早年寨子湾地形复杂,道路隐匿崎岖,林木幽蔽,军委与政府机关分别座落于两处山腰,相距三四里地,山间林中有连接政府、军委两组院落的小道。政府、军委旧址保留了政府、军委办公室和刘志丹和-旧居、住室等。两处旧居经恢复修缮,已对外开放,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列宁小学旧址
列宁小学旧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于同年在南梁转咀子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当时有教师2人,学生60多名,开设了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师生自制课桌、黑板、墨水,自编教材。刘志丹、-、蔡子伟等边区领导人经常关心学校的发展。列宁小学的创办,开辟了陇东教育事业的先河。学校旧址经恢复维修,现为全市红色旅游景点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大生产基地
军民大生产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渡过抗战难关,1943年4月,三八五旅七七0团进驻华池县大、小凤川,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屯田政策,一面保卫边区,一面开展生产运动,创造了陇东“南泥湾”。高涨的生产热情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军民大生产》就从这里诞生并唱响全中国。大生产基地旧址现保留了练兵场、纪念碑、七七桥等原迹,并在练兵场对面新建了军民大生产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位于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现存22孔石箍窑和1处院落。从1943年到1946年,仅在华池开办一期,学校学员最多时达5200多人。彭绍辉任校长,喻楚杰任副校长。抗大七分校学员积极响应党中央“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生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校部旧址背依东华池砖塔,面临“花池水”,被誉为“陇上小延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东华池砖塔
东华池砖塔东华池砖塔位于林镇乡东华池古城半山腰,建于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89年),全塔建造精致,宏伟华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脚下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部相融,被誉为“陇上小延安”。东华池塔位于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大风川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宝塔山,始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身平面八角形,底边边长3.29米,无基座,通高26米。第一层塔身较高,各面平素无饰,仅东北面开一券门,门高1.87米,宽1.04米,深2.88米。向上各层塔身逐渐收分缩减,二至七层每面以砖砌八角柱分割成三间,各层每面上下交错开真、假门及假窗。各层塔檐以五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午岭
子午岭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著名的秦直古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
寨子湾
寨子湾华池县林镇乡寨子湾,是原南梁政府所在地,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他们在此建立了陕甘边区政府。
风雨转嘴子
风雨转嘴子当年,就是在南梁荔园堡一个叫做转嘴子的一面山坡上,有一处宁静院落,依山是三孔窑洞,北手是三间厦房、南手是三间厦房,西面的空地是一片大约2亩地的操场,窑洞里一阵朗朗书声,厦房里一阵民歌小唱。这里,便是南梁政府1934年创办的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转嘴子列宁小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陕甘边南梁一带播撒革命火种,宣传革命真理,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成立之后,边区教育委员长蔡子伟和张景文于1934年共同创建了陕甘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校址开始设在今林镇乡四合台村一个叫做老庄河的地方,陕甘边区苏
大顺城遗址
大顺城遗址大顺城始筑于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知庆州范仲淹复筑。当时北宋与西夏战事不断,范仲淹任环庆路军事统帅后,在今华池山庄境内亲自率军修筑了这座城寨,宋仁宗为这座城御笔赐名“大顺城”。后范仲淹在这里写下千古名句《渔家傲·秋思》。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小凤川自然生态风景区
大小凤川自然生态风景区大、小凤川自然生态风景区位于华池县东部,景区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军民大生产基地、中国古代最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小凤川、烟雾沟、凤川松涛、子午烟雨等景点。所在的子午岭林区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整个景区峰峦叠嶂,林涛如海、草木丰茂、溪流潺潺,置身其中,犹在仙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天然氧吧”、“陇上小江南”。
圣公泉遗址
圣公泉遗址圣公泉遗址位于老城镇南四尺深的小井一口,内有细泉泛出。传说泉水较常水重二钱,清凉甘洌,爽口沁脾,煮茶尤香,可医百病。唐朝大诗人王勃曾到此地,赋诗《晏圣公泉》,披襟乘石磴,列笈俯春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影飘垂叶外,春度落花前,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清乾隆年间,立坊树碑上,清代合水书院亦建于此,亦名“圣泉书院”,因年久失修,仅存遗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儿湾石造像塔
