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陇南市旅游
陇南市景点介绍
火烧关栈道遗址
火烧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遗址分布在关口东西两面绝壁,其中东面呈四层分布。现存栈道孔63个,摩崖石刻1处。每孔长约35厘米,高约30厘米,深约20厘米。关口以西有1摩崖石刻,刻有“万历十四年九月内重修奉本府”等字样。火烧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1993年被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遗址基准点为基点,向东、南、西、北各延伸100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泥河栈道遗址
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遗址现存3处,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现存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飞龙峡栈道遗址:遗址主体边缘向南、北各延伸5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山脊线为基准向西延伸30米,以栈道所在崖壁底边为基准向东延伸10米。石门沟口栈道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险崖栈道
险崖栈道位于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陈家坝村。遗址沿白龙江分布,开凿在东岸悬崖峭壁上,从北向南沿山体延伸,高出河床20—30米。现残存道路遗迹,栈道桩孔200余眼,孔眼皆方形,9厘米见方,深入岩体14厘米。据文献记载,该栈道为原蜀道三大栈道(邓桥、险崖、阴平)中最为险要的一段,历经魏晋唐宋元明清皆在,不断维修使用。遗址对研究蜀道文化、古代交通史和栈道工程技术等有重要价值。1991年被武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栈道所在崖体山脊线以东30米,南至上陈家坝村西500米,西至国道212线
茶马古道(康县段)
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望关,向西进入至武都,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尤以望关石猫梁遗址最为典型,并有路碑见证。该遗址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100米处的石猫梁山垭上,为古代康县至武都的客商通道。东面斜坡石路上开凿有石台阶,现存二十级,长11米,西南坡上有石上开凿台阶路和石砌路基本长20多米。山垭上现存半截石碑,残宽20厘米,商90厘米,厚18厘米,字迹大部分可以辩认,其中有“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贩通番捷路”等内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古栈道遗址
西狭古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抛沙镇丰泉村西南1.2公里。该遗址分布在两处:其一位于下峡峡口,此处共有4个栈道孔,为圆形孔,口略向上倾斜,孔径0.17米,深约0.2米,栈道遗迹共分布在长13米的石崖上,最南端的栈道孔距西入口大门5.7米,栈道孔距地面0.3-0.5米不等,位置较低,应为栈道下部支柱栈孔。其二距西入口约800米,位于“西狭十渡”第三拦水坝南15米处东侧崖壁上,现存栈道孔2处,栈道孔为长方形,边缘整齐,高0.15米,宽0.2米,深约0.18米,两孔相距约1米,距地面5米,位置较高,应为架设横木的栈孔。据西峡颂摩崖石刻中记载,该栈道建于东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家庄遗址
宁家庄遗址位于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宁家庄,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50米,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主要有灰坑、灰层、窑址、房屋白灰地面,遗址上分布有大量红陶片,彩陶片和少量石器。初步判断,宁家庄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中心,是研究西汉水流域聚落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的重要资料。2007年公布为市级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鸾亭山遗址
鸾亭山遗址位于陇南市礼县城关镇后牌村北侧,东至燕河,西至鸾亭山山腰,南至后牌村,北至冲沟,遗址位于山顶被挖断的山脊上,坡度比较缓,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海拔约1580米,山上和山下有汉墓,山的第3~4级台地上曾经出土玉戈,也曾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和冥钱,山顶有祭祀坑和汉代的建筑遗迹,祭祀坑被盗。山顶上散落大量的瓦片、陶片和骨头,另外还留有石头铺制的散水遗迹。曾出土素面泥质红陶鬲足、灰陶罐等。2004年9月至12月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对山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600平方米。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栏桥遗址
栏桥遗址位于陇南市西和县蒿林乡栏桥村,大多被房屋覆压,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灰层、灰坑、墓葬等。从采集陶片特征分析,栏桥遗址属仰韶文化、寺洼文化聚落遗址。该遗址1974年发现,197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北京大学历史学考古专业师生和西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掘寺洼文化墓葬9座,出土陶、铜、石器200多件。栏桥遗址是研究西汉水中游聚落分布、文化谱系的重要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家院
谈家院位于陇南市康县豆坝镇栗子坪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民居建筑,大门开在东南角。正房除正中一间外,其余四间为上下两层,东西厢房及南面房屋均为两层单面楼房。整个建筑为土木结构,正面为木质结构,所有门窗均有花卉、鸟兽等透雕图案,二楼楼道有“S”形立柱栏杆。正房台基高1.5米,正立面用雕刻有动物花卉图案的石块砌成。院内地面用大小不等的石块铺成。据房屋住户谈占西口述,自己为该大院修建后的第二十四代居住者。谈家院民居对研究甘肃陇南地区的乡土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关城址
白马关城址位于康县云台镇。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雍正七年(1729)在此设白马关州判,乾隆元年(1736)设阶州直隶白马关分州,1914年,改设白马关警察所,1929年始置康县,初称“永康县”,县治仍设白马关。该遗址是康县唯一的一处古城廓遗址。东城门及其记载碑文和东面126米长的城墙保存完整,而城门楼和钟楼残缺不全。全为石头垒砌。2000年,曾对东城门进行了维修。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洛龙凤桥