塔儿湾石造像塔合水县城东北部约70公里的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堪称中国造像像塔而闻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塔》一书认为它是中国最为纤细的古塔,将其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之一。高约12米,经宽一点四米,原无台基及基座,形体清癯纤细,塔身第一层特高,达两米。第二层以上逐渐缩短,二、四层南面各设一假门,各层有塔檐,檐下出叠涩两层。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缘,檐上雕出筒状瓦栊。塔顶为石雕刹柱,刹基以上为相轮三匝,华盖一层上置宝珠。塔身第一层,每面约有浮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道
秦道中国古代的“高速公路”雄奇险峻的子午岭土脉之上,遗存着堪称人类建筑奇迹的秦直古道。秦直古道是始皇35一37年(B.C212年——B.C210年)修建的咸阳云阳至秦九原郡(现内蒙古包头市)的一条交通大道。据专家考证,秦直道全长1800里(约合今1400余里),宽5米,“可并行二三辆车”。据丈量,秦直道在合水县境内共有200多里。婉延在合水涧水坡岭和黄草腰岘之间的秦直道路基遗迹,其宽度均为4.5城齐名程之一。合水县境内的直道,南起的五华池县毗邻的麻子崾岘,长约80公里,路面宽约5米。工程之浩大,令人叹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南侵作为巩
灵湫古祠
灵湫古祠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是由于山体滑落,积水壅滞而形成的。湫方圆数亩,清澈透明,深不可测,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败叶枯苇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边。四周乔松荫郁,芳草萋萋,风来水声松涛相间,蔚为大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莫不应验如神,故称灵湫。故唐、宋时,朝廷多加褒扬封祀。唐时修建龙祠,历封“应圣侯”、“普济王”;宋时改封为“明时为一深秋,素月清辉之下,灵湫风清波静,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以抒怀抱。此景也为明“庆阳府十景”之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山兔穴
罗山兔穴罗山位于罗川城东20里。相传唐天宝年间,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于是广派使者在全国各地查寻和梦境相符之处。一日,一位使者巡游至罗川县(正宁县古名),在罗山处见一老人随一野兔,就派人最后获得27尊玉石做的真人(道家称得道的人)像。启奏唐明皇后,龙颜大悦,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罗山兔穴由
琴山古洞
琴山古洞在罗川城南1里,即抚琴山之上,有山洞一个,不知何年何月开凿。相传每当清风徐徐吹来,洞中恍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之曲。清体剥落,,只山形状如琴式。相传这里也就是所谓的唐明皇梦群仙现于“箩底”之处。后世据此胜景敷演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黄帝冢
黄帝冢从正宁县城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伟。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有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动。经考证,争期间砍掉的树是19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北部的四郎河边,沃土平畴,阡陌纵横,古城遗迹尚存,“琴山、泰山、药王山、北华山”四山合围,风景优美。据史载,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这里设置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唐时改为真宁县,清改为正宁县,延用至今,罗川作为古县城直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迁置,设县长达1509年之久,是正宁历史文化名副其实的“缩影地”。罗川古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赵氏石牌坊三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天观碑、清铁旗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殿、赵氏祠堂(1995年被庆阳地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洪墓
曹洪墓曹洪墓明代墓。曹洪,字文诏,山西大同人、以军功屡建迁至总兵官。崇祯末年曹文诏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乓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现在的马鞍型。燕氏墓碑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西侧三百步之遥的塬面上,有四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目前,独存石碑一通和两个石关.其它石刻已佚,墓冢已被夷平。正宁县人民政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照寺贞元铜钟
普照寺贞元铜钟普照寺贞元铜钟原为县城普照寺法器。据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7年就已存在(791年)。南宋时,金侵占宁州,贞元年间重铸铜钟,悬挂于钟楼内,以震幽冥。钟高2.2米、厚0.1米、口径1.5米,重达7700斤。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