平洛龙凤桥位于康县平洛镇团庄壹天门间沟上,是康县境内唯一的古代木结构桥梁。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光绪三年(1878)进行过修缮。桥廊亭五间,全长16米,宽3.3米,高3.6米,油漆彩画山水花鸟,栩栩如生。尤其是引桥两端基座,由数层圆木纵横排架自上而下渐次伸出,以负担桥面及廊亭重量。桥亭两边有对称的24根木柱连接坐扶手,可供歇息。该桥结构奇特,工艺精巧,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当文庙大殿
两当文庙大殿位于两当县城关小学院内。明清时多次维修,建国后曾两次部分维修。土木结构。面阔五间(长14.185米),进深8米,彩绘椽檩门窗并有雕刻,祀有孔子和七十二贤及历代儒家弟子塑像百余尊,殿前有唐柏5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象洞石刻题记
万象洞石刻题记位于武都县汉王镇杨宠村。该洞为天然溶岩洞。洞深10余公里,历代游人不绝,碑刻、题记甚多。摩崖石刻有元祐六(1091)年秦凤路刑狱公事游师雄、南宋绍兴二十九(1159)年阶州知州高基景、万钟、宇文景仁等人的巡游题刻6方,明代巡按陕西监察御史、阶州知州巡游石碑2通。北周出巡大臣武定公、贺娄慈及宋、元、明、清墨书题记百余处,近千首。大部分诗词为赞咏洞中之奇观美景,颇有文墨兼胜者。保存完整。对研究民间文学和文化史有重要价值。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梓潼文昌帝君庙
梓潼文昌帝君庙位于宕昌县沙湾镇上堠子村。始建于元,明代重建,现存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前、后殿,前殿由山门、东、西厢房、过庭组成,皆土木结构。前殿面阔三间(7.5米),进深二间(5.2米),“人”字梁架,硬山顶,檐下施斗拱,内壁两侧绘人物故事画,前、后开门;后殿面阔四间(12.5米),进深10米,歇山顶,三架梁,殿门正中檐下斗拱施彩绘,内壁彩绘人物故事画。东、西厢房面阔各四间12米,一面坡顶,檐下饰彩绘和花纹木雕。过庭面阔三间(7.5米),进深6米,硬山顶,东屋内立“梓童文昌帝君庙记”碑1通,记载洪武十六年(1383)七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达铺会议旧址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9月22日,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原哈达铺“义和昌”药铺)召开中央领导会议,作出了落脚陕北、建立新苏区的决定,又在“关帝庙”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并正式宣布改编红一方面军组成陕甘抗日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和部分红四方面军到达哈达铺,二方面军指挥部设在哈达铺下街张家大院,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李达等同志都住在此院。1966年宕昌县人民委员会筹建纪念馆,至1978年考察确认了“义和昌药铺”(毛泽东同志住室)、“邮政代办所”、“同善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
冯家崖—任家坪遗址及墓葬位于武都区柏林镇冯田家沟村东100米北峪河南岸。是一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和寺洼文化墓葬共存的地点。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有灰坑、红烧土。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勾叶圆点纹、变体鸟纹,器形有直口、敛口圜底钵及盆、罐、重唇口尖底瓶等。遗址南部为墓群,出土有寺洼文化的夹砂灰褐陶、灰陶浅绳纹马鞍口双耳罐、豆、鬲等。另采集有石刀、斧和陶环。遗址和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和寺洼文化的特征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
大李家坪—庙坪遗址位于武都区马街镇大李家村南200米。分布在北峪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上,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暴露有灰坑、窖穴、房址、红烧土和窑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红、灰陶片,纹饰有绳纹及施黑彩宽带纹、蛙纹、网纹,器形有直口或敛口弧壁圜底钵、卷唇折腹盆、敛口鼓腹平底罐、双唇口尖底瓶和陶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桔黄陶和夹砂红陶片,以彩陶为主,纹样有施黑彩的大圆圈纹、漩涡纹、弧线三角纹,器形有碗、罐、盆等。另采集有磨制石刀、锥、环和骨锥、笄。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庙底沟与马家窑两种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布区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仇池国遗址
仇池国遗址位于西和县大桥镇仇池村。据《水经注》、《仇池碑记》(见《陇右金石录》)、《资治通鉴》记载:汉建安十六年(211),氐族杨氏以此为据点建立了前、后仇池国,国号“百顷”,经晋到隋六个朝代,灭于隋开皇元年(581),传世十八位,立3主,统治386年,南北朝时曾统辖陕、甘、川三省边境六郡十八县。仇池原名仇维山,因其上有池改称“仇池”,又名“百顷城”。该位于仇池山,其山为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793米,其山四面陡绝,三面环水,壁立千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所据,面积约4.8万平方米。历年出土有石碾槽、铜戈、匕首、驽机、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寺头遗址
高寺头遗址位于礼县石桥镇高寺头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3米,1986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遗址有房址、灰坑、灶坑等。出土陶质有泥质红、橙黄陶和夹砂灰陶片,彩陶纹样有施黑彩勾叶圆点纹、网纹,器形有盆、瓮、钵、罐、瓶、人首形器盖等。另出土有陶环、纺轮和陶刀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内涵、发展变化及与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峪坪遗址
西峪坪遗址位于西河县西峪镇上坪村。属齐家文化。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5米,暴露有灰坑、墓葬等。采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灰、黑陶片,器表多饰绳纹、附加堆纹、方格纹、锥刺纹,器形有单、双耳高领大口罐、盆、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齐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演变有重要